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4 毫秒
1.
采用IPCC的计算方法,测算中国30个省(市、区)1997—2012年能源消费和水泥生产产生的碳排放,并以碳排放强度为指标,采用Theil指数、Kernel核密度估计和广义矩估计,分别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趋势演进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4个区域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分布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内差异;2)全国和4个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下降态势,碳排放强度的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从分散到集聚的态势;3)碳排放强度的滞后项、城市化水平、对外贸易开放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有正影响,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对碳排放强度有负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推荐的方法,测算我国30个省市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能源消费和水泥生产产生的碳排放,并以碳排放强度为指标,运用分类比较、Theil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ESDA)的方法,研究碳排放强度的分布特征、地区差异和集聚现象。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省市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整体碳排放强度向着低和中低水平的趋势发展;2)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个区域,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总体分布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差异;3)我国各地区碳排放强度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L—L集聚区的省市数目呈增加趋势,H—H集聚区的省市数目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运用LMDI指数分解方法对我国天然气消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将其分解为化石能耗结构效应、非清洁能耗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探讨其对天然气消费增量的影响强度。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是影响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各省(市、区)有意识增加天然气的消费比重,调整能源结构,总体呈低碳化走势;总体来看,能源强度逐渐降低,能源效率提高是抑制天然气消费的主要因素,长远来看能进一步缓解我国天然气供需的矛盾,实现我国能源优质、清洁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4.
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的清洁能源,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挥着关键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消费中的天然气比重明显偏低,进一步提高天然气比重已成为国家能源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深入剖析天然气消费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因素分解方法分别对经济产出行业(工业、交通业、商业及其他行业)和非经济产出行业(生活部门)的天然气消费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天然气的开采与消费开始大幅度的增加,煤和石油的消耗所占比例下降,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份额逐步扩大,成为能源消费结构中的重要角色。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天然气的消费,同时能源消费强度逐年降低,说明产生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耗费的能源越来越少,从而会影响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本文通过化石能源替代效应、能源结构、经济产出效应和能源消费强度效应以及总体效益(四个效应总和)对经济产出行业进行分解分析。同样,生活部门的天然气的消费不容忽视,居民生活对天然气的需求和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促进了生活部门的消费。本文从居民生活天然气消费需求效应、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建设效应以及天然气管道服务效应三个方面进行分解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系统分析中国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增长速度、消费弹性系数的基础上,利用经典的排放系数法分别计算了西部12省市自治区1990-201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同时,应用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及其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年间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年均增长83%,其中煤炭消费占西部地区能源消费量的70%以上,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总体下降了61%,其中“十一五”期间下降了18%。GDP增长和技术进步分别是促使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规模收益不变条件下的DEA模型测算1995-2013年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能源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东中西部能源效率依次递减,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就全国整体而言,外商直接投资、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人均资本、煤炭消费量、政府干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分区域来看,各因素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效率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程度不相同, 人均资本、煤炭消费量的影响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显著为负,人均GDP的影响在各地区显著为正;产业结构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显著为正,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在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中部地区显著为正,在西部地区显著为负;政府干预的影响在东中部地区显著为负,在西部地区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提升环境效率是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探讨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区域,利用Undesirable-SBM模型及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测度了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环境效率及产业集聚水平,结合能源消耗结构、城镇化、科技水平等关联因素,分析各因素对环境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环境效率值在研究期间总体偏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有明显差距,东部地区环境效率值最高,西部地区最低,结论与其产业集聚水平相契合,东部产业集聚水平最高,西部产业集聚水平最低,中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环境效率与关联变量皆通过了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环境效率对产业集聚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城镇化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3)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区域差距,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高限效应”已经显现,进一步产业集聚将阻碍该地区环境效率的提高,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进一步产业集聚有助于该地区环境效率的改善,因为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大,能源密集型产业较多,产业集聚所带来的交易成本、运输成本降低,使得企业有更富足的资金投入污染物处理中,同时产业聚集带来扩散效应,使得能源节约效应开始显现;4)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可改善以一次能源消耗为主的局面,从而减少高耗能资源的消耗,提高环境效率;5)科技水平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科技水平能显著提高其环境效率值,在中西部地区则并不明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因地制宜,以科技创新驱动环境效率的提升。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2007年辽宁、北京和宁夏3个样本地区出口贸易中隐含CO2排放量进行核算,分析影响出口中隐含CO2排放量的因素,并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来计算各因素对区域排放量差异的贡献值。结果表明,辽宁出口贸易中隐含CO2排放量最高,其次是北京,最后是宁夏。区域出口中隐含CO2排放量受出口总量、出口结构、直接CO2排放强度以及中间生产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辽宁出口贸易中隐含CO2排放量高于宁夏的原因是其出口总量较大,高于北京的原因在于出口部门中高耗能部门所占比重较高以及直接CO2排放强度较大。调整出口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是降低区域出口中隐含CO2排放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我国能源安全和减少石油对外依存,充分分解分析历史影响石油消费增加的潜在性因素是势在必行的。本文采用分解技术方法分析了1980~2012年4方面因素对全国及六大行业石油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产出是拉动全国及各行业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而石油消费抑制作用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费强度。行业间以工业和交通业的产出效益和能源强度效应最为显著。能源结构对全国、工业及其他行业(非物质生产行业)的石油消费起着抑制作用,而对农业、建筑业、交通和商业起着拉动作用。化石能源替代对全国石油消费起着拉动作用,这归因于工业的化石能源替代正效应要强于其他四大行业负效应。未来我国对石油消费的控制主要途径是降低经济产出效应,其根本在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经济对能源的依赖,通过政策扶持改善能源结构,以及通过技术改进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且大气污染严重的局面,本文采用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模型估计方法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2003~2014年之间煤炭消费与大气污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炭消费引致的污染气体排放强度各不相同,烟粉尘排放强度最大、废气排放强度次之、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最小;同一污染气体在各区域的排放强度也各不相同,东部地区二氧化硫和烟粉尘的排放强度相对较大,这与近年来东部地区雾霾较为严重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张晴  丁雪丽 《中州煤炭》2018,(1):76-82,86
中国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总量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研究这种变化趋势的驱动因素,有利于节约农业用水,将有限的水资源用于其他领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基于改进的LMDI模型,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2000—2013年的主要农产品虚拟水变化影响因素分解为用水强度效应、产值结构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探讨其对各地区农产品虚拟水量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对虚拟水量的变化起到拉动作用,用水强度效应和产值结构效应对虚拟水量变化呈现较弱的抑制作用。4个效应对3个地区农产品虚拟水量变化的贡献趋势基本一致,从大到小排序均为经济效应、用水强度效应、产值结构效应、人口效应,仅在具体的贡献量上有所差别。用水强度和产值结构效应对3个地区虚拟水量的贡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相比东、中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农产品虚拟水量受经济效应的拉动作用小;人口效应对东部地区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研究结论为我国缓解用水矛盾、解决水资源短缺危机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7-2014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的可变规模报酬超效率DEA模型测算环境约束下各地级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对外贸易水平对山东省整体和省内各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2014年山东省全要素能源效率呈上升趋势,各地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空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技术进步、对外贸易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并且各因素对各地区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山东省要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应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机制;充分利用沿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优化开放布局;继续推进技术进步,实现各地市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东西部21个省市主要城市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东西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产规模和发展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均存在稳定的关系,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资产规模和发展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影响在东西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西部地区投融资平台发展程度低、地方政府资源分散导致单个平台力量较小。最后提出了西部地方政府发展完善投融资平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鉴于我国地域的广泛性、异质性和能源管理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挖掘潜力,达成能源战略目标,深入区域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本文利用共词分析和统计聚类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区域能源消费的研究核心和描述指标,并依此进行区域划分。通过共词分析表明,对区域能源消费的考察主要应集中于能源消费总量、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三个方面;从全国来看,按照拟定的三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可将30个省域划分为七个组别,组域间差异明显。因此,在继续制定和执行能源相关战略时,应该开始关注不同类别区域间的差距,向纵深方向推进;分别考虑能源消费优势区(3个省域)、能源消费较优区(15个省域)和能源消费较劣区(12个省域)的区域异质性,采取不同的能源政策工具体系,建立更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提升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5.
张志强  刘金平 《煤炭工程》2021,53(1):189-192
为了研究产业结构高级化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利用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能源强度有抑制作用,城镇化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强度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产业高级化和能源强度之间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通过着重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低于拐点值省份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可以降低能源强度。最后提出了减少能源强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获得西部矿区部分厚基岩、中等埋深赋存条件下特大采高工作面裂隙发育特征,以上湾矿12401工作面为例,采用经验公式、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针对我国东西部矿区典型地质条件获得的经验公式很难适用于本文特大采高、厚基岩、中等埋深地质条件下的工作面。基于西部矿区地质条件的经验公式预测结果明显偏大,而基于东部矿区地质条件的经验公式预测结果则明显偏小。基于损伤本构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小于5 %,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导水裂隙带的发育特征为:由于覆岩软硬岩层的存在,导水裂隙带向上呈台阶形发育;裂隙带形态随着采动程度的变化从“拱形”(三维“壳形”)转变为“马鞍形”(三维“盆状形”)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