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评价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PRG)在口咽部肿瘤导致吞咽困难者中的临床应用及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方法 对21例行PRG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PRG置管前、置管后1、3和6个月的营养指标,包括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变化及体质量指数的改变,并记录置管前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共完成PRG操作21次,成功率100%,患者术后肠内营养1、3和6个月后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及体质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置管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发症发生率14.3%(3/21),感染发生率4.8%(1/21)。结论 PRG耐受性好,是口咽部肿瘤患者肠内营养的一种有效、简单、安全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和鼻-胃营养管置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吞咽困难患者,其中喉癌14例,食管-纵隔瘘18例,颈段食管癌35例。22例行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45例行X线引导下鼻-胃营养管置入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 d、1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 < 0.05)。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的体重及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升(P < 0.05)。术后1个月胃造瘘组的血清白蛋白和生活质量明显高于鼻-胃营养管置入组(P < 0.05)。术后两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胃造瘘组的治疗费用为鼻-胃营养管置入组的2.6倍。结论 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和营养管置入术均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且安全、有效,胃造瘘术的临床疗效优于营养管置入术,但费用较昂贵。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所致吞咽困难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使用简易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伴吞咽困难,不能正常进食,行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观察术中、术后呼吸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及术后1、3 d无创血压(NI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和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以上,1例患者出现胃造瘘口渗液,给予更换16 F胃造瘘管后渗液消失,1例患者出现胃造瘘口感染,经抗炎治疗后,感染痊愈。另1例患者2个月后出现胃造瘘管脱出,给予更换胃造瘘管。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不影响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呼吸功能,而且相关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经皮透视引导下胃造瘘和胃空肠造瘘术的临床应用,探讨影像导引下置管的技术操作及其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 - 2010年6月在我院实施透视引导下胃造瘘和胃空肠造瘘术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eldinger技术造痿,成功置入饲养管。分析手术指征,操作过程,技术成功率,手术相关并发症和饲养管留置时间。结果 经皮透视引导下实施胃造瘘术30例,其中神经系统疾病13例,反复发作性吸入性肺炎6例,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胃食管反流3例,胃大部切除术2例,食管纵隔瘘1例及食管癌5例。经皮透视引导下实施胃空肠造瘘术10例, 其中球麻痹3例, 恶性十二指肠梗阻4例及外科胃造口术后并发症3例。所有患者均使用2个锚型固定器。技术成功率100%。未发生术中置管相关并发症及术后严重并发症,轻微并发症发生率10%,包括局部软组织感染1例,穿刺部位疼痛1例,胃造瘘管移位1例及胃空肠造瘘管阻塞1例。在随访过程中未出现胃食管反流或吸入性肺炎加重等异常。饲养管留置时间是115 ~ 585 d (平均150 d)。结论 经皮透视引导下胃造瘘和胃空肠造瘘术是安全,简单,有效的微创治疗,适用于肠内营养支持和胃肠减压。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皮骨成形术(POP)治疗椎体外转移性骨肿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91处病灶)行POP治疗的椎外骨转移性肿瘤患者。其中38例患者同时行射频消融术(RFA)。临床适应证为视觉模拟评分(VAS)高于3分,并对止痛药耐受。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个月,通过术前、术后VAS评分及止痛药服用量的变化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后24 h 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2 ± 1.4)分降至术后(2.4 ± 1.9)分,术后3个月降至(1.9 ± 1.7)分,术后6个月降至(1.7 ± 1.6) 分。术后10例患者(15.9%)疼痛完全缓解,36例(57.1%)完全不需止痛药,23例(36.5%)止痛药用量减少或止痛药级别降级,3例(4.8%)维持原剂量,1例(1.6%)使用止痛药级别升级。单独行POP与POP联合RFA治疗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 0.892)。13例(20.6%)发生肿瘤周围软组织骨水泥渗漏,但临床无明显症状;1例发生病理性骨折。结论 DSA引导下行POP治疗椎外转移性骨肿瘤临床效果良好、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C臂CT在肺部小病灶射频消融(RF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C臂CT引导下15例患者16次肺小病灶RFA的穿刺成功率、术后累积生存率、肿瘤缓解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辐射剂量。结果 16例次肺小病灶RFA中,18处病灶穿刺成功率为100%。12例出现并发症,包括气胸2例(均无需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咯血3例,胸痛7例。15例患者RFA治疗后的6个月生存率为100.0%,1年生存率为69.0%,2年生存率为60.0%。有影像随访记录的15个病灶中,术后第1次复查(1 ~ 3个月)显示肿瘤缓解率(CR + PR)为53.3%(8/15)。手术平均累积剂量及平均有效剂量分别为(187.62 ± 108.46)mGy和(5.50 ± 3.31) mSv。结论 C臂CT在肺部小病灶RFA术中能给术者带来丰富的信息,可提高病灶穿刺成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影像引导技术。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中段支架术后穿支动脉闭塞的影响因素,提供改善临床疗效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基底动脉中段狭窄的疗效,观察其技术成功率、狭窄率的改变、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共植入27枚Wingspan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血管造影证实,狭窄率由(78.8 ± 7.5)%降为(23.1 ± 7.4)%。2例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按照Malek评分,分别评价术后24 h,术后1个月的预后情况:术后24 h评分,1分25例,4分1例;1个月后评分1分24例,4分1例,5分1例(术后2周死于肺部感染);随访术后6 ~ 21个月,1分22例,3分1例,5分2例(1例患者术后7个月死于脑出血),失访1例。结论 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中段狭窄对于穿支动脉的闭塞可以通过积极的措施预防及治疗,初步结果显示效果良好,但仍须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估多模式介入治疗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26例肾移植术后并发症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分析采用不同介入技术治疗血管性和非血管性并发症的效果。结果 血管性并发症19例,非血管性并发症7例。所有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1周总肌酐水平(184.3±138.4) μmol/L较术前(372.7±295.5) μmol/L明显改善(P<0.00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进一步分析发现血管治疗组与非血管治疗组患者一般情况、供肾来源、吻合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病时间(1.8±1.4)个月对(118.3±54.4)个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4~55个月(平均18.6个月)中3例复发,2例再次介入治疗后肌酐水平恢复正常,1例伴假性动脉瘤患者接受移植肾动脉栓塞术。结论 介入治疗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等优点,可及时有效地改善肾功能,挽救移植肾。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成骨性脊柱转移癌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23例(34个病灶)成骨性脊柱转移癌实施PVP术,其中合并成骨性病理性骨折12例。通过WHO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体力状况评分(Karnofsky- KPS)的变化情况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资料完整的20例患者中6例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3例轻微缓解(MR),1例无效(NR),总有效率(CR + PR)达80.0%。术后24 h VAS评分由术前7.0 ± 1.6分降至2.2 ± 1.9分,术后1、3个月分别降至(2.4 ± 2.1)分、(2.5 ± 2.1)分。术后24 h、1个月、3个月KPS评分由术前(76.5 ± 10.4)分分别升至(86.5 ±11.8)分、(88.0 ± 12.0)分和(89.0 ± 10.8)分。4例发生少量骨水泥渗漏,但无明显临床症状(17.4%)。结论 DSA引导下对成骨性脊柱转移癌患者行PVP术是可行、有效的,能有效缓解疼痛、稳定脊柱,改善其生活质量,并能降低截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观察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重度反流患者,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选取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重度反流患者27例,三尖瓣及瓣环无器质性病变,其中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15例(介入组),行传统外科修补手术12例(外科组)。随访6 ~ 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总费用等。结果 两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术后三尖瓣反流量均较术前明显减少,无轻度以上的三尖瓣反流。介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3/15),手术时间(30.15 ± 16.04)min,术后ICU时间0 d,住院费用(3.02 ± 0.12)万元。外科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3/12),手术时间(79.68 ± 21.48)min,术后ICU时间(1.61 ± 0.63)d,住院费用(2.51 ± 0.16)万元。随访5 ~ 12个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三尖瓣重度反流患者,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