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建筑学的自治(autonomy)显然是大舍在建筑思考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内容。无论"境"、"物"之先后,或者"抽象"与"具体"之反复,大舍始终相信建筑学具有一种内在的本体性;而与此同时,无论"从内到外"还是"从外到内"的设计途径,大舍完成的建筑作品都对外部城市环境保持着一种冷淡而抗拒的关系。其中所呈现的建筑自治性,在当代中国建筑学语境下具有特定的意义,因为它是一种中国式现代性之下主动而又被动的选择。这里所说的中国式现代性,更准确地说是上海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17,(5)
以"火星救援"与"二手宇宙"两个虚拟案例入手,对建筑学里的性能认识进行了辨析,分析了建筑学性能研究中的表现性。通过比较性能与效能的不同意义,分析有效性和系统失效,反思建筑学体系完整化的思想方式,提出:对性能的建筑学认知应该扩展至建筑使用改变的状态与未来建筑系统改变的语境里。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一战后"现代主义"一词在建筑学中的使用,试图阐明该词的起源并强调"现代"建筑早期观点的地域特性和多元性。文章指出,现代建筑的词汇在使用上的转变,从"新建筑"和"现代运动"等措辞到单一术语"现代主义",反映出现代建筑从一场致力于特定的价值观与愿望的活生生的运动到一种既定的风格和一个过去了的文化时期的演变。文章还指出,"现代主义"一词日益频繁的使用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艺术评论和文化理论对建筑学写作日益增加的影响有关。文章在结论部分反思了近期(学界里)挑战"现代主义"这一术语内含的普遍主义的诸种尝试,包括建筑史学家和评论家使用"现代性"一词代替"现代主义"。对"现代性"一词不断增长的偏好,可在一定程度上视作拓展现代建筑地理边界及探索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建筑地方性作为社会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能够清晰地刻画出人们对待历史以及传统的态度。该文通过对重庆博建设计中心(重庆房子)"地方性"呈现方式的解析,审视了当代背景之下,建筑师对建筑地方性及地方记忆的认识、建筑创作中的思维路径以及表达方式的转变,从而探讨建筑地方性关于"形"与"神"、"物"与"我"的新思考,以期延展对中国当代建筑地方性问题的持续性研讨。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研究现当代建筑史的方法—知识构成分析,试图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从理论建构和历史学研究的角度,阐述"知识构成"作为考查现代性条件下当代建筑实践"历史化""知识化"的方法的架构、内容和有效性;以1992-2001的中国建筑为例说明,如何运用"知识构成"的方法,理解、阐释、重构现代性条件下建筑学的知识状况;中国乃至亚洲何以成为推动当代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及方法的前沿。  相似文献   

6.
文章着重在建筑生态语境中探讨“新三届”建筑学人的历史角色.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生态语境中一个极为特殊的复兴型知识群落,占据了优势“生态位”的“新三届”建筑学人承担了中国建筑“新启蒙”的时代使命,从建筑学的学科再造、建筑实践的疆域开拓及建筑界的系统组织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建筑生态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其历史贡献极为突出,而发展局限亦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理论教授希尔德·海嫩的这本著作主要讨论现代性、栖居和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聚焦希格弗莱德·吉迪恩、恩斯特·梅、阿道夫·路斯、瓦尔特·本雅明、恩斯特·布洛赫、曼弗雷多·塔夫里、马西莫·卡奇亚理、康斯坦特以及西奥多·阿多诺等关键人物关于建筑和现代性的思考和实践,海嫩试图将20世纪建筑学历史及理论的发展与哲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塚本由晴"第四代住宅"设计实践为切入点,探讨其设计本体与相关城市建筑研究。塚本由晴的城市研究反映出其开放包容的城市观念,致力于观察城市中"自发生长"的无名建筑,以寻求对建筑学的启迪。而其"第四代住宅"设计实践则给出了如何将城市观察转化为建筑学操作的具体方式。继而,文章探讨了塚本由晴"第四代住宅"研究及设计实践对当下我国城市住宅更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中国建筑学的历史是和"现代"相互纠缠的历史。中国建筑的现代性首先是普适的现代性的一部分,它分享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诸如理性、进步、专业化,也交织着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与此同时,中国建筑的现代性又只能体现在具体性中。实际上,全球化的现代性所具有的普遍性也是来自于复数的具体性之中,不同的现代性模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相互激发,才构成了普遍意义上的建筑的现代性。2015年5月30日至6月1日,"构想我们的现代性——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诸视角"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本期杂志主题板块选取部分代表性论文,从"政治、制度、话语","谱系、时代、个案","全球、地方、身份"三个方面呈现会议成果,以探索构想和描述中国建筑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住区》2015,(5)
<正>在当代中国建筑学话语图景中,"建筑实践在乡村"正作为一个社会性事件或一股"潮流"被广泛关注和讨论。尤其是近年来,建筑学专业媒体或社会媒体蜂拥地将视线聚焦乡村、城乡建成环境中以强调中国语境下的"公民性"、"社会性"、"伦理"和"人道主义"等指向人文社会学科向度的实践。在建筑学专业媒体的叙述中,乡村实践的社会学维度空前高涨,而对于其作为建筑学科中乡村实践本质问题的研究和应用性探索则相对缺席。  相似文献   

11.
正对"设计研究"的元研究"格物"设计研究工作营由鲁安东、冯路和窦平平策划,剑桥大学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CNRCAU)主办,期待前瞻性的作者群,以设计研究的形式挑战建筑学的既有智识。同时,我们以工作营的形式对设计研究本身进行元研究,期待工作营呈现出当代中国设计研究状态的不同切面。为此我们邀请了10位在建筑历史、理论、实践、批评等领域具有代表性,其思考能够超越具体工作形式的人物。他们出生于1968-1978年,能够充分呈现中国新一代建筑学人在理  相似文献   

12.
李华 《建筑师》2020,(1):103-109
如果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面临的问题是,其当代的意义何在?又如何当代?从知识生产的角度说,现代性是建筑学产生的条件和基础,而建筑学是建立在此之上的一种现代形式的知识和实践,在中国,近代时期是这种现代的知识形式产生的源头,和当代中国建筑由来的基础。本文从现代性的自觉与自省、中国建筑中的现代性问题和作为方法的知识构成等几个角度,展开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问题,尤其是技术与建筑之间关系的一些思考,并希望借此厘清以现代性反思为基础的知识史视野中的一些理论问题,探讨这一视野在检省当代问题及建筑发展过程的方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适用技术观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晓扬 《新建筑》2005,(6):69-72
将适用技术的概念应用到地方建筑的研究中,剖析了建筑技术、地方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建构出当代适用技术观的基本理论构架。首先总结了适用技术理论的历史发展并归纳出当代适用技术观的内涵。然后,将地方性概念置于当代环境中审视,重新梳理了地方性、现代性与现代建筑技术的辩证关系。最后提出适用技术的实践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的"承启楼"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建筑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思路出发讨论该建筑及其与社区的关系,通过"深描"承启楼中的丧礼仪式过程,在土楼建筑研究的语境中反思若干建筑学核心概念。文章指出在田野中存在着多重的"建筑知识体系"。建筑学与人类学的学科交叉须放进田野现场,针对具体的建筑案例和社区事件进行讨论,辨析不同概念在特定语境中的用法,并回到自身的"学科本位"上思考,才能进行实质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王冬 《南方建筑》2021,(1):108-113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建筑学介入乡村建设已有70年历史,作为建筑学理论及实践的组成部分,其得失亟需新的检视和反思。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和解析,运用了历史事件及其记忆作为线索牵动的研究方法。叙述、解析了当代建筑学介入乡村建设的四个历史时期,以及其中建筑学思想话语的演进、脉络和转变。归纳、总结了这一过程中由“被动”到“愈加主动”的总体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建筑学科相关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该文将塚本的XS和库哈斯的L所体现出的立场差异,置于XL的都市语境进行比对解读,表达了对"东京制造"和"疯狂纽约"两种大都市状态引出的对立批判性理论的深入思考,由此展开对上海的都市语境的分析。上海当代都市语境实质上是XS与L的混合和断裂,具有在世界城市中鲜明的独特性,是建筑研究的基础,建筑学也必将承担修复都市空间断裂的使命。最后,文章回到建筑学的原点,探讨在该语境下,建筑设计如何回应本体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建筑学的自治(autonomy)显然是大舍在建筑思考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内容.无论“境”、“物”之先后,或者“抽象”与“具体”之反复,大舍始终相信建筑学具有一种内在的本体性;而与此同时,无论“从内到外”还是“从外到内”的设计途径,大舍完成的建筑作品都对外部城市环境保持着一种冷淡而抗拒的关系.其中所呈现的建筑自治性,在当代中国建筑学语境下具有特定的意义,因为它是一种中国式现代性之下主动而又被动的选择.这里所说的中国式现代性,更准确地说是上海这个城市所呈现的现代性,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状况.一方面,相对于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而言,上海所焦虑的更多是“全球-地方”特性下的大都市政治、经济和文化身份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在极速扩张中发展的当代中国都市样板,上海的城市空间本身具有多样和差异化的空间地理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近期理论动向为反思当代建筑与现代性之关系所带来的影响.文章指出,在最近的研究中,单极的、线性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现代性模型,正在为"多元"、"全球"和"他者"现代性所代替.这个转向鼓励研究者通过新的界定来考量现代性,并为观察建筑与现代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开启了新视野.文章回顾呈现于20世纪主流西方话语中建筑的现代...  相似文献   

19.
当代建筑设计在思维方式、设计手法和表达工具等方面的转变,带来了教学方式、教学重点的调整。"建筑学基本功"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其内涵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文章结合作者近几年在建筑初步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从建筑设计技能的掌握;建筑设计理论及知识的掌握;建筑设计意识的建立等三个方面对"建筑学基本功"这一概念作出诠释,以期引起广大师生对建筑学教学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一定时期内绿色建筑载文文献的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建筑学视角的绿色建筑的研究进展及趋势。通过对建筑学主要刊物关于绿色建筑学术论文的检索,按照文献研究主题建立"理论、方法、技术、实践"四要素的绿色建筑研究框架,明确国内绿色建筑学术研究的现状和特征。研究发现:在我国建筑学研究领域,四类文献持续增长,研究广度及深度双向延伸;基于地域和类型的研究体系趋势明显;研究内容偏重技术与实践,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研究薄弱,跨学科多元化研究是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