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鼓励企业参与高校育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适应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在工程管理行业的推广与应用,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产教融合。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式,存在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校企师资流动差及“双师型”教师缺乏、校企协同中参与各方利益不协调及动力不足、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滞后及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急需构建整合行业发展和本科质量标准的课程体系、校企间教师与专业人才流动的师资体系、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3+1”的培养体系、“全过程+多元化”的监督评价体系与校企相长的协同育人平台,以形成“四体系一平台”的协同育人模式。同时,还需形成校企参与动力机制、协同育人项目实施保障机制、激发各方参与的激励机制和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以形成“四位一体”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可持续运营模式。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对产学研用支持力度,完善法律、夯实产学研用融合的法律基础,并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面支持;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工程管理类企业加大高校育人的投入,实施工程管理类产业学院专项发展计划并明确办...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4)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构建高等教育体系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现状,从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双师型队伍、实施创新人才的国际化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旨在为江苏省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深入贯彻和实施提供实践经验,为全省其他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1,(1)
介绍了焊接高技能人才的特征。阐述了国内焊接高技能人才的2种培养方式,企业内部培养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从课程涉及国际标准并结合工程实例教学、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3个角度叙述了IWS及IWP等国际资质人员的国际化培养模式。以与职业院校合作促进职业教育的工程化、国际化及与企业合作推动企业焊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的方式实践国内焊接高技能人才国际化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结合土木工程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建设,借鉴国际工程教育最新理念,立足学校铁路交通专业传统优势和特色,在既有土木工程"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创办"线桥隧一体化"土木工程卓越计划班,实行"依托大工程、校企联培、实践创新并举"的育人模式,构建了与《华盛顿协议》相匹配的土木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形成了以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为核心的校企"3+1"联合培养课程体系,并以"校企双轨"模式建立了实践和创新基础平台建设新机制,优化了师资配置,完善了涵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跟踪和控制体系。成功培养了首批77名基础扎实、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土木工程卓越计划毕业生,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为新时期应用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示范作用,具有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1,(8)
开展校企、校事合作,构建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校企事协同育人模式,是新时代医学院校培养适应医药卫生行业管理类人才需要的重要途径。而建立校企事协同育人机制是保障校企事协同育人模式中各方育人主体协同育人的关键。积极探索管理类专业校企事协同育人机制,应建立校企事三方利益共享机制、校企事三方优势互补机制、校企事协同育人政策保障机制和校企事协同育人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为校企事协同育人实践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结合多年校企协同育人经验与实践,基于"互融·互建·互赢"理念,构建了"一个中心、两种模式、三大平台"为主线的土木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并从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构建、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实践、协同育人保障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分析,以期为兄弟院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4):150-151
针对纺织工业"十三五"纺织强国发展目标,纺织工程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纺织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提出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搭建"校企顶岗实践、专业创新工作室、专业竞赛、国际合作"教育教学四平台,共同构建"1.5+1+1+0.5"的创新人才分段培养模式,共同打造实践教学、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并举的教学团队,完善与培养目标、过程及结果相适应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协同培养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高素质纺织创新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3)
全程互动、协同育人既为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视角,也是新常态下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途径。协同育人的模式一般有校政协同、校企协同和校校协同等这几种模式,其各具特点。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这三个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1)
现代学徒制深化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现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探索并创新实践现代学徒制国际化培养模式,通过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建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共建现代学徒制长效运行机制等措施,切实提高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9)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重要的国家对外战略,其有效实施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此战略下,珠三角地区国际物流业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以及巨大的市场机会,但是国际物流人才面临供给不足、人才层次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应通过落实国际航运人才"人才引入+自主培养"培养战略;校企协同育人,培养国际物流应用型人才;创新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培养国际物流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国铁路建设"走出去"为契机,重点面向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充分发挥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的人才培养优势,开展铁路工程国际化教育研究。创建铁路工程国际化教育体系,成立"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打造铁路工程教育共同体,推动沿线国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中南大学与国家政府部门和大型建筑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助推中国铁路标准的国际认可,以人才培养为平台推动中国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2.
伴随"一带一路"和国家创新驱动建设的推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探索和实践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中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必须积极应对的一项艰巨而又重大的任务。为完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办学水平,首先在工程管理专业传统四大平台(技术平台、经济平台、管理平台、法律平台)的基础上,融入两大新平台(外语平台+人文平台),重构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基于国际化能力提升的工程管理专业"4+2"新型课程结构体系。其次,以"国际工程项目执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素养提升"为导向,基于系统层次结构的思维,采用文献荟萃法、案例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专业平台维、国际能力维、创新发展维("三维体系"),进而提出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的多元化培养路径,以期为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面对新工科建设中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建筑类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国际交流的深度、跨界交融的能力、学术视野的拓宽、科研与实践的结合等问题,提出"开放融合·创研共促"的教学理念,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国际设计工作坊的改革思路与方法,包括"3平台+1模式+1机制"的结构开放和多方协作的教学体系,"联合设计+课题研究+城市考察"的模块化作坊训练内容,"研究指导设计+设计比较研究"的研究型实践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中日国际设计工作坊教学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从课程建设情况、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与科研成果转化、成果推广价值对教学改革进行检验,以期为推动新工科建设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教学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协同育人是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协同育人理念引领下,探讨土木工程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四层次"协同育人模式:校内协同、校政企协同、境内外协同和国内外协同,实现协同育人环境下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四维"实践教学模式和"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多维"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双主体、三级沟通"长效协同机制,旨在不断提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工程专业认证(评估)”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旨在提高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介绍了安徽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工程专业认证”(评估)二者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办学条件,规范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注重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兼顾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构建“两融合、四层次”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以"新工科"理念推进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从管理模式转变、"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和学科发展以及新时代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和改革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传统理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推进校内外实训平台建设,完善学科竞赛机制,利用互联网做好专业知识普及,全面深化专业改革,构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面向“新工科”和建筑业发展需求,以黑龙江工程学院校企合作共建智慧建筑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面向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化培养目标,通过构建“工科通识平台、土木专业基础平台、新技术与交叉学科模块、工程与社会模块、创新创业模块和智慧建造方向模块”,形成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改造升级的课程体系,并以智慧建筑学院为载体,通过“引企入教”和校企多主体合作的“3+1”培养模式开展实践研究,在培养企业急需的适应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国家亟需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土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水平,增强学生对国际前沿动态的掌握能力。基于中国矿业大学土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实践,探讨了课程特点。针对现有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及考核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出勤情况、"雨课堂"随堂测试、课程成绩等综合评价教学效果,分析课程目标达成度。教学团队基于评价结果和学生反馈意见总结存在的问题,在完善培养方案与考评制度,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工程教育认证作为我国教学评估中的重要环节,在保证工程教育培养质量,加快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结合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面临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构建了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课程目标达成为主线,以工程文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两翼的"113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对培养符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工程教育开始实现深度融合。为满足工程人才能力的培养需求,通过分析工程人才能力结构,构建对接工程教育毕业要求的人才"能力树"。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对接课堂教育和继续教育,实行E-SPOC工程人才教学模式。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E-SPOC工程人才教学模式在工程教育教学和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并依据"能力树"探讨E-SPOC工程人才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