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以磷酸和三聚氰胺为原料,选择水为溶剂,合成磷酸三聚氰胺,然后在马弗炉中焙烧得到聚磷酸三聚氰胺。在优化工艺条件下,产品总收率可达84.38%,该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2.
三聚氰胺净化湿法磷酸第二阶段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长军  党洁修 《化学工程》1996,24(6):30-32,29
研究了三聚氰胺结晶法净化湿法磷酸生产磷酸钠盐的第二阶段反应过程动力学特征,测定了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数据。在液固反应扩散传质控制条件下,确定了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方程为1-3(1-XB)B23+2(1-XB)+k∫t0CALdt。式中k符合Arhe-nius关系:k=6.10×10-3exp[-5.529/(RT)]。对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所得动力学模型的置信度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3.
采用二次正交组合实验设计研究了三聚氰胺反应媒循环法由湿不磷酸生产纯净磷酸二氢析工艺中三聚氰胺与湿法磷磷酸浓度、搅拌速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三聚氰胺用量诸因素的一交、二次及交互作用对磷收率、硫和氟净化的影响。找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为复杂反应体系提供了定量描述,根据其数学模型求得磷收率、硫和氟净化率最佳的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4.
媒法由湿法磷酸生产纯净磷酸二氢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了三聚氰胺反应煤循环法由湿法磷酸生产纯净磷二氢钾工艺中磷酸三聚按与碳酸钾反应生产磷酸二氢钾过程中碳酸钾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诸因素的一次作用,二次作用及其交互作用对中和转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湿法磷酸复分解生产精细磷酸钾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湿法磷酸反应媒循环法由氯化钾生产磷酸二氢钾的工艺条件,采用二次正交组合实验设计,对磷酸三聚氰胺与氯化钾反应过程中,搅拌速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氯化钾用量、氯化钾初始浓度等诸因素的一次、二次及交互作用对五氧化二磷转化率的影响,得到了相应的关联方程和适宜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6.
采用二次旋转响应表面实验设计研究了三聚氰按复盐结晶法从湿法磷酸生产焦磷酸钠过程中反应湿度,反应时间的一次,二次及其交互作用对三聚氰胺磷酸焦化过程中焦化率及中中和速率的影响,分别得到了以焦化率和中和率为指标,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为变量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并利用所得模型求得焦化时的焦化率和中和率适宜的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7.
结晶法净化湿法磷酸生产磷酸二氢钾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了三聚氰胺结晶法净化湿法磷酸复分解生产精细磷酸二氢钾工艺中磷酸三聚氰胺与氯化钾反应生产磷酸二氢钾的工艺条件。采用二次正交组合实验设计,对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度,氯化钾用量,氯化钾初始浓度等诸因素的一次作用,二次作用及交互作用对五氧化二磷转化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适宜的工艺条件,所得磷酸二氢钾达到HG2321-91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8.
复盐结晶法生产磷酸二氢钾结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三聚氰胺结晶法由湿法磷酸生产磷酸二氢钾的结晶动力学过程。考察了搅拌、振动、杂质对结晶过程的影响及不同降温速率对结晶习性的影响,拟合并给出结晶动力学方程,采用差热分析和热重分析仪测试了结晶产品的脱水特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湿法磷酸反应媒循环法由氯化钾生产磷酸二氢钾的工艺条件 ,采用二次正交组合实验设计 ,对磷酸三聚氰胺与氯化钾反应过程中 ,搅拌速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氯化钾用量、氯化钾初始浓度等诸因素的一次、二次及交互作用对五氧化二磷转化率的影响 ,得到了相应的关联方程和适宜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0.
结晶法由湿法磷酸生产磷酸二氢钾结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三聚氰胺结晶法净化湿法磷酸生产磷酸二氢钾的结晶过程。确定了结晶介稳区 ,测定了搅拌、振动、杂质对结晶过程的影响及不同降温速率对结晶习性的影响 ,并采用差热分析和热重分析仪测试了结晶产品的脱水特性。  相似文献   

11.
杂卤石溶解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杂卤石中含丰富的钾资源,由于其化学上的难溶性和埋藏较深,尚未合理开发利用.已有研究表明,杂卤石矿层具备溶浸开采的地质基本条件.矿石中钾的溶解是杂卤石资源合理利用的技术关键.利用CaCl2水溶液为溶剂,通过测定溶浸液中钾、钙离子的浓度,考察了溶浸剂浓度、矿石粒度、温度对杂卤石表观溶解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实验条件下,矿石中钾的溶解率随粒度的降低明显升高.矿石粒度在0.149~1 mm之间,钾的溶解率可达80%以上.该溶解反应为一级反应(对CaCl2而言).计算实验条件下溶浸过程表观动力学速率常数,得溶解反应表观活化能为8.34 kJ•mol-1,实验结果初步表明杂卤石溶解过程受内扩散控制,溶解动力学方程符合未反应核收缩模型,实验结论对地浸法提取钾具有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月桂醇为起始剂合成月桂醇聚氧乙烯(3)醚,然后以氨基磺酸为硫酸化剂,分别制得醇醚硫酸盐的铵盐和钠盐,其活性物浓度为70%,各项表面活性及理化特性符合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以分析纯Nb2O5,KOH为原料,通过添加无水乙醇利用水热-溶剂热法合成了结晶度高、晶粒发育完整的KNbO3粉体。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透射电镜对所得粉体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合成时间对产物晶相、粒径大小以及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水热-溶剂热法,在矿化剂浓度为6mol/L的条件下反应3h得到了纯正交相结构的KNbO3粉体,反应时间对产物形貌影响较大,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KNbO3由棒状晶体转化为规则的六边形晶体。  相似文献   

14.
负载氧化钛的膨胀石墨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硫酸、钛酸四丁酯作插入剂,经反应、水洗、干燥、高温膨胀,制备了负载氧化钛的膨胀石墨。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高锰酸钾、一定浓度硫酸、钛酸四丁酯与原料石墨的配比;单因素实验考察了高锰酸钾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钛酸四丁酯用量对产品膨胀容积的影响;对各种形式的石墨进行了XRD物相分析及能量散射(EDS)表征。实验确定制备负载氧化钛的膨胀石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硫酸):固=3.0:1,KMnO4:C=0.5:1,硫酸浓度为75%,钛酸四丁酯:C=0.2:1,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60分(均为质量比)。最佳条件下负载氧化钛的膨胀石墨的膨胀容积为260ml/g;EDS证实了钛的存在;XRD物相分析表明,可膨胀石墨中钛以TiO2形式存在,膨胀石墨中钛以TixOy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5.
溶解和离子交换反应中K+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离子溶液中快速传递及反应动力学过程的跟踪研究在实验上较为困难 ,为此基于离子选择性电极建立溶液中离子活度即时采集系统 ,并结合活度系数模型准确计算离子浓度 .该方法测定速度快 ,最小间隔为 1s,且所得离子浓度最大偏差小于 2 % .用此方法测定了硫酸钾溶解过程以及钛酸钾离子交换反应过程中钾离子浓度的变化 ,获得传统方法难以测定的数分钟内相关动态过程受溶剂、pH值的影响结果 .该方法可推广应用于研究其他各种动态过程 (如溶解、结晶、沉淀、离子交换、吸附和扩散等过程 )  相似文献   

16.
韦长梅 《江苏化工》1997,25(6):32-33
在二甲亚砜溶剂中,以氢氧化钾为催化剂、苯胺和硝基苯反应得到偶氮苯,产率为69.23%,讨论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对偶氮苯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前利用钾长石提钾的工艺研究多为过程复杂且能量损耗较大,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微波辐射协助水热反应提钾的新方法。采用微波辐射预处理钾长石粉末,加热迅速,再通过低温条件下的水热反应体系溶出钾离子,对此过程中微波辐射时间,微波辐射功率因素对钾溶出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并通过SEM、XRD等表征手段对反应后滤渣进行微观分析。优化工艺条件可以得出,在微波辐射功率600W、微波辐射时间15min、水热反应时间180min、水热反应温度180℃时效果最佳。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下,钾的溶出率达92%;微波辐射使钾长石预处理后表面发生变化,生成K0.85Na0.15AlSiO4等产物,提高了钾长石的溶出性能;反应生成水羟方钠石[Na8Al6Si6O24(OH)2(H2O)2];有效节约了反应时间和反应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相似文献   

18.
不同有机胺对石膏法制取硫酸钾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金兰  王向荣 《无机盐工业》1999,31(2):11-12,33
研究了多种有机胺介质(三乙胺、甲酰胺、乙二胺、六次甲基四胺)对石膏转化氯化钾制取无氯钾肥硫酸钾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有机胺介质中,以六次甲基四胺对该液固反应的促进作用最为强烈,不仅有较高的氯化钾转化率,而且操作简便,无污染,成本低廉。同时找出了以六次甲基四胺为反应介质时的优选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9.
The S-alkylation of 2-mercaptobenzimidazole (MBI) by α-bromo-m-xylene (RBr) under phase transfer catalytic reaction condition was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in an aqueous solution of KOH/organic solvent two-phase medium. No product was obtained from N-alkylation during or after the reaction period by using a limited quantity of α-bromo-m-xylene. The reaction is greatly enhanced by adding a small amount of tetrabutylammonium bromide (TBAB) and/or potassium hydroxide.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evidence, a rational reaction mechanism is proposed. A kinetic model is derived, from which a pseudo steady-state hypothesis (PSSH) is applied to the reaction system. The kinetic behavio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action are sufficiently described by the pseudo first-order rate law. The effects of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including agitation speed, amount of TBAB catalyst, amount of KOH,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volume of water, volume of dichloromethane, amount of 2-mercaptobenzimidazole, amount of α-bromo-m-xylene, inorganic salts, organic solvents, and temperature on the conversion of the reactant and the apparent rate constants (kapp)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ed. Rational explana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observed phenomena from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action kinetics of menthol oxidation. For this purpose the thermal profiles obtained from the measurements within the reaction calorimeter were us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our case the reaction was performed under isothermal conditions using potassium dichromate as a catalyst. Due to the low solubility of menthol in water, acetone was added to the diluted sulfuric acid as a co-solvent. This caused the reaction medium to become more homogeneous and thus more appropriate for kinetic analyses without considering a mass transfer te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