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中国城市“场所及场所营造”的概念,通过泉州古城铺境生活模式与韵律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传统邻里的“场所精神”;采用“建筑民族志”的图绘研究方法呈现了不同尺度下的空间观察记录、时间-空间分析等图绘以及针对当地邻里日常实践记录的民族志,涉及铺境传统邻里的世俗活动与信仰活动交织、日常礼俗与节庆仪式交替、纪念功能与场所记忆交错,展现铺境场所营造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城市治理”与自下而上的“地方信仰”相叠加的二元性内涵。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西线工作室在贵州的乡土实践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当代建筑背景下建筑师的"上山下乡"与"地方性话语"的诠释。从路径的设计、空间氛围的营造、空间秩序的组织三方面出发,总结出西线工作室在贵州的三种地方性建筑实践策略,有助于后续对当代贵州地方性建筑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城乡共构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多元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提出城乡共构的理论视角,探索乡村振兴实践的多元路径。文章指出,中国特色城镇化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乡村角色逐渐从生产功能向兼具消费功能转型。基于城乡共构的乡村振兴多元路径,应围绕乡村振兴的总体方针,区分乡村所处的不同地域类型和不同经济水平。在乡村振兴分项目标与乡村地理空间、经济水平三者之间建构矩阵关系,理论上可形成乡村振兴多元路径45个交汇点的概念模式。城乡共构视角下乡村振兴多元路径的先期重点包括城乡生态系统、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再生及技术创新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4)
汉语"X+亲属称谓"新词表达生动,使用范围广,已然成为一个能产性颇高的构式。本文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了"X+亲属称谓"新词的构式特征。我们将"X+亲属称谓"新词构式的内部结构,分为抽象层、具体层两个层次,对两个层次的各自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X+亲属称谓"新词构式的语义特征,概括出两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理论界出现空间转向,"空间"被认为是社会实践和历史的产物。本文对朱天心作品中"街道"意象展开分析,探讨"街道"在作品中的多重含义。  相似文献   

6.
在疫情传播、城市属性和空间规划之间交叉探索“城市-风险互构”问题,有助于提升城市重大疫情风险适应能力。首先,从疫情传播机制和城市基本属性的“镜像”出发,初步构建“城市-风险互构系统(Urban Risk InterConstructed System,UR-S)”,并论证其多元异构特征,提出在多元异构条件下有效引导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挑战;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构建“具有适应功能的城市-风险互构系统(URCAS)”理论体系,揭示系统在多元异构条件下循环运行与更迭演进的科学规律,为引导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对UR-CAS运行演进过程的空间映射,设计空间测评体系,预测和评价城市疫情风险适应能力,为疫情风险适应导向下的城市空间规划和治理决策提供方法和依据。将分别贡献出拓宽“疫情—城市—空间”交叉研究的视角价值、应用复杂适应系统探索城市与疫情风险关系的理论价值、服务以疫情风险适应为目标的国土空间安全韧性专项规划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舞台,是人们生活、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街道是否有活力对整个城市的活力有着直接影响。本文通过对激发上海"巨富长"街区街道活力的空间品质要素进行研究,从多元的建筑风格、宜人的街道尺度和高品质的街道界面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试为街道活力塑造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指出阿德里安·福蒂的《词语与建筑物——现代建筑的语汇》一书为英语世界建筑学院里对建筑论述本身,反省现代建筑的语言与建筑物,对建筑教育有重要的意义。以字词与图绘作为建筑论述形构的主要元素,阐述论述的权力与草皮作为其权力空间的再现进行解秘,以及在解除建筑的神话之后,探索史学与设计的认识论关系。最后,期待对空间实践造成社会解放力量,朝向明天的建筑与城市之重建。  相似文献   

9.
当代建筑学中的地方性研究,不可能脱离现代性的语境。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和模糊使得建筑地方性的研究需要寻找新的视野及路径。当下,建筑地方性的理论和实践早已由原来对"风格样式"的追寻转向现代性语境下对"认知观念"及"空间图式"的投射与呈现,表现出一种由"物性"向"心性"的转变。文章以活跃于西南地区的几位建筑师为例,针对他们的设计实践及作品进行了有关建筑"地方性"及其呈现方式的解析和讨论,阐明了由"物性"到"心性"的转变应是建筑学地方性研究予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1)
"读写一体化"实质上是一个由"解"至"构"的过程。阅读是"解读",写作是"再构"。"读写一体化"能实现语言使用情境化,技能强化即时化,逻辑建构具体化,主题理解深入化。落实"读写一体化",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1.
以分析"流域空间""地方空间"和"流空间"三者关系的演进作为理论切入点,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流域生态与河流健康快速恶化的问题进行剖析。对流域城乡发展过程进行回顾,指出早期传统"地方空间"与"流域空间"(space of watershed)长期耦合发展,而至改革开放后,受到全球化"流空间"支配的新型"地方空间"与"流域空间"相分离,"流空间"使珠三角社会经济与世界的联系密切,却冲击了人与流域的关系,人地关系由依附、依赖转向凌驾式利用,是造成流域与河流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层原因。由此,提出从两方面推动区域空间治理的创新:1)从"地方空间"的建构方式的调整入手,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机制,把"流域分区"作为制定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和前提性考虑因素;2)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的制度作用,通过强化部门协同推动河流治理的目标从单一功能走向多元复合功能。  相似文献   

12.
正1.何谓"四望图"中国规划在体察城市四周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如"大环"、"四望"等传统。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城市图绘亦充分体现出关照整体、兼顾内外的环境意识,形成了追求城市与四向环境相融汇的图绘模式。"四望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四望图"是对城市四向山水胜迹融合关系或特定方位风物景致的图绘记录模式,充分体现了我国城市规划的"四望"传统。从遗存的历史图来看,宋代  相似文献   

13.
王刚 《新建筑》2010,(4):122-128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要么将空间看做其他事物的属物,要么仅将其视为一个背景。街道作为空间的一种类型,其形态演变与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过程而存在。通过揭示1861年以前汉口街道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力图阐释街道如何历史地"产生"并参与历史进程"生产"新的社会关系。唯有把街道纳入社会史的框架中,并将其视为社会史的同一过程,才能把握其变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街道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活动场所。当前,通过"车本位"设计理念设计的城市街道有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交通拥挤、不安全、步行空间狭小、舒适性、景观性不足,直接导致了街道的活力不足,街道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何实现街道的安全、人性以及舒适性成为了城市规划及建设者的共同目标。笔者通过对西方国家近年来"完整街道"设计理念的研究、分析,并结合设计过程中的实际案例,提出道路改造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以期望可以为相关的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圣迭戈和多伦多"完整街道"改造的遴选机制和具体实施措施,从道路横断面调整、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塑造活力街道空间三个方面,提出了完整街道空间改造的基本措施,对我国城市街道空间的优化和提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11)
"一点儿都不"是现代汉语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语言结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以"一点儿都不"形式出现的结构都能被称为构式。本文以"一点儿都不"结构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形成动因进行具体区分的同时,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探求"一点儿都不"的构式义及其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17.
山水画既是古典园林造园的灵感源泉和创作蓝本,也是古典园林发展的真实记录。文章以宋代山水画中的建筑要素作为研究对象,从宋代山水画入手,探究宋代山水画中"建筑"作为构景要素的构景特征,从中找寻山水画"画理"与古典园林"园理"的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8.
“焕”醒     
<正>由于北京过大的用地压力及交通压力,导致煤市街街道空间混乱无序,行人享用的公共空间质量较低。同时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造成街道风貌的历史文化气息淡化。本次设计力图站在行人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街道空间的形态,创造诗意的行走空间。改造旧街道,建设古文化街;利用小型开放空间及边角空间设置多个绿化节点,为当地居民及游客提供休息娱乐的公共空间;改造市政的设施,使街道整洁便于通行,且在一定程度上进  相似文献   

19.
采用聚氨酯泡沫作为填充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面层和腹板,将双层正交格构腹板改变为双层错位格构腹板、多层错位格构腹板、六边形格构腹板和多层梯形格构腹板,制作空间格构腹板增强泡沫夹芯复合材料试件。对试件开展准静态压缩试验,记录试件的破坏过程,得到其荷载 位移曲线。分析试件产生不同破坏形式的原因,对比试件在压缩变形过程中承载力变化情况;引入能量吸收值、比吸能和平均压溃力3个指标比较试件的吸能性能。结果表明:改变竖直格构腹板的空间位置后,试件的准静态压缩破坏模式由竖直格构腹板突然屈曲失稳破坏改变为竖直格构腹板先产生倾斜再发生弯曲破坏,以及斜向格构与泡沫的剥离破坏和斜向格构与斜向格构的层间剥离破坏,有效减少了试件承载力的弹性突变,降低了试件的脆性;竖直格构腹板弯曲破坏比斜向格构的剥离破坏吸收更多能量,其能量吸收值波动幅度最大为16.6%;试件的能量吸收值随着压缩量增加呈线性增加,其耗能性能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20.
街道作为城市生活的舞台,是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尤其对于以伦敦为代表的国际移民城市而言,街道更成为多元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的平台。《城市、街道与市民:度量凡生》一书以伦敦南岸一条普通的地方性商业街为研究对象,从人类学与建筑学的交叉视角,深入探讨了在全球化浪潮下商业街作为微型公共空间在地方经济、社会互动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文章对著作的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和研究特色进行了全面剖析,并就其交叉学科视角、城市边缘视角和城市转型研究的特殊价值贡献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