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了对铅离子有吸附能力的嗜铅肠球菌JT_1作为体内排铅试剂的排铅机理。建立大鼠铅中毒模型,模型组血铅水平达到600μg/L即造模成功。通过灌胃的方式给予大鼠嗜铅肠球菌JT_1的发酵液,4周后处死,无菌采集结肠进行菌落计数,并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及能谱分析。同时,采集大鼠血液、尿液及粪便测定其铅含量的变化。结肠菌落计数结果显示:铅中毒模型组大鼠结肠乳酸菌总数较其它组少,差异显著(P0.05);灌喂嗜铅肠球菌JT_1的模型组和对照组菌落总数高于未灌胃空白组和染铅组,差异显著(P0.05)。结肠扫描电镜研究结果表明:仅能在灌喂嗜铅肠球菌JT_1的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结肠内发现类似嗜铅肠球菌JT_1的菌体,能谱分析显示模型组大鼠结肠内菌体表面铅含量明显增多,说明铅离子在菌体表面形成金属沉积物。灌胃嗜铅肠球菌JT_1的模型组大鼠的血铅水平均低于灌胃前,差异显著(P0.05),且该组的粪铅水平显著上升,差异显著(P0.05)。上述结果表明,嗜铅肠球菌可在大鼠结肠存活,嗜铅肠球菌JT_1与铅离子主要以表面吸附的形式排铅,在灌胃嗜铅肠球菌JT_14周后能有效降低大鼠血铅水平,其排铅的主要途径是随粪便排出。  相似文献   

2.
以1株益生乳酸菌P-8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表型特征的稳定性。以普通MRS培养基为培养基质进行长期连续传代,跟踪观测该菌株连续传代1 000~2 000代期间细胞形态、菌落形态、活菌数、浊度和菌株活力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显示,乳酸菌P-8在1 000~2 000代期间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没有发生变化;活菌数与浊度均随培养代数的增加呈波动性变化(波动幅度较小),而其总数基本维持不变;菌株活力也随培养代数的增加呈波动性变化,且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乳酸菌P-8的表型特征在长期传代(1 000~2 000代)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以嗜铅益生菌JT_1为生物吸附剂,研究pH对该菌吸附铅及其可逆性,其它金属阳离子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该菌吸附铅前、后的形态进行分析,揭示该菌体外吸附铅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溶液pH对该菌吸附铅的影响较大,当pH较低时,JT_1对Pb2+的吸附能力较弱。随着试验溶液pH的升高,JT_1对Pb2+吸附能力显著增加,当pH为6.0时,吸附率最高,达71.72 mg/g;该菌对铅离子的选择性吸附作用非常强,基本不受其它金属阳离子的干扰;菌体吸附铅具有可逆性,可被解离剂解离。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吸附铅离子后的菌体表面有大量金属沉积物。JT_1对铅离子的吸附主要发生在菌体表面,吸附率与pH值具有相关性。推测静电作用、离子交换和络合作用可能在吸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嗜铅鸡源肠球菌JT_1为生物吸附剂,研究该菌株在体外对铅的吸附机理。首先研究该菌的吸附等温模型和吸附动力学特征;再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EDS能谱进行观察,分析JT_1吸附反应发生部位;最后,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其吸附铅有关的功能基团的特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JT_1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整个吸附过程遵循伪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菌体表面有沉积物堆积;EDS能谱分析表菌体表面吸附的是铅沉积物;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研究显示,菌体表面的氨基、羧基、羟基和磷酸基等官能团参与对铅的吸附。由此,JT_1对铅的吸附主要是表面吸附,菌体表面的一些官能团参与了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5.
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NaCl胁迫与产酸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Na Cl含量为2.0%(低盐)和8.0%(高盐)的泡菜在自然发酵过程中p H值、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以及乳酸菌数的变化趋势,并对高盐泡菜中的乳酸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探讨了不同分离株在蔬菜汁模型中耐Na Cl胁迫能力与产酸特性。结果表明,高浓度Na Cl对蔬菜自然携带的菌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高盐泡菜的起始菌落总数、乳酸菌总数、大肠菌群数以及p H下降速度均显著低于低盐泡菜,但发酵144 h后两者均能使产品p H达到3.5~3.8,大肠菌群数≤90 MPN/100 g。从高盐泡菜不同发酵阶段的卤水中分离获得1株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M0)和4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M1、M3、M4和M6)。菌株在0~10%Na Cl蔬菜汁中的生长动力学参数具有显著差异,其中E.faecium M0具有最高的生长速度和耐Na Cl胁迫能力。以菌株E.faecium M0和L.plantarum M3按1∶1接种8.0%Na Cl蔬菜汁产酸速度最快,发酵48 h p H值降至3.5,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他菌株接种组(P0.05)。  相似文献   

6.
以筛选耐镉乳酸菌并研究其吸附特性为目的,利用高镉MRS培养基从泡菜中初筛出乳酸菌,并通过提高镉浓度对菌株进行驯化、复筛,以提高其耐镉能力,最终筛选出1株高耐镉乳酸菌ZY-6,固体最高耐镉质量浓度为10 000 mg/L,液体最高为900 mg/L,且p H值为7、Na Cl质量浓度为10 g/L、温度为37℃时菌株生长情况最好。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绿色魏斯菌(Weissella viridescens),在含50 mg/L的镉溶液中吸附率为61. 78%,对其他重金属如铅、铜和锰也显示出一定的吸附能力,研究结果为乳酸菌作为潜在的食品级重金属吸附剂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四川泡菜水中分离筛选出一株产γ-氨基丁酸(GABA)能力较强的乳酸菌W1-9,根据菌落和个体形态、生理生化指标及16S r DNA序列的系统鉴定,菌株W1-9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菌株W1-9在含10 g/L谷氨酸(Glu)的MRS培养基中培养3 d,可产生2.18 g/L GABA。通过对菌株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以黄瓜汁为发酵培养基,初始p H 5.5,底物谷氨酸钠(MSG)添加量12 g/L,菌液接种量1.2%,在该条件下GABA产量达到7.62 g/L。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高效发挥乳酸菌的降胆固醇益生机制,提高降胆固醇能力,对3株具有降胆固醇乳酸菌进行高密度发酵培养。根据菌体密度选择菌株合适的碳源和氮源:选择葡萄糖作为植物乳杆菌117-1和鼠李糖乳杆菌118-1增菌培养基碳源;选择蔗糖作为粪肠球菌M53-2增菌培养基的碳源。选择酵母提取物作为植物乳杆菌117-1、鼠李糖乳杆菌118-1的氮源;选择蛋白胨作为粪肠球菌M53-2的氮源。通过正交试验得出:3株菌的最适培养温度均为37℃。植物乳杆菌117-1的最佳培养条件为p H6.4、接种量4%,鼠李糖乳杆菌118-1为p H6.4、接种量5%,粪肠球菌M53-2为p H6.2、接种量4%。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1:5(w:v)作为3株菌株与保护剂的比例,菌液添加量为3 mL。在菌制剂降胆固醇能力测试中,3株菌株菌制剂的胆固醇去除率差异显著且较之前相比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耐酸能力强、能耐受人体胃肠环境在肠道中存活的乳酸菌菌株。方法对采集自内蒙古地区牧民家庭中45份传统乳制品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和和纯化,共分离出104株乳酸菌,并进行形态观察、碳水化合物代谢分析、16S r DNA序列分析、高通量耐酸性优良菌株的筛选和人工胃液耐受性分析等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到8株耐受人工胃液极佳的乳酸菌,经鉴定这些菌株为4株Lactobacillus plantarum(WHH727、WHH730、WHH777和WHH1118)、3株Lactobacillum fermentum(WHH734、WHH778和WHH868)和1株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WHH729)。其中,耐受人工胃液最佳的是L.fermentum WHH734,经p H为1.5的人工胃液处理2 h,存活率在86.32%,经p H为2.5的人工胃液处理2 h后,存活率为96.85%。结论菌株的分离鉴定以及高耐酸性菌株的筛选,对我国益生菌资源的保藏和开发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乳酸菌增菌培养基的营养因子优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改良MRS发酵培养基为基础,选择玉米浆、牛肉膏、乳糖、番茄汁、眎蛋白胨等7个营养因子增菌培养乳酸菌进行优化。利用L8(27)正交实验,优化出培养基营养因子最佳组成是:玉米浆3%、牛肉膏1%、乳糖1%。研究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酸菌,在优化后的MRS培养基发酵液中,37℃培养20 h,菌落数均高于原MRS培养基发酵液的菌落数,达到109cfu/mL以上,乳酸菌发酵液得到了浓缩,大大降低了乳酸菌发酵培养基的成本,原料成本降低了约40%。  相似文献   

11.
以川西高原发酵牦牛乳中分离出的195株乳酸菌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色法测定其亚硝酸盐降解能力,从中筛选出亚硝酸盐降解能力极强的菌株。将这些优势菌株分别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胆盐和高盐4个模拟人工胃肠道消化环境中进行培养,测其耐受力。结果表明:这195株乳酸菌亚硝酸盐降解率范围为35.79%~96.51%,其中降解率在80%~90%的菌株占54.87%,仅有1.54%的菌株亚硝酸盐降解率在50%以下,有3株亚硝酸盐降解能力极强的菌株(降解率大于95%)。这3株菌在人工胃液中的活菌数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培养3 h后,菌株5、26、150在pH5.5时的活菌数分别为3.7、3.6、4.1×108 CFU/mL;在人工肠液中培养4 h后,菌株5、26、150的活菌数分别为4.3、6.8、5.3×108 CFU/mL;在不同胆盐梯度的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3株菌的活菌数随胆盐浓度增大而减少,且均保持在108 CFU/mL以上;在高盐环境中培养24 h后的活菌数随盐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活菌数均在108 CFU/mL以上。结论:川西高原发酵牦牛乳中分离出的195株乳酸菌降解亚硝酸盐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降解亚硝酸盐能力极强的菌株对体外模拟消化环境具有较好的耐受力,为其在医药,食品和生物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段艳  靳烨  靳志敏  通力嘎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0):206-207,211
对从内蒙古传统肉肠中分离的8株乳酸菌在不同温度、pH条件下的生长能力以及在不同培养基中的产酸能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8株菌株在不同温度及不同pH条件下均能够生长,在30℃及pH6.5的条件下生长能力最强。8株乳酸菌在MRS液体培养基、MRS+6%NaCl+150mg/kgNaNO2培养基及模拟肉汤培养基中培养1~13d的产酸能力基本一致,在不同培养基中均有很强的产酸能力,所有菌株在培养24h后pH均迅速下降至4.2以下,此后逐渐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13.
对4株来源于自然发酵肉制品中的乳酸菌进行耐酸耐胆盐性能的测定,选取在pH3.0和含0.3 g/100 mL胆盐的MRS培养基中存活率均超过50%的2株菌(M12、M23),进一步研究其在模拟胃肠液中的耐受性及MRS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这2株乳酸菌对人工模拟胃肠道环境有较好的耐受性,经过人工模拟胃液处理2 h后,存活率均>50%,经人工模拟肠液处理10 h后仍可存活;这2株菌具有较强的增殖及产酸能力,24 h内均已进入稳定生长期,随着菌体数目的增加,培养基pH值快速降低,在肉制品的发酵温度范围内均能较好地生长。因此,这2株菌可作为潜在的益生菌菌株应用于肉制品的发酵。  相似文献   

14.
以湖南自然发酵剁辣椒为研究对象,分离筛选高产酸乳酸菌,利用形态观察和16S rDNA对其进行鉴定。通过生长曲线、耐酸性、耐盐性等生物学特性研究获得优良乳酸菌菌株,对其发酵辣椒汁过程中的乳酸菌数、pH与风味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自然发酵剁辣椒中分离出3株高效产酸菌株BLHN3、EJT2、PDJ1均被鉴定为发酵乳杆菌,其中,PDJ1菌株耐胁迫能力最强;辣椒汁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数呈升高趋势,pH逐渐下降,PDJ1菌株发酵液的pH最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发酵辣椒汁挥发性成分比较:BLHN3(37种)>PDJ1(34种)>EJT2(28种),其中BLHN3产挥发性成分亚油酸乙酯、乙酸乙酯和辛酸乙酯相对含量最高,PDJ1产特殊呈香物质(E)-2-己烯-1-醇、香叶醇等相对含量最高,赋予辣椒汁果香、清香。BLHN3和PDJ1菌株发酵辣椒汁相对EJT2菌株风味较突出。  相似文献   

15.
西藏牦牛粪和乳源中益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钙透明圈法从西藏地区牦牛粪和乳源中分离、筛选益生菌,通过形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生长特性、产酸能力、耐胆盐、酸、人工胃液能力及抑制大肠杆菌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筛选出25株乳酸菌,经鉴定7株为益生菌,分别为1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2株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和4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um)。其中植物乳杆菌B2具有良好的生长优势、产酸能力(发酵终pH值在4左右)、耐酸(pH值为4)、耐胆盐(0.6%)、耐人工胃液能力(存活率为57.4%),且抑制大肠杆菌效果较好(抑菌圈直径为22.0 mm)。  相似文献   

16.
番茄汁乳酸发酵饮料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以番茄为原料,经加工处理,将所得原料进行乳酸发酵。首先筛选适宜于番茄汁乳酸发酵用的菌种,从产品的感官、风味、品质等总体效果评定,认为混合菌种发酵的番茄汁优于单一菌种的发酵。本研究确定了混合菌的组成、配比、接种量;探讨了发酵的最佳温度、时间;提出了番茄汁发酵的工艺流程。制品不添加任何化学防腐剂、色素和香精等。分析结果表明,该制品营养丰富,可作为保健型饮料。  相似文献   

17.
以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和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为试验菌株,采用鲜辣椒汁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及其添加量。在此基础上,以上4种乳酸菌按照1∶1∶1∶1的配比混合后作为试验菌株,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多菌种发酵鲜辣椒汁培养基的配方。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的添加量为4%,酵母浸膏的添加量为3%,磷酸氢二钾的添加量为0.2%,优化后培养基中乳酸菌浓度为8.45×109 CFU/mL,增殖效果良好。该研究为剁辣椒的产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乳酸菌高密度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探究了乳酸菌高密度培养过程中碳酸钠缓冲盐添加时间、培养pH值、营养因子添加量以及后发酵时间对菌落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菌高密度培养的最优条件为接种量3%,培养温度42 ℃,培养2 h时添加15%碳酸钠缓冲盐,将pH调为6.5,同时添加与原发酵培养基等体积的营养因子(乳清∶番茄汁∶胡萝卜汁∶牛奶=4∶6∶6∶5)后再培养4 h。在此优化条件下,培养液的活菌数较高,为5.68×1011 CFU/mL。  相似文献   

19.
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抗性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从泡菜中分离乳酸菌,通过形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人工胃液和胆盐耐受性试验,以期筛选性能优良乳酸菌。结果表明,从泡菜中共分离出71株乳酸菌,经鉴定分别为消化乳杆菌(Lactobacillus alimentarius)32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27株、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ium)1株、棒状乳杆菌(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2株、有害片球菌(Pediococcus damnosus)9株。其中,植物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可用于食品,且植物乳杆菌S74和S78具有较高的抗人工胃液能力,存活率分别为(94.73±4.56)%、(108.73±7.16)%;菌株S74在0.3%的胆盐中的生长效率[(7.41±3.28)%]低于菌株S78[(10.04±4.90)%]。说明植物乳杆菌S78在pH 3.0的人工胃液和0.3%的胆盐环境均具有良好的耐受能力,在功能性泡菜及益生菌产品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0.
降亚硝酸盐乳酸菌的鉴定及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丽平  林婷  张海松  张倩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8):221-223,235
从传统发酵食品中分离乳酸菌,筛选鉴定降解亚硝酸盐能力较强的菌株,并研究其在白菜汁培养基中的生长及产酸情况,为制作泡菜发酵剂储备优良菌株。结果分离了144株乳酸菌,并获得5株亚硝酸盐降解率在99%以上的菌株,经鉴定菌株Mao21.1和Mao6.2为戊糖乳杆菌,Wang3.1和Mao20.1为植物乳杆菌,Lin2.4为戊糖片球菌。5株菌在白菜汁培养基中生长4h后,各菌株培养液的pH均快速下降;培养20h后,除菌株Mao21.1外,其他菌株培养液pH均降到3.5以下;对数生长末期菌株Mao6.2和Lin2.4活菌数达到108cfu/mL,该两株菌可作为制作泡菜发酵剂的储备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