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河北冶金》2016,(9):81-82
正钢铁联合企业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副产煤气资源——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和转炉煤气,这3种气体高效综合利用是钢铁企业实现节能降耗和低碳减排的突破口。高炉煤气由于有效气体含量最低,排放量最大,钢铁企业在没有煤气柜作缓冲或在煤气不平衡时首先选择放散高炉煤气,故高炉煤气放散率一般作为衡量钢铁企业煤气平衡措施和水平的标志。高炉煤气利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惰性气体含量高、发热量低、燃烧温度低、着火困难和燃烧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2.
谢金明 《攀钢技术》2002,25(3):59-60
为充分利用攀钢的煤气资源,实现节能增效,探讨了加强煤气调度管理,回收转炉煤气,增加焦炉煤气缓冲用户,新建高炉煤气柜以及采用放散高炉煤气作锅炉燃烧的经济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重钢技术》2008,51(3)
经过持续多年的创新实践,目前,宝钢分公司高炉煤气放散率小于1.5%,吨钢转炉煤气回收量99标准立方米,焦炉煤气保持零放散,副产煤气利用水平稳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钢铁冶炼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这些副产煤气是钢铁生产最重要的二次能源,能否有效利用对钢铁企业实现节能降耗、减少环境负荷具有重要意义。但受技术、装备等条件的限制,我国钢铁企业副产煤气利用水平总体较低,与国外先进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4.
 在钢铁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同时产生大量的副产煤气,即高炉煤气(BFG)、焦炉煤气(COG)和转炉煤气(LDG),在钢铁企业的能源平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约占全部二次能源产生总量的70%)。目前钢铁企业副产煤气大多数是燃料化利用,而副产煤气高附加值利用的另一个方向是开发副产煤气中碳元素和氢元素(H2、CmHn和CO等)价值,实现资源化利用。钢厂推进副产煤气资源化利用的核心是进行能量流(煤气流)的解析及其网络的优化,副产煤气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有制取氢气、甲醇、液化天然气(LNG)、合成天然气(SNG)、压缩天然气(CNG)、合成氨、二甲醚、乙二醇、烯烃等化工产品。四川达钢焦炉煤气和转炉煤气制甲醇的案例研究表明,副产煤气资源化利用不仅能使钢铁企业的副产煤气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而且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5.
万卓耿 《冶金动力》2014,(2):17-18,21
分析了福建三钢厂区内煤气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采取措施优化煤气系统,合理调配资源,基本实现了焦炉煤气及高炉煤气零放散、转炉煤气少放散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利用钢铁企业煤气制备化工产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以钢铁企业富含碳资源的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和富含氢资源的焦炉煤气制备化工产品的技术路线。以高炉煤气制备甲醇的资源化路线为例,构建了煤气资源化利用的环境—经济评价模型,并就普通高炉煤气和全氧高炉煤气资源化利用的减排效果和经济性进行了评价和分析。高效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可实现CO2减排,还可廉价地获得高附加值化工产品。采用全氧高炉煤气制备甲醇,CO2减排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三钢煤气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煤气利用率低的原因。通过对煤气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调配,实现了焦炉煤气零放散,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少放散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钢铁企业高炉煤气发生、储存和使用的特点,建立了高炉煤气系统动态数学模型,开发了高炉煤气仿真系统,并对某钢铁企业高炉煤气系统进行了实例计算。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3座高炉和煤气用户完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高炉煤气略有盈余;在煤气用户生产情况和高炉生产情况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高炉煤气一天的平衡在可调范围内,而动态瞬时平衡由于波动较大,超出调节范围;系统还可展现调度方案的效果,为调度方案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钢铁企业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及转炉煤气的生产现状,分析了煤气发电设备运行效率低的原因。针对锅炉汽轮现存在的问题,通过投运煤气柜、做计划性的检修操作、增加锅炉自动智能控制系统、完善管理等措施的实施,煤气的压力值和波动范围得到有效控制,锅炉热损失降低,换热量及利用率提高,综合节能效率可提高1.5%以上。  相似文献   

10.
傅兵 《酒钢科技》2001,(3):15-23
本以酒钢2001年1-4月份煤气平衡的实际数据为基础,分析各种煤气的产出、利用情况,对生产工艺不适或资源配制不当的提出了调理意见,选定4种生产条件及产量水平,提出了煤气平衡方案,对如何有效利用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和焦炉煤气,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