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改进发酵蔬菜的工艺,以不加"泡菜老汤"的自然发酵甘蓝为对照,研究其对发酵甘蓝品质的影响.通过对发酵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有益微生物(乳酸菌)和有害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对制品感官的分析.结果得出用"泡菜老汤"发酵的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在发酵整个过程均比自然发酵的低,且未出现自然发酵甘蓝初期出现的"亚硝峰";"泡菜老汤"发酵甘蓝中肠杆菌及乳酸菌之外的需氧嗜温菌的数量较自然发酵的少,乳酸菌数量较自然发酵的多;"泡菜老汤"发酵甘蓝感官分析优于自然发酵.说明用"泡菜老汤"发酵甘蓝的品质优于自然发酵加工的制品.  相似文献   

2.
葡萄糖对泡菜甘蓝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发酵甘蓝中加入1%,2%,3%,4%不同浓度的葡萄糖,研究葡萄糖对发酵甘蓝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酸盐浓度、MRS琼脂培养基培养乳酸菌法分离和计数乳酸菌数量。由研究结果可知,添加2%葡萄糖的发酵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最低(5.185mg/kg);亚硝酸盐生成菌较其他处理低;乳酸菌数量在12天时高于其他发酵液。说明添加2%的葡萄糖浓度有利于降低发酵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3.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蔗糖对发酵蔬菜品质的影响,从而为改进发酵蔬菜的加工工艺提供实验依据。实验以甘蓝为原材料,在浓度为5%的氯化钠溶液中盐渍甘蓝,然后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蔗糖,使其在蔗糖添加浓度分别为0,1%,2%,3%,4%的情况下发酵,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泡菜液中亚硝酸盐的数量,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乳酸菌和亚硝酸盐生成菌的含量。结果表明:蔗糖浓度为2%时泡菜亚硝酸盐含量最低,乳酸菌含量高,亚硝酸盐生成菌含量低,且泡菜的色、香、味俱佳。因此,蔗糖浓度为2%的泡菜在腌制12天时最适合食用。  相似文献   

4.
蔬菜在泡制过程中形成对人体有害的亚硝酸盐,为了降低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本实验以白菜为试验材料,研究添加不同浓度食醋(0,0.3%,0.6%,0.9%,1.2%)对泡白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并测定了不同浓度下可滴定酸(乳酸),pH值和微生物(肠杆菌,细菌,乳酸菌)数量在整个泡制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入食醋的泡白菜中"亚硝峰"较不加食醋泡菜(对照实验)的低两倍多;食醋能较快地降低诸如亚硝酸盐生成菌(肠杆菌)的数量;食醋能加快降解亚硝酸盐菌(乳酸菌)的繁殖速度,并且加快乳酸发酵,促进泡白菜的成熟,添加0.6%的食醋浓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研究利用甘蓝为实验材料,对不同葡萄糖浓度下(0,1%,2%,3%,4%)的甘蓝泡菜中细菌、酵母菌、霉菌和乳酸菌进行计数,每隔4天用平板菌落计数方法涂菌培养后计数,4次计数发酵泡菜过程中各种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同一葡萄糖浓度下的各种菌变化趋势相似,大致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都在某一时间段达到最大值,而且泡菜中乳酸菌的生长产生大量乳酸,从而对其他菌种产生抑制作用。结果表明:2%葡萄糖浓度为泡菜发酵的最适糖浓度。  相似文献   

6.
实验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不同浓度的菊花溶液(0,0.5%,1%,4%,7%,10%)对蔬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每隔5天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发酵过程中的细菌、乳酸菌、酵母菌、霉菌计数,了解甘蓝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测定结果表明:菊花溶液浓度为1%的发酵蔬菜中乳酸菌数量变化最明显,发酵成熟后乳酸菌数量最高,达到13.5854log cfu/mL,霉菌数量较少,仅有3.5498log cfu/mL,因此菊花溶液浓度为1%的泡菜最适合发酵。  相似文献   

7.
发酵条件对泡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系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研究了初始食盐浓度、发酵温度、花椒和碘对自然发酵泡菜液中微生物菌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较高温度下发酵,不利于乳酸菌形成生长优势;在较低温度下发酵,6 %的盐浓度比8%的盐浓度能更好地促进乳酸菌的生长;花椒和碘可使参与发酵的主要菌群乳酸菌和酵母菌加快生长和繁殖。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氯化钠浓度对发酵白菜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4%、6%和8%氯化钠浓度发酵白菜,通过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方法及Quantity One软件分析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回收DGGE电泳中荧光强度强、不同时间差异的电泳带,经克隆后测定碱基序列、与Gen Bank库序列对比鉴定。结果表明6%氯化钠浓度发酵白菜微生物多样性指数H(Shannon)、丰富度指数R(Species Richness)在发酵全过程中低于4%、8%组,均匀度指数E(Species Evenness)较4%、8%组的稳定。说明氯化钠浓度6%的发酵泡菜在整个发酵期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且微生物种类小于氯化钠浓度4%、8%组。从DGGE电泳带荧光强度和存在的时间可知:在氯化钠浓度6%的发酵白菜体系中,Leuconostoc citreum(柠檬明串珠菌)、Uncultured bacterium(非培养细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肠系膜明串珠菌)是白菜发酵中期、后期的优势微生物,Leuconostoc citreum(柠檬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肠系膜明串珠菌)是乳酸菌。氯化钠浓度4%和8%发酵白菜中乳酸菌未成为优势微生物。说明氯化钠浓度6%较4%和8%发酵白菜原核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接近于自然发酵蔬菜微生物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6%氯化钠浓度有利于白菜的发酵。  相似文献   

9.
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的黄连溶液(0,0.5%,2%,3.5%,5%)在发酵过程中对发酵甘蓝品质具体指标的影响。每隔4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泡菜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乳酸菌和亚硝酸盐生成菌的含量。结果表明:添加0.5%黄连的泡菜亚硝酸盐含量最低(2.25mg/kg),乳酸菌含量最高(12.91lg cfu/g),亚硝酸盐生成菌含量最低(7.55lg cfu/g),且泡菜的色、香、味俱佳。因此,黄连浓度为0.5%时腌制的泡菜最适合食用。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C对发酵白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菜为实验材料,利用自然发酵方式制作泡菜为对照实验,研究了添加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处理对发酵白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并且测定了相应微生物的数量、pH、可滴定酸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入适宜浓度的维生素C会降低发酵白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使亚硝峰提前出现,泡菜较早达到食用安全期.当添加0.06%的维生素C时发酵白菜的亚硝酸盐含量最低,说明这个浓度有利于提高泡菜品质.  相似文献   

11.
以产香酵母菌、高产酸醋酸菌以及产多糖乳酸菌为研究对象,将3株功能菌应用于四川保宁醋中进行接种强化发酵。单菌强化发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组1(接种产香酵母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数及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17.39%、20.23%,达到27种、79.65%;强化组2(接种高产酸醋酸菌)与强化组3(接种产多糖乳酸菌)酸度分别上升了82.75%、155.75%,稳定在3.18%、4.45%,其中有机酸含量增幅在23.46%~389.21%之间;强化组3多糖质量浓度提高了68.43%,高达1 143.78 mg/L。采用混菌设计确定强化发酵最佳接种比例,其结果证明在总接种量1%,接种比例为酵母菌40%、醋酸菌16%、乳酸菌44%条件下,所得食醋的效果最佳,其酸度为5.28%,挥发性物质种数为30种,感官评分85.65。研究结果为改善保宁醋风味、提高出醋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液态发酵醋发酵生产机制,以及液态发酵醋和固态发酵醋微量成分的研究,着重阐述了液态发酵醋与固态发酵醋在发酵生产工艺和风味方面的不同之处,分析了液态发酵醋风味较差的原因,并对提高液态发酵醋的质量、方法和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以小米为原料,接种酒曲和醋酸菌,采用固态发酵工艺生产小米醋。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酿造工艺,结果表明,酒精发酵的最佳条件是选用米糠为辅料,酒曲接种比例(万家兴高产生料酒曲、安琪酿酒曲)为2∶1,总添加量1.5%,料醅水分含量为69%,入缸初始温度29 ℃;醋酸发酵的最佳条件是酿醋醋酸菌接种量为0.15%,料醅初始酒精度8.0%vol,入缸初始温度31 ℃。在此优化条件下,小米醋感官评分为87.6分,总酸含量为7.1 g/100 mL,小米香突出,酸味柔和,风味典型。  相似文献   

14.
几种发酵蔬菜中乳酸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商军  钟方旭  王亚林  孙毅 《食品科学》2007,28(4):195-199
从泡白菜、泡萝卜和泡辣椒中分离出11个乳酸菌株,对各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和筛选。结果表明:不同泡菜中的乳酸菌株有明显差异,分离的菌株多以杆状和球状存在,其中泡萝卜中以短乳杆菌为主,泡辣椒中以短乳杆菌和片球菌为主,泡白菜中以短乳杆菌和链球菌为主;供试样品中还含有环丝菌属,丹毒丝菌属,肠球菌属等三个菌属的乳酸菌,乳杆菌属在三种泡菜中存在最广泛。三种泡菜中均含有产亚硝酸盐菌株,其中泡辣椒中的肠球乳酸菌产较多亚硝酸盐,不能作为纯种发酵菌种:各菌种在纯种发酵时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产酸能力和风味也各不相同。最后采用泡萝卜发酵试验筛选出4个菌株,泡制的萝卜口感和风味好,盐度低,产酸速度快,发酵7d即可基本成熟,pH值可降到4.0以下,保质期长、抑制杂菌能力强。  相似文献   

15.
果醋概述     
果醋是一种以水果或其他果品为原料,通过菌种协同作用发酵而成的一种保健饮品,它含有果品本身的多种营养成分,是一种风味独特的酸性饮料.近年来,果醋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对果醋的发酵工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论述,为果醋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秋香梨酒为原料,采用沪酿1.01醋酸菌,以总酸含量为指标,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果醋醋酸发酵工艺,并评价果醋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秋香梨果醋醋酸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醋酸菌接种量9.4%,发酵时间6d,发酵温度31℃,初始pH 4.5。此条件下得到的果醋色泽金黄,果香醇厚,其总酸含量为54.45g/L。秋香梨酒经醋酸菌发酵后,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Fe3+还原能力分别提高了21.17%,23.65%,30.23%,表明该果醋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王兰 《中国酿造》2001,(3):16-19
实验采用正交实验,对新鲜生骨头的粒度大小、所用混合菌种及料醅中含不同酒精时加入醋酸菌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从而确定了最佳发酵生产活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从而确定了最佳发酵生产活性补钙剂的新工艺流程,并对配料、加料量、发酵时的温度、酸度、pH值及酒精试想等重要参数进行了合理控制,该种补钙剂与普通食醋相比,除了具有典型风味及作用外,还含有钙达312.624mg/100mL,磷(以P计)达120.160mg/mL及丰富的铁、锌=铜等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自然发酵葡萄醋中醋酸杆菌的生长特性,采用分离纯化培养、定性试验等方法,从葡萄醋中筛选出优势菌株SP001,通过菌落和细胞形态、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SP001被鉴定为巴氏醋杆菌(Acetobacter pasteurianus),其最大产酸量为2.31 g/100 mL,酒精转化率为73.29%。  相似文献   

19.
食醋分为酿造食醋和配制食醋,二者在制作工艺、物质组成等多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酿造食醋中风味物质多样,营养和功能成分突出,市场欢迎度高,但生产成本高于配制食醋。酿造食醋与配制食醋鉴别方法研究经历了从感官评价到理化分析,再到仪器分析的历程,目前仪器分析是研究重点。该文综述了鉴别两种食醋的一些分析方法,进而为两种食醋之间进行区分鉴别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新疆干制无花果为原料酿制无花果果醋,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试验,得到最佳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无花果果醋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初始酒精度为8.0%vol、醋酸菌接种量为0.6 %、发酵温度为30 ℃,在此最佳醋酸发酵工艺条件下,总酸含量为5.28 g/100 mL,所得果醋风味丰韵饱满醇厚,色泽橙黄而透明,口感酸甜爽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