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5 0 0MPa级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钢的第一类回火脆性开始温度高于 36 0℃。实验表明 ,这并非由于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韧化 ,而是与无碳化物贝氏体中的膜状残留奥氏体有关。无碳化物贝氏体中机械稳定性较高的残留奥氏体可能是导致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钢第一类回火脆性开始温度升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分别利用含Nb钢和Nb-V-Ti钢研究了循环加热-淬火工艺下原始组织分别为温轧铁素体/珠光体、温轧回火马氏体以及常规铁素体/贝氏体的热模拟试样在不同循环次数条件下所获得的超细晶奥氏体晶粒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复合微合金化更有利于该工艺下奥氏体晶粒的超细化,且相比之下以温轧铁素体/珠光体为原始组织更有利于获得超细晶奥氏体,利用这一原始组织在3~4次循环加热-淬火处理后得到奥氏体晶粒尺寸在1~2μm;同样原始组织条件下,单纯添加Nb使得实现最大程度奥氏体晶粒超细化效果所需要的循环加热-淬火次数减少;根据Nb-V-Ti复合微合金钢中析出相粒子的透射及能谱分析发现,V的大量固溶以及Nb的部分溶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微合金元素添加对奥氏体晶粒超细化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OM、SEM、TEM和XRD等分析方法,研究了90CrMnTi钢经780℃淬火(1~3)次和180℃回火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分析了循环淬火-回火处理对冲击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循环淬火显著改善了90CrMnTi钢的冲击韧性,但对其硬度的影响较小。经3次淬火后其晶粒尺寸从1次淬火的约18μm减小到3μm,马氏体片的宽度明显变窄,未溶碳化物减少和残留奥氏体量增加。宽度20~70 nm的薄膜状残留奥氏体分布于马氏体片间或马氏体片与碳化物的交界处,且与相邻马氏体满足K-S或NW位向关系。90CrMnTi钢冲击韧性显著提高的根本原因是循环淬火-回火处理所致的晶粒超细化、马氏体片细化和碳化物减少及残留奥氏体量增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无碳化物贝氏体耐磨铸钢的合金化设计,研究了铸造无碳化物贝氏体耐磨钢热处理的组织和性能.铸造无碳化物耐磨钢正火低温回火热处理组织由贝氏体铁素体和奥氏体组成,属于非典型贝氏体或无碳化物贝氏体或奥氏体-贝氏体复相组织,淬火低温回火热处理组织由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属于马氏体-奥氏体复相组织.结果表明:铸造无碳化物贝氏体耐磨钢正火或淬火后低温回火,材料具有高的强度、高的韧性和高的耐磨性,低碳铸造无碳化物贝氏体耐磨钢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并介绍了铸造无碳化物贝氏体耐磨钢在矿山机械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热膨胀仪测试了Cr5钢加热、冷却和贝氏体等温过程中的热膨胀曲线,研究了Cr5钢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保温后的贝氏体/马氏体。结果表明,Cr5钢奥氏体化后在380、350、320℃保温,在350℃保温时贝氏体转变的孕育期最短,在320℃保温时贝氏体片最细。在350℃分别保温10、30、60、360min,随保温时间延长,组织中下贝氏体含量逐渐增加,马氏体量逐渐下降。贝氏体片条对奥氏体晶粒的分割产生细晶强化。贝氏体内部大量弥散析出的细小碳化物以及高硬度的马氏体基体,使贝氏体/马氏体复合组织有望获得较佳的强度和韧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力学试验机、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研究了轧后不同冷却工艺对不同Mo含量的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空冷条件下,不同Mo含量钢均获得了包含贝氏体铁素体、少量先共析铁素体和微量马氏体的组织,随Mo含量提高,强硬度及冲击性能显著提高,Mo在钢中抑制先共析铁素体析出、细化晶粒作用显著。对轧后试验钢施加2.5 ℃/s加速冷却,组织为极细贝氏体铁素体片条和交替分布的不连续残留奥氏体薄膜、细小M-A岛以及少量孪晶马氏体,且无论钢中Mo含量高低,均获得了更高的强硬度及适中的韧塑性,综合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07MnCrMoR水电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原位观察,并对其静态CCT曲线进行了测定,利用淬火机和热处理炉对38 mm厚的试验钢进行了淬火和回火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钢在1200℃以下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趋势不明显;当冷却速率为0.05~0.25℃/s时,试验钢的组织转变为多边形铁素体+珠光体,冷却速率为0.5~20℃/s时转变为贝氏体组织,冷却速率为20~50℃/s时转变为马氏体组织;930℃淬火后,试验钢的组织转变为板条贝氏体+马氏体,600℃回火后转变为铁素体+回火贝氏体,大量的碳化物在铁素体基体上析出,其屈服强度为602 MPa,抗拉强度为713 MPa,-20℃低温冲击吸收能量为259 J,力学性能高于国家标准的要求,为最佳的调质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8.
采用DIL 805A/D/T多功能淬火膨胀仪,结合显微组织表征和硬度测试,研究了25Cr2Ni4MoV钢在短时奥氏体化条件下的连续冷却转变(CCT)动力学和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850℃短时奥氏体化条件下,连续冷却相变发生在450~150℃区间;当冷速大于2℃/s时得到的室温组织为马氏体,随着冷速降低,试样中出现贝氏体;当冷速小于0.5℃/s时其显微组织主要为贝氏体组织;随着冷速的进一步降低,当冷速为0.02℃/s时,除了贝氏体以外还有少量的马氏体/奥氏体岛和残留奥氏体。冷速从2℃/s降低至0.5℃/s时硬度变化较明显,这与组织中形成的马氏体与贝氏体的比例有关。由于短时奥氏体化条件下存在未溶解的碳化物,基体碳浓度较低,其Ms温度较高;贝氏体转变速率也较快,这可能与奥氏体的晶粒尺寸小和存在未溶碳化物有关。  相似文献   

9.
程巨强 《铸造》2005,54(6):563-565
研究了高温淬火热处理对ZG30CrMn2Si2NiMo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观察并测试了不同高温淬火处理钢的组织特征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ZG30CrMn2Si2NiMo铸态晶粒粗大,提高淬火温度可以细化组织,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加热温度超过AC3之上200℃淬火,有明显的细化组织和晶粒作用,获得的组织为马氏体、贝氏体和奥氏体复相组织,并阐明了改善韧性和细化组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仿晶界型铁素体型/粒状贝氏体复相钢为对象,研究了铌、钛微合金化对其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的影响以及以仿晶界铁素体/粒状贝氏体为基本组织的复相钢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规律.研究表明,仿晶界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复相钢进行微合金化,会使其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受到抑制而推迟;同时因为微合金元素的加入,细化了相变中诱导析出的铁素体晶粒,有利于复相钢中粒状贝氏体的形成.形变参数对相变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奥氏体化温度决定了奥氏体原始晶粒尺寸同样影响着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过程.采用合适的形变参数和奥氏体温度都可以促进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的进行从而细化铁素体晶粒.  相似文献   

11.
采用雾化法制备Ag-Sn(9.7-χ/10)-In(χ=0,0.5,1.0,1.5,2.0)合金粉末。Ag-Sn-In合金粉末在空气中进行内氧化。实验结果表明,χ=0.5的样品的氧化率始终低于χ=0的样品的,说明微量添加In未促进氧化率的提高,相反抑制了其氧化过程;χ=(1.0,1.5,2.0)的样品氧化率的变化奇异:在温度低于700时,它们的氧化率高于χ=0,当温度和保温时间达到一定参数时,χ=0的氧化率变得更好。这说明在低温氧化时,添加In(1.0≤χ≤2.0)有利于氧化进行,而高温长时间氧化时,添加添加剂In作用不大,甚至会降低氧化率。通过全面试验探究出各样品均能取得较优氧化率的合理氧化温度参数为750℃。  相似文献   

12.
化学镀Ni—P—B合金的工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闫洪 《表面技术》1993,22(5):222-225
研究了以次亚磷酸钠和硼氢化钾为还原剂的化学镀 Ni-P-B 溶液。讨论了镀液组成和工艺对沉积速度的影响.提出获得良好 Ni-P-B 合金镀层的最佳镀液组成和操作条件。结果表明:Ni-P-B 镀层的耐磨性比 Ni-P-B 镀层均好。  相似文献   

13.
加速冷却对X70钢热影响区组织与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加速冷却对TMCP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提出在X70管线钢焊接过程中以加速冷却方式改善热影响区韧性的方法.热模拟及实际焊接接头实验结果表明:适当提高冷速后,热影响区贝氏体基体中高碳高硬度的M—A组元明显减少,并被韧性的残余奥氏体薄膜所取代;而在喷水冷却的高冷速下得到了粗大贝氏体束组织,韧性反而没有改善.选择适当的冷却速度,使热影响区获得韧性良好的中温转变组织,是提高管线钢热影响区韧性的简单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偏晶合金液-液相变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能描述在弥散相液滴形核、扩散长大、碰撞凝并及两液相空间分离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偏晶合金液-液相变过程中组织演变过程的数学模型。将计算的温度场和浓度场与控制凝固组织演变的动力学方程相耦合,模拟研究了单向冷却条件下Al-Pb合金液-液相变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冷却的进行,液-液相变区不断由试样底部向试样顶部推进,直至贯穿整个试样。由于在凝固过程中弥散相液滴进行Marangoni迁移和Stokes运动,试样中的某些部位会出现液滴贫化、过饱和度增加和多次形核现象。  相似文献   

15.
针对承钢焦化厂4.3m拦焦车台车辊道运行中存在问题,通过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改造方案,改造后运行状况良好,延长了设备检修周期。  相似文献   

16.
磷对Ni3Al凝固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P)在Ni3Al中的溶解度很低,凝固过程中向剩余液体中偏聚,最终在晶界上析出富P相,凝固后期。P在剩余液体中的偏聚程度升高,降低形核率,抑制试样心部等轴晶的形成,促使试样外缘晶粒向心部延伸生长,增加柱状晶长度。P降低合金终凝温度,增如糊状区长度,阻碍液相补缩,增加形成疏松的倾向。P产生上述作用的根本原因是其降低固、液两相体积自由能差和原子跃迁穿过液/固界面的激活能。  相似文献   

17.
800 MPa级低合金钢焊接热影响区韧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赵琳  张旭东  陈武柱 《金属学报》2005,41(4):392-396
利用Gkeble-1500热模拟机对弛豫-析出-控制相变(RPC)得到的低合金钢进行不同焊接工艺下的热模拟实验,研究了激光焊接条件下热影响区粗晶区(CGHAz)组织、韧性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GHAz组织为粒状贝氏体;CGHAZ韧性随800-500℃冷却时间£8/5的增大先增大然后减小,当t8/5为3—8s时,-40℃ CGHAZ冲击吸收功远高于母材的冲击吸收功,表明在合适的激光焊接条件下,激光焊接CGHAZ可获得很好低温韧性.考虑马氏体-奥氏体(M—A)组元平均宽度、总量、分布、形态对粒状贝氏体韧性的综合影响,提出了M—A组元韧性参数的概念,并利用M—A组元韧性参数阐述了CGHAZ韧性随t8/5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热加工工艺对GH4586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在MTS热模拟实验机上采用热压缩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在温度为950—1150℃、应变速率为0.001—1s^-1。的实验条件范围内,GH4586合金高温塑性变形过程中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及变形量等工艺参数对流变应力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变应力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和应变速率的提高而迅速增大.提高变形温度能够有效的促进动态再结晶过程,在1100℃以上变形时,在30%的工程应变量下即能够获得完全再结晶的锻态组织;当变形温度低于1050℃时,工程应变超过60%仍未观察到动态再结晶.在变形量与热处理制度一定的条件下,材料热处理后的晶粒度随变形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有效控制材料的变形温度是获得良好热加工塑性、降低变形抗力和获得均匀微观组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氢对不锈钢纳米压痕蠕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纳米力学探针研究了氢对316不锈钢单晶纳米压痕蠕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可扩散氢浓度(Co≥9.7×10-6后,原 子氢能使室温饱和蠕变位移升高近一倍.室温除气后,其蠕变曲线和充氢前的曲线基本一致.这种可逆性表明,氢促进蠕变是由扩 散氢引起的.当Co≥50.4×10-6后,在室温时效过程中会形成α'马氏体和微裂纹,α'马氏体的饱和蠕变量比奥氏体要小.当 Co=174.4×10-6时,充氢过程中就出现α'马氏体, γ +α'复相组织的氢致蠕变位移升高明显比单相γ要小.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厚度Ti60钛合金板材电子束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厚度Ti60合金板材的焊接接头均由熔合区、热影响区和母材区组成,熔合区由粗大的柱状晶组成。板材厚度对柱状晶内部显微组织影响很小,不同厚度的板材熔合区柱状晶内的显微组织相似,均由细小的片层α相和少量β相组成,不同厚度的板材电子束焊接接头熔合区均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700℃焊后热处理会使熔合区α相的边界处析出大量的硅化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