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边缘海盆地油气研究中,古潜山型油气藏研究相对薄弱,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古潜山油气成藏预测将对边缘海盆地油气勘探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珠三坳陷是一个断裂系统十分发育的箕状断陷盆地,它的形成和演化受到断裂的强烈控制。在坳陷内主干断裂的控制下,坳陷分割为文昌A凹等9个构造单元,其中,文昌A、B、C凹陷为生油凹陷。位于文昌C凹西部的古潜山可以得到来自3大生油凹陷的油气供给,具有较好的储盖条件,可以发育潜山披覆油气藏和潜山内幕油气藏2种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2.
利用断层活动速率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南部主干断层的活动历史,并利用研究结果分析了断裂时空差异性演化对生烃凹陷形成的控制。恩平组以前珠三坳陷西南部断层活动性较强,而东北部则相对较弱,恩平组以后,珠三坳陷西南部断层活动性较弱,而东北部相对较强,从而使文昌组—恩平组珠三坳陷的沉降中心明显发生了由西南到东北的迁移。珠三南断裂在研究区内为一条包括3段、3种类型、控制3个大规模断凹的大型复杂断裂,不同凹陷内烃源岩分布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烃源岩的规模、类型及热演化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珠三坳陷控坳主干大断裂在时空上差异性演化的结果,据此将珠三坳陷划分为WC ̄A,WC ̄B,WC ̄C等3个相对独立的成油体系。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模式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是一个典型的南断北超的箕状断陷,属于边缘海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受到主干断裂的强烈控制作用,该坳陷可以划分为3个石油系统,分别为文昌A凹、B凹和C凹石油系统。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发育不同的油气藏类型:在缓坡带和周边隆起带上发育潜山或潜山披覆油气藏,局部发育地层超覆油气藏;在主干断层附近发育岩性-构造油气藏;在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滑塌体隐蔽油气藏;在盆地中心位置,可发育远源浊积扇透镜状油气藏。其中,缓坡带的地层不整合-岩性油气藏和盆地中心远岸浊积砂体形成的透镜体油气藏应该是最为有利的近期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4.
珠三坳陷反转构造样式与分布及其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渐新世以来,在持续右旋张扭应力场作用下,珠三坳陷发育了2期反转构造。采用构造解析方法,从应力场演化和构造演化出发,通过对覆盖全区的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研究,分析了2期反转构造的力学成因、构造样式及在坳陷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区内发育了珠三坳陷西断裂和珠三坳陷南断裂中西段2个反转构造带,其反转构造类型可细分为断层相关型和挠曲褶皱型2大类5小类。结合坳陷中2个反转构造带的已钻井成果,分析了2期构造反转对油气成藏的意义。研究认为,2期构造反转对油气成藏既有建设性作用也有破坏性作用,第1期反转构造有利于原生油气藏聚集,而第2期反转构造既有利于原生油气藏聚集,也有利于次生油气藏聚集。  相似文献   

5.
利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成果,结合钻井资料对青东凹陷古近系断层几何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有同沉积断层、后期正断层和基底走滑断层3种类型,平面上以近EW向、近NW向和近NE向3组方向展布,在数量上以近EW向最多,其次为近NW向,近NE向最少。按照主干断层和次级断层的组合形态,剖面上可划分为Y型、复合Y型、马尾状、多米诺骨牌式、梳状、卷心菜型等6种样式;平面上划分出平行断层系、斜交断层系和雁列断层系等3种形式。在分析区内断层的形成发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了区内断层在油气生成至成藏过程中的作用,主干断层活动控制了该区的盆地构造格局、沉积以及烃源岩展布;断层空间展布形态及组合构造样式控制了圈闭的类型,同时也组成了复杂的三维输导网络,为油气的垂向运聚成藏提供了有效通道。受断层控制形成的北部次凸和南部次凸构造高区域是油气垂向运移的有利指向区。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南边界断裂发育方式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断距展开图 ,借用构造研究中的回剥法 ,即断距展开回剥 ,判断各期半地堑的连接方式及发育级次 ,从而得到物源输入的位置 ,结合构造脊分析及地球化学分析判断油气运聚通道 ,指导油气勘探。分析认为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南边界断裂发育方式可分为四种 :即基本单元式、串连式、传递式、雁列式。根据各沉积物源输入处与神狐隆起上构造脊相配合研究及珠三坳陷文昌A、B生油凹陷的烃源岩演化特征 ,认为神狐隆起上存在三种相态烃运移通道 ,即文昌B凹陷—QH36 - 2通道 ,文昌A、B凹陷—WC15 - 1、CC2 - 1通道 ,文昌A凹陷—KP1- 1通道。同时 ,综合分析盖层条件 ,提出QH36 - 2、WC15 - 1、CC2 - 1及WC2 0 - 1是神狐隆起上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7.
梨树断陷东部斜坡区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受到区域张应力场和左旋走滑应力场的影响形成"树枝状""Y字状""花状""阶梯状"等多种断层组合样式。断层在油气运聚过程中,起到遮挡与通道双重作,走滑、反转期的断裂为次生油气藏的有效运移通道,走滑、反转断裂发育的区域为次生油气藏发育区。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构造反转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姜华  王华  肖军  林正良  吕学菊  蔡佳 《石油学报》2008,29(3):372-377
分析了珠三坳陷反转构造的演化史及沉积填充特征,识别出了该区域反转构造的样式,研究了其成藏条件。按剖面组合样式可将该区域内的反转构造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断层相关型和挠曲褶皱型。断层相关型按照反转的强烈程度又可划分为下正上盖亚型和下正上逆亚型;按照褶皱的形成机制,可以将挠曲褶皱型划分为前峰后谷亚型和前谷后峰亚型。不同的反转样式对油气聚集成藏有着不同的控制作用,其中下正上盖亚型对油气聚集成藏最为有利。以文昌19-1油气构造为典型实例,对其成藏模式进行的研究表明,晚期反转构造对油气成藏具有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大量地震、钻井和实验分析等资料,开展了文昌A凹陷构造演化与断裂系统特征及对油气差异聚集控制作用研究,探讨了该地区油气富集规律和有利勘探方向。文昌A凹陷文昌组和恩平组两套湖相优质烃源岩成熟演化差异是油气性质复杂的物质基础,油气运聚受烃源、沟源断裂和输导层构造脊构成的油气输导体系控制,富集于断裂带及相邻构造脊区。文昌A凹陷中部早期生油、晚期生气和凹陷边缘晚期生油及持续不断油气运移,形成了"内气外油、下气上油"的有序分布和差异成藏,其中晚期天然气持续充注和差异溶解形成了"下气上油"成藏模式,而油气重力分异和差异渗漏形成了"下油上气"成藏模式。文昌A凹陷差异演化、差异生烃、差异运聚、差异渗漏共同控制油气差异成藏;该凹陷边缘琼海凸起和珠三南断裂带至神狐隆起仍为原油勘探有利区,凹陷中部六号断裂带和珠三南断裂东段仍为天然气挖潜有利区;凹陷南部断裂转换带为油气勘探有利新区,其中埋深相对较浅的珠海组为原油勘探领域,埋深较大的恩平组为天然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0.
济阳坳陷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受晚中生代—古近纪中国东部大规模裂陷成盆期伴随的走滑作用和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作用以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济阳坳陷应力场具有多期性、多向性和复杂性,其内中、新生代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断裂组合形态复杂、多样,最常见的“Y”与反“Y”字复合型断层组合形成的背斜或断鼻构造是主要的油气赋存聚集场所,不同级别断裂对坳陷构造、沉积和油气的控制作用各不相同,同沉积断裂对坳陷(盆地)的形成及油气运聚、成藏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横跨珠江口盆地的南北向高精度长电缆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非常规地球物理方法进行了重磁震联合反演和对比分析,进而探讨了不同位置南海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断陷期凹陷结构样式存在明显差异的深部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认为,南海北部被动陆缘盆地古近系文昌组—恩平组断陷期不同区域结构样式的差异主要受地壳厚度减薄、莫霍面上涌、热流升高等深部岩石圈流变学特征控制,相对冷的岩石圈上地壳脆性变形控制了陆架区断陷期盆地的形成,相对热的岩石圈下地壳韧性伸展控制了陆坡区断坳盆地的形成;陆架区珠一坳陷表现为受断层控制的典型地堑结构,中央隆起带为多米诺骨式单断半地堑结构,上陆坡区白云凹陷为断裂和断拗控制的复式宽地堑,下陆坡区荔湾凹陷是发育在陆坡向洋盆过渡区隆起上的局限坳陷,无明显控凹断裂发育。  相似文献   

12.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概要(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4.2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 珠三坳陷面积12180km2,由6个凹陷、3个凸起组成,目前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文昌A、B两个主要生烃凹陷(图16).  相似文献   

13.
珠三坳陷油气成藏的地球化学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珠三坳陷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组成特征(碳同位素组成、轻烃特征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排烃温度、烃源岩的地化特征与储层石英胶结物内与含烃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资料,进行珠三坳陷的油气源与油气藏充填史综合研究取得了新认识:文昌9-1、9-2构造的轻质油和天然气为腐泥型有机质(Ⅰ/Ⅱ_1型干酪根)与腐殖型Ⅲ型干酪根混合来源,文昌13-1、13-2构造与文昌8-3构造的油气主要来自文昌A凹陷;文昌13-1、13-2构造中的油气来自同一烃源岩,珠三坳陷曾经经历了两期油气充填。  相似文献   

14.
南堡凹陷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演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堡凹陷受渤海湾盆地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的共同控制,凹陷北部是北西向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凹陷东部和西部分别是北东向且具有走滑性质的郯庐断裂带和沧东断裂带。因此,南堡凹陷的形成和构造变形既具有张性变形特征,又具有压扭或张扭变形特征。剖面上,断裂的组合样式较为复杂,大致可分为"y"形、"x"形、包心菜式、花状及阶梯状等;平面上,断裂的组合样式主要为帚状、梳状、平行式、雁列式、交织状和"入"字形。构造演化史表明,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时期为凹陷的伸展断陷阶段,主要受郯庐大断裂的右行扭动控制,断陷作用强烈、水体较深,是烃源岩发育的主要时期。东营组沉积时期,凹陷进入稳定的沉降阶段,为持续裂陷期,主要受近南北向区域张力的作用。新近系至今,凹陷进入坳陷阶段,主要受重力和热沉降的共同作用,次级断裂较为发育。  相似文献   

15.
4 2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  珠三坳陷面积 12 180km2 ,由 6个凹陷、3个凸起组成 ,目前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文昌A、B两个主要生烃凹陷 (图 16 )。截至 1999年底 ,珠三坳陷及其邻区共作图 16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构造单元划分图  二维地震 5 1× 10 4 km、三维地震2 789km2 ,钻探井 31口、评价井 10口 ,发现3个油气田和 5个含油构造 ,发现石油地质储量 7779× 10 4 t ,文昌 (WC) 9 2和WC9 1构造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 117× 10 8m3。选择珠三坳陷作为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靶区 ,一方面由于坳陷本身为复…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西江凹陷番禺4洼陷目前尚属油气勘探初期,开展沉积充填研究对其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构造和沉积充填对层序的控制作用,综合利用三维地震和少量钻井、测井、岩心资料,将古近系文昌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分析各层序地震相及沉积相发育特征,进而总结沉积充填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番禺4洼陷由南东向北西依次发育陡坡带、深凹带和缓坡带,各级同生调节断层的分布和组合样式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发育和展布;东南缘陡坡区主要发育近岸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浊积扇体系;西北缘缓坡区次级调节断层导致南北沉积差异,北部因断层发育形成构造坡折,远岸水下浊积扇和滑塌浊积体广泛分布,南部缓坡未受断层影响,沉积大型河流三角洲体系;湖盆中心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泥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反转构造地震反射特征、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Ⅲ坳陷反转构造形成期次,划分了该区反转构造样式,研究了反转构造对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研究认为该区发育古近纪末期断陷反转和新近纪晚期拗陷反转2期反转构造幕,早期反转构造发生在古近纪,是在断陷期—断拗转换期之上的叠加构造,晚期反转构造发生在新近纪,是盆地坳陷期之上的叠加构造。依据反转构造与先存断裂和构造的关系,珠Ⅲ坳陷反转构造样式可划分为断层限制型和褶皱挠曲型2个大类,细分为5类断层限制型和3类褶皱挠曲型反转构造样式。反转构造可以形成良好的油气聚集圈闭条件,但早期反转会使烃源岩埋藏变浅,难以达到生烃门限而导致生烃能力很小,晚期反转构造油气成藏条件良好,特别是坳陷西部较大反转构造是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8.
以地震解释资料为基础,对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的构造演化及断裂带形成过程进行剖析,将歧口凹陷构造演化分为裂陷Ⅰ幕、裂陷Ⅱ幕和后裂陷期3个阶段。裂陷Ⅰ幕,歧口凹陷呈断陷结构,先存NNE向、NWW向断层发生斜向伸展,NE向断层为新生断层;裂陷Ⅱ幕,歧口凹陷呈断-坳结构,先存NNE向、NWW向、NE向断裂再活动,EW向断层为新生断层;后裂陷期,歧口凹陷呈坳陷结构,多期斜向伸展变形叠加形成现今不同类型的断裂带。断裂带可划分为5种类型:第1类多期伸展型断裂带由前古近系先存NNE向伸展断层叠加古近纪伸展变形而成;第2类变换-伸展型断裂带由前古近系先存NWW向变换断层叠加古近纪伸展变形而成;第3类单期伸展型断裂带由古近系伸展断层形成;第4类伸展-变换型断裂带由前古近系先存NNE向伸展断层叠加古近纪变换变形而成;第5类横向背斜型断裂带受新近系横向背斜控制而发育。在各演化阶段,主干断裂的分段生长特征及其与区域伸展应力方向的夹角共同控制了歧口凹陷中洼陷的形成、规模与迁移特征。歧口凹陷的构造演化对其烃源岩的发育、圈闭类型及油气运移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湖凹陷断裂系统特征及其控藏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断裂系统复杂,断裂组合样式多样,前人较少涉及凹陷整体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为此,基于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系统研究了该区断裂的展布特征和活动特征,探讨了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以渐新统花港组底界和上中新统柳浪组底界为界,可将断裂系统垂向上分为下部(张性)、中部(压性)和上部(张剪性)3套断裂系统;2下部张性断裂系统主要有断阶型、多米诺型、地堑、地垒等多种断裂组合样式,主要形成于凹陷裂陷发育阶段,断裂对沉积地层的控制(或改造)作用显著;3中部压性断裂系统主要有正"Y"、反"Y"字形和简单后冲型断裂组合样式,形成于凹陷反转期,上盘地层存在不同程度的剥蚀;4上部张剪性断裂系统剖面上为悬挂断裂,平面上呈带状和雁行状组合,形成于凹陷区域沉降阶段,对地层控制作用微弱。结论认为:断裂系统中不同性质的断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存在显著差异,深大断裂宏观上控制油气田的分布,裂陷期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而反转期断裂形成有效圈闭,区域沉降期断裂则改造原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20.
北塘凹陷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从构造演化、油源、圈闭、砂体展布与储集层条件、成藏关键时刻的配套、异常地层压力等方面,阐述黄骅坳陷北塘凹陷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认为该区主要存在3种含油组合以塘沽、新村、炮台等构造为代表的自生自储型含油组合,以新港构造为代表的古生新储型含油组合,新港南—海河断层下降盘中浅层含油组合。该区油气分布规律是油层纵向分布受储盖组合与构造活动共同控制;油气平面分布受烃源岩控制,生油凹陷区油气富集程度较高;古构造倾没部位油气富集程度较高;海河、塘北等大断层控制构造形成与发育,控制油气富集与高产;北西向断层控制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育,对北西轴向的油气藏平面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图4参3(邓荣敬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