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冶炼超低硫硅钢时,转炉回硫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铁水初始硫含量、脱硫后残余渣量和原辅材料硫含量是影响回硫的主要因素。通过优化生产硅钢所用的原辅材料标准,改进铁水脱硫扒渣操作,转炉回硫量得到有效控制,使硅钢成品硫含量小于等于0.004%的比例由31.6%提高到98.4%,实现了超低硫硅钢的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2.
马钢第一钢轧总厂在开发冶炼超低硫品种钢时,要求实现转炉终点出钢硫达到小于0.010%以下目标,通过对铁水镁脱硫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优化措施,取得脱硫率大于等于90%,回硫低,扒损小于等于28kg/t,温降小于等于26℃,脱硫周期小于等于35min,以及喷枪和渣耙寿命提高等效果,实现了铁水镁脱硫高效化,满足了洁净钢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3.
赵艳宇  王东  庞炜光  张涛  南晓东  刘宇 《炼钢》2015,31(2):13-16
介绍了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在冶炼超低碳超低硫钢过程中工艺、操作等方面的经验,并试验对比低硫钢和超低硫钢对硫含量的控制,得出了硫含量的控制工艺路线,成品w(S)≤0.003 5%的过程能力指数由0.85提高至1.13。通过铁水预处理、转炉主副原料控制、生产计划优化、出钢渣洗、RH脱硫等措施可将低硫钢种90%板坯成品w(S)控制在0.003%以内,与低硫钢种RH工序前均采取相同工艺的前提下,不同的是在RH合金化后,加入脱硫剂将钢液w(S)从0.002 6%降低至0.001 4%,最终超低硫钢成品w(S)全部控制在0.002%以内。  相似文献   

4.
在对转炉和钢包脱硫热力学条件和动力学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转炉冶炼制度和钢包渣洗制度进行了优化,并提出了适用于转炉冶炼和钢包渣洗的超低硫钢冶炼工艺,该工艺具有较好的脱硫效果。  相似文献   

5.
超低硫钢冶炼过程钢包渣改质剂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超低硫钢冶炼过程中对转炉出钢下渣进行了改质处理试验。使用钢包渣改质处理工艺 ,不仅可以降低钢包顶渣氧化性、提高顶渣碱度、优化顶渣脱硫条件 ,为LF炉生产超低硫钢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现精炼前移功能 ,使成品钢中最低硫质量分数达到 1 0×1 0 - 6 ,而且缩短冶炼时间、提高合金收得率和钢水纯净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西昌钢钒高级别钢种的不断开发,转炉控制硫含量越来越困难。为了满足低硫品种钢的要求,调查得出半钢冶炼过程回硫主要因素为脱硫渣未扒净、炼钢辅料带入及冶炼过程炉渣成分不合适。通过优化脱硫扒渣工艺、控制转炉入炉原材料、优化转炉冶炼工艺及出钢过程渣洗脱硫,转炉平均回硫由原来的0.003%降低至0.001%,回硫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转炉内冶炼超低硫钢日本新日铁公司发明了一种在转炉内冶炼超低硫钢的方法。冶炼过程分成2个阶段:在第1阶段当铁水含碳量降至0.3%~2.5%时,加入脱硫剂进行脱硫处理,然后把脱硫渣清除。在第2阶段,加入脱磷剂进行吹氧冶炼,最后得到成分合乎规定的钢水。第...  相似文献   

8.
铁水镁脱硫高效化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明 《中国冶金》2008,18(6):28-28
马钢第一钢轧总厂在开发冶炼超低硫品种钢时要求实现转炉终点出钢w(S)<0.010%目标。该厂通过对铁水镁脱硫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优化措施,取得脱硫率大于90%,回硫低,吨铁扒损小于28 kg,温降小于26 ℃,脱硫周期小于35 min,以及喷枪、渣耙寿命提高等效果,实现了铁水镁脱硫的高效化,满足了洁净钢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太钢第二炼钢厂180tLF炉超低硫钢生产工艺,通过对LF炉在生产超低硫钢时渣系硫容量的研究,分析了温度、炉渣的还原性、搅拌强度、渣量及钢中酸溶铝含量等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脱硫工艺,保证了超低硫钢的正常稳定的生产,钢水的纯净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一种以全管头和铁水为原料冶炼超低硫管线钢的生产工艺。工艺流程为:电炉炼钢-LF精炼-RH真空处理-连铸,通过采用精料入炉、优化精炼渣系、合适的脱氧方式、RH精炼采用喷粉脱硫技术等措施,冶炼出成品硫含量≤0.0020%的超低硫管线钢。  相似文献   

11.
钢铁冶炼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低硫钢回流的情况,该问题会导致脱硫效果受到限制.为改善该种情况,在利用LF炉冶炼铁水时,需要明确喷煤脱硫的排除和上浮措施,通过对炉内温度调节,做好铁水的脱硫工作,促使镁脱硫产物被稀释并吸附,降低出钢硫含量.文章先讨论了超低硫钢在生产时所采用的工艺流程以及需要规范的参数,然后对LF炉中低硫钢的回硫展开详细分析,最后阐述LF炉内铁水深脱硫实践.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从原料控硫、电炉出钢预脱硫、LF精炼单渣法深脱硫等方面采取措施对硫含量合理分配控制以及对VD真空处理及钙处理工艺进行优化,有效控制钢中超低硫的同时减轻LF精炼脱硫负荷、缩短LF精炼处理周期、提高Ca的收得率,达到稳定控制Ca/S、有效控制钢质纯净度和实现正常连浇的目的,形成生产Ca/S≥2.0的超低硫钢冶炼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攀钢钒120 t复吹转炉冶炼低硫钢种(w(S)≤0.005%)时的回硫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原材料质量、脱硫后残余渣量及转炉渣性质是造成增硫的主要因素。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稳定脱硫能力、二次稠渣除渣、提高半钢质量,减少增碳剂用量、使用优质石英砂替代高硫造渣材料及优化转炉终点控制等具体措施,攀钢钒现具备小批量生产转炉终点w(S)≤0.005%能力。  相似文献   

14.
超低硫钢生产工艺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浏 《特殊钢》2000,21(5):29-33
在铁水和钢水脱硫反应的热力学、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脱氧出钢———LF精炼和未脱氧出钢———RH喷粉两种冶炼超低硫钢 ([S]≤ 1 0× 1 0 -6 )的工艺。  相似文献   

15.
南钢板材低硫低碳([S]≤0.0020%、[C]≤0.070%)钢,主要是管线钢、低温容器和超高强船板等高附加值钢。对碳、硫的特殊要求,需要转炉低碳低硫出钢,LF炉进一步深脱硫,导致加热时间长电极增碳严重,超低硫和低碳控制形成了矛盾。本研究以现场数据分析为基础,充分发挥LF炉处理过程冶金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通过优化LF炉过程电极处理模式和钢包底吹流量模式,使LF炉冶炼低碳低硫钢过程,在保证硫含量稳定控制的同时,过程增碳稳定控制在0.0020%以内。  相似文献   

16.
LF精炼渣脱硫的理论与工业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超低硫钢生产过程中LF精炼渣脱硫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工业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精炼渣成分,提高光学碱度,强化钢水及炉渣脱氧,选择合适的渣量是提高脱硫效率的有效手段;武钢管线钢生产中LF平均脱硫率为55%;CaO-SiO2-Al2O3-MgO(5%)渣系等硫分配比曲线图可指导生产选择合适的炉渣成分.  相似文献   

17.
莱钢银山型钢炼钢厂在超低硫钢([S]≤30 ppm)生产过程中,受原料、工艺条件等因素影响,终点钢水硫含量控制较不稳定,通过系统分析原料、转炉等工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细化工艺流程,同时研究开发钢水固硫剂,使终点硫含量稳定在0.002%以下,满足了低硫钢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研究阐述了炉渣成分对冶炼超低磷、硫钢的脱磷、脱硫速度的影响,所得结果概括如下: 1)以CaO—CaF_2为基并含有Na_2O,B_2O_3,Na_2B_4O_7或K_2O流动性好的炉渣,有较高的脱磷、脱硫速度。 2)使用这些炉渣对含氧较低的钢,脱磷、脱硫反应可以同时进行。 3)由于这些炉渣有很强的浸蚀作用,所以,应根据炉渣成分选用耐火材料。  相似文献   

19.
MgO含量对CaO-Al_2O_3-SiO_2-MgO精炼渣脱硫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actsage软件和KTH模型计算并分析了不同MgO含量时四元渣系CaO-Al2O3-SiO2-MgO的硫容量以及钢液(1 600 ℃)溶解铝质量分数为0.03 %时渣钢间硫平衡分配比的影响.得出控制炉渣成分为w(MgO)<8 %,w(CaO)=54 %~59 %,w(Al2O3)=25 %~30 %,w(SiO2)=6 %~10 %时,渣钢间硫平衡分配比能达到500以上,能满足快速冶炼超低硫钢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以70 t EAF-GOR-LF-CC工艺生产304不锈钢为背景,分别对GOR冶炼过程初始钢液、终点钢液以及还原渣取样分析,重点考察了还原渣碱度、渣中残余Cr2O3质量分数(w((Cr2O3)))以及钢液初始硫质量分数(w([Ss]))对钢液深脱硫效果的影响规律,得出了以下结论:还原渣碱度对脱硫有较大影响,高炉渣碱度有利于钢液脱硫,但当炉渣碱度达到1.75以上时,炉渣碱度对终点硫质量分数(w([Sf]))的影响逐步变小。还原渣中残余Cr2O3对脱硫有阻碍作用,尽可能降低渣中w((Cr2O3))有利于提高GOR脱硫效果,当w((Cr2O3))降低到0.3%以下时,表观渣-钢间硫分配比(LS°=w((S))/w([S]))明显升高。GOR初始钢液硫质量分数越低,越容易获得最终低硫钢液,当w([Ss])<0.07%时,钢液中最低w([Sf])更容易降低到0.004%以下。根据GOR工业试验结果得出了冶炼终点时优化的表观渣-钢间硫分配比( LS°)随还原渣碱度、w((Cr2O3))和w([Ss])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