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实验室自制的精馏装置将4种催化裂化汽油分别切割为11个窄馏分进行了总硫、单体烃、族组成和单体硫化物气相色谱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来源的催化裂化汽油烃类化合物组成十分接近,主要以C4~C10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烯烃组成;含硫化合物在不同汽油中的浓度差异很大,但其化合物类型十分相似,以C0~C4烷基取代的噻吩类化合物为主,四氢噻吩类是另一类重要的含硫化合物。催化裂化汽油中存在一部分小分子硫醇,但其占硫化合物相对含量随汽油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的最佳切割温度是72~80 ℃。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FCC汽油不同切割馏分的硫形态分布,对比重汽油馏分选择性加氢脱硫反应前后的硫形态分布变化,并考察了反应温度对加氢汽油中硫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FCC汽油中的硫主要分布在高沸点馏分中,且主要为C2~C4噻吩和苯并噻吩类;加氢反应后,汽油中的硫醇、四氢噻吩、苯并噻吩较易脱除,2-甲基噻吩和C2噻吩较难脱除;反应温度对FCC重汽油加氢产物硫形态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温度高于265 ℃时,汽油脱硫率达到99%,加氢汽油中仅有少量的2-甲基噻吩和C2噻吩未被脱除,温度低于265 ℃时,汽油中硫化物的脱除率较低,并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加氢焦化汽油硫化合物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针对加氢焦化汽油中各类型硫化合物系统分析的方法,并对各类型硫进行了分析测定。加氢焦化汽油中硫化合物分布情况为:硫醇硫和噻吩类硫含量较多,硫醇硫含量占51.08%(质量分数,下同),两者之和占总硫的93.07%,硫醚硫和二硫化物硫含量较少。通过化学分离富集结合GC/DFPD分析,得到加氢焦化汽油的硫醇结构组成信息,其所含硫醇大部分为小分子异构硫醇,低沸点硫醇硫占95.9%,异构硫醇硫占74.0%。  相似文献   

4.
FCC汽油硫化物在ZSM-5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GC-AED)方法,考察了催化裂化(FCC)汽油中的硫化物和相应模型硫化物在ZSM-5催化剂上的催化转化性能.结果表明, FCC汽油硫化物总转化率为86.3%, 其中,硫醚和四氢噻吩的转化率都达到100%, 硫醇、噻吩、烷基噻吩和苯并噻吩的转化率分别为96.6%、78.8%、85.8%和81.4%. 3-甲基噻吩在ZSM-5催化剂上的转化产物中含有噻吩、2-甲基噻吩、2,5-二甲基噻吩、2,4-二甲基噻吩和2,3-二甲基噻吩.烷基噻吩和苯并噻吩硫化物在ZSM-5催化剂上脱硫反应网络中, 一方面含有直接加氢脱硫反应, 另一方面含有包括歧化、异构化和裂解等反应的间接加氢脱硫反应.  相似文献   

5.
吸附法脱除汽油和柴油中含硫化合物,具有投资操作费用低等优点,因而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综述了国内外汽油和柴油吸附脱硫技术在吸附工艺和吸附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IRVAD工艺、S-Zorb工艺、PSU -SARS工艺、LADS工艺和Exxon工艺,以及活性炭、分子筛、金属氧化物等吸附材料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6.
考察了FCC过程中负载金属组元的助剂对原料与汽油产物中含硫化合物的作用。结果表明,在非临氢条件下,酸性载体Al2O3、V-Al2O3和碱性载体MgAl2O4、V- MgAl2O4对FCC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脱除性能都比较弱。MgAl2O4负载Cu、Zn和Co等金属后,对FCC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脱除率明显增强,其中以Cu改性的助剂对含硫化合物的脱除率增幅最大。金属组元改性助剂对硫醇、硫醚、四氢噻吩类和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脱除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金属组元改性助剂主要将FCC汽油中的含硫化合物转至焦炭中。MgAl2O4尤其是其金属改性后对FCC原料中的大分子含硫化合物和汽油产物中的烯烃分子具有选择性吸附和催化作用,将其转化成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焦炭产物,从而较大幅度地降低FCC汽油的硫含量,并导致焦炭产率增加。  相似文献   

7.
采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方法,对S Zorb脱硫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S Zorb技术的工艺过程实质上是高选择性催化加氢超深度脱硫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吸附过程。在S Zorb技术中,通过在加氢催化剂中添加H2S吸收组分ZnO,可有效地转移加氢脱硫过程中产生的H2S,建立一个H2S分压极低的反应环境,避免H2S与汽油中高辛烷值烯烃组分生成硫醇的副反应,同时使催化剂活性金属Ni处于零价态而具有对噻吩类含硫化合物很高的吸附活性,但对高辛烷值烯烃、芳烃组分仅有很低的吸附活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催化加氢-H2S吸收转移协同作用的催化加氢吸附脱硫机理,并指出保持催化剂中Ni处于零价态避免生成NiS是提高催化加氢脱硫选择性的关键。工业应用结果表明,S Zorb 技术在实现超深度脱硫的同时具有很好的辛烷值保留能力。  相似文献   

8.
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工艺流程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了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各种可能的加工流程。结果表明,将汽油切割成轻重馏分分别进行处理,可以大幅度减少汽油烯烃在加氢脱硫过程中的饱和;轻馏分汽油中硫醇可以通过碱抽提方式脱除,不影响汽油烯烃含量;由于汽油中的二烯烃在较缓和条件下能促进胶质的生成,需要进行选择性脱二烯烃;由于循环氢中的硫化氢对加氢脱硫反应有抑制作用、对烯烃饱和反应有促进作用,应增加循环氢脱硫化氢系统;产品中的硫醇可经固定床氧化脱除。根据催化裂化汽油原料特性、反应动力学及工业应用需要确定选择性加氢脱硫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硫化学发光检测器(GC-SCD)分析研究催化裂化汽油中硫化物在S Zorb吸附剂上的吸附脱除情况。结果表明,催化裂化汽油中硫化物在S Zorb吸附剂上的脱除从难到易的顺序为:C3-和C4-噻吩相似文献   

10.
基于脱硫工艺原理,分析了催化汽油M-DSO(芳构化-选择性加氢脱硫)与溶剂抽提脱硫联合工艺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提出了联合工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M-DSO单元加氢改质重汽油经加氢脱硫(HDS)后,脱硫率达97.7%,研究法辛烷值(RON)损失2.3个单位;溶剂抽提脱硫单元抽余油含硫量为4.5μg/g,脱硫率达91.9%;联合工艺优化方案即将催化汽油切割成轻、中、重汽油馏分,轻汽油直接作为汽油调和组分;中汽油先经溶剂抽提脱硫再经加氢改质处理,在脱硫、降烯烃的同时尽量保留辛烷值;少量重汽油直接进行HDS处理,避免了因部分含硫有机化合物加氢改质后导致HDS难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燃料油液相吸附脱硫机理,分析了分子尺寸选择机理、酸性位吸附机理等液相物理吸附脱硫机理的特点,指出物理吸附脱硫技术对硫化物的选择性较差且较难实现深度脱硫.重点阐述了π络合机理和S-M配位机理及研究现状,并对络合配位吸附脱硫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评价和展望.吸附脱硫技术具有操作条件温和、脱硫效果好、烯烃不被饱...  相似文献   

12.
机动车燃油的脱硫技术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世界燃油质量标准,简要报道了机动车用汽、柴油中硫化物的种类和含量,详细报道了燃油的加氢、生物、氧化和吸附脱硫机理及技术。噻吩类化合物占汽油总含硫量的83%,柴油中的硫主要以苯并噻吩及二苯并噻吩形式存在。吸附脱硫将会成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燃油脱硫技术。插图6幅,数据表4张,参考文献37篇。  相似文献   

13.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各种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原理及特点:石灰-石灰石法、钠碱法在脱硫过程中多以一次利用为主,且易造成二次污染及设备腐蚀;氨法脱硫过程关键在于脱硫液中氨性质的稳定;醇胺法及生物脱硫法多考虑到脱硫液的再生,以减少溶液的损失,保证脱硫液的脱硫性能。指出利用微生物强化可再生溶液脱硫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脱硫方式是烟气脱硫值得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催化脱硫系统的腐蚀与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武汉石油化工厂催化脱硫装置投用以来,多次发生腐蚀破裂泄漏.10年内曾两次更换溶剂脱硫塔.文章讨论了MEA.MDEA等几种脱硫剂和溶剂中的CO_2、H_2S布对脱硫系统腐蚀的影响.经试验发现,脱硫剂在脱硫系统中起了很好的缓蚀作用.该系统的均匀腐蚀主要由CO_2引起,H_2S的存在减缓了CO_2对设备的均匀腐蚀.该系统的IGSCC不仅与脱硫剂类别有关, 还与溶剂中CO_2、H_2S含量有关,H_2S含量高时.不会发生IGSCC,少量H_2S的存在会导致脱硫剂CO_2-H_2S体系的IGSCC.最后提出了6条防护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吸附脱除噻吩类硫化物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卉  高金森  赵亮 《石油化工》2010,39(9):1059
针对反应型和非反应型吸附脱硫吸附剂,从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两方面,综述了噻吩类硫化物在金属、金属氧化物、分子筛等典型吸附剂表面的吸附原理、作用方式以及现阶段吸附脱硫机理的研究进展,指出虽然目前对吸附脱硫机理的研究仍未达成共识,但是计算研究已成为实验研究的有力辅助工具,为进一步探明吸附脱硫机理提供了有效途径。吸附脱硫机理是吸附剂优化的理论依托,对于指导高效、优化的吸附剂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低浓度S()。烟气脱硫的技术要求和特点。依据脱硫治理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试验研究了几种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脱硫治理方案。包括石灰/石灰石法(干法、湿式洗涤法)和钠碱双碱法;列出了烟气脱硫的反应式。计算了几个关键参数,分析和比较了各方案的优缺点。为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脱硫治理方案的正确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NID脱硫技术在齐鲁热电厂两套锅炉的应用情况。装置运行结果表明,该脱硫工艺完全可以满足脱硫、除尘要求,具有占地面积小、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Microwave technology was introduced for the desulfurization of sulfurous crude oil and the influence of microwave processes on removing benzothiophene sulfur and bi-benzothiophene sulfur in simulated oils was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The results manifested that the desulfurization efficiencies of BBPV, formylhydroperoxide and peroxyacetic acid for an oil sample (simulated oil 2) containing bi-benzothiophene were better than for the oil sample (simulated oil 1) containing benzothiophene. When dosages of BBPV increased from 0.5% to 4%, the desulfurizing efficiencies of simulated oil 1 and 2 were raised from 19.8% to 53.7%, and 48.0% to 64.2%, respective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the reaction order desulfurization of the simulated oils by microwave increased, and the rate of the microwave reaction increased. The desulfurizing efficiency increases along with the temperature in the same time.  相似文献   

19.
ZnO的合成及其在油品脱硫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ZnO晶体的生长习性及合成方法的基础上,分述了近年来对不同形貌纳米ZnO的合成研究进展。介绍了ZnO基脱硫剂的脱硫机理,为ZnO在油品脱硫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物化性质(包括形貌、孔结构等)的ZnO;而在脱硫过程中,ZnO作为主要的脱硫剂成分,它的物化性质及硫容对提高脱硫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ZnO用于反应吸附脱硫技术中S-Zorb工艺脱硫剂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研制具有特殊性能的纳米ZnO是提高脱硫剂性能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The extractive desulfurization of a model and several real gasoline sample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imidazolium-based ionic liquids (ILs). Factorial design of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among several process variables, the number of extraction steps and the IL/gasoline volume ratio were statistically highly significant. The results showed a desulfurization efficiency of 95.2%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The following order was observed for the extraction of thiophenic compounds: benzothiophene>thiophene>3-methylthiophene>2-methylthiophene, with 96.1% removal efficiency for the first one. The IL extraction was applied as a complementary process for the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by hydrogen peroxide and formic acid, which provided high efficiency and selectivity for desulfurization of gasol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