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天沙河引水增流工程实例,探讨感潮河网地区利用潮汐涨落引水增流改善水环境的可行性.建立一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利用实测典型大潮、小潮潮位过程,对感潮河网地区的水力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计算该河段自流引、排水的可能性及效果.工程实践表明,在河网地区利用潮汐涨落的水文特性,引水增流改善水环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潮汐条件下感潮河流水质变化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黄浦江上游在不同潮汐条件下潮流变化与水质同步变化的分析,阐述了感潮河流的潮流变化对水质的影响作用。为感潮河流水资源研究利用与综合整治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潮汐条件下感潮河流水质变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浦江上游在不同潮汐条件下潮流变化与同步水质变化的分析,阐述了感潮河流的潮流变化对水质的影响,为感潮河流水资源研究,利用与综合整治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潮汐水流中的悬沙运动及冲淤计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利用不恆定流輸沙平衡原理,討論了潮汐水流中含沙量逐时及沿程变化規律,并給出了計算公式。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潮汐河口河床变形的計算方法,也論述了无潮河流中含沙量的沿程变化及河床变形計算等問题.  相似文献   

5.
强潮河口水体交换能力敏感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涌潮河口水体交换能力与其水动力状况密切相关,而影响强潮河口水动力状况的因素众多.因此为保证强潮河口水体的正常生态功能,开展水体交换能力的敏感因素分析,研究水环境容量十分必要.以钱塘江河口为例,在钱塘江二维数值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浓度示踪法对强涌潮河口水体交换能力的影响因子一径流、潮汐、江道地形及岸线进行了敏感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6.
厦深铁路广东段流冲河栈桥施工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深铁路广东段站前工程XSGZQ-7标段流冲河为受潮汐影响河流,在流冲河特大桥水中基础施工时,为改善两岸交通条件,采用钢栈桥跨越主河道,桥两端以填筑路堤形式跨河。由于受潮汐影响,浮箱定位难度大。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以往的施工经验,采用履带吊用钓鱼法进行钢管桩施工,悬臂推出法和钓鱼法相结合架设栈桥。对栈桥的施工方法与过程进行了介绍。工程施工实践证明,所设计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适宜于感潮河流中栈桥架设施工。  相似文献   

7.
前言河流水质的数学模拟,是实现江河水质规划及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通过模拟计算,可以预测在不同的污染负荷、不同的水文条件下水质的变化情况。珠江广州河段位于三角洲感潮河网,水道纵横,地形复杂,由于潮汐的影响,潮水往复迥荡,流量与流向随时间而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以往使用的非感潮河流的水质模型显然不再适用。感潮河网的水质模型,必须充分考虑在非恒定流条  相似文献   

8.
结合感潮河段水流运动特点,基于相关原理和潮汐调和分析法,提出了天河水文站水位过程预报方案。应用近年水文资料验证,该方案对潮汐影响为主的水位过程适应性较好,洪水期间短期预报结果优良,可为El常防汛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哨兵型H-ADCP在潮流量实时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原河口区感潮河段或受水工程影响的水文站,往往不能用水位潮流量关系推流,给水文测验带来很大困难。以受潮汐影响的珠江三角洲天河水文站实时潮流量监测系统为例,探讨应用H-ADCP进行实时潮流量监测的原理和方法,改变传统的潮流量测验方式为实时在线的长期监测,以供受潮汐或受水工程影响的流量测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感潮河段潮位进行准确预报,选取调和分析法,根据研究区域区间泄流和季风影响具有连续性的特性,以连续3 d潮位受区间汇流和气象因素的影响大致相同为假设基础,加入上游长江径流量、风力风向和区间来水为主要输入的实时校正量,建立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潮汐预报实时校正模型。结果表明:潮时预报和潮位预报均达到甲级精度。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感潮河段潮位的预报。  相似文献   

11.
长江感潮河段受到长江径流以及潮汐的双重作用,锡澄运河入江口门位于长江感潮河段潮流界变动区,水流动力条件复杂。针对锡澄运河整治方案中的3个入江引航道布置方案,采用潮汐控制的河工物理模型试验的方式,对不同水流条件下的入江口门内的水流流态、流速变化情况,以及口门外附近水流流速的变化状况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引航道方案1同时受两个回流的影响,方案2仅受左侧小回流的影响,方案3的引航道不在回流范围内,因此受回流的影响最小。研究成果可为引航道布置方案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三坝模式”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年  李新然 《治淮》1992,(10):27-28
一、概述建国以来,大量的自然感潮河道上都修建了挡潮节制工程,于是,原有感潮河道的情况起了性质上的变化:感潮河段仅剩下从节制工程至海口一段。各河道长短不一,这些感潮河段,我们称之为港道,其中的主过水断面又称之为港槽。其流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工因素的作用。这些变化的因素加上潮汐动力作用,又使得这些港道或其中的港槽产生新的危害性变化,并随时可能破坏束水港堤(港道两边的堤防),进而破坏已分开的水系,威胁堤内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港槽的飘移。主要与港槽的长短、潮汐动力的强弱、上游来水量的变化有关。据调查,近海感潮河道中港槽的飘移较为剧烈,或左岸冲刷右岸淤积或相反,这与潮汐动力的方向有关。在盐城市基本上是弶港以南为北冲南  相似文献   

13.
遗传门限自回归模型在感潮河段水位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门限自回归(TAR)模型建立了同时受潮汐和径流双重影响的长江下游感潮河段高桥水文站月水位TAR预测模型,建模过程中运用遗传算法来实现模型参数的优化.计算结果显示,门限自回归模型可以拟合感潮河段的非线性特性,拟合及预测精度均满足水文预报规范要求,遗传算法的引入简化了建模过程,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并保证了其预测性能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用遗传门限自回归模型预测感潮河段的水位是可行的,该模型在感潮河段其他水文要素的非线性时序预测中也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 前言被国内外专家誉为“苏北黄浦江”的灌河,也称潮河、灌江,是苏北地区唯一没有闸坝碍航的天然入海潮汐河道,也是苏北地区最大、航运条件最好的入海河流。全长161km,上游经六塘河沟通盐河、京杭大运河和淮河,中游在响水县城段与通榆大运河相交,下游经陈家港直入黄海...  相似文献   

15.
楠溪江上游跨流域引水将导致下游感潮河段的淤积,应用河口河相关系式预测了下游河道淤积面貌,并通过永宁江引水后的实际淤积情况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复核,用一维非恒定流数值模型计算分析了径流减少以及河道淤高引起的潮汐、潮流、洪水位等水文要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长江感潮河段设计流量及流速推求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感潮河段受潮汐影响水流极其复杂,呈往复运动,影响潮流量的主要因素是潮差的大小和上游来水的大小,为给拟建的苏州至南通长江公路大桥初步设计提供设计流量和流速,对感潮河段设计流量及流速推求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关法推求感潮河段设计流量及流速的方法,该方法概念清楚,计算成果精度较高,适用性强,可供感潮河段推求设计流量及流速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大辽河营口段系感潮河段,由于潮汐作用,使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稀释扩散以及自净的机理更加复杂化。本文主要就潮汐对河流污染影响的几种情况—溶解氧、污染物回荡时间等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洪小筠 《水利科技》2010,(3):4-5,16
该文在对闽江下游南北港及河口段进行水文水质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入河污染物量、河口潮汐、上游径流大小对闽江下游感潮河段水质的影响,总结了闽江下游感潮河段水污染特性,并据此提出了保护闽江下游水质的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强潮河口水沙动力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潮河口在我国及世界都有广泛分布,其以强动力、高混浊和滩槽冲淤复杂多变的特性明显有别于一般潮汐河口.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强潮河口混合过程、细颗粒泥沙运动、滩槽沉积地貌过程、河口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在系统总结近年主要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强潮河口的混合类型与特征、最大浑浊带的形成发育与主因、潮滩地貌的动力影响因素与演变过程、河口综合治理的特点与人类活动引起的水沙变异等问题,并指出多学科交叉、数学物理模拟与预报、水沙动力机理与过程的量化等方面是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感潮河网径流、潮汐交汇,动力复杂,溃决洪水难以用经验公式准确概化的问题,建立直接以溃口为耦合断面的河网一维、保护区二维侧向耦合模型,将感潮河网与保护区一体化,避免环境因素及经验参数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溃口流量估算误差。典型算例和中顺大围溃决洪水情景模拟表明:洪水自溃口集中喷射出后分散流向围内,流态受围内下垫面影响显著,溃口水位、流量随外江潮位涨落而起伏变化,由溃口流量过程线计算所得溃口水量与根据淹没区各单元的面积和水深计算的围内总水量一致。模拟成果直接反映下垫面、水头差、潮位涨落,及溃口流态对溃决洪水的综合影响,反映出本耦合模型计算溃口流量及对溃决洪水模拟的合理性、可信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