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可食性包装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品的包装长期以来都是采用传统的包装材料。随着绿色包装的兴起,世界各国在可食性包装方面做了大量的开发研究工作。目前研制出的可食包装主要有可食性包装膜、食用性保鲜包装膜、复合型可食性包装膜、可食性包装纸及容器。大豆蛋白质包装膜是美国农业研究局南部地区中心利用大豆蛋白质,添加酶和其它处理剂,制成的可食性薄膜,用于食品包装,既能保持食品的水份,又可阻止氧气进人,还可与食品一起蒸煮。吉林省粮油食品专科学校研制成了利用玉米深加工所得到的植物性可食水溶包装膜。该膜具有溶解速度快、口味清淡、韧性强、热封性能好…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科技在食品领域的不断开发利用,各种能食用的包装材料相继问世。这些可食性包装材料一般以人体能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和淀粉为基本原料,制造成不影响食品风味的包装薄膜。我国开发的可食性包装技术有大豆蛋白可食性包装膜、壳聚糖可食性包装膜、蛋白质、脂肪酸、淀粉复合性可食性包装膜、耐水蛋白质薄膜、以豆渣为原料的可食性包装纸、玉米蛋白质包装膜、蛋白质涂层包装纸、玉米淀粉、海藻酸钠或聚糖复合包装膜。国外专业利用大豆、淀粉、土豆为原料,研制成功可食性包装薄膜式容器,已进入商业化阶段。 美国用大豆提炼的蛋白质制造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一种以木薯渣为原料的可食性包装纸膜,并检测其综合性能,以期制备出低成本、性能优异且绿色环保的包装纸膜。方法采用物理-酶解法提取膳食纤维,然后加入复合增稠剂、增塑剂等试剂,经脱气、铸膜、干燥成型得到环保型可食性包装膜成品,再通过力学性能检测、厚度测量、透湿度测定对薄膜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在实验条件下,当膳食纤维与蒸馏水的料液比(质量比)为1∶25,复合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与海藻酸钠的质量比为62∶38)的质量占膳食纤维溶液质量的3%,甘油的质量占膳食纤维溶液质量的1.6%,蜂蜡的质量占膳食纤维溶液质量的0.6%时,薄膜的性能最好,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水蒸气透过系数分别为5.19MPa,0.712g·mm/(m~2·d·kPa)。结论低成本的木薯渣可制备出性能良好的可食性包装膜,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4.
以番茄皮渣为原料制备了微晶膳食纤维素(TMCC),并以TMCC为添加剂,采用流延法制备可食性膜;运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表征TMCC的形貌和可食性膜的结晶结构,通过检测薄膜的吸湿性能、力学性能、阻隔性能和热封性能,分析TMCC对基体包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EM图中TMCC呈50~70μm的短粗棒状,表面存在分丝纵裂现象;TMCC与可食性膜基体相容性较好,且TMCC的加入使可食性膜的结晶度增加、吸湿性降低;同时TMCC的添加有助于可食性膜力学性能、阻隔性能和热封性能的提升,当添加量约为8%时,薄膜综合性能最佳,且TMCC在高湿度条件下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良好的保持作用。  相似文献   

5.
淀粉基食品包装膜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将淀粉应用于绿色包装领域,开发出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的淀粉基食品包装膜材料。方法综述淀粉种类、增塑剂、多糖、脂质及类脂物质、蛋白质、交联剂、无机物和活性物质等对淀粉膜性能的影响。结果在淀粉膜的制备中,选用高直链淀粉含量的淀粉,并加入增塑剂和交联剂可以改善淀粉膜的力学性能,降低薄膜的水蒸气渗透性;淀粉与多糖或蛋白质复合后,不同成膜材料优势互补,薄膜性能会得到改善,加入脂质或类脂物质可改善薄膜的阻水性。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淀粉基食品包装膜材料在很多领域都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食品保鲜及环境保护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研究开发可食性包装,并已取得了进展。早在几百年前,中国已用蜂蜡封装水果,澳大利亚也以明胶为基料制成了薄膜。但是,近几年来开发可食性包装所追求的目标是以可消化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为基地,制成一种不影响被包装食品风味、看不见的食品包装薄膜。为此,美国农业研究局南部地区研究中心用大豆蛋白质制成了可食性包装膜。其方法是:首先将大豆浸泡,在其组织软化之后进行碾磨,再将碾磨过的大豆与水混合,并从其固体成分中  相似文献   

7.
魔芋葡甘聚糖-卡拉胶可食性共混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共混方法制备了魔芋葡甘聚糖-卡拉胶可食性薄膜,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当共混膜中二者的质量配比为3∶1时,有着较好的相容性和协同效应,此时共混膜的综合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最好;增塑剂甘油能明显改善共混膜的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当甘油含量为10%(质量分数,下同)时,共混膜的透光率能达到90%以上。该共混膜有望进一步开发成新型的可食性包装薄膜。  相似文献   

8.
袁文斌  黄山  杨义银  张珊  李洁  杨莉 《包装工程》2022,43(21):58-68
目的 为了适应物流包装绿色转型的需求,综述可生物降解薄膜作为绿色包装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展示其在绿色物流包装体系中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潜力。方法 通过追踪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新闻报道,紧扣绿色物流包装的内涵和要求,对可生物降解薄膜的种类、性能评价及实际物流包装场景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阐释目前可生物降解薄膜作为绿色包装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结论 兼具优良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的可生物降解薄膜是物流包装绿色转型中的重要研究方向,随着我国未来在该领域工艺研发和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成熟,可生物降解薄膜包装材料将会广泛应用于绿色物流场景中。  相似文献   

9.
随着包装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功能性且可生物降解的包装膜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目前市场上的可降解包装膜材料由于成本较高、力学性能差以及耐水性低而限制了其发展.采用自组装方法制备木质素微球,并将其沉积在纤维素膜表面,制备出一种新型纤维素基抗紫外薄膜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和激光共聚焦电子显微镜对薄膜的表面性能进行研究.利用抗张实验和紫外透光率测试对纤维素基功能薄膜的力学性能和抗紫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自沉积木质素微球在纤维素膜表面分布均匀,尺寸为1~2μm;纤维素薄膜疏水改性后有助于木质素微球的沉积,且沉积量随着木质素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由于木质素微球的引入,纤维素复合膜的抗张强度比对照样增加22%,同时其对UVB屏蔽效果可达94%.  相似文献   

10.
于也 《湖南包装》1998,(1):17-17
为解决食品保鲜及环境保护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研究开发可食性包装,并已取得了进展。早在几百年前,中国已用蜂蜡封装水果,澳大利亚也以明胶为基料制成了薄膜。但是,近几年来开发可食性包装所追求的目标是以可消化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为基料,制成一种不影响被包装食品风味的,透明的食品包装薄膜。根据这一目标,美国农业研究局南部地区研究中心的化学家弗雷德里克·F·施,用大豆蛋白质制成了可食性包装膜。其方法是:首先将大豆浸泡、在其组织软化之后进行碾磨,再将碾磨过的大豆与水混合,并从其固体成分中分离出蛋白质。然后…  相似文献   

11.
马胜亮  刘文良  胡亮 《包装工程》2020,41(23):90-97
目的 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对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影响。方法 以《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为例,分析了传统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了将智慧树运营服务平台应用于课程教学的方法,提出“智慧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在和总体思路,并对其解决方法予以阐述,还通过调查问卷对教学改革结果予以反馈。结果 61.9%的调查对象认为通过“智慧课堂”教学方式能获得问题分析能力的提升;58.73%的调查对象认为能获得总结凝练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52.38%的调查对象更乐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57.14%的调查对象觉得《食品添加剂》课程分值分配比例很合理,并有61.9%受访者表示非常乐意接受该教学模式。结论 实践证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达到理论学习与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包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述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包装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提供科学的研究基础。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总结,介绍了微胶囊的功能、作用机理、制备和表征方法,概括了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包装中(包括抗菌包装、防虫包装、果蔬保鲜包装、可食膜、冷鲜肉包装、相变材料-控温包装、生物质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结果分析表明微胶囊技术能够增加活性成分的稳定性,与包装系统结合能够达到缓释抗菌或控制温度等效果,提高了产品的货架期,其与包装系统的结合主要有4种方法(原料共混、涂覆、装入小袋置于包装系统、固载纤维法)。结论研究微胶囊与聚合物原料的最佳加入比例能够获得综合性能较好的包装膜,微胶囊技术在可食膜、相变材料-控温包装、生物质包装材料方面的发展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薄膜包装材料在果蔬采后保鲜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综述国内外常见的3种薄膜包装材料的概念、优势以及在果蔬采后保鲜中的应用,并对目前薄膜材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薄膜包装材料一般具有安全无毒、绿色环保的性能,现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环境、生物等领域,这里主要介绍了纳米薄膜、可食性薄膜和功能性薄膜包装在果蔬采后保鲜中的应用。结论薄膜保鲜在果蔬保鲜中的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待解决。方便快捷、无毒无害的保鲜技术将会成为未来我国采后果蔬保鲜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介绍预制菜的包装技术,并对预制菜包装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总结不同预制菜的特点,分析真空包装和气调包装技术在不同预制菜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阐明其在预制菜包装中的发展方向。结果 可以通过向包装材料中增加生物活性成分,以及包装设备的机械化和智能化延伸,提升预制菜的产品品质、食用安全性和货架期。结论 活性包装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在预制菜包装领域的广泛应用势必会推动预制菜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提高预制菜品质和食用安全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概述气调包装技术(MAP)在食用菌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开拓气调包装技术的研究思路,为其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方法 从气调包装结合不同保鲜技术及使用不同包装材料的气调包装技术在食用菌中的应用这2个方面介绍其研究进展,探讨食用菌在采后贮藏过程中的生理及其他品质的变化。结论 各种气调包装技术均对食用菌的保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各种包装技术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对食用菌保鲜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综述海藻酸钙凝胶在可食性包装材料中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扩大凝胶的应用领域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海藻酸钙凝胶的形成机理和制备方法,提出海藻酸钙凝胶在可食性包装材料中的未来展望。结果 虽然海藻酸钙凝胶在可食性生物质包装材料、可食性药品包装材料、可食性食品包装材料、可食性固定化包装材料等中的应用较广泛,但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结论 未来海藻酸钙凝胶在流体食品包装保健品包装,以及生物质包装材料等领域的发展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通过系统综述壳聚糖性质、壳聚糖薄膜制备方法,以及壳聚糖薄膜在食品包装上应用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为开发可降解性、抗菌性、抗氧化性、阻隔性能以及力学性能均较优秀的壳聚糖食品包装膜提供方法指导。方法综述壳聚糖性能特点、壳聚糖食品包装膜的制备工艺和影响壳聚糖食品包装膜性能的各种因素,重点探讨国内外壳聚糖食品包装的研究现状。结果向成膜配方中添加蛋白类、酚类以及其他天然提取物等助剂,可改善壳聚糖复合膜的物理力学性能、阻隔性能、抗氧化性能以及抗菌性能。结论壳聚糖基于自身的可降解性和抗菌性,在食品包装膜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以及壳聚糖复合膜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说,壳聚糖食品包装膜在生产工艺、综合性能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聚乳酸抗菌复合膜用于食品包装上的研究进展,分析不同抗菌剂的作用机理及优缺点,对抗菌性聚乳酸膜在包装上的应用和发展进行展望。方法介绍了聚乳酸抗菌复合膜的制备方法,总结了国内外聚乳酸抗菌复合膜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作用机理,讨论了其应用和发展。结果聚乳酸抗菌复合材料对常见食品污染菌有良好的抗菌效果,能有效延长食品的保存期限,用于食品包装上将有很大的潜力。结论聚乳酸抗菌复合材料应用于食品包装上,绿色环保无污染,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聚乳酸抗菌材料的研究还比较传统和单一,还需向更加高效、安全、环保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将具有电纺性的生物基材料应用在食品包装领域,为静电纺丝技术在食品活性包装纤维膜制备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对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优势进行分析,归纳蛋白质、多糖等生物基大分子材料的可纺性、由不同材料复合制得纳米纤维膜的特性和功能差异,以及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生物基食品活性包装纤维膜及其在抗菌、抗氧化、功能吸收包装等方面的应用,并对该技术在食品活性包装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展望.结果 静电纺生物基纳米纤维膜可用作食品活性包装,具有良好的贮存与保鲜效果.结论 静电纺丝具有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且制得的纳米纤维膜比表面积大、纳米尺度效应明显,已成为一种非常便捷的制备功能活性食品包装材料的微纳制造技术;再结合生物基大分子材料在安全、无毒、可降解、可食用等方面的优势,其在食品包装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唐智鹏  陈晨伟  谢晶 《包装工程》2018,39(5):99-104
目的为控释型抗菌活性包装膜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与开发研究提供基础。方法综述抗菌活性包装膜及其结合控释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同时总结抗菌活性包装膜在果蔬类、动物源类食品中的应用,并对控释型抗菌活性包装膜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结果抗菌活性膜与控释技术相结合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抗菌剂的选择、安全性、物理性质、释放规律等问题还需深入研究。结论国内外抗菌薄膜的实验室研究阶段基本成熟,但是在结合控释技术的应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推广,因此,开发安全、高效的控释型抗菌活性包装膜和推广食品包装应用是食品包装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