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结合房间隔穿剌入路消融左侧旁道(LAP)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LAP并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10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标测和消融途径不同将患者分为房间隔穿刺入路组(A组)和主动脉逆行入路组(B组),比较两组LAP位置分布、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放电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A、B组间LAP位置分布、手术时间、放电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X线曝光时间显著短于B组[(4.1±1.9) min对(18.1±10.5) min,P<0.001]。结论 三维标测结合房间隔穿剌入路射频消融LAP安全有效,X线透视时间显著缩短,有望成为三维电生理时代LAP消融常规术式。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估Carto3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导引下施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射频消融(RFA)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接受Carto3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导引下RFA治疗的28例PSVT患者(Carto组),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接受X线导引下RFA治疗的36例PSVT患者(X线对照组),对比两组术中X线辐射时间、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等差异。结果 Carto组术中X线辐射时间(2.6±2.3) min,显著低于X线组(15.8±9.5) min(P<0.001),其中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零X线辐射。Carto组、X线组手术功率分别为28/28(100%)、 35/36(94.4%)(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162.7±34.4) min、(149.4±46.2) min(P>0.05)。Carto组无并发症发生,X线组1例AVNRT患者消融中出现一过性Ⅱ°房室传导阻滞。随访6个月,两组均无复发患者。结论 Carto3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导引下PSVT RFA安全有效,显著降低X线辐射时间,部分AVNRT患者可实现零X线辐射,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EnSite或CARTO)指导下经导管射频消融(RFA)治疗复杂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患者123例,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58例、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10例、心房扑动13例、房性心动过速12例、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早搏30例。在EnSite NavX或Array系统(80例)或CARTO系统(43例)指导下行RFA手术。结果106例(86.2%)1次手术成功,10例再次导管消融成功,再次消融总成功率94.3%。59例房颤1次手术成功,5例再次消融成功。11例心房扑动患者1次手术成功,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10例房速1次手术成功,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26例室速、室早患者1次消融成功,3例行再次消融成功。并发症6例:心脏压塞4例,左前降支远端栓塞1例,术后肺栓塞1例。结论三维标测系统可清晰地显示心脏三维立体结构,对复杂疑难心律失常的RFA治疗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提高消融的成功率并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经皮房间隔穿刺和球囊扩张法制备犬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22只健康成年犬,经皮房间隔卵圆窝穿刺、球囊扩张术制备犬PFO模型,对其中2只犬的卵圆窝穿刺点进行病理学等检查。结果 22只犬均成功进行房间隔卵圆窝穿刺和球囊扩张术,右房造影可见对比剂由右房进入左房,成功建立了犬PFO模型。完成房间隔卵圆窝穿刺及球囊扩张平均用时(25.1 ± 5.1)min,X线曝光时间平均(5.8 ± 1.6)min。穿刺前右心房平均压为(1.9 ± 0.8)mmHg,穿刺后测得左心房平均压为(2.5 ± 0.7)mmHg。对2只犬的心脏大体观察见心包膜完整;房间隔卵圆窝缺损分别为5 mm × 6 mm和6 mm × 6 mm,缺损周边均见少量淤血,未见血栓附着,余心内膜均完整。结论 经皮穿刺犬的房间隔卵圆窝、球囊扩张方法制备PFO模型可行。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通过透视导引锁骨下静脉置管术(SVC)提高置管成功率,更好地确定导管头端位置,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方法 对183例1~16岁明确诊断为血液病患儿行透视下SVC术。观察置管成功率、穿刺针数、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83例患儿透视下SVC术均成功(100%)。穿刺<3针成功151例(82.5%),4~6针成功25例,7~10针成功7例,全部导管头端均成功置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手术时间5~25 min,平均(10.38±4.04) min。透视时间16~607 s,平均(65.46±55.86) s。术中穿刺动脉2次(2例)。平均随访35 d,发生导管相关感染2例,未发生局部穿刺点血肿、血气胸、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血液病患儿透视导引SVC术置管成功率高,穿刺针数较少,导管头端置放位满意率高,手术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Inoue球囊技术用于治疗布加综合征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89例布加综合征患者选择Inoue球囊技术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结果术后与术前相比,下腔静脉肝段内径均数(四分位间距)扩大眼0.00(0.20~0.00)cm比1.90(2.00~1.47)cm,P<0.001演,下腔静脉平均压力下降眼(20.63±外科手术治疗下腔静脉肝段闭塞导致的布加综合征 ,相关病死率较高 ,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血管内介入性治疗有其优赿性 ,已可替代外科治疗 眼1演 ,成为治疗布加综合征膜性阻塞的首选方法 。报道使用单或双聚乙烯球囊技术进行血管介入性治疗 眼2演 。Inoue 左房室瓣球囊因为有其特殊的结构设计 ,始用于经皮球囊左房室瓣成形术 眼3演 。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基础上 ,探索 Inoue 球囊在布加综合征血管介入性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 、 安全性及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94 年 4 月至 2006 年 8 月 ,共收治布加综合征患者 89 例 ,包括 2 例血管外科术后症状复发患者 ,男 48 例 ,女 39 例 ,年龄 18~72 岁 ,病程 0.3~20 年 ,平均 5.5 年 ,术前有门静脉高压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包括胸腹壁静脉曲张 、 肝脏肿大 、 腹水形成及下肢病变 ,下腔静脉肝后段膜性狭窄 39 例 、 阻塞 17 例 ,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 21 例 、 阻塞 12 例 ,3 支肝静脉全部或者其中有 1 支以上主要肝静脉通畅者 56 例 ,第三肝门开放 23 例 ,肝静脉阻塞 10 例 ,为经皮球囊下腔静脉成形术适应证 ,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心导管检查及血管造影证实下腔静脉肝段阻塞或肝静脉阻塞 ,成功地应用 Inoue 球囊施行了下腔静脉血管介入性治疗 。1.2 介入手术方法 Seldinger 法穿刺右股静脉 ,送入 6F 或 8F 猪尾导管至下腔静脉肝段 ,测压后造影 ,评估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病变类型 。如为不完全阻塞 ,直接经 7F 右心导管送入导引钢丝 ,通过病变处进入右心房 ;如为完全性阻塞 ,在导引钢丝引导下自股静脉送入房间隔穿刺鞘管和 Brockenbrough 穿刺针 ,Seldinger 法穿刺右颈内静脉 ,送入 1 支多用途导管进入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 ,双向造影 X 线透视下穿通闭塞处 ,穿通方法同以前报道 眼4演 ,再置入导引钢丝进入右心房 。在导引钢丝引导下 ,自股静脉送入 14F 扩张器扩张皮道及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处 ,退出扩张器 ,沿导引钢丝送入 Inoue 左房室瓣球囊导管 (Toray,JAPAN) 或国产仿 Inoue 球囊 ( 惠州德普 ) 导管至下腔静脉肝段狭窄或闭塞处 ,加压注入稀释对比剂扩张球囊 ,持续充盈 20~30s,反复进行 ,直至球囊腰部凹陷压迹消失 ,下腔静脉肝段狭窄或闭塞处扩张满意为止 ,退出球囊 ( 图 1~3)。1.3 随访术后半年门诊随访 ,包括症状 、 体征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腔静脉 、 肝静脉形态结构以及血流情况 。下腔静脉肝段内径 <0.5cm 或肝静脉阻塞 ,临床症状复发 ,定义为术后再狭窄 。7.22雪mmHg比(12.13±5.60)mmHg,(P<0.001)演,使用Inoue球囊不需要小直径球囊预扩张,但有2例球囊破裂,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下腔静脉成形术中使用Inoue球囊可行、有效且更为方便,能代替聚乙烯球囊。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采用X线导引下针刺诱导建立兔椎间盘退行性变(退变)模型,并对椎间盘进行T2 Mapping检测,为深入研究椎间盘退变的磁共振(MR)定量检测奠定基础。方法 选择新西兰大白兔5只,在X线导引下采用穿刺髓核和穿刺软骨终板两种手术方式,分别在穿刺前、穿刺后30 min、4和8周进行常规T2WI、T2 Mapping成像和CT三维重建等影像学检查,8周时对诸椎间盘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 造模后30 min,各椎间盘MR信号未见明显异常;4周穿刺髓核组T2WI信号明显降低,高信号区范围缩小;T2 Mapping显示高值范围明显缩小;8周髓核变化与4周类似,未见明确退变进展;正常对照组和穿刺软骨终板组的椎间盘信号和量值改变不明显。病理学检查发现穿刺髓核组的髓核组织发生非常明显的退变,而穿刺软骨终板组发生轻度退变。结论 采用X线导引下针刺椎间盘髓核的方式成功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此模型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并发症低、影响因素少等优势,并且证明了T2 Mapping技术可用于兔椎间盘退变的检测,为深入研究MR定量技术对椎间盘退变的价值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肝肿瘤热消融过程中四维电磁导航系统在辅助CT引导的应用价值和疗效评估。方法 选择40例需接受单针热消融的单发肝肿瘤患者(肿瘤最大直径≤5 cm),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0例患者(导航组)行四维电磁导航系统辅助CT引导下肝肿瘤热消融, 20例患者(对照组)在常规CT引导下行肝肿瘤热消融。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热消融过程中的皮肤穿刺次数,针调整次数,穿刺靶目标时间,CT扫描次数,CT透视时间和总剂量乘积(DLP)。观察两组患者热消融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并在术后1~2个月随访热消融的效果。结果 导航组20例患者在肝肿瘤热消融的过程中成功应用四维电磁导航系统,导航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皮肤穿刺次数比为(1.20±0.42)次比(1.25±0.55)次,P=0.803;针调整次数为(2.40±1.17)次比(4.95±3.10)次,P=0.003;穿刺靶目标的时间为(16.50±10.62) min比(15.20±5.82) min,P=0.725;CT扫描次数为(7.10±1.73)次比(10.30±4.09)次,P=0.006;CT透视时间为(40.47±18.71) s比(59.98±32.23) s,P=0.046;CT透视时间和总剂量乘积(DLP)为(807.39±284.79) mGy?cm 比(1 578.67±784.00) mGy?cm,P=0.001。在热消融的过程中40例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随访复查导航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完全消融率为90.0%和84.2%(P>0.05)。结论 四维电磁导航系统辅助CT引导下肝肿瘤热消融可明显减少热消融过程中消融针调整次数,CT扫描次数和CT透视时间,同时可大大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四维电磁导航系统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评价在冠(矢)状面图像引导下采用经腹腔足头向穿刺路径对近膈顶原发性肝癌病灶进行冷冻消融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 在CT重建的冠状面或矢状面图像上,采用足头向穿刺路径对直径≤5 cm的近膈顶肝癌病灶进行穿刺和冷冻消融。并对穿刺相关的技术参数、疗效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共治疗了33例共37个病灶,病灶平均直径3.3 cm,穿刺技术成功率91.9%(34/37),平均穿刺路径长度10.97 cm,平均扫描次数14.0次,平均穿刺操作时间35.2 min。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病灶完全消融率82.4%(28/34)。在术后12~24个月随访中,85.2%(17/23)的病灶没有出现复发。结论 在CT重建的冠(矢)状面图像上应用足头向穿刺路径对近膈顶肝癌进行冷冻消融,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患者体位改变对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导管头端位置的影响。方法 超声导引下床边穿刺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植入TIVAP。术后摄立位和卧位X线胸片确认导管头端位置,分别测量X线胸片上第一胸椎上缘至导管头端距离。通过两者长度测量差异和固定体表标志判断导管头端位置移动。结果 86例恶性肿瘤患者成功植入TIVAP。有71例体位由立位改变为卧位时TIVAP导管头端向足侧移位,平均移位(12.29±7.48) mm;13例向头侧移位,平均移位(5.00±3.79) mm;2例无变化。TIVAP导管头端位置在立位改变为卧位时有向足侧移位倾向,平均移位(-9.32±9.36) 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1);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与导管头端位置变化程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VAP植入后导管头端位置会随患者体位变化发生改变,由立位变为卧位时导管头端易向心房内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心房优先起搏功能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根据置入起搏器类型分为两组,一组置入带心房优先起搏功能(APP)的双腔起搏器(APP组),另一组置入普通的双腔起搏器(对照组);随访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心脏房室结构、心房自动模式转换(AMS)情况以及房颤总负荷。结果术前APP组与对照组临床特征基本可比。术后6个月两组间P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115.0±10.1)ms和(122.0±11.0)ms,P>0.05);Pd在对照组明显增大,较APP组显著(32.7±4.2)ms和(20.1±5.3)ms,(P<0.05)。术后6个月,两组超声心动图与术前相比右房(RA)、左房(LA)有轻度扩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V)、收缩末内径(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显著变化,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APP组较对照组AMS次数明显减少分别为(145±37)次和(327±13)次,(P<0.05),AMS持续时间缩短,分别为(73±15)h和(139±28)h,(P<0.05);房颤总负荷减轻[(13±5)%和(28±6)%,P<0.05]。结论心房优先起搏功能可以改善双心房除极的各向异性,减少远期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缩短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进而降低房颤总负荷。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报道应用Holo导管标测,采用解剖学影像定位法消融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IVC-TA峡部)出现完全性双向阻滞,治疗Ⅰ型心房扑动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 方法11例I型心房扑动患者,应用Holo导管标测技术,根据冠状静脉窦口和右房下侧壁起搏的右房激动顺序和传导时间变化,对峡部进行导管射频消融,以达到峡部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结果11例患者分别于心房扑动(4例)和窦性心律(7例)时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消融后峡部均发生双向传导阻滞,冠状静脉窦口和右房下侧壁起搏的右房激动顺序分别呈顺时针和逆时针单一方向,右房传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采用CT三维成像技术观察心房颤动(AF)环肺静脉消融(CPVA)术后复发患者肺静脉(PV)形态和左心房容积(LAV)变化。方法 对60例AF患者行CPVA术,随访3~6个月。根据术后AF有无复发,分为未复发组(n=32)和复发组(n=28)。采用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测量CPVA术前后PV口直径、截面积和LAV,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随访时间、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平均随访(5.2±0.8)个月,早期复发20例(71.4%),晚期复发8例(28.6%)。未复发组手术前后右上PV口最大径(RSPVdmax)、最小径(RSPVdmin),右下PV口最大径(RIPVdmax)、最小径(RIPVdmin),左上PV口最大径(LSPVdmax),4个PV口截面积(CSA)及LA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下PV口最大径(LIPVdmax)、最小径(LIPVdmin),左上PV口最小径(LSPVd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术后仅见RIPVdmax、RIPVCSA、LIPVCSA较术前减少(P<0.05),其它PV指标和LA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患者CPVA术后早期复发率高,复发组患者PV、LAV无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5.
【摘要】 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是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左心耳是非瓣膜性房颤(NVAF)形成血栓的主要部位。研究表明封堵左心耳可有效地减少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其疗效不亚于华法林预防治疗作用。理想的左心耳封堵器是完成左心耳封堵的关键因素。经过数十年研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左心耳封堵器有Watchman封堵器、ACP封堵器,还有部分封堵器处于临床前试验研究阶段。该文就目前左心耳封堵器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低能量体内电转复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7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低能量双相波R波同步体内电转复.术前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以排除左房内血栓, 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3~5d.分别行颈内或左右股静脉穿剌, 置入2根专用的除颤电极, 1根置于低位右房并使其放电部位尽量与右房游离壁紧密接触; 另1根置于冠状静脉窦或左肺动脉.此外, 1根标准四极电生理导管置于右室心尖部以司感知同步和起搏支持用.除颤能量释放采用Telectronics公司的植入支持系统, 型号4510.转复成功后, 所有患者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介入封堵术后AF的预后与管理。方法 2010年7月—2013年5月收治ASD合并AF患者24例,行介入封堵治疗。术前及术后1 d行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检查,所有患者均针对AF情况进行电话随访或来院随访。结果 24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所有AF心律均未转为窦性心律,1例患者AF转为心房扑动,1例术前行AF导管消融术患者术后AF复发。1例术后服用华法林期间发生胃出血,自行停药3 d后发生脑梗死死亡。24例患者中有5例(20.8%)未口服任何抗凝药物,7例(29.2%)口服阿司匹林,仅11例(45.8%)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结论 ASD合并AF患者封堵术后AF自行转复率低,对术后抗凝情况要进行严格规范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方法及疗效.方法 39例房速患者进行了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房速病史(4.5±1.6)年.合并房间隔缺损2例,冠心病1例,皮肌炎1例,其余均无器质性心脏病.房速发作时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确定心房最早激动点(EAA).结果 3例房速为房早诱发,其余均为心房电刺激诱发并可终止.有9例同时伴发其他心动过速,其中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例房扑、2例旁道.房速时标测到EAA,并消融成功的部位确定为房速起源部位,33例成功病例起源部位为冠状静脉窦口附近9例,靠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心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方法 11例患者中男3例,女8例,年龄4~46岁(平均25岁)。术前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房间隔缺损直径为12~28mm,平均(18.5±6.1)mm。在透视及经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ASD。结果 11例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为(25.2±8.3)mm(15~36mm),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25.4±7.7)mm(15~36mm)。11例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术中无并发症。2例术后即刻超声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国产房间隔缺损(ASD)堵塞装置的内皮化.方法选用乳猪6头(平均体重7.5 kg),利用穿刺针和Rashkind球囊房隔造口术,建立大小不等ASD动物模型;选择适当大小的国产ASD堵塞装置进行封堵;术后1、3和6个月分别将小猪处死(每次2只),取堵塞装置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装置表面被胶原纤维所覆盖,装置边缘见散在内皮细胞;术后3个月,装置表面大部分被内皮细胞所覆盖,伞尖表面光滑,无内皮细胞覆盖;术后6个月,装置表面完全被内皮细胞所覆盖,伞尖表面光滑并有内皮细胞上爬.结论国产ASD堵塞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