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NH4)5[H2(WO4)6]·H2O为催化剂,用H2O2氧化环己烯合成己二酸。探讨了催化剂用量、H2O2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在优化工艺[n(环己烯):n(H2O2)cn(钨酸铵)=100:440:1,反应温度为92℃,反应时间6h]条件下,己二酸分离收率可达81.4%,纯度为99.8%。催化剂重复使用3次,己二酸收率稳定。  相似文献   

2.
徐林  王芳 《天津化工》2011,25(1):46-49
采用合成的复合季铵磷钨酸盐为催化剂,以50%双氧水为氧源催化环己烯合成了己二酸,反应结束催化剂能够与反应体系分离和回收套用。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双氧水与环己烯物质的量比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90~95℃、反应时间8h、n(H2O2)∶n(环己烯)=4.4、n(催化剂)∶n(环己烯)=7∶1000的条件下,己二酸的平均收率达85%,该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己二酸产率仍可达到83%。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SiO2-Al2O3-TPABr-NH3·H20—H2O体系晶化时间、晶化温度和原料用量等对合成HZSM-5性能的影响。当n(SiO2):n(Al2O3)=100、n(TPABr):n(SiO2)=0.1、n(NH3):n(SiO2)=1.5、n(H2O):n(SiO2)=22和晶种添加质量分数为4%时,180℃静态晶化72h,合成收率与相对结晶度分别为10.1%和99.8%,对应理论收率为11.4%,合成收率与理论收率比为0.89。当投料n(SiO2):n(A1203)从50增加到400,合成收率与结晶度分别超过8.9%和82.8%,合成收率与理论收率比为0.76—0.89;样品酸量随着n(SiO:):n(Al2O3)的增加逐渐减小,比表面积为405m2·g-1,合成样品HZSM-5对甲醇制烯烃反应具有良好的酸催化活性。设定反应条件,采用投料n(SiO2):n(AlO3)=250的样品,甲醇转化率、丙烯选择性和C=2~C=4选择性分别为100%、39.27%和62.01%。  相似文献   

4.
微波促进环戊烯氧化合成戊二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质量分数为30%的H2O2作氧化剂,磷钨酸作催化剂,通过均匀实验,考察了微波条件下环戊烯催化氧化合成戊二酸的活性。结果表明,在微波条件下,磷钨酸在环戊烯氧化合成戊二酸的过程中显示了较高的催化活性,最佳反应条件为:n(环戊烯):一(磷钨酸):n(30%H2O2)=56.5:0.3:227.9,先在75℃条件下回流反应1h,然后在微波条件400W,90℃,反应50min,戊二酸的收率可达61.37%。此外,还研究了磷钨酸盐催化环戊烯氧化合成戊二酸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环己烯的绿色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了FeCl·36H2O催化环己醇脱水制备环己烯的最佳实验条件。当催化剂用量为环己醇质量的13.7%,油浴温度180~190℃,反应时间1h,环己烯收率可达86.1%,纯度达98.6%。结果表明:此法催化剂价廉易得、催化活性强、选择性高,又可重复使用;同时操作简单,不污染环境,是一条简单易行的典型的绿色合成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固载型过渡金属Co2+离子取代的Keg舀n型磷钼酸为催化剂,分子氧为氧化剂,在管式微分反应器中进行了催化氧化环己烯合成环氧环己烷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260℃、反应压力1.7MPa、环己烯流量0.05mL/min、氧气流量9mL/min和催化剂1.5g的条件下,单程环己烯转化率和环氧环己烷的选择性分别为11.4%和75.1%,环氧环己烷单程收率可迭85.6%。  相似文献   

7.
邻苯基苯酚的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卫延安  蔡春  吕春绪 《化工进展》2004,23(1):59-61,71
以环己酮为原料,通过缩合制备出双聚体环己烯基环己酮,再经催化脱氢反应,合成出邻苯基苯酚。对缩合催化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双聚体收率达91%;以γ-Al2O3为栽体,贵金属Pt为脱氢活性组分,硫酸钾为助催化剂,制备的合成邻苯基苯酚的脱氢催化剂[w(Pt)=0.3%、w(K2SO4)=2%],在350℃反应,选择氢气流速为50mL/min,邻苯基苯酚收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以十聚钨酸季铵盐为催化剂、30%H2O2为氧源催化氧化环己烯合成己二酸的反应,考察了含不同阳离子的十聚钨酸季铵盐的催化效果、反应时间、十聚钨酸季铵盐的用量、反应温度和30%H2O2用量等对环己烯选择性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十聚钨酸季铵盐([Bmim]4W10O32)为催化剂,在55℃,十聚钨酸季铵盐0.0690mmol,反应10h,30%H2O2用量90mmol,环己烯的用量20mmol,环己烯的转化率为100%,己二酸的选择性达到97.2%。  相似文献   

9.
以超临界CO2为介质合成环己烯酮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一种合成环己烯酮的新方法。以超临界CO2 作为反应介质 ,以含水过氧化物 (CH3 ) 3 COOH作为氧化剂 ,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投料比、反应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合成环己烯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环己烯∶含水过氧化物 =1∶1 4 (摩尔比 ) ;反应压力为 16MPa ;反应温度为 95℃ ;反应时间为 4h ,产品收率可达到 6 0 1% ,经过后处理产品纯度达到 99%以上。  相似文献   

10.
麦草畏合成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咏  陆敏 《农药》2002,41(7):15-17
研究了以2,5-二氯苯酚为主要原料,经成盐脱水,羰化反应和O-烷基化反应合成麦草畏的工艺,羧化反应的适宜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40-145)℃,反应压力5.5-6.0MPa;开发成功了羧化反应剂JSY-1,可使羧化收率由40%左右上升到66.4%,O-烷基化反应的适宜(CH3)2SO4配比为1.0:2.1-2.2,本工艺总收率为54%左右。  相似文献   

11.
12.
陈建文 《广东化工》2006,33(6):79-81
乙烯酮(双乙烯酮)是十分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其下游产品较多。江苏某化工厂开发生产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三十多个,年生产规模三万多吨,是国内以乙烯酮(双乙烯酮)为中间体生产精细化学品的综合骨干企业。针对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废水特点,该厂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了产品优化,结构调整,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节水降耗等工作,从源头削减了污染物的生产。同时投资二千多万元新建预处理装置三套,6000m3/d废水生化处理装置一套,使全厂乙烯酮(双乙烯酮)下游产品的废水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相似文献   

13.
周云  温集强 《水泥》2007,(10):29-30
我厂3号回转窑(Φ4m×60m)生产线在1996年年底由SP窑(产量912t/d)改为NSP窑(产量1320t/d),预分解系统为四级旋风预热器带离线式分解炉  相似文献   

14.
水泥水化热是中、低热水泥和核电工程用水泥的一项关键的技术指标。全球范围内测定水泥水化热的方法有溶解法、直接法/半绝热法、等温传导量热法三种。本文总结了中、美、欧相关方法标准,对其测试原理、仪器设备、试验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比对,并对其在领域的应用做了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16.
17.
Conclusions It is significant that the purification on a single passage of viscose through porous ceramic corresponds to the result of a two-stage filtration of it in industrial filter-presses with standard fillings.Kiev Combine. Kiev Technological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ranslated from Khimicheskie Volokna, No. 3, pp. 20–22, May–June, 1969.  相似文献   

18.
姬波  刘奇峰 《河南化工》2005,22(3):43-44
利用组件技术开发化工原理实验课件,给出了系统层、组件库层和应用层的架构划分。重点讨论了组件库的设计,给出了流体阻力这一典型实验的实现描述。实践证实,基于组件技术可以提高仿真实验的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9.
以添加FeCl2的ZnCl2-KCl混合熔盐裂解纤维素和秸秆,制得生物油。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生物油的成分。结果表明,生物油中成分复杂,含有氧元素、多种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酮类、醛类、酚类及羧酸类等。测定了20~80℃生物油的密度和粘度,发现生物油的密度与温度呈较好线性关系,而生物油的粘度均大于水的粘度,且不同熔盐体系对秸秆生物油的粘度无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A refined nonlinear value of the main parameter of a material, i.e., the elongation modulus versus the instant temperature value, was suggested for introduction into the computational algorithm of tempering str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