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工业技术   9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丘滩体发育分布及对储层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主要发育于微生物丘滩体中,但不同成因类型丘滩体对储层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钻井岩心和野外露头观测、岩石薄片分析和物性测试等手段,将丘滩体划分为丘基、丘核、丘翼和丘坪4种微相,并根据微相的组合划分出台缘并进型丘滩体、台缘追补型丘滩体和台内饥饿型丘滩体3种丘滩体类型。台缘并进型丘滩体的生长速率快,与可容空间的增加速率相同步,其微相组合以"丘基+丘核"垂向加积为主,在海平面升降过程中易暴露于大气淡水环境,造成海水胶结作用弱、淡水溶蚀作用强,形成以格架溶蚀孔洞为主的储集空间,储层物性好,储集性能最优。台缘追补型丘滩体的生长速率次之,其早期的生长速率滞后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但后期逐渐同步,呈现出"丘基+丘核+丘翼/丘坪"侧向加积的微相组合;由于暴露于大气淡水环境的几率减小,其海水胶结作用强,淡水溶蚀作用减弱,储集性能稍差。台内饥饿型丘滩体的生长速率最慢,严重滞后于可容空间的增长速率,呈"云坪(丘基)+丘核+丘坪"微相组合,难以暴露于大气淡水环境,淡水溶蚀作用最弱,储集性能也最差。台缘带古地貌对丘滩体的生长速率影响较大,可控制丘滩体的沉积样式。陡坡台缘带有利于台缘并进型丘滩体发育,缓坡台缘带主要发育台缘追补型丘滩体,台内高地中发育台内饥饿型丘滩体。胡家坝-阆中-安岳地区一带的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发育于典型的陡坡台缘带,是储层发育的最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2.
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测井、地震等资料研究霸县凹陷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有机质类型、母质来源及沉积保存条件。根据烃源岩与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特征进行油源对比,厘清各套烃源岩对油气成藏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霸县凹陷发育沙四段、沙三段下亚段及中亚段、沙一段下亚段4套烃源岩,具有生排烃潜力大、有机质类型好的特点,且均已进入生烃门限。其中,沙四段和沙三段下亚段、中亚段烃源岩分布较广,沙一段下亚段烃源岩仅分布于研究区南部地区。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分析结果揭示,研究区4套烃源岩的有机质输入与沉积保存条件存在差异,沙四段和沙三段下亚段有机质供应相对于沙三段中亚段和沙一段下亚段充足,但是沉积保存条件却相对较差。通过油源对比发现,霸县凹陷的原油可以分为3类单源油及2类混源油,沙三段下亚段和中亚段烃源岩是现今已发现油藏的主力贡献烃源岩,沙四段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生烃潜力大,但已发现以沙四段烃源岩提供油源的油藏多呈近源零星分布于深层及潜山,表明霸县凹陷以沙四段烃源岩为油源的深层及潜山油藏应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3.
渤海南部黄河口凹陷晚期成藏特征及富集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口凹陷是渤海海域的主要含油区之一,具有明显的晚期成藏特征.应用Easy R<,o>%模型模拟了烃源岩生烃演化史,结果表明主力烃源岩距今5.1 Ma以来快速成熟;通过断裂分析开展了油气输导体系研究,认为研究区油气运移以断裂输导为主;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油气蘸主成藏期为距今5.1 Ma以来.研究结果表明,晚期快速生烃、晚期垂向断裂输导,近源成藏和晚期充注是黄河口凹陷油气晚期成藏的主要特征.沙河街组和明化镇组下段区域性储盖组合、优势运移通道和新构造作用形成的相关圈闭是控制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古近系近源压控和新近系断控浅水三角洲富集模式是黄河口凹陷最重要的两种油气富集模式.  相似文献   
4.
2009年钻探凹陷南侧的QHD29-2构造,揭示了千万吨储量的构造岩性复合凝析油气藏.秦南99陷总体上研究程度比较低,文中从烃源岩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生烃史模拟和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模拟方面探讨了秦南凹陷勘探潜力和有利区带.秦南凹陷发育3套烃源岩,沙河街烃源岩为好烃源岩,其中沙一段烃源岩具有较强非均质性;东下段烃源岩为中一...  相似文献   
5.
为了准确认识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在运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和地层趋势外推法确定古近纪末期剥蚀量的前提下,综合生烃史、流体包裹体均-温度、热史、埋藏史、原油性质、储层温压特征等因素探讨了辽西低凸起和辽中凹陷的油气成藏期次.研究表明剥蚀量整体处于150~450 m范围;辽西低凸起和辽中凹陷区的油气均为晚期成藏,均是12 Ma以来甚至更晚才有油气充注;不同在于辽西低凸起上的沙河街组油气为两期充注,后一期充注为主,潜山的油气充注晚于沙河街组;而辽中凹陷的油气为一期充注.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地层中富集天然气,天然气藏的分布受优质烃源岩和礁滩相储层的控制。为了揭示四川盆地沉积演化背景下天然气的富集规律及预测成藏有利区,对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扬子古板块地质构造背景进行分析,讨论地质构造背景控制下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特征;根据不同时期构造和沉积演化特征确定优质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机理和分布范围;结合天然气成藏模式的认识,确定天然气成藏有利区。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湾及其后陆棚的发育演化控制了该区龙潭组主力烃源岩与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的发育分布,形成了下生上储的有利配置关系;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邻近龙潭组海湾相优质烃源岩的区域为天然气成藏最有利区。总之,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特征控制了海相优质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分布,决定了天然气的富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7.
渤中坳陷存在多套烃源岩,烃源岩与油气分布关系的研究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演化史分析、盆地模拟及地化分析技术对渤中坳陷活跃烃源岩的分布作了研究。渤中坳陷沙河街组活跃烃源岩主要分布于黄河口凹陷、庙西凹陷和渤东凹陷,而渤中凹陷主体区域沙河街组烃源岩已经达到了高过成熟阶段,仅在边缘分布少许活跃的烃源岩。东下段活跃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庙西凹陷的北段、渤东凹陷以及渤中凹陷的东部边缘。活跃烃源岩的分布控制了油气来源,PL19-3油源及油气成熟度研究表明其油气主要来源于周边活跃烃源岩,渤中坳陷周边沉降中心高成熟度地区对其贡献有限。  相似文献   
8.
渤海东部新构造运动活动带油气晚期快速成藏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渤中坳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分布。应用盆地模拟、油源对比、流体包裹体定年等方法和技术对黄河口凹陷烃源岩生烃演化史、BZ34断裂带油气来源和充注历史进行的研究认为:BZ34断裂带油气主要来自构造区周围沙河街组晚期快速熟化烃源岩,油气主充注期发生在新构造运动以来。BZ34断裂带油气为晚期快速成藏。蓬莱19-3油田晚期构造圈闭、各断块流体温度非均质性、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高异常以及浅层气富集表明该油田油气也为晚期快速充注。通过对这两个典型油气藏成藏历史的综合分析,认为渤海东部新构造运动活动带油气均属于晚期快速成藏。  相似文献   
9.
苏北盆地管镇次凹陷阜四段烃源岩属低熟烃源岩(R0≤0.7%)。在重建该套烃源岩埋藏史和地热史并应用其干酪根C/S原子比确定其有机质化学动力学类型和相应的化学动力学参数的基础上,对该套烃源岩的生烃史和排烃史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阜四段烃源岩分别在始新世中晚期和渐新世早期进入了生烃期和排烃期。综合地质、油源地球化学资料的研究表明,阜四段低熟烃源岩含油气系统为一个未完成的、目前仍处于持续阶段的含油气系统。该含油气系统的原油具有低熟油的特征。阜四段烃源岩的低成熟和低含油饱和度,且进入排烃期后未经进一步的压实作用,导致该套烃源岩的排烃效率较低,进而造成该含油气系统的油源不足。此外,该区主要断层(管镇断裂)对油气运移起隔挡作用,油气二次运移的距离短,因此,该含油气系统受管镇断裂的控制,其区域展布局限在管镇断裂靠油源的东南一侧。  相似文献   
10.
流体历史分析是用以研究影响烃类成藏作用中石油运移和盆地水文地质这两个重要因素的.这一分析综合运用了矿物学上的直接观察与测定和数学模拟.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可直接观测石油的运移时期和测定古温度.为了说明盆地的水文地质,用成岩矿物的同位素组成来测定年龄,并且鉴定古孔隙水的来源.该分析定时的特性与时控的热指标的综合解释为石油生成的数学模拟提供了一详细的岩石热演化史的输入.而烃类流体包裹体可以从观察上对理论预测进行校正.在昆士兰州西南部的Eromanga盆地,区分出了两个石油运移历史不同的地区.在Jackson-Challum地带,石油运移的高峰期与石英的胶结作用在晚白垩世同时进行;而在Tintaburra-Bodalla南部地带,石油的运移发生在石英胶结作用之后,从中白垩世延续至今.Jackson地区石油运移是在孔隙水中~(18)O相当富集时发生的,这种富集表明了地下水缓流过程中成岩作用的变化;而Tintaburra地区石油运移是在现今向下流动的水流系统中进行的,其地下水~(18)O的相对贫瘠表明是大气水来源.在悉尼盆地南部,白垩纪时期的深埋藏与最大热流值促使了Illawarra煤系地层石油的生成与运移,在Scarborough砂岩中这一过程可从流体包裹体中观察到.由于巨大厚度地层被侵蚀,继后岩石的冷却阻止了早第三纪石油的形成.孔隙水中~(18)O同位素的相对贫瘠表明在大气水向下流动过程中发生了早期成岩作用.由于成岩作用是在缓流中进行,因而导致了孔隙水中~(18)O同位素的富集,这一过程至少从距今140百万年持续到了90百万年,即伊利石胶结作用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