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了xAPI构建在线学习者画像的可行性,从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生成画像和个性化推荐5个方面设计了基于xAPI规范的在线学习者画像框架,构建了在线学习者精准的个体画像和群体画像模型。旨在为在线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帮助,为教师合理组织课程提供依据,为教育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学习者在线学习参与度是衡量网络学习空间质量的参考要素之一,学习者持续学习意愿是网络学习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利用结构方程分析法,构建在线学习参与度与网络学习空间持续学习意愿模型并进行数据分析。从在线学习参与度提升及加强持续学习意愿等方面为优化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助推了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出现了许多在线教学平台或系统,这些平台的应用,为教与学提供了时空的便利,但是,由于线上教学方式中教师与学生处于时空分离,使得教师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存在困难,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作出真实性评价。本文在分析线上学生学习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线上学习行为管理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一种专门针对学生在线学习行为的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4.
行为模式通常反映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特征.该文针对在线学习系统,利用数据挖掘中的分类算法和关联规则算法,对学习者留下的行为项,进行模式挖掘.并提出了一种分类预测与关联检测相结合的身份验证方法,能有效鉴定学习者身份的真实性,最后给出相应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学习者在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平台下的学习行为特性,识别可能存在的伪学习行为,提出了基于协同训练的伪学习者识别模型。首先在学习者概要特征基础上,提出自主行为特征和交互信息特征,并将三者联合优化分析,以建立学习者动态行为模式;然后采用多分类器协同学习的方法对学习者行为数据进行标记,根据标记结果以判定学习者是否为伪学习者。最后的数据表明,基于协同训练的伪学习者识别模型能有效地判别一个学习者是否是伪学习者,为今后检测MOOC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现有的在线自学与在线考试系统相结合,设计出一个具备教学与测试的完整的学习系统,并实现学习者学习进度记录、进度相互比较及经验交流等功能,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孤独。  相似文献   

7.
针对在线学习的多媒体技术,本文以在线教学为基础,以39个在校大学生为实验主体,研究了基于交互式多媒体技术的E-Learning系统。将实验主体随机分为使用LBA在线听课和在传统课堂听课2个对照组,并提供相同的授课时间和学习资料,通过衡量2组学习者考试成绩的等级和学习者的满意度来调查学习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线组的学习成绩高于课堂组的成绩,即使用LBA系统学习的学生比传统课堂下学习的学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且在2种教学环境中学习的学生,其满意度相当。该系统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取得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成绩,为建立高效的基于多媒体技术的E-Learning教育环境开辟了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大学英语网上学习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结构引导来实现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Web2.0技术使学习者可以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创造,分享,并组织他们个人的学习环境,并允许学生从事社交网络和协作活动。先进的网络机制,平面结构化的架构,RSS和社会性标签,允许学生在线学习定义自己的英语学习结构,使英语学习者建构自己的个人英语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的E-learning学习系统没有可供学习者搜索知识的功能,自带的检索也只能为学习者提供无差别的、千人一面的搜索结果,从而使学习者丧失学习兴趣的问题,设计和实现了一个新的E-learning系统.在开源的在线学习系统chamilo的基础上,将Nutch搜索引擎加入其中,实现了利用其搜索自身需要信息并得到与预想相匹配的结果.通过实验证明,该系统能提供学习者方便的知识搜索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外语学习中的阅读行为可分为目的行为和手段行为,其中以获取文本信息为目标的目的行为对学习者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均有影响,然而,学习者在这方面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还非常欠缺。笔者受认知心理学建构知觉和直接知觉理论的启发,通过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及侧重点,认为外语阅读可以采用与之相应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阅读方法,即借助文本环境结构和读者已有的知识体系作假设性阅读,以及从文本简单易理解的内容出发作由浅入深的阅读。  相似文献   

11.
构建网络学习空间在线临场感模型并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网课中加以应用。对网课中产生的问卷数据和学习行为数据采集与处理。以数据分析形式揭示在线临场感体验与学习实效间的关系、在线临场感各维度的具体行为如何影响在线学习实效、哪些其他因素对在线临场感体验和学习实效还有影响等。综合数据分析结果为提升网络学习空间课程学习实效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解析网络学习空间与在线临场感之关联。以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为例进行基于在线临场感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阐述网络学习空间功能设计,并对网络学习空间教学实施路径结合案例加以说明。在数据支持下,从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在线临场感水平变化、网络学习空间各项功能实际参与率和交互活动偏好等角度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并对基于在线临场感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提供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3.
解读在线临场感内涵,并从教学临场感、认知临场感、社会临场感三个维度对大学生在线临场感水平实施问卷调查。从描述性统计和群体差异性统计角度对调查结果加以分析。以计算机公共课《数据库技术及应用》为例,综合调查结果和学科特点对网络学习空间构建提供策略,从而为促进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发展提供经验积累。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课程是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网络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是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关键。文章就如何发挥Blended Learning的优势,构建协作型网络课程,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在网络课程内容展示上,强调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在课程实施策略上,以项目驱动的学习情景策略为主线,并通过一系列的保障策略,最终实现功能强大、实用的协作型网络课程。  相似文献   

15.
混合式学习是在线学习与传统面对面课堂学习的有机结合, 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及重要发展方向之 一。在疏理分析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构建了基于任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并借助超星教学 平台, 开展基于该模式的教学实践。最后以课程的学习者为调查对象, 对该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网络课程和网络在线学习语言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利用网络平台在线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从资源获取、使用效率、学习影响等方面对高校网络课程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网络课程学习持肯定态度,都有在线学习的经历,但现阶段大学生对网络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仍然处于较低层次。另外,以M大学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作为个例,研究了网络课程对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参加网络课程学习的学生的平均成绩略高于只参加课堂学习的同学,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最后,文章讨论了评价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方法,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引入学习对象理论,构建了一个新型的个性化网络教学系统模型,系统重点阐述了利用学习对象构建课程知识库。以有助于系统根据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和认知水平,向学生提供高效、准确的个性化教学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8.
在电子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单片机课程对学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学生对单片机课程不容易学会并且没兴趣学,把自己当做观众不全力学,导致学生掌握的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提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大班翻转的教学改革思路,将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翻转教学相结合,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延伸部分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了学习单片机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师生取得的成果证明了该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高校共同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号召,在延期开学情况下各大高校有序开展了线上教学。此次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为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如何保障线上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线上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课程考核评价是衡量线上课程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课程考核评价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线上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以有机化学专业课程为例从线上课程考核评价的观念、方式以及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提升策略,意在为目前高校线上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20.
当网络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和交往方式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而当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体育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也将会发生变化。以《运动生理学》网络课程为例,阐述网络课程设计的主要方法及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