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连铸结晶器保护渣对超低碳钢增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连铸结晶器保护渣引起超低碳钢铸坯增碳的原因。强调指出,除了富集碳层外,含有碳的熔渣层也是引起铸坯增碳不可忽视的原因。并阐述了铸坯增碳的机理,提出了防止铸坯增碳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选取DG805电厂灰保护渣的基础渣料配制了6种含碳量不同的保护渣。在实验室和到工厂进行实验研究。查明了碳对保护渣物化性能的影响和渣中碳含量对钢质量的影响。确定了DG805电厂灰保护渣含碳12—15%的合理性。得出由此渣浇注的钢锭基本上不增碳的结论。对使用含碳保护渣引起钢锭增碳的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得出在有液渣层存在时。由于液渣中碳的饱和含量很低[(C)<0.05%]渣中不同碳含量对钢锭增碳没有影响。钢液的动力学传质是引起渣中碳向钢中扩散主要的途径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3.
超低碳钢结晶器用保护渣富集碳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结晶器用保护渣的富集碳层的形成及显微结构,分析了富集碳层引起低碳钢液增碳的机理及影响增碳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防止富集碳层向钢液产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保护渣熔融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渣熔化速度的主要控制因素-积碳层的氧化机制,着重分析了其中自由碳与结合碳的烧损机理,然后对熔渣池的形成与圆、板坯保护渣熔化速度及碳含量差异进行了探讨,对薄板坯保护渣使用情况和熔渣层中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表明圆坯、板坯、薄板坯保护渣中设计碳含量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5.
林功文  刘良田 《特殊钢》1999,20(4):13-16
分析了连续结晶器保护渣引起民超低碳钢铸坯增的原因。强调指出,除了富集碳层餐,含有碳的熔渣层也是引起铸坯增碳不可忽视的原因,并阐述了铸坯增碳的机理提出了防止铸坯增碳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日刊《材料和加工》报道] 在连铸超低碳钢时,为防止保护渣的增碳作用,一般应降低保护渣中的碳含量,然而,碳含量降低会影响其熔化速度的控制和保温性能,而导致铸坯质量下降。日本川崎钢铁公司水岛厂开发了能确保保温性能和防止增碳作用的保护渣。保护渣硫含量降低,使板坯熔融层上的碳富集量减少,这可减轻熔融层的变化和对钢液  相似文献   

7.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分析(EDS)等方法对冷轧带钢表面黑带缺陷和连铸板坯表层碳化物的形貌、尺寸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30不锈钢带钢表面黑带缺陷部位较正常区域有更高的碳含量,且出现贫铬元素,为明显的晶间腐蚀缺陷。分别使用A型和B型保护渣的430不锈钢铸坯边部和中部表层均存在颗粒状碳化物,碳化物区域深度不同,呈不连续的分布。因此,由于结晶器液面波动或保护渣熔速过慢导致熔渣层补充不足,富碳层与钢液和铸坯表面接触,造成铸坯表面覆碳,在后续轧制过程形成黑带缺陷。  相似文献   

8.
超低碳钢连铸过程中增碳机理的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质量和动量传输理论,对连铸结晶器内含碳熔渣所引起的超低碳钢钢水增碳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尽管用于超低碳钢的结晶器保护渣的原始碳含量已经很低,而且碳在熔渣中的溶解度也不高,但熔渣中这些碳对钢水的增碳却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为防止氮等离子体弧加热加热钢液而引起的钢液吸氮,用100kW直流等离子体炉研究了TixO-B2O3-Na2O系保护渣对钢液吸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渣尤其是渣中的TixO及B2O3能有效地减缓氮等离子体弧作用下钢液吸氮,另外还对熔渣的作用及成分的选择作了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所得参数对保护渣的选择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安阳钢铁公司采用100tFSF—LF—CCM工艺生产容器钢,操作实践表明,在FSF炉料中配加20%~30%铁水,并通过喷吹碳粉和富氧操作,形成足够的泡沫渣和强烈的碳氧反应,有利于去除钢液中的部分氮。LF采用大渣量埋弧操作,氩气搅拌和缩短加热时间,连铸采用保护浇铸,以便降低钢中氮含量,并使容器钢中含氮量达到0.005%~0.007%,有效地防止了钢材的时效脆性。  相似文献   

11.
超低碳钢生产中硅含量的控制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热力学方面计算分析了超低碳钢钢水增硅的可能性。钢水增硅在脱氧后发生,增硅的多少取决于钢水中的铝含量和渣的碱度。  相似文献   

12.
朱万军  区铁  李光强  王春锋  沈继胜 《炼钢》2012,28(2):48-51,64
为减少低碳低硅钢冶炼过程增硅,通过工业试验对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CSP流程精炼过程硅含量控制作了分析。结果发现:钢水增硅主要发生在LF精炼过程,除转炉下渣量和钢水AlS含量外,钙处理工艺也是影响钢水增硅的重要因素。热力学计算也表明:精炼结束时钢水中AlS与渣中SiO2反应未达到平衡,增硅还会继续进行;钢水中钙对渣中SiO2的还原能力远大于AlS;通过调整精炼渣中SiO2含量,可减缓钢水增硅。  相似文献   

13.
朱立光  袁志鹏  肖鹏程  王杏娟  殷楷  张杰 《钢铁》2020,55(11):65-73
 针对低碳钢薄板坯高速连铸过程中保护渣液渣层过薄、黏结报警频发、铸坯表面纵裂纹过多等问题,在充分考虑高拉速下低碳钢凝固收缩特性的基础上,确定了保护渣润滑与传热性能的优化方向并开展了工业试验。将保护渣碱度从1.10提高到1.30,Li2O质量分数从0.57%提高到1.06%,Na2O质量分数从5.48%提高到8.16%,碳质量分数由7.71%降低到6.72%。对2种保护渣的流变性能和渣膜3层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优化后保护渣渣膜中的液渣层比例增加,渣膜润滑系数α增大;同时,渣膜中的结晶层比例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渣膜热阻系数β增大,从而使保护渣的润滑性能和控制传热能力均得到改善。从矿相分析结果看出,保护渣碱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硅灰石的析出,导致渣膜结晶率提高、热阻增大,进而起到控制传热的目的。生产实践表明,在拉速提高后,使用新型保护渣基本避免了黏结和裂纹的产生,生产效率和铸坯质量均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依据实验数据计算结果,对钢液增氧的因素及其采取的相应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氧化性顶渣条件下,钢液中w([Als])的变化率≥20%,而在还原性顶渣条件下,钢液中w([Als])的变化率≤10%;氧化性顶渣对钢液供氧的贡献率大于钢包与中间包衔接的水口处吸气对钢液供氧的贡献率;减少转炉下渣量及对顶渣进行改质可减轻炉渣向钢液供氧程度;大罐下渣量不会使中间包成为新的增氧源。  相似文献   

15.
100 t BOF-LF-RH-CC工艺冶炼结构钢时钢中氮的行为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淮钢100 t BOF-LF-RH-CC工艺流程冶炼45钢和42CrMo钢时各工序钢水取样分析氮含量,研究各工序对钢水中氮含量的影响。得出除吹氩和RH工序外,各工序都存在增氮现象:钢包至中间包长水口增氮占增氮总量的40%,LF精炼增氮占35%,出钢增氮占20%。所以控制转炉终点氮含量,控制LF渣层厚度,避免LF精炼补加合金和增碳,适当延长RH处理时间,提高长水口氩封效果是控制钢水氮含量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RH用低碳深脱硫预熔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低碳、超低碳钢在RH中进行深脱硫且钢水不增碳,在200kg真空感应炉上对RH用低碳深脱硫预熔渣进行了脱硫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CaO-Al2O3-SiO2-MgO为主的低碳深脱硫预熔渣熔点低、脱硫率高,可在真空条件下将钢液中硫的质量分数由30×10-6~50×10-6脱至10×10-6~20×10-6以下,脱硫率达到55%以上,脱硫效果好,脱硫率稳定。该预熔渣中碳的质量分数小于0.05%,在脱硫过程中钢水几乎不增碳,适用于在RH中低碳、超低碳钢深脱硫。研究表明:适当地提高炉渣的光学碱度,可大大地提高其硫容量,增强炉渣的脱硫能力。使用该预熔渣处理钢水有利于钢中夹杂物的去除和细化。  相似文献   

17.
郑万任 《天津冶金》2011,(1):9-11,48
目前钢铁行业采用中薄板坯连铸机生产超低碳深冲钢有很多控制难点,针对济钢RH—ASP工艺路线生产超低碳深冲钢的技术难题逐一进行了分析研究。对钢水可浇铸性,碳、氧、氮的控制,提出了生产超低碳铝镇静钢时要减少RH处理氧气吹人量,造还原渣,保证纯脱气时间和对夹杂物改质来提高钢水的可浇注性,及保证超低的碳含量、合适的环流气体量、钢水中尽可能低的氧和硫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超低碳钢夹杂物控制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具中 《河南冶金》2006,14(Z1):130-132
本文综述了超低碳钢的夹杂物起源,并以日本等先进钢厂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对Al2O3夹杂物的产生的工艺过程、影响因素重点进行了讨论,包括渣钢间二次氧化行为、RH处理中夹杂物行为、夹杂物的上浮行为以及铸坯的皮下气泡等.钢包渣改质是控制二次氧化的重要手段,RH加铝前自由氧含量尽可能降低,将浇铸时的氩气量降低均为控制超低碳钢的Al2O3类夹杂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摘要:MgO-C耐火材料的低碳化有利于减少耐火材料对钢水的增碳作用,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符合绿色冶金宗旨。围绕低碳MgO-C耐火材料的抗热震性、抗氧化性、抗渣侵蚀性3个关键性能,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低碳MgO-C材料性能优化取得的研究进展。最后,对低碳MgO-C耐火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