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探明天环坳陷南段中生界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采用钻井联合三维地震的人机交互式解释方案,分析了镇泾地区中生界断裂体系空间展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明确了断裂对延长组油藏差异分布的影响作用,认为镇泾地区中生界压扭、张扭及转换断裂发育,断裂与砂体匹配共同决定了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先存基底断裂间歇"隐性"活动导致中生界断裂多期次发育,剖面上高陡产状,断层倾角大于70°,断距多小于70m;平面上北西向、北东东向以及近东西向3组断裂线状延伸,呈雁列式带状走滑.其中印支期北西向区带级断裂走滑,控制了镇泾地区构造格局;中晚燕山期北东向圈闭级断裂活动加强,影响圈闭类型与油气输导;喜山期北东东向断裂密度增大,并派生大量层组间剪切裂隙,改善储层物性.断-砂组合类型决定了油气富集位置,侧向封闭强度影响了烃类富集程度:砂体展布方向垂直于地层倾向且平行于断层走向的圈闭级断裂发育区,匹配砂地比高于60%、断层泥比率大于0.5的长8_1~2砂层组最易形成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运用卫星影像,对临汾—运城盆地中主要活动断层的平面展布状况进行了解译。在此基础上,利用天然地震震源点的三维生标,探索性地研究与确定了各条断层的深部延伸性状,建立起了盆地内断裂构造的三维格架。主要结论有:(1)边缘断裂多数是深达莫霍面的(38km)伸展性铲形断裂;(2)霍山西麓山前大断裂的深部延伸为直立状,深度达莫霍面(38km)。(3)盆地内的其它断层多数是铲形断层的对偶断层,产状为倾斜状,与铲形断层相遇后而终止,延伸深度一般不超过30km;(4)区内存在4个水平滑脱面(或层),其深度分别为4.5~5.5km,9.5~10.5km,18.5~20.5km,35.5~37.5km,这些面(或层上)震源点分布较密集;(5)区内北部、中部、南部,断层组合形式稍有差别,并控制、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形态。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油气勘探的需要,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龙湾筒凹陷进行了详细的构造研究。龙湾筒凹陷的断裂主要为近南北、北北东和北西三个方向,近南北和北北东向断层为洼陷的主控断层,北西向断层对构造起复杂化和分割作用。将龙湾筒凹陷三维区划分为七个次级构造单元,并对各个单元进行了简单的论述。选取典型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演化史分析,将龙湾筒凹陷的构造演化划分为断陷期、反转期和坳陷期三个演化阶段,并对断陷期的演化进行了重点分析,为龙湾筒凹陷的有利区带优选和资源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基于四川防震减灾信息网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提供的汶川8.0级地震目录资料,对2008年5月12日至2010年3月1日共1613次3.0级及以上余震的地震序列进行了时空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大致可分为7个阶段,主震后18天应列为大地震强余震发生的警戒时间;地震序列的b值为0.751,印证了在类型相同的情况下主震震级越大b值越高的观点;地震序列的p值为1.117,与全球地震衰减速率相当;汶川地震的余震分布主要沿龙门山断裂走向北东向扩展,且具有明显分区性,自南向北分为南、中、北3区段,南区为地震起始破裂段,地震后期余震则主要分布在北区;震源深度分布在10~40km,集中在10~20km,表明龙门山断裂主要发生在中上地壳,且震源深度由南向北呈现逐渐变浅的趋势;震源深度扩展,南区呈明显脉冲状,中区主要是依次由15、30、25km深度向深、浅层同时扩展,北区余震深度分布呈“乙”字型,最后稳定在15km左右。  相似文献   

5.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发现,青海海西地区大柴旦东侧山前洪积扇上发育了一条影像特征清晰、连续性较好的活动断裂带,被称为大柴旦断裂。野外追踪调查确认该断裂为一条总体走向NNW(340°左右),长度约125 km的活动断裂带。该断裂属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具挤压逆冲特征兼右旋走滑分量。山前冲洪积扇保存有多级较小的断层陡坎、断层沟槽和冲沟右旋等断错地貌现象。利用差分GPS技术对断层陡坎进行测量,单条小陡坎的高度一般为0.5~1 m,多条陡坎组合累积高度为3~5 m。通过对2个天然古地震剖面和3个探槽剖面进行综合分析,最前缘的主控断层为逆冲断层,后缘表现为张性正断层的组合形式,断裂新构造活动具有逐渐向山前扩展的特征。根据样品14C测年结果大致确定了5次古地震事件,其中全新世以来有4次;古地震时间具有准周期性,其复发间隔约为2 000年。最近一次古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是(1 935±60) a B.P.之后,说明大柴旦断裂离逝时间与复发间隔较接近,地震危险性比较高。  相似文献   

6.
张家口—蓬莱断裂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北西向地震构造带。为了研究其断裂构造体系,在对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南口—宁河段地球物理重磁场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增强后的重磁水平45°、135°及总梯度模资料,获取了与断裂构造体系关系密切的主要线性构造分布。研究表明,区域上重磁场存在东高西低及具裂陷槽性质的近北西西向宽缓磁力低值异常带格局;北东向和北西(东西)向断裂互相限制,晚期以来区域构造应力有利于北东向的断裂活动,致使北西向断裂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北西西向断裂提供了深部孕震环境,控制了地震沿北西定向排列,而北东向断裂则是主要的发震构造。此结果为今后该段断裂活动性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精细探测西淋岗地区隐伏断裂在地下空间分布特征,在西淋岗地区共布置了8条浅层地震横波反射剖面和3条弹性波CT剖面,根据浅层地震勘探及弹性波CT成果,结合已知的地质资料,得到了以下成果:在西淋岗地区断裂由两组断裂构成,呈"X"型,一组为北西向,倾向南西,另一组为北东向,倾向北西。北东向断裂组为西淋岗断裂,北西向断裂为白坭—沙湾断裂带。北西向断裂切割北东向断裂;西淋岗地区存在软沉积物变形的迹象,断裂切割进入第四系覆盖层,表明西淋岗地区的断裂仍具有较强的活动性。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和弹性波CT不仅可以确定断裂构造在地表的位置,而且可以精细探测断裂构造在地下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厦门本岛轨道交通线路地震断层破坏效应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市位于华南沿海地震带内,其附近发育有北东向长乐―诏安断裂带和近东西向南靖―厦门断裂带等区域性大断裂,断裂构造较为复杂。规划的厦门轨道交通一号线路在厦门岛内经过北东向文灶-五通断裂带、钟宅-狐尾山断裂带和北西向濠头-塔头断裂,可能会对线路工程安全造成潜在威胁。因此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有关规定,本文对这些断裂所产生的工程影响进行地震断层破坏效应评判,得出可不考虑断裂对线路的位错影响。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大凉山腹地当前地应力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四川省大凉山腹地深度分别为190.15 m和364.10 m的两个钻孔中进行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以获得当前浅部地壳应力的状态.测量结果表明,在测试段深度内,实测最大水平主应力最高值为14.68MPa,与该区域内已有近似深度地应力测量结果(20 MPa)相比,此次测值有所降低;3个主应力之间的关系为: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垂直应力,表明大凉山地区地壳浅部构造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导;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北西至北西西向,与区域活动构造的性质和震源机制解得出的主压应力方向基本符合;最后,利用库伦摩擦滑动准则,讨论了当断层摩擦因数μ为0.6~1.0时,测区内主要断裂在该应力状态下的稳定性,认为测区内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值暂时没有达到使区域逆断层发生瞬间摩擦滑动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0.
固原地区硝口岩盐矿为宁夏境内已发现的大型沉积型岩盐矿床,局部已进入成熟开发阶段,已有钻探成果表明,构造对岩盐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对于矿区断裂的展布特征认识仍存在较大争议,制约着岩盐矿下一步的开发利用。本文以1∶5万区域重力资料为基础,辅以钻孔资料、CSAMT剖面资料对硝口岩盐矿区周缘构造体系进行了厘定,精细地刻画了硝口矿区构造的展布特征。结果显示: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受到青藏高原块体持续挤压作用,矿区及周缘先后形成了北西向与北东向两组不同性质、不同展布特征的断裂体系;硝口岩盐矿发育四条北西走向断裂正断层与两条北东向走滑断层,内部的两条北北西向断裂将硝口岩盐矿区分为西部堑块、中部垒块与东部堑块三个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1.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Mw6.3 L’Aquila (Central Italy) earthquake occurred in 2009,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data were used to derive the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fault. Firstly, based on the homogeneous elastic half-space model, the fault geometric parameters were solved by the genetic algorithm. The best fitting model shows that the fault is a 13.7 km×14.1 km rectangular fault, in 139.3° strike direction and 50.2° southwest-dipping. Secondly, fixing the optimal fault geometric parameters, the fault plane was extended and discretized into 16×16 patches, each with a size of 1 km×1 km, and the non-uniform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fault was inverted by the steepest descent method with an appropriate smoothing ratio based on the layered crustal structure model. The preferred solution shows that the fault is mainly a normal fault with slight right-lateral strike slip, the maximum slip of 1.01 m is located in the depth of 8.28 km, the average rake is −100.9°, and the total geodetic moment is about 3.34×1018 N·m (Mw 6.28). The results are much closer than previous studi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eismological estimation. These demonstrate that the coseismic fault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L’Aquila earthquake inverted by the crustal model considering layered characters is reliable.  相似文献   

12.
大巴山构造带是秦岭造山带南部发育的一个以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带。通过在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进行的详细构造解析发现,大巴山构造带在侏罗纪以来经历了至少两期变形叠加,变形地层三叠系嘉陵江组—侏罗系沙溪庙组。早期变形以与滑脱构造相关的轴向北西—北北西向箱状或隔挡状褶皱为主,并在深部发育顺层滑脱构造,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晚期变形与北侧逆冲相关,导致右行走滑变形,主要形成右行走滑断层和北西—北北西向紧闭褶皱,变形时代比第一期稍晚,为晚侏罗世之后到早白垩世。两期变形形成的褶皱延伸方向一致,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协调,而且在远离北侧镇巴断裂的地区变形强度有减弱的趋势,两期变形叠加形成共轴或斜交叠加构造。研究表明,变形与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向南逆冲有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地电磁(MT)在揭示壳幔电性结构、深部找矿和油气勘探等方面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所研究的41°N88°E标准点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北部区域和天山板内造山带的南侧。通过采用RRI反演方法对不同模式的MT数据进行了反演研究,获得了研究区域内可靠的二维电性结构。结合区内地质和其它物探资料,探讨了该地区的地下电性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根据41°N88°E号标准点地区NS剖面和WE剖面的反演结果,该区域纵向上存在两个起伏较大的电性分界面;整个剖面可分为3个主电性层:第一电性层为表层低阻层;第二电性层为壳内高阻层,包括两个沿剖面不连续分布的区块,规模和埋深有很大差别,整体具有北薄南厚和东薄西厚的特征;第三电性层表现为中低阻特征,位于莫霍面以下。东部的却尔却克构造岩片下有一低阻区域,推测为软流圈隆起使塑性的软流圈物质上涌到较浅的位置从而形成了高导层。研究区莫霍面深度起伏较大,总体上呈现出北浅南深和东浅西深的趋势。其中库鲁克塔格断隆地区莫霍面深度较浅约为35km左右,带有上凸的趋势;孔雀河斜坡区莫霍面深度在50~55km,带有下凹形状。  相似文献   

14.
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一条强烈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平均30余年就有一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古)地震破裂行为是地震危险性评估与重大工程建设抗减震设计的基础资料。拟建川藏铁路必经的康定城区一带是鲜水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相对较弱的段落。为获得更为翔实的破裂特征与复发行为,我们选取康定新城南侧的新榆林一处断陷塘进行了探槽组开挖,探槽共计2个,垂直于断陷塘布设,相距约6米,长度均为18米,深约3米。探槽组揭露出宽约5米的破裂带与构造楔等古地震破裂遗迹。根据断陷塘沉积序列以及断层与沉积层的关系,探槽共识别出6次破裂事件,结合探槽20个14C样品AMS测年结果与历史地震记录,事件年代限定为:BC.8714之前、BC.8304-6316、BC.6135-734、BC.118-AD.27、AD.810-1230,以及1786年磨西7?级地震事件。事件序列显示:新榆林一带,早期大震复发间隔较长,约3000年左右,自约公元元年以来,活动加剧,复发间隔缩短至700-1000年左右,与鲜水河断裂带北段的大震复发行为基本一致。对比和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鲜水河断裂带康定城区以南新榆林至二台子一带,大多事件都是同时破裂,但可能存在个别事件,只破裂了二台子一带。1893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再次进入显著的活跃期,鲜水河断裂带北段均发生过破坏性地震,而康定以南段自1786年磨西地震后一直趋于平静,未来存在发生地表破裂型强震的可能,在川藏铁路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大震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15.
矿区位于中生代溧阳火山盆地南西部,郎溪中生代红层盆地北侧,在东西向坳陷带和北北东向断裂带的交汇部位处,现已发现小型铜、铁矿床和多个铜铁矿化点。经过先期勘查,区内已圈定铜矿体3个,矿体平面形态为S形,矿体主要赋存于北北东断裂中,产状与断裂一致。矿石有益组分主要为铜、铁、铅、锌、金等。在铜官山矿床外围及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铜铁矿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侏罗系地层发育典型的区域性叠加褶皱,记录鄂尔多斯地块西缘中生代以来主要构造演化过程。在区域性构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构造解析,确定了两期构造缩短变形过程; 同时运用层间滑动断层运动学分析,结合构造筛分,获得两期同构造缩短变形的挤压构造应力场; 综合区域构造与构造年代学,提出科学山地区晚中生代以来两期构造演化过程。中—晚侏罗世(J2—J3)受NW—SE向构造挤压作用控制,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发生NW—SE向构造缩短变形,形成NE—SW向的褶皱构造与相关的逆冲断层,同时控制了中—上侏罗统沉积。这期构造缩短变形可能是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汇聚与太平洋板块NW向俯冲联合作用的结果。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晚期(N21—N2)挤压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E—SW向构造挤压,导致NW—SE向褶皱构造发育,并叠加在早期NE—SW向构造之上,形成区域性叠加褶皱。区域构造分析表明,这期构造缩短变形是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构造响应。上述研究为重建鄂尔多斯地块西缘陆内变形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7.
夏垫断裂是北京东部的一条活动断裂,研究该断裂的分布、性质、活动状况可以完善和优化城市规划,减小地质灾害的破坏.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勘探是调查活动断层的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方法,能够得到从深度几十米到几千米的地下构造信息.为探明夏垫断裂北段浅部构造,在北京马坊镇南部布置了一条东西向的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勘探测线.采用小道间距,中间激发,可控震源激发的方式,克服了城市地震勘探的不利条件,获得了高信噪比的浅层地震剖面,清晰反映了夏垫断裂在第四系底部基岩附近造成的地层错断,确定了该断裂的位置.地震反射时间剖面揭示,夏垫断裂在测区内是一条高倾角、错断至近第四纪内部的活动断裂.断裂性质为正断层,视倾角较陡,断距由深至浅逐步减小,在地震时间剖商到0.1s上超浅层时,本次地震勘探已经不能分辨断层两侧地层的错动.  相似文献   

18.
用断层总面积理论对华北地区16例中强地震进行了研究,发现有15例在震前2a左右断层总面积有明显的高值[A(t)≥30]异常显示.对断层总面积值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断层总面积值对华北地区5.5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效果.将此方法应用于地震趋势预测中,认为2005年度冀鲁豫交界区存在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结合研究区物性资料、测井解释结果及油田试油资料,综合运用分布函数曲线法和石油法,求出埕南断裂带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和深度的数值,通过软件拟合出两者之间的物理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埋深、岩性、沉积相以及成岩作用对研究区有效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效储层物性受埋深、沉积作用以及成岩作用等因素共同控制,有效储层物性下限随埋深增加而降低,优势岩相为细砾岩和砾状砂岩,由于埋深较深压实减孔作用明显,后期溶蚀为主要的增孔机制,其中沉积相为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有效储层主要分布在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及扇三角洲沉积中,扇三角洲沉积为最有利的沉积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