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利用2005—2015年面板数据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人口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土地城镇化水平,但人口城镇化速率却低于土地城镇化速率,2015年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城镇化水平均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特点;2)从时间维度来看,2005—2015年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演变历程较为一致,呈现趋向协调的态势;3)从空间维度来看,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分布由2005年的南北带状相间分布格局转变为2015年的零星失调分布格局。建议结合各省份的耦合协调程度、协调类型及区域间的非均衡性等因素,从户籍制度、土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格局3方面改进,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1土地开发整理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西部地区人少地多,除重庆、四川外,人均耕地都大于1334m2。由于自然资源差异加上经济条件较为落后,西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资源利用比较粗放,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但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潜力巨大,搞好西部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象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再造一个山};!秀美的大西北”,对带动西部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回搞好西部土地开发整理是解决西部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粮食不能自给,为解决西部人民群众的…  相似文献   

3.
截取2014年31个省市区固体废弃物的9个统计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在固体废弃物产生利用能力、危险废弃物产生利用能力方面,均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固体废弃物的储存回收能力方面西部地区占优。针对每个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建议采取不同的战略措施,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东部地区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能力,通过培育固体废弃物产业化来提升中部地区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能力,通过跨区域合作治理提升西部地区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ULIU)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突破口。以中国大陆30个省份为研究样本,首先在理论层面刻画ULIU对经济增长质量(TFP)的影响机制后,在考虑空间滞后效应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ULIU对TFP的作用方向与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ULIU能够通过微观机制、中观机制及宏观机制影响TFP;2)2003—2015年,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省的TFP整体呈递增趋势,这一分布状态也与ULIU水平在区域上分布情形一致;3)ULIU对TFP具有促进作用,从全国层面来看,ULIU对TFP的影响程度先减小后增加,从区域层面上来看,ULIU和TFP间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总体来看,ULIU对TFP的影响作用从大到小依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基于此,提出推动产业向“经济服务化”和合理化发展、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及加强区域空间关联等建议,以促进ULIU和TFP的高效融合。  相似文献   

5.
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是否协调是衡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标识。为科学揭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水平及协调关系,本文以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13个地级市为例,通过构建"人-地-业"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发展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函数,测算地级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度,分析了协调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人口系统总体呈现较高的发展程度,土地系统发展水平较低;东部地区"人-地-业"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东北地区较低;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水平较低,总体处于勉强耦合或初级耦合阶段,人口、土地、产业共振性较差;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特征,表现为东部地区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程度较高,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人-地-业"濒临失调。最后,本文从培育接续产业和延伸产业链、优化人才政策和城市空间等方面提出了实现"人-地-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地区差异的变动趋势以及影响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因素。首先,采用泰尔指数法测算了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区(台湾省、西藏除外)能源消费强度的地区差异,并按照三大区域进行结构分解。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5个主控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地区差异明显,呈现西高东低的基本特征,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差异(即能源消费的总体差异是由区域内差异引起的);2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以及提高能源的价格可以显著降低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加大外商投资水平可显著的降低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可显著降低东部与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强度。  相似文献   

7.
没有土地,人类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土地使用不当,就会影响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因此,发挥部门优势,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是土地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1 制定特殊土地政策的必要性西部地区尽管地大物博,但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城乡差别过大,人口素质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西部地区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内需拉动,由此可见,西部地区有实行特殊土地政策的客观需要。1.1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特殊土地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8.
舒欢  李妍 《资源与产业》2022,24(1):126-135
测算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和融资约束水平,并明确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和融资约束关系的地区差异,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缓解融资约束的新方向。以2012—2019年我国沪深A股房地产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和讯网数据和企业财务指标数据计算企业的总社会责任和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用代理变量SA指数衡量融资约束,并按照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划分房地产企业所归属地区。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总企业社会责任、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与融资约束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我国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的平均水平为34.145,还处于有大量提升空间的起步阶段,各地区的表现情况为东部最佳,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全国融资约束程度的平均水平为-3.787,融资方面受到较大限制,各地区的受限情况为西部最强,东部次之,中部最弱。2)无论是全国整体还是各地区的表现,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和融资约束均为负相关关系,即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好的房地产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更小;相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两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最明显,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3)东中西部房地产企业对股东和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均会对其融资约束产生显著性的负向影响,而其对社会的责任影响不明显;对政府、消费者、员工和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约束关系,由于房地产企业所属地区不同会呈现地区差异。中国房地产企业基于融资导向履行社会责任时应考虑地区差异,实施针对性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和差异化企业社会责任投入,以最大程度缓解融资约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煤炭资源日益枯竭,产煤重心向西部转移,西部地区出现了矿区地表塌陷的问题。文章结合西部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等独特的环境因素,总结东部矿井的经验教训,对西部矿区塌陷区的治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走建设占地少、 利用效率高的符合国情的用地方式是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根本方针,集约用地评价对于集约用地具备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主要地级市2000-2014年间相关建设用地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从建设用地投入水平、利用程度、产出水平和可持续性4个方面构建建设用地利用评价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1-2005年、2006-2010年和2011-2014年三个时段的建设用地集约水平进行评价,并赋分,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化显示。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空间上,经济带东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节约水平总体高于西部。(3)城市建设用地集约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相关性。对建设用地集约水平评价分析将有助于了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和变化趋势,为未来城市土地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1996-2014年数据,进行了数据标准化处理和评价模型的选定,对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我国东中西3个区域低碳农业水平差异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整体来说,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在包括美国、英国、中国在内的50个国家及地区内,瑞典的低碳农业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进入了低碳农业发展的成熟阶段;瑞士、日本、法国等40个国家(地区)低碳农业已经达到高水平,进入了低碳农业的形成阶段;而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较低,排名靠后;2)碳排放量高并不等于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低,而碳排放量低也不等于低碳农业发展水平高;3)分区域来说,我国东部地区的低碳农业发展水平高于中部又高于西部。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得我国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地区差异,产生了不同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选取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采用OP法测算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从微观企业视角分析土地出让市场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异质性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土地出让市场化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土地出让市场化改革对位于中西部地区、所在省份市场化程度较低以及所在城市财政压力较小地区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作用更大;土地出让市场化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此,为了使土地要素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政策制定方面要运用土地出让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土地市场化出让水平,更好地发挥企业的土地融资功能,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相似文献   

13.
周申蓓  钱晨 《资源与产业》2019,184(5):63-69
科学合理的碳排放责任核算与碳排放权分配是电力行业碳排放权市场建立的基础。考虑到省际存在大量电力调配,本文从生产者责任、消费者责任以及基于受益原则的共担责任三种角度核算了我国30个省域电力行业碳排放责任,并将共担责任下的核算结果应用到基于世袭制、平等主义、可行支付能力原则的综合加权碳排放权分配模型中。核算与分配结果表明:1)不同的核算方法下各省域电力行业碳排放责任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我国东部地区的生产者责任低于消费者责任,而中西部地区的生产者责任高于消费者责任,共担责任平衡了前两种责任之间的差异。2)在综合加权分配模型下,我国八个省域电力碳排放值须在2017-2020年期间率先达到峰值并降至2016年碳排放水平之下。此外,根据2020年各省域电力碳排放权分配额度与碳排放预测值的对比差异,我国东部沿海以及西北地区共九个省域2020年电力行业碳排放权分配不足,需进行碳排放权贸易或采取相应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4.
孔伟  张飞 《资源与产业》2018,20(1):76-82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的2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其2010-2015年的土地及社会经济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和协调度模型等对土地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进行测度,并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评价分析,以期为指导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均呈整体上升、局部波动的变化趋势,波动主要是部分地区大幅度的行政区划调整造成的;土地城镇化质量表现出生态质量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协调度等级由勉强协调逐步向高度协调过渡,上升速度先快后慢;协调度的省际差异与发展水平的差异基本相似,且差距随发展水平提高而逐步缩小;地市间差异较明显,规划确定的核心城市协调发展状态不佳,不利于城市职能和辐射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水资源存在空间分布不均、利用效率低下、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对各省用水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科学分析,可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4—2019年我国30个省市(港澳台和西藏除外)的用水效率,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从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两个层面描述其时序动态演进规律,通过空间可视化表达、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从空间分异性和空间关联性两个角度刻画其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其驱动因子的时空异质性以及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地区的用水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用水效率高值区省份数量减少,低值区省份数量增加,省际效率差异经历了先扩大再缩小的演进特征;2)我国用水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高—高和低—低的集聚特征,且这种相关性呈现出由强到弱再变强的“U型”演变特征,而且2004—2019年我国用水效率的空间分异性增强,两极化趋势明显,“东热西冷”,热点区范围先收敛后发散,冷点区范围先缩小后保持稳定;3)各驱动因子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2004—2019年各影响因子的q值显著提高且数值差距缩小,主导因素趋于多元化,但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始终是核心驱动因子。任意因子交互后,都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即两因子共同作用会增强其对用水效率空间分异的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全国和各省(市)2003-2016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比较分析试点省(市)与非试点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采用GIS法对各省(市)循环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全国及各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显著但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各省(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平均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1%,且各省(市)的差异在逐渐减小;2)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受资源消耗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影响;3)试点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先慢后快的特点,非试点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自2006年以后一直低于试点省(市),且资源消耗水平差异最大;4) 循环经济高水平发展等级区域从西、北部逐渐向东、中部转移,低水平等级区域呈现“片区集中→分散”的空间分布演变过程,较低及中等水平等级区域多是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17.
提升环境效率是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探讨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区域,利用Undesirable-SBM模型及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测度了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环境效率及产业集聚水平,结合能源消耗结构、城镇化、科技水平等关联因素,分析各因素对环境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环境效率值在研究期间总体偏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有明显差距,东部地区环境效率值最高,西部地区最低,结论与其产业集聚水平相契合,东部产业集聚水平最高,西部产业集聚水平最低,中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环境效率与关联变量皆通过了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环境效率对产业集聚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城镇化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3)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区域差距,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高限效应”已经显现,进一步产业集聚将阻碍该地区环境效率的提高,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进一步产业集聚有助于该地区环境效率的改善,因为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大,能源密集型产业较多,产业集聚所带来的交易成本、运输成本降低,使得企业有更富足的资金投入污染物处理中,同时产业聚集带来扩散效应,使得能源节约效应开始显现;4)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可改善以一次能源消耗为主的局面,从而减少高耗能资源的消耗,提高环境效率;5)科技水平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科技水平能显著提高其环境效率值,在中西部地区则并不明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因地制宜,以科技创新驱动环境效率的提升。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