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甘昊 《建筑师》2023,(6):54-60
延晖馆是杨廷宝1940年代一系列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探索的代表作,呈现出结构和空间高度一体化设计,具有有机自然、风格现代、科学实用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延晖馆的设计及时代背景的分析,尝试一窥杨廷宝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当代新中式建筑设计风格为研究对象,从多角度浅析了当代新中式建筑设计风格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民族特色以及现代设计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融合,尝试探索兼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建筑特色的新中式建筑风格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3.
薛林平  石玉 《华中建筑》2011,(10):111-115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套的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史便是一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史.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印迹的近代火车站.这些火车站往往采用中西合壁的建筑形式,价值颇高,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地域主义的现代建筑设计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该文以现代建筑设计大师杨廷宝先生设计的沈阳老北站为例,通过对其平面...  相似文献   

4.
顾大庆 《建筑学报》2021,(10):54-63
关于杨廷宝在建筑设计构图方面的成就似乎是杨廷宝研究中一个被忽视的方面.选取杨廷宝的3个建筑进行构图的形式分析.1929年的沈阳东北大学图书馆是布扎构图方法的典型案例,1948年的南京延晖馆则展示了对现代主义构图方法的娴熟运用,而1951年的北京和平宾馆外观看似一个现代主义构图的产物,平面构图显然具有布扎剖碎操作的特点.进一步探讨杨廷宝构图实践的两个独特性:其一,尽管他构图能力超群,但是他却几乎从未就构图进行理论阐述;其二,构图方法对于杨廷宝来说是一种技能的累积,而非以一种新的构图方法取代旧的构图方法.最后提出构图是杨廷宝建筑学遗产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杨廷宝(1901-1982),中国第一代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曾任国际建协副主席、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副省长等职。早年留学美国,并多次获得美国建筑大奖。1927年回到中国,加入到由关颂声创办的天津基泰工程司,主持建筑设计工作。他回国之初最早完成的设计项目都在沈阳,而且个个精彩,全部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的作品在沈阳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陈伯超 《建筑学报》2001,(12):53-55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在沈阳城的东南部置地66万m2作为新校区用地,聘请了7家国内外的设计单位参加设计投标(德国GMP建筑设计公司、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深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院和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收回投标文件6份。这次投标恰逢世纪之交,各方案均表达了设计者对新世纪的大学办学方式和现代大学校园建筑的构想与探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新校区位于浑河南岸的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内,城市规划为沈阳大学城用地的一部分。地热平坦、方整。东西长…  相似文献   

7.
1920-1930年代,中国进入新历史阶段,国家亟需寻求新的身份认同.为此,社会的不同方面,都力求新身份的表达方式.杨廷宝先生配合新时代,也投身求索中国新建筑的设计.尝试分析这些设计,显示杨先生是以建筑整体,来考量其建筑外形与装饰.透过探索本土身份认同,杨先生创造了具有中国固有美感及特色的整体和谐新建筑.  相似文献   

8.
齐康 《建造师》2009,(7):44-46
杨廷宝学习时,正值美国建筑教育从古典建筑过渡到现代建筑的时期。在当时社会建筑思潮影响下,他受到严格的西方古典建筑手法的训练与技术知识的教育。归国后,早期的作品如沈阳车站、沈阳东北大学等,不论单体或群体,都有较多的模仿性,表明那个时代的特征。此后,他开始结合中国自己的特色,在建筑风格上致力于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正建筑地址:成贤街104号建造年代:1946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原设计者:杨廷宝修缮工程建筑设计:周琦季秋结构设计:淳庆保护修缮设计时间:2014年1历史概况杨廷宝(1901.10~1982.12),字仁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著名建筑学家,民国时期曾任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多次参加、主持国际交往活动,在推动建筑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  相似文献   

10.
童明 《建筑师》2023,(6):4-10
文章通过对《杨廷宝: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世纪》展览中的若干建筑作品分析,针对杨廷宝在不同建筑类型设计中所蕴含的设计思想与策略方法进行解读,揭示其中所内涵的学院传统与专业因素。关于杨廷宝建筑作品及其设计思想的深入解析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人们去认知中国现代建筑自身的传统精神,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在建筑学专业中的独立于时代的自主特征,从而有能力去面对来自多重领域的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11.
童淑媛  龙彬 《新建筑》2012,(2):146-150
西方传统文化一直重视空间、轻视时间,导致以西方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现代建筑乃至现代社会产生了种种难以协调的问题。对此,当代建筑理论与实践不得不重新审视时间因素对建筑的作用。一种时间与空间并重的潜流欲从现代哲学、艺术与建筑发展的背景中喷薄而出,这似乎预示着建筑创作的一种新趋势。通过对此现象的探讨,呼吁当代建筑创作重视时间因素,将时间与空间并重,在一种全局视野下进行建筑创作,以期营造更符合科学规律的新建筑。  相似文献   

12.
卢庆旼 《南方建筑》2014,(4):109-115
通过近代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来考察仁川清租界建筑文化的形成,为理解亚洲建筑近代化的进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仁川清租界内近代建筑的特点,以及它们与中国本土建筑的联系、对后来韩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仁川的开埠和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第二部分概述仁川清租界规划的形成及发展。第三部分根据建筑用途对清租界的近代建筑进行分类,分析它们的建造背景和建筑特点以及所受海航线的影响。最后,探讨中国近代建筑文化对韩国建筑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丛笑  张永青 《华中建筑》2010,28(10):157-159
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原之江大学)的近代建筑群是中国近代建筑领域里一个生动而丰富的缩影。该文着重分析研究近代之江校区的规划和典型建筑实例,发掘蕴藏其中的建筑创作思想与风格,为今后的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萨伏伊别墅是勒·柯布西耶早期建筑理念的结合体,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柯布西耶提到了确立"现代建筑标准"的观点,提到了新建筑的五点原则,强调了一个现代的建筑应该像轮船、飞机一样能够进行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制造。然而,萨伏伊别墅不仅仅体现的是这些。以人的角度来看,它更多的是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一个让人可以融入到大自然、享受高品质生活的现代绿色功能性住宅。这也诠释了"萨伏伊别墅是早期绿色建筑的‘朴素思想’"的观点。本文从萨伏伊别墅室内空间的视角,解析萨伏伊别墅是如何利用空间实现现代建筑的绿色性体验,以及其对现代建筑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段良骥 《华中建筑》2007,25(1):131-133
在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过渡的当今之世,时代建筑正由经典现代建筑走向生态化、智能化和建筑文化多元化的新现代建筑.我们应关注新现代建筑的中国效应,积极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世界竞争力的中国式新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传统民居特质及其现代发展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是一个独特的地理、文化区域,文章在总结该区域传统民居天然的建筑材料、简明的构造特征、民族化的装饰艺术、生态的建筑技术等建筑特质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东南亚传统民居特质的现代发展与运用。指出当代建筑师们应当在运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手法的基础上,吸收当地传统建筑的建构智慧,创造出适合当地生活条件、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和审美观念的新建筑形式来,这也是乡土建筑现代化与现代建筑地区化的永恒之道。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至今已经20余年,在此期间,俄罗斯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筑领域,俄罗斯的建筑设计也从苏联时期单一的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苏式风格进入了多种风格、多元建筑思潮与多种建筑理论共存的新时期。本文从政治与经济的角度出发,以建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相关建筑历史知识,通过对苏联时期与当代俄罗斯建筑领域的对比研究及对当代建筑设计与研究典型案例的分析鉴赏,旨在探讨建筑设计思路、方法与实践层面上的当代俄罗斯建筑新现象。  相似文献   

18.
张磊  黄欣 《华中建筑》2014,(11):24-27
以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现代建筑"观念的形成为研究对象,运用后殖民立场的"空间"理论分析、直线进化时间观、杰弗逊"第三世界批评"三种理论为研究框架,考察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独特逻辑。认为"传统"遭遇了西方"他者"文化的碰撞,价值系统发生转型是中国现代建筑对待"传统"问题发生价值转移的重要?因。"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峙及赶超关系是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中国现代建筑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调查分析近代建筑色彩的方法,对南通市区内现有近代历史建筑进行色彩特征研究,从色彩分布、各类构件色彩特征、色彩等级规律等角度分析南通近代建筑色彩,并探索创新的色彩取样方法和分析方法,建立可直接应用于近代建筑保护实践的色彩数据库,更好地将历史建筑色彩这一重要城市风貌特征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下建筑设计方法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化造就了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语境,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进入数字时代以来,计算机的使用对建筑设计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首先通过对计算机引领建筑设计这一重要趋向的阐述,进一步说明由此引发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呈现、数字化制造、数字化建造等一系列重大变革。这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已然形成,使建筑师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形式表现力,但它绝不是操作建筑形式的工具主义,而是带来了另一种不同的建筑设计思维及对空间概念的认识,给予建筑设计更多元化的未来、更多积极的可能性。计算机的使用将为建筑设计带来一场新革命,因此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方法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