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斜管沉淀池稳定运行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斜管沉淀池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矾花粒径小、沉后水的平均浊度较高且不稳定、沉淀池末端矾花上翻等现象,在净水工艺中增加了管式混合器,并对絮凝池和沉淀池结构进行改造,采用自动投药控制技术、加强排泥、统筹管理等措施,降低沉后水浊度,提高斜管沉淀池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周平  张戎 《给水排水》2007,33(7):21-22
针对斜管沉淀池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矾花粒径小、沉后水的平均浊度较高且不稳定、沉淀池末端矾花上翻等现象,在净水工艺中增加了管式混合器,并对絮凝池和沉淀池结构进行改造,采用自动投药控制技术、加强排泥、统筹管理等措施,降低沉后水浊度,提高斜管沉淀池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普通沉淀池的设计,仅利用重力作为矾花分离的推动力,而且是在静态流况下分离。近来,普通沉淀池,在美国多设计成斜管沉淀池,在日本多设计成侧向流斜板沉淀池。这种沉淀池,在层流状态下溢流率很低。作者在斜板上装上了与水流方向正交的直立的叶片,使矾花进入在叶片后形成的许多旋涡内,而进行动态分离。从而克服了普通沉淀池的限制,提高了溢流率,达到较高的分离矾花效率(过去国内称为迷宫式斜板)。在研究中,这种新的动态分离法所具有的高效率,已被实验和对实际设备的调查所证实。带叶片流槽的水流结构,用氢气泡(电解水)的流动显形技术确定出来。根据水流结构和矾花去除的模型试验,提出了一个说明高效能的数学模型,并测定了它的常数,为理论性设计提供计算带叶斜板分离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平流沉淀池集水槽工艺改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针对平流沉淀池末端跑矾花的工艺问题,通过对集水槽内沉后水浊度及孔口流量的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平流沉淀池集水槽孔口进行变径的工艺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比较分离鳃在沉淀池中不同布置形式下的水沙分离效果,对敞开式分离鳃沉淀池进行了静水与动水的沉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分离鳃均匀悬挂在沉淀池中的布置形式,水沙分离效果要好于靠近溢流口布置和远离溢流口布置两种形式。敞开式均匀布置分离鳃沉淀池在静水沉降时出水浊度随时间变化包含浊度迅速减小与浊度缓慢减小两个阶段;在动水沉降时,水力负荷对浊度变化有很大的影响,水力负荷愈小,该沉淀池的出水浊度值愈小,而当水力负荷达到一定值时,则与普通沉淀池处理高浊度浑水的效果一样,故可以通过控制水力负荷,得到不同的出水浊度,实际应用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水力负荷是确保出水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澄清池是利用池中的泥渣与凝聚剂,以及原水中的杂质颗粒相互接触、吸附,以达到泥水分离的净水构筑物,它具有生产能力高,处理效果好等优点。澄清池的种类和型式较多,水力循环澄清池是一种泥渣循环型澄清池,它是靠水流条件来完成矾花的悬浮、均匀混合和工作的稳定性,以保证接触凝  相似文献   

7.
澄清、沉淀池的沉泥必须及时排除,特别是高效的斜管、斜板沉淀池,若不能及时排除积泥,将影响斜管(板)效能的发挥,出水浊度也易超标。为此,先后出现斗式、穿孔管排泥、机械刮泥、机械虹吸排泥等多种排泥形式。对于圆形立式沉淀池、水力循环澄清池,大多采用锥底污泥斗单管排泥,但其效果较差。芜湖市自来水公司一水厂经过多年探索和改造,较好地解决了圆  相似文献   

8.
悬浮型斜管澄清池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我们教研室对脉冲澄清池,廓道式悬浮澄清池以及各种斜管(板)沉淀池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和总结,提出了“悬浮型斜管澄清池”的设想,然后和上海南市水厂协作进行了半生产性的试验。“悬浮型斜管澄清池”的特点是利用脉冲澄清池的穿孔配水管,加入字稳流板的配水系统;其上采用2米以上的高浓度的悬浮泥渣层;在清水区中加装斜管;把混合、反应、沉淀三部分建于一个池子内。这样,不但解决了一般斜管(板)沉淀池布水不均匀和由反应池到沉淀池矾花易破碎的矛盾;而且充分利用了悬浮层上部的空间;克服了一  相似文献   

9.
页1322期35页1期3年1975年197619761975419761,J,1,︼qU1976197619768 1221 名称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给水厂设计简介斜板斜管沉淀技术交流会专题讨论简 介斜板(管)沉淀池的机械排泥装置给水排水工程抗震设计的几点建议唐山城市供水的杭震措施和防震建议水位自动控制调查移动冲洗罩滤池水泥压力管简介矾浆自应力凝混土压力管的生产试验管井光滤管过滤器聚氯乙烯硬塑料自来水管简介平流沉淀池设阻流墙的水力条件的测 定研究关于无阀滤池的水力学问题除铁处理中水气射流泵的设计与计算天然锰砂滤池管式大阻力排水系统计 算去掉水泵逆止阀后若千技…  相似文献   

10.
在北高加索、外高加索和中亚等地的水厂中,多半应用水力来排除沉淀池中积泥。他们利用沉淀池的静水压,通过排泥孔,把沉淀池中污泥排走。对带有大量无机悬浮物的浑浊江水,用这种方法来排除沉淀污泥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平流沉淀池排泥系统的优化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净水工艺中平流沉淀池常采用机械排泥,通过分析平流沉淀池积泥区的特点及排泥车的构造,对沉淀池进出水端部、排泥车刮板和吸口、集水槽等部位进行优化改造,同时延长排泥车行程,优化排泥车的运行工况,从而消除沉淀池中的积泥,避免污泥膨胀上浮的问题.在不增加投矾量的情况下,达到了提高沉淀池出水水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长春市自来水公司一水厂第六净化系统自1977年建成投产以来,由于原设计问题较多,生产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该公司为此将其进行了技术改造。将原有的管道混合、孔室反应、斜管沉淀池中的集泥斗虹吸排泥和穿孔管集水以及虹吸滤池内水力真空系统逐一改造成跌水后机械搅拌两级混合、网格反应、斜管沉淀池内采用穿孔管排泥和中央集水槽表面溢流集水以及虹吸滤池机械真空系统。改造后净水能力提高2.1倍,水质合格率提高100%,耗药量降低41.9%,并节省了自用水量;年创经济效益达188.6万元。  相似文献   

13.
在净化污水的实践中,沉淀是分离非溶解机械杂质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到现在为止,立式沉淀池是应用最广的。近些年来,这种净水池基本上用来净化生活污水,很少用于生产废水的沉淀。这是因为许多工业部门的生产废水中除含有比重大的沉淀杂质外,还含有比重小的漂浮细物质(石油产品、油脂等)。在立式沉淀池中,分离这些物质的水力条件不如在平流沉淀池中有利。立式沉淀池占地面积小,这对安排废水局部净化(特别是在现有企业中)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相似文献   

14.
彭营环  宋冲  刘淑刚 《山东水利》2011,(7):23-23,26
在水厂的工作中,如何有效地改善水质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而滤后水浊度是影响出厂水质关键工艺环节。从原水藻类影响、混凝剂的投加量、沉淀池水体温差、排泥等4个方面概括分析白浪河水厂斜管沉淀池矾花上浮成因,并从原水优化运行、调整排泥周期、投加PPC预氧化剂等方面总结絮凝体上浮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简述水力循环澄清池加斜管(板)进行技术改造的现状基础上,通过与斜管沉淀池净水能力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将原来反应后的竖向上升流改为平向流;反应部分采用网格反应,以达到提高该池净水能力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结合传统辐流沉淀池颗粒沉淀基本理论,建立辐流沉淀池三维流体分析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建立可以实现混凝沉淀的新型辐流沉淀池数值模型,并对其可行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辐流式沉淀池内增设强化扰流和改变水流方向的反应罩和导流板,利用水力搅拌,可以使辐流沉淀池内部流场紊流度明显增强;增设加药系统,药剂可在该区域内与原水充分混合,有助于泥沙的混凝沉降,从而有效强化原水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用微絮凝接触过滤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地区冬季时间长、气温低、江河冰封、原水浊度小,给地面水水质处理带来很大困难。一般净水厂出水浊度大多数达不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即使增加投药量矾花也仍细小,沉淀池出水反而比原水浊度高,这个技术难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近年来,许多单位对此进行过研究。有的用机械搅拌加速澄清池加强泥渣回流、有的用高梯度磁分离技术以及气浮方法进行试  相似文献   

18.
CSOs污水水质及核心处理工艺的选择是确保CSOs污染削减效果的关键。一级强化处理工艺因具备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可间歇运行、启动迅速、表面水力负荷高、去除效率高、出水效果稳定、维护简单等特点,成为CSOs污水的主流处理工艺,对比分析了以投加微砂、磁粉和回流污泥作为絮凝核心对絮凝过程进行强化的一级强化处理工艺,在出水水质相同的情况下,加砂高速沉淀池水力负荷最高;普通高密度沉淀池的产水率及排泥浓度最高。  相似文献   

19.
建筑技术通讯《给水排水》1977年第3期简介了赵仕藩同志编写的《平流沉淀池设阻流墙的水力条件的测定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全文载于重庆市人民供水公司编的《给水技术》1977年第1期),介绍了北碚水厂平流沉淀池加阻流墙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十余年间,水力机械设计者在为水电建设事业努力工作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这些宝贵经验为水力机械部件设计图通用化及标准化的开展,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一九八二年三月,水电总局组织北京勘测设计院等十二个设计单位,开展了水力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