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纸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丁腈胶乳预浸渍、酚醛树脂浸渍纸基摩擦材料,然后再热压成型。研究了酚醛树脂浸渍量、热压成型压力和预浸渍丁腈胶乳对纸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酚醛树脂浸渍量为24%时,动摩擦因数稳定,摩擦性能稳定,磨损率较低;当热压成型压力为15 MPa时,摩擦材料的结构紧密,孔隙率约为40%,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预浸渍丁腈胶乳提高了酚醛树脂浸渍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以及摩擦性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酚醛树脂对芳纶复合纸基摩擦材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高性能芳纶纤维和剑麻纤维为原料制备湿式纸基摩擦材料.初步探讨了酚醛树脂的种类和上胶量对纸基材料的强度性能和摩擦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芳纶复合纸基摩擦材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高性能芳纶纤维和剑麻纤维为原料制备湿式成型纸基摩擦材料.初步探讨了原纸中两种纤维的配比、剑麻打浆度、芳纶纤维的长度和形态以及作为粘结剂的酚醛树脂的种类和上胶量等对纸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摩擦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湿式成型纸基摩擦材料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制备了由芳纶浆粕增强的气孔率不同的3种湿式纸基摩擦材料,采用改进油浸法测定湿式纸基摩擦材料的气孔率,探究了气孔率对湿式纸基摩擦材料的压缩回弹性、导热性、黏弹性以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气孔率的增大,湿式纸基摩擦材料的压缩率升高,回弹率降低,导热系数增大,达到0. 998 W/(m·K),损耗因子tanδ也升高;随着气孔率的增大,湿式纸基摩擦材料摩擦因数增大,但摩擦因数的稳定性降低;虽然磨损率会随气孔率的增大而升高,但芳纶浆粕的加入,使磨损率远低于国家标准。湿式纸基摩擦材料气孔率为41. 92%时,压缩率为17. 50%,回弹率为55. 47%,导热系数为0. 565 W/(m·K),动、静摩擦因数分别为0. 125、0. 135,磨损率为1. 23×10~(-8)cm~3/J,摩擦过程也较为平稳。综合分析,湿式纸基摩擦材料的气孔率控制在40%左右时各性能最均衡。  相似文献   

5.
纸基摩擦材料因其优异的摩擦性能在交通运输机械、建筑矿山机械等各类车辆与工程机械的自动变速器和制动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一类重要的摩擦材料.文章介绍了纸基摩擦材料的接合机理、润滑油作用机制、纸基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孔隙率、材料力学性能及温度)、表面形貌及磨损机理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6.
纸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纸张作为一种绿色材料在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简单介绍了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着重分析总结了纸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与应用,并按照纸张在摩擦纳米发电机中的作用,将纸基纳米摩擦发电机分为3类:纸张作为基板材料、纸张作为摩擦带电材料以及纸张同时作为电极基板与摩擦带电材料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并介绍了近年来各类纸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结构组成、性能和简单应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碳纤维、短切芳纶纤维和芳纶浆粕作为增强纤维制备高性能摩擦材料原纸,然后用树脂对原纸进行浸渍制造汽车用纸基磨擦材料。研究了树脂种类、含量以及浸渍方式,对耐摩擦材料的孔隙率、摩擦性能和磨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双酚A型-硼酚醛树脂作为黏结剂的性能优于酚醛树脂,在树脂含量27%左右,摩擦性能最好,磨损较小。浸渍加入氟橡胶可以提高摩擦材料的摩擦性能。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分别采用多巴胺-端环氧基硅油与硝酸-端环氧基硅油体系改性碳纤维,对比了纤维表面形貌和化学官能团的变化,探究了化学协同改性机理。进一步表征了纸基摩擦材料的表面形貌、粗糙度及孔隙结构,研究了协同改性对纸基摩擦材料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硝酸-端环氧基硅油改性体系更有利于提升纸基摩擦材料力学强度和耐磨性,改性后纸基摩擦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分别较改性前提高了25.8%和23.6%,磨损率降至0.620×10-8 cm3/J;相比于多巴胺预处理,硝酸刻蚀过程不仅可以增加后续端环氧基硅油接枝改性的活性位点,同时提高了碳纤维与树脂间的化学交联密度。  相似文献   

9.
纤维摩擦材料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蓉  胡键 《广东造纸》2000,(2):38-40
摩擦材料包括金属基、树脂基和纤维基三大类摩擦材料。随着纤维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树脂基摩擦材料将会被纸基材料代替。最新的纸基复合摩擦材料有此金属基材料更高的能量吸收能力和摩擦系数,较低的磨损率和较高的热稳定性。在未来几年内,纸基复合摩擦材料将会用于重载荷机动车辆。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植物纤维微纤维化对纸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植物纤维微纤维化对纸基摩擦材料的孔隙结构、界面结合性能及摩擦性能调节剂的留着性能产生重要影响.与未微纤维化的材料相比,低微纤维化度对材料的孔隙结构影响不大,但能有效提高填料的含量及界面结合强度,因而材料的动、静摩擦因数较高,磨损率较低.随着纤维微纤维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材料孔隙下降使得摩擦材料与对偶之间形成的润滑油膜不能得到有效抑制或破坏,并导致润滑油热交换能力不足,动、静摩擦因数降低,材料热衰退加剧,磨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年龄及季节对山羊绒摩擦性能的影响,采用Y151型纤维摩擦因数测定仪,测试了0.5、1、2、3岁母羊春季和夏李山羊绒的摩擦因数。根据外观形态特征将山羊绒纤维分成4类:绒纤维、二细纤维、两型纤维和粗毛纤维。针对这4种不同类型的山羊绒纤维进行了大量的摩擦性能测试,基于所得数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山羊绒的摩擦特性,为山羊绒加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夏季,也就是在温度升高、湿度变大的情况下,山羊绒的摩擦因数变大,摩擦效应变大,摩擦性能有所提高;年龄对山羊绒的摩擦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不同粗细丝条在感知器中的运动状态,利用摩擦学润滑状态的定义,阐明润滑膜厚度是衡量摩擦性质的关键,并通过感知器间隙与丝条直径的计算,建立了间歇式感知器的纤度感知理论模型,指出间歇式感知器主要属于混合摩擦而不是液体摩擦。  相似文献   

13.
基于采用高频微幅波消除短纤维柬牵伸波的设想,对高频微幅波改变纤维束纤维间摩擦因数的机制做了理论分析.高频微幅波的高频线性交变振动不仅改变纤维之间相对静止的状态,使纤维由静摩擦变成动摩擦状态(或动摩擦占优),还使纤维相互分离并形成了高压气膜,纤维间实际接触面积减少,从而使纤维束间的摩擦因数减小.通过对游浮纤维的受力和运动...  相似文献   

14.
针对立体织物织造过程中高强高模纤维束间相互摩擦而导致织物性能下降的问题,以石英纤维为例,设计了一种用于测试纤维束间摩擦性能的摩擦磨损试验机夹具,使纤维束或单根纤维能够以相互正交或一定角度相接触,在纤维尺度上研究了摩擦角度、摩擦频率和法向载荷对纤维束间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实验参数对纤维束表面的磨损程度不同;摩擦角度为70°时的摩擦因数是90°时的1.2倍,即摩擦角度越小,磨损程度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摩擦频率和法向载荷对摩擦因数没有影响;在立体织物织造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纤维束间倾斜接触,从而降低织物性能下降,还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织造频率和法向载荷,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5.
采用Y151型纤维摩擦因数测定仪,测试变异与未变异山羊绒的摩擦因数.根据外观形态特征将山羊绒纤维分成4种类型,分别为绒纤维、两型纤维、二细纤维、粗毛纤维.针对这4种不同类型山羊绒纤维的顺向和逆向动静摩擦因数进行了测量,并分析比较变异前后山羊绒的摩擦特性,在山羊绒加工、山羊绒及其制品贸易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变异山羊绒的摩擦效应比未变异山羊绒的摩擦效应数值小,变异山羊绒的摩擦效应变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产区山羊绒摩擦性能的差异,采用绞盘法测试不同产区山羊绒的摩擦性能.根据山羊绒纤维的外观形态特征将其分成绒纤维、二细纤维,两型纤维、粗毛纤维等4种类型.针对这4种不同类型的山羊绒纤维进行摩擦性能测试,根据所得数据分析比较可知,辽宁产区山羊绒摩擦效应较大,西藏产区山羊绒摩擦效应较小.  相似文献   

17.
利用静电理论中的“偶电层”模型,研究了静摩擦与动摩擦的微观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提出的关于摩擦的分子—机械理论,给出了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的公式及摩擦定律。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涂料中颜料特性对涂布纸表面摩擦性能的影响,并观察了涂层表面磨损情况。结果表明:在沉淀碳酸钙和瓷土混合颜料配方中,沉淀碳酸钙含量较高时涂布纸表面的静态和动态摩擦系数较高,而采用压光可降低涂层表面粗糙度和摩擦系数;在瓷土、沉淀碳酸钙和重质碳酸钙混合颜料配方中,重质碳酸钙添加量从0~20%时,涂层表面的摩擦系数增大,但继续增大其含量摩擦系数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9.
项义成 《丝绸》1990,(7):26-28
纤维与接触物间的摩擦可分为三种:纵向摩擦,横向摩擦,复合摩擦。横向摩擦现象常被人们忽视,而横向摩擦对丝条(纤维)的影响程度比纵向摩擦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Unfortunately, the classical empirical friction laws do not hold true for fibrous and viscoelastic materials comprising most of the textile fibre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ibre surfaces have been studied by many distinguished scientists who were able to complete numerous researches for the fri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fibres. Most of the researchers have aimed to develop a new test method and a test device that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fri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ibres quickly, accurately and easily in their studies. Unfortunately, there is not a standard test method or a test devic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extile fibres' friction properties. For today's competitive marketing, the instrument for fibre testing must be very fast and accurate; otherwise, it will not be useful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For exampl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otton bales should be tested with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in terms of the length, colour and trash content of the cotton bales. Without having the data describing the properties of cotton fibres, cotton bales cannot be sold commercially in most of the countries. Therefore, i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the fibre-testing instrument should be fast and accurate. Most of the properties of cotton fibres can be assessed by using a HVI fibre-testing instrument. In this review,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fibre friction studies has been demonstrated with the fibre friction measurement-testing dev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