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发现,青海海西地区大柴旦东侧山前洪积扇上发育了一条影像特征清晰、连续性较好的活动断裂带,被称为大柴旦断裂。野外追踪调查确认该断裂为一条总体走向NNW(340°左右),长度约125 km的活动断裂带。该断裂属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具挤压逆冲特征兼右旋走滑分量。山前冲洪积扇保存有多级较小的断层陡坎、断层沟槽和冲沟右旋等断错地貌现象。利用差分GPS技术对断层陡坎进行测量,单条小陡坎的高度一般为0.5~1 m,多条陡坎组合累积高度为3~5 m。通过对2个天然古地震剖面和3个探槽剖面进行综合分析,最前缘的主控断层为逆冲断层,后缘表现为张性正断层的组合形式,断裂新构造活动具有逐渐向山前扩展的特征。根据样品14C测年结果大致确定了5次古地震事件,其中全新世以来有4次;古地震时间具有准周期性,其复发间隔约为2 000年。最近一次古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是(1 935±60) a B.P.之后,说明大柴旦断裂离逝时间与复发间隔较接近,地震危险性比较高。  相似文献   

2.
川藏铁路雅安至康定段穿过鲜水河断裂带,该断裂带不仅构造发育,且水热活动强烈,隧道穿越断裂带面临复杂多变的水热灾害问题。为准确预测热害问题,需要对水热循环过程、运移通道特征进行深入地分析。由于水热系统的复杂性,目前对该断裂带内热储特征、热水运移模式的研究成果尚无法较好地应用在隧道工程热害预测中。本文对此水热系统的水岩平衡、硅-焓特征、氯-焓特征等多种焓-质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推断水热体系的多级热储特征,分析热储间的关联并推算热储温度,建立榆林宫至道孚段热水的运移、冷却过程的概念模型。考虑非平衡及冷水混合因素,采用阳离子温标及硅-焓关系推算榆林宫、二道桥、中谷热水的直接热储温度比较接近,约处于228-242℃之间,八美与道孚则明显偏低;氯-焓关系显示二道桥、中谷热水升流分离位置浅于八美、道孚热水;且二道桥热水体系的混合程度最高。分析认为,榆林宫至道孚段水热体系以榆林宫为中心,热水经过绝热冷却、热传导及混合的复合过程,沿北西方向不同深度的通道运移、冷却,在榆林宫至道孚形成多个热害类型、程度不同的隧道工程热害危险区。隧道从不同部位穿越鲜水河断裂带时,涉及的水热活动特征不同,遭遇热害类型、危险程度存在差异。选择二道桥与中谷之间的区域Ⅲ作为铁路穿越鲜水河断裂带的位置具有合理性,但需要避开冷热水混合的含水岩层,施工时要注意配合疏排大量热水。  相似文献   

3.
在野外地震地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围绕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特征、发震机制、地表破裂带的分段性与分带性、南北构造带地震危险性、地震地质灾害的多发性及链生性、工程建(构)筑物的破坏特征与安全性、地震烈度区划问题及极端自然灾害的预测与应对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结果表明,低速滑动断层、晚更新世断层或中央活动断裂也可以发生强震;汶川地震同时具有深部构造的控震作用;地表破裂沿走向可分为映秀—安县段、北川—关口段及青川段;地表破裂可分为主破裂、牵动破裂与感应破裂3种类型;青川段的深部破裂与浅部破裂没有几何上的连续关系或继承关系;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强震多发带,尤其是其北段的六盘山—天水—武都—青川一带未来的强震危险性不容忽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具有灾害类型多、成因机理复杂、灾害链长、规模大、范围广、灾害程度深、危害对象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高烈度区和活断层沿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与预测评价对防灾减灾极为重要;活动断裂沿线应注意破裂影响带宽度与建筑物安全避让距离;应对地震等极端自然灾害,应以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地震烈度区划应同时考虑活动断层的复发周期、地震的离逝时间乃至地形地貌条件;重大工程应提高设防烈度;应当加强极端自然灾害预测评估,完善应对对策和提高应对水平。  相似文献   

4.
汶川8.O级地震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属于逆冲一走滑型地震.为了尽快和最好地利用汶川地震的资料,推动地震地质科学的研究.在论述了汶川地震科学研究的基本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活动构造、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地表破裂及组合样式、历史强地震复发周期、观测数据的积累与整合、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地质灾害和灾后重建、龙门山地区未来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等方面 的内容.并建议从汶川大地震中汲取教训,整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探讨汶川地震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以有效地减轻和逐步避免今后可能发生的类似的灾难.  相似文献   

5.
青藏铁路环境与地震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青藏高原地震带、活动断裂带入手,讨论了青藏高原地区大地震活动规律,指出东昆仑山断裂带东一西大滩段将是发生大地震的最危险地段,唐古拉山到拉萨一带既是大震危险区段,又是强震频发区段。分析了青藏铁路穿越区域面临的地震灾害,提出了青藏铁路防震减灾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研究分析广州市及邻近地区1970年以来地震活动性,本区陆地中强地震主要发生在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带或其交汇部位,本区陆地不具备孕育7级地震的地质条件。中强地震存在明显的活动周期,当前已进入平静时段。综合考虑近期该区域显著地震事件,分析认为该地区近期地震活动性有增强的趋势,但是广州及周边地区发生4.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7.
近场强地震动预测中浅源地震的Asperity模型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择了29个浅源地震的滑动分布,用来研究近场强地震动预测中浅源地震的凹凸体模型特征.将凹凸体分成三种类型研究:所有凹凸体,最大凹凸体和其它凹凸体.根据凹凸体的数量将凹凸体模型分为三种模型:所有凹凸体,单凹凸体和多凹凸体.每种模型中,根据断层类型将断层分成三类:所有断层,倾滑断层和走滑断层.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三种凹凸体模型中不同断层类型的凹凸体各参数与矩震级和相应断层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同时也建立了不同断层类型的地震破裂初始点位置参数与矩震级之间的关系式.系统地描述了近场强地震动预测中浅源地震的凹凸体模型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断层破裂过程对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提出利用相位特性模拟方向性效应的改进随机格林函数法. 以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的断层条件为例,通过与实际地震记录对比验证模拟方法的有效性;应用改进的随机格林函数法模拟相同震中距离的4组地震动时程作为输入条件,比较断层破裂过程对相同震中距离、不同方位的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影响. 结果表明,利用持时包络曲线与相位差分分布的相似性可以方便模拟随机格林函数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在相同震中距离条件下,断层破裂方向的观测点地震动以及对应位置的桥梁结构地震反应明显大于非破裂方向位置的观测点;当破裂方向上地震动时程不具有脉冲特性时,断层周围的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主要受地震动强度的影响,桥梁方位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选择了30次地震,132组近断层地震记录作为统计样本,根据得到的平均弹性位移反应谱,给出了近断层地震设计弹性位移反应谱表达式,该表达式可以反映震源机制和场地土等因素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近断层地震弹性位移设计反应谱与实际地震波平均弹性位移反应谱较为接近,可以应用于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设计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考虑地球介质黏弹性的冲断层作用下近场框架结构群中各结构的梁端弯矩和柱中剪力时程响应.方法通过建立三类被研究块体的控制方程,给出断层破裂过程中地震波在黏弹性地球介质和近场框架结构群中传播的数值模拟方法.运用该方法,考虑地球介质的黏弹性衰减和盆地的影响研究近断层框架结构群的地震响应.结果给出了冲断层作用下城市结构群中框架结构的梁端弯矩和柱中剪力时程响应.结构群中结构的梁端弯矩和柱子剪力增大主要原因是结构与其所在场地的共振.位于破裂前方与震中之间的结构群作逆时针方向运动.结论笔者为近断层城市建筑结构群地震响应研究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强震能否预测以及如何预测的科学难题,建立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发现强震孕育过程的指数规律:sf(k)=1.48ksc,其中sf(k)和sc分别为第k个锁固体断裂点与第一个锁固段膨胀起点对应的累加Benioff应变,可以利用锁固段在其变形膨胀点处开始发生的震群事件(加速性地震活动前兆)预测未来大震,并给出了强震四要素相关预测方法。通过对诸多历史强震(如邢台地震、海城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的回溯性检验分析表明:强震可以预测,且其孕震过程都遵循着上述简单的共性力学规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4种典型强震的孕震模式,即大震震级呈“大—小—大”型,大震震级呈连续上升型,锁固段快速连续破裂型与标准型。此外,根据相关强震预测理论方法,对有关抗震救灾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如下建议:建议加强活动断裂位置精确定位、性质判定的地震地质研究,并开展孕震区锁固段(闭锁区域)判识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长春市尖山子一卡伦断层东段、南湖一桑家窝堡断层中段、伊通河断层北段均位于断层的交汇部位,并且这3个断层段直接位于长春市市区的下方,一旦发生地震将造成巨大的危害.通过经验关系估计了这3个相对危险段的震级上限,并通过统计概率性方法评价了这3个相对危险段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复发间隔公式和地震发生概率模型计算了吉林地区2006—2022年4.0级以上(M≥4.0)地震的相关数据,得到了研究区内4个震级档的平均复发间隔和发生概率,并以此建立了吉林地区M≥4.0地震的4级预警模型.利用吉林地区的地震数据对目前吉林地区4个震级档所处的地震预警级别进行预测显示: M≥ 4.0的地震目前不在预警范围内, M≥4.5和M≥5.5的地震处于C级黄色预警级别, M≥5.0的地震处于D级蓝色预警级别.该研究结果可为吉林地区的地震预警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