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以橡胶籽仁为原料,采用压榨法、浸出法、超声波辅助溶剂法和水酶法制备橡胶籽油。比较不同提取工艺的油脂提取率、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溶剂法油脂提取率最高,水酶法的最低;水酶法得到的橡胶籽油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较高;浸出法所得橡胶籽油的酸价最高,压榨法的最低;压榨法橡胶籽油过氧化值最高,水酶法的最低; 4种提取工艺所得橡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优化水酶法提取葵花籽仁油工艺, 探究水酶法对油脂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葵花籽仁为原料, 研究预处理条件(粉碎程度、预处理温度、时间、pH)和酶反应条件(反应温度、时间pH、酶制剂种类)对葵花籽仁油提油率的影响, 并比较水酶法制油工艺与压榨工艺、浸出工艺对葵花籽仁油品质的影响。结果 水酶法提取葵花籽油最优预处理条件为95 ℃、pH 4.8、60 min; 最佳酶反应条件为55 ℃、pH 4.8、采用复合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各1 mL)、反应3 h; 水酶法提油率可达90.17%。水酶法所制葵花籽仁油的过氧化值优于浸出法, 但酸价高于压榨法所制毛油, R值明显高于压榨法和浸出法所制毛油; 维生素E含量明显低于压榨法和浸出法所制毛油; 3种方式所制毛油的脂肪酸组成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过工艺优化, 水酶法提取葵花籽仁油的最高提取率约90.17%, 接近其提油率的上限。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酶法、水代法、压榨法及有机溶剂浸提法制取油茶籽油,并对这4种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角鲨烯及苯并芘含量、脂肪酸组成、抑菌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制取工艺对油茶籽毛油的理化性质、角鲨烯及苯并芘的含量影响显著;水酶法和水代法制得的毛油的理化指标、角鲨烯及苯并芘含量都相近;浸出法制得的毛油酸价、过氧化值均最低,角鲨烯含量最高;压榨法制得的毛油品质较差。这4种制油工艺得到的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较为相近。5%的油茶籽油即能较好地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3种致病菌的生长,但以浸出法毛油的抑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茶油的品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辉  赵曼丽  范亚苇  邓泽元  熊华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1):267-269,274
通过茶油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部分功能性成分含量,比较水酶法、水代法、压榨法、超临界CO2萃取法以及有机溶剂浸出法所得茶油的品质。结果表明,水代法和水酶法茶油的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相近,并优于其他方法所提茶油。茶油中的维生素E(VE)几乎全部是α-VE。压榨茶油中角鲨烯含量最高,VE含量最低;超临界提取的茶油中VE含量最高,水代法、水酶法与浸出法所得茶油角鲨烯和VE含量相近。各方法提取的茶油中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制油工艺(浸出法、普通螺旋压榨法、水酶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对文冠果油特性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法的文冠果油得率最高且色泽最浅,水酶法文冠果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最高,普通螺旋压榨法文冠果油酸值最低,水酶法文冠果油过氧化值最低;文冠果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亚油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水酶法的最高,浸出法文冠果油中生育酚、甾醇含量最高;62℃烘箱实验中,文冠果油的酸值变化均不大,过氧化值呈指数下降,生育酚的含量下降;烘箱实验前后,超临界CO_2萃取的文冠果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大,烘箱实验后,4种方法制取的文冠果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都很低。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制油工艺制得的菜籽油为原料,比较研究了菜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和甘三酯的组成及微量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制油工艺对菜籽油的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无显著性影响;水酶法制得菜籽油的酸值(KOH)相对较高,为0.995 mg/g,但富含β-胡萝卜素、植物多酚,含量分别为5.40 mg/kg和152.08 mg/kg;浸出菜籽毛油富含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分别为833.74 mg/kg和6 607.35 mg/kg;精炼菜籽油的酸值(KOH)最低,仅为0.233 mg/g,但精炼菜籽油的微量营养成分相对较少。分别以氧化诱导时间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评价了不同制油工艺制得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结果发现5种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大小是:水酶法菜籽油最强,精炼菜籽油最弱,而浸出菜籽毛油、热榨菜籽油和冷榨菜籽油介于其间,这一性质和油中的植物多酚和β-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前提取植物油的方式有压榨法、溶剂浸出法和水酶法,水酶法相比于压榨法和溶剂浸出法具有提油率高、工艺简单和制油品质良好等优点,一定程度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经济效益。文章综述了水酶法制取植物油的原理、工艺流程、特点、常用的酶制剂的种类、破乳及植物油品质等方面,并对水酶法制备植物油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研究了水酶法、压榨法和浸出法3种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以及VE、β-胡萝卜素、多酚、磷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水酶油)酸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P<0.05).3种制油方法所得油脂过氧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压榨法制取的油脂(压榨油)为最高,水酶油最低.VE、β-胡萝卜素含量以水酶油中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多酚及磷脂含量以压榨油最高,水酶油最低,仅为4.12 μg/g和2.87 μg/g,显著低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  相似文献   

9.
以脱壳油茶籽为原料,对比研究了冷榨法、浸出法、水酶法和热榨法(100、130℃)4种工艺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指数、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酶法制得的油茶籽油酸值(KOH)最低(0.51 mg/g),过氧化值最高(5.89 mmol/kg),氧化稳定指数最低(0.77 h);130℃热榨油茶籽油中多酚、角鲨烯和总甾醇含量最高,分别为25.5、151.89、3 297.26 mg/kg;浸出油茶籽油中β-胡萝卜素和生育酚含量最高,分别为10.33、524.90 mg/kg;水酶法油茶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低,抗氧化性最差。  相似文献   

10.
以3种提取方法(低温压榨法、浸出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牡丹籽油,在比较出油率的基础上,对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牡丹籽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微量活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浸出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出油率远高于低温压榨法; 3种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较小,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2.98%~93.33%,亚麻酸含量为42.58%~44.17%; 3种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理化指标和微量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较大,低温压榨法得到的牡丹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较低,VE、甾醇、角鲨烯含量较高,分别为51.8、322、4.9 mg/100 g,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溶剂浸出法、压榨法、烘烤后压榨法及水酶法4种制油工艺对葵花籽油品质的影响,分析比较了4种制油工艺对葵花籽油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挥发性风味成分、生育酚、角鲨烯及甾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浸出法制得的葵花籽油酸值、过氧化值最低;制油工艺对葵花籽油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影响小;烘烤后压榨法制得的葵花籽油检测到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最多,有51种;压榨法制得的葵花籽油生育酚、甾醇含量高,溶剂浸出法制得的葵花籽油角鲨烯含量高。  相似文献   

12.
不同工艺山茶油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不同工艺(冷榨法、热榨法、超临界CO2萃取法、水酶法、浸出法、鲜榨法)山茶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多酚、黄酮、原花青素、总三萜和木脂素含量。结果表明:冷榨毛油中多酚、黄酮、原花青素、木脂素和总三萜含量高于浸出毛油;超临界CO2萃取山茶油和水酶法山茶油中多酚、黄酮、总三萜和木脂素含量较高;鲜榨山茶油中多酚、黄酮、原花青素、木脂素和总三萜含量分别为271. 6、157. 2、1 400. 0、180. 0 mg/kg和12. 5 mg/g,均远高于其他工艺。鲜榨山茶油是一种高品质食用油,具有广阔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水剂法加工花生的工艺及设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任何植物油料中除含油外,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是长期以来比较缺乏的营养成分,也是极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这些蛋白质往往在取油的过程中遭到不同程度的变性或破坏,致使难以再行提出而供作食用.只能作为价值较低的饲料或肥料.传统的取油方法如:机械压榨法、溶剂浸出法以及水代法都是纯粹以取油为目的.而对所得饼粕是不加重视的.不仅如此就以目前大力发展的溶剂浸出法来说,虽然它的出油效率是令人满意的.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如毛油中杂质含量高.精炼损耗大.溶剂挥发性强、易燃、易爆、对工厂的安  相似文献   

14.
毛糠油中富含天然抗氧化成分——维生素E和谷维素及其抗氧化增效成分——磷脂.毛糠油经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精炼过程,V_E和谷维素含量降低,而且不同的精炼过程,V_E与谷维素损失比例差别很大,分别考察毛油、脱胶油、脱酸油、脱色和脱臭油在贮存期间的抗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精炼过程中V_E与谷维素含量降低越多,其氧化稳定性越差.这几种油的氧化稳定性顺序如下:毛油≥脱胶油>脱色油=脱臭油>脱酸油、本文简要介绍国外油脂工作者对不同精炼阶段的米糠油V_E和谷维素含量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15.
油茶籽油提取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油茶籽油提取中常用的热榨法、冷榨法、传统溶剂浸出法、亚临界萃取法、超临界萃取法、水代法、水酶法的提取原理、优缺点等,对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茶籽油提取率及其脂肪酸组成、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功能性成分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油茶籽油提取工艺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常压炒籽、微波和压力炒籽预处理亚麻籽并压榨制油,分析探讨了不同预处理工艺对压榨亚麻籽油的气味、色泽、理化指标、营养成分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脂肪酸组成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处理及微波、压力炒籽预处理所得压榨亚麻籽油的色泽、酸价和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均优于目前常采用的常压炒籽(170℃,45 min),压力炒籽所得压榨亚麻籽油具有令人愉悦的浓香风味;采用压力炒籽(1. 0 MPa)和微波(亚麻籽水分含量17%,700 W,6 min)所得亚麻籽油的营养品质较好,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且不同预处理工艺对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经过常压炒籽(170℃,45 min)得到的压榨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最好,压力炒籽(1. 0 MPa)其次。因此,利用压力炒籽技术提高压榨亚麻籽油的品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浸提法和冷榨法对油茶籽油营养成分的影响。通过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微量养分及营养元素等进行分析测试,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油脂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油茶籽油冷榨法和浸提法两种制油方式对贵州5个主产区的油茶籽油的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压榨法和浸提法制取的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油茶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约90%,以油酸含量79%~81%为最高,其次,亚油酸约为5%~8%。压榨法制油的微量养分角鲨烯和维生素E 5个主产区的平均含量较浸提法分别高12.56%和115.76%。不同产地油茶籽油的营养元素含量差异性较大(P<0.05),元素含量表现为Ca>K>Na>Mg>Fe>Mn>Zn>Ni>Cu>Se。压榨法制油Ca、Fe、Ni、Cu、Zn、Se等元素含量较浸提法高,其中,Ca、Fe、Zn分别高18.77%、461.66%、78.09%,Ni、Cu、Se在浸提法中未检出。而浸提法制油K、Na、Mg、Mn等含量较压榨法高,依次高66.75%、48.24%、79.16%、75.46%。品质评价结果表明册亨的本地红球老油茶和松桃的小果油茶综合得分分别为0.902和0.560,品质最好,其次,为黎平的本地老油茶和天柱湘林系列,玉屏的湘林210次之。此外,在仅考虑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角鲨烯及元素等营养的情况下,压榨法所制油茶籽油品质高于浸提法。该研究丰富了油茶品质分析的基础理论,同时为贵州产油茶品质的科学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孔凡 《中国油脂》2021,46(6):15-20
以黑水虻幼虫为原料,分别采用压榨法、浸出法以及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提取黑水虻油,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压榨和浸出制油的工艺条件,并比较3种方法的提油率、黑水虻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压榨法提取黑水虻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蒸炒温度140 ℃、蒸炒时间30 min、黑水虻幼虫粉水分含量5%,在此条件下提油率为54.10%;浸出法提取黑水虻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浸出温度60 ℃、浸出时间5 h、料液比1∶ 5,在此条件下提油率为78.95%。3种提取方法中,浸出法的提油率最高,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的次之;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得的黑水虻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浸出法所得的黑水虻油的水分含量最低,压榨法的水分含量最高;3种提取方法的黑水虻油脂肪酸组成变化不大,黑水虻油饱和脂肪酸中月桂酸含量最高,为16%~20%,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和油酸含量较高,分别约为22%和20%。  相似文献   

19.
研究冷榨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有机溶剂浸出法3种方法对山核桃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VE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提取方法所得到的山核桃油的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色泽有较大差异,而碘值、皂化值、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等特征性常数差异不大;3种提取方法所得到的山核桃油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相对含量以超临界CO2萃取法最高;3种方法所得山核桃油中总VE含量以有机溶剂浸出法最高,以α-VE为主;3种方法所得山核桃油氧化稳定性有较大差异,其氧化稳定性以有机溶剂浸出法最好;冷榨法更适合用于山核桃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2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不同提取方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压榨法、浸出法、水酶法)获取的油莎豆油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电子鼻进行比较,并以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确定关键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油莎豆油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别,4 个样品共鉴定出101 种挥发性化合物,共有组分为22 种,主要为醛类、酮类、酯类及烷烃类,超临界CO2萃取法及压榨法样品中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大分别为36.71%和25.64%,浸出法样品中烷烃类物质相对含量最大为31.07%,水酶法样品中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大为45.66%;挥发性化合物的PCA及电子鼻分析可以将4 种方法很好区分;根据ROAV得出4 个样品的关键风味化合物,其中壬醛、柏木脑及D-柠檬烯为共有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