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含油气系统”与“成油系统”概念对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回顾了国外“含油气系统”和我国“成油系统”概念的形成过程,对二者进行概念对比。二者的相同点为:研究的要素和作用相似,都是以油气的形成和分布为研究对象,以预测和寻找潜在的油气区带和油气田为研究目的。二者的不同点是:①概念提出的背景不同;②各自研究的范围不同;③研究的内容不同。建议我国研究者在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概念时,尊重这一概念提出者的基本定义,不要把它与成油系统当作一个概念而混用。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在发展和不断完善,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时,既不要夸大它的作用,也不应改变其概念基本定义。参18(窦立荣摘)  相似文献   

2.
含油气系统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赵文智  何登发 《勘探家》1996,1(2):12-19
含油气系统与方法在油气勘探中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在介绍含油气系统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含油气系统的描述与模拟,提出了新的含油气系统成因分类,讨论了复杂型含油气系统时空组合的八种基本关系。实例分析是含油气系统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以吐哈盆地八道湾组-三间房组含油气系统为例,介绍了含油气系统分析与应用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含油气系统术语、研究流程与核心内容之我见   总被引:41,自引:8,他引:33  
含油气系统是客观评价油气资源潜力与有效发现油气藏的重要工具。由于我国研究者对含油气系统认知程度和理解上的差异,对其术语使用、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与解决实际油气勘探问题的认识深度很不一致。认为有必要统一含气系统的研究术语,推荐以“含油气系统”及相关述语作为统一术语使用。依据含油气系统四大地质要素和四大地质资源评价、远景目标优选和勘探规划与决策方面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代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和评价的技术前缘。建议含油气系统评价以“顺滕摸瓜”的方式加强过程恢复研究,在关键时刻界面关键内容成图,以描述系统的形成过程与范围。介绍了含油气系统评价的技术系列。  相似文献   

4.
“含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贵在系统思路的引入。系统思路就是将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来研究,并分析其基本系统属性、结构和功能,进而对系统进行优化的思维原理。从系统思路出发,认为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应按照系统和环境的界面与关系、构成要素的分解及其系统属性的设定、要素属性在形成系统目的功能时的相互联系和秩序的综合、系统有效性的评价和再设计的步骤进行,体现了含油气系统研究的系统思路之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5.
含油气系统基本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国内外含油气系统文献资料系统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含油气系统概念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论述了含油气系统的定义,级别和命名、特征与展布范围,描述与模拟,分类等基本内容,并以开鲁盆地某凹陷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研究为实例说明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最后,对含油气系统研究的优缺点作了评述,提出了我国含油气系统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含油气系统理论在油气勘探中应用的几个实例,追溯了提出含油气系统概念的历史背景,展现了含油气系统逻辑分析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本文用实例说明了含油气系统理论应用的现头状,含油气系统精细描述与模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潜山圈闭含油气系统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潜山圈闭地质背景比较复杂、潜山油气藏的研究与勘探比较困难的特点,论述了潜山圈闭的特征和研究的复杂性,并以含油气系统概念为基础,分析了潜山圈闭含油气系统的各种要素和作用过程。依据烃源岩地层与潜山基底形成时间的对比及其两者之间的空间配置关系,作者提出了3种潜山圈闭含油气系统或子系统的模式:新生古储型、古生新储型和古生古储型。结合实际的潜山油气藏的特征,以3种模式为基础,作者分析了潜山圈闭单一型和复合型含油气系统的特征,同时对潜山圈闭含油气系统的描述方法及勘探方法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潜山圈闭含油气系统的工作思路。这对潜山油气藏的研究和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为其它已知油藏圈闭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油气不均一聚集的重要性,认为“聚集系数”这一平均概念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含油气系统中有成因联系的一群油气藏具有储量规模序列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为理论基础,定义了油气聚集度(同一含油气系统中一群有成因联系的油气藏,按储量规模大小排序后,前若干个油气藏储量之和在所有油气藏总储量中所占百分比)。应用这一特征参数,可描述含油气系统中油气不均一聚集现象,并可对其理论聚集度进行动态分析,预测最终油气聚集度。改进了描述油气藏规模序列结构的Zipf模型,提出修正Zipf模型,用于计算油气藏群的理论聚集度。用该修正模型拟合塔里木盆地轮南低隆地区截至1995年底发现的三叠系油气藏储量规模序列,认为该地区油气聚集丰度中等。图1参9(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9.
含油气系统分类及其在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含油气系统的进展,并结合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实例,提出了三种陆相油气系统的分类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在总结我国勘探实践的基础上,简述含油气系统在勘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含油气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国内外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历史,阐述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现状及不同学者对含油气系统所下的定义,介绍了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列举了几个含油气系统研究与评价的实例,指出了含油气系统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成油体系     
“成油体系”这一术语引起了石油地质学家的关注并且给予了不同的定义或解释。 Maggon(1987)首先给“成油体系”下了定义,强调了成熟烃源岩和相应的油气聚集之间的成因联系。对成油体系的分析是在盆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含油气盆地中油气的生、储、盖、运、聚、保的时空配置及其演化规律,并且是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进行单项研究。一个成油体系包括正在生油的生油洼陷、所有与其有关的油气聚集或显示,以及形成油气聚集所必须的基本要素和作用过程。本文主要介绍了“成油体系”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定义、特征及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2.
当年翁文波研究世界油田分布规律,目的是证明中国境内应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半个世纪过去了,他的判断 得到了证实。以全球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用L. B. Magoon所提出的石油系统概念和研究方法,把全球含油气盆地的资 料整合后,可以按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含油气层系的分布状况寻找其规律,可以用它们之间分布的关系,以及它们 和地壳上7个陆核的关系,分成为3种组合类型:中国型、北方型(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3区)和南方型(含澳洲-印 度、非洲-阿拉伯半岛和南美洲3区)。3型各有特点,而7个区则称为含油气域。代是最大的时间尺度,也可以用纪、世 进行系统地研究,探讨其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焉耆盆地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焉耆盆地是在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上形成的中新生代含煤沉积盆地。从盆地形成演化、烃源岩条件、储集层、盖层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等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出发, 对烃源岩的生烃史、储集层特征和演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焉耆盆地主要有2 期油气生成和成藏事件。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布在博湖坳陷, 平面上可划分为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和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 纵向上可划分为侏罗系原生型含油气系统和古近-新近系再生型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4.
从国内市场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加快推进中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紧迫性,从九个方面提出建立和完善中国石油储备体系的建议:建立和健全石油储备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符合国情的石油储备模式;循序渐进确保石油储备规模;促进石油储备品种多样化;培育多元化的石油储备主体;科学规划石油储备基地;建立多层次的石油储备筹资模式;因地制宜选择经济、安全的储备方式;积极参与石油储备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5.
歧口凹陷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歧口凹陷为第三纪以来继承发育的大凹陷,四周为凸起所限,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沉积单元和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单元,从而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地球化学资料表明,沙三段和沙一段为区域分布的两套主力生油层,有机质以Ⅱ1型为主,部分为Ⅰ型。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油源对比证实沙三段是已发现油气藏的主要油气源。各二级构造带发育多种类型圈闭,有利于形成多含油气层系、多油藏类型相互叠置连片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区带资源评价表明,滩海地区的白东、歧东、埕海等构造带油气资源量较大,油和气分别占凹陷区带总资源量的60%和67%,且勘探程度较低,剩余潜力很大,是今后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6.
含油气系统中流体输导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流体输导体系是含油气系统的一大基本要素。含油气系统强调油气从烃源岩到圈闭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流体输导体系的研究时,必须考虑烃源岩、流体输导层、封闭层在时空上的配置关系,然后才能建立起流体输导体系的整体格架。论述了流体输导体系的研究流程,包括源岩分析、输导网络、流体势、异常压力以及流体示踪技术的研究等。并进一步强调了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流体输导体系的必要性,给出了流体输导体系研究在莺-琼盆地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J1—R(!)为一具有中低油气充满度(SPI<3.9)、混合型排运聚、中等阻抗特征和明显资源散失的含油气系统。该系统具有典型的底生式特征,下侏罗统残余陆相断陷沉积构成主要的烃源岩系,第三系挤压坳陷型沉积为主要运聚体系。其中,中始新统的区域性泥质盖层控制油气的垂向运聚,该盖层的下伏层系中油气以侧向运聚为主,其上仅在局部受断层贯通形成的“运移窗”出现油气集中垂向运移,具有双层运聚模型。系统从渐新世早期开始初步建立,渐新世早期为原生油气藏形成期,上新世早期为次生油气藏及干气气藏形成期,在第四纪的早期进入保存关键时期。系统顶封层的保存程度以及系统边界的有效性是决定这个系统资源散失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油气地球化学参数及指标在含油气系统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含油气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有效生烃灶的确定、关键时刻的确定、油气运移路径的确定、运聚单元边界的确定、资源潜量的确定及目标潜力与级别的确定等6个方面,通过对上述6个方面研究的论述,阐述了油气地球化学手段在含油气系统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方法。认为:油气地球化学方法贯穿于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始终,应该重视油气地球化学测试技术及分析手段与含油气系统研究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9.
羌塘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 原中北部特提斯构造域中段,是晚古生代一中生代特提斯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特殊类型的复合对称型前陆盆地,具有广泛的中生界海相沉积和中国最年轻的海相地层,沉积厚度可达万米。羌塘盆地中生代具有广泛分布且发育良好的烃源岩,烃源岩厚度大,最厚处在3000m以上,其中上三叠统的肖茶卡组、中侏罗统布曲组和夏里组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有机质从成熟到过成熟均有分布,埋藏较好,其生油量巨大,是盆地油气的主要来源之一。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对其进行了全面分析,划分出了肖茶卡组(T3x)-曲色组(J2q)含油气系统、雀莫错组(J2q)-布曲组(J2b)含油气系统、夏里组(J2x)-索瓦组(J3s)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