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数据背景下,地质勘查和地学研究对科学数据共享提出了迫切要求。欧美主要发达国家通过制定政策法规以及建设国家间高度兼容的科学数据基础设施,有力地推动了本国及全球化的科学数据共享实践,这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地质勘查领域的科学数据管理已进入共享要求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加速升级的阶段,特别是基于地质资料管理的科学数据共享已具备了扎实的数据积累和实践基础。为推进中国地质勘查领域科学数据共享的快速发展,我国需紧跟科学数据共享的国际发展趋势,进一步健全科学数据管理政策和法规体系,加强公共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数据的开放共享,着力打造技术先进面向国际的科学数据基础设施。同时,需强化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合作与共享,通过建设国家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不断提高共享效率和数据价值。  相似文献   

2.
左仁广  汪新庆 《中国矿业》2005,14(10):34-37
地学数据具有数据源丰富、数据量庞大、数据类型众多、数据结构复杂(时间、空间)、数据主题多样,即所谓的“6多”(多源、多量、多类、多元、多维、多主题)特点。此外它还包含大量的属性数据和海量的空间数据。因此地学信息管理系统(GMIS)无论在管理数据的特征上,还是数据库开发及数据管理上与一般的数据库管理系统(MIS)有很大的不同。研发地学信息管理系统存储、管理、处理、更新及维护地学数据,对管好、用好地学数据并服务于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地学数据由于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研发地学信息管理系统时应该注意:①入库数据的正确性(数据完备性、逻辑一致、属性精度、空间精度、时间精度);②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一体化管理;③数据格式(MapGIS与ArcGIS)转化;④数据共享与数据安全;⑤数据查询检索(属性数据的报表分析和空间数据的空间分析)。作者通过对MapGIS与ArcGIS二次开发实现了数据检查、数据管理及数据输出等功能,保证入库数据的正确性,使用户能够方便的查询检索数据和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通过ArcSDE实现了用关系数据库统一管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并实现了C/S模式的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3.
当前科学技术革命深刻演进,全球性气候、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地学机构倡导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地质工作也步入重大转型发展阶段。为了探寻新形势下我国地质数据的采集策略,本文提出了地球系统科学理念下地质数据采集需要着眼于多圈层、长时序、全属性的数据。地质数据采集工作具有自动化、实时化、智能化、集群化、立体化的趋势。新形势下,要以系统观为指导构建多元数据体系以解决具体资源环境问题;持续健全“立体式”数据采集网络以掌握全域地质、自然资源、生态等基础数据;积极研发更多智能采集技术以应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打造高集成度的数据采集工作体系以满足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4.
科学数据出版逐渐成为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重要学术传播方式。数据出版质量的控制主要通过同行评议方法来确保,然而各个学科领域对于数据质量控制还没形成统一的标准,同行评议模式也没有达成共识。为了建立更加完善的地质科学数据同行评议过程,促进数据出版在国内的发展,本文总结国内外数据论文出版所采用的同行评议模式,结合地质科学数据出版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以此为未来数据出版同行评议工作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5.
地质信息服务是通过提供、传播、处理地质数据、信息和知识以及提供软件服务而进行的信息服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地学与大数据相结合,使得地质信息领域更加广泛、服务内容丰富实用、服务产品也多样便捷。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之一的澳大利亚,地质信息服务综合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而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GA)是澳大利亚最权威的地质调查机构。本文将通过对GA地质信息服务的相关实例的介绍,分析其对地质信息的开发利用模式,剖析其服务水平卓越的原因并与中国相对比,探索GA地质信息服务内容及发展方向,期望可以为中国建设一流地质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质科学数据出版及其知识产权保护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决地质科学数据的存储、共享和再利用问题,全国地质资料馆开展了有关地质科学数据出版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基于全国地质资料馆的地质科学数据出版工作,探讨了地质科学数据出版的概念、流程,以及为保护数据作者知识产权而采用的DOI应用体系。地质科学数据出版是将地质工作者工作过程中产生或经过整理的各种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进行出版,使得其他用户能够发现、获取、理解和再分析利用数据,并且在科研成果中进行引用。地质科学数据出版包括八个环节。通过DOI技术支撑的数据出版可以有效地保护数据生产者的知识产权,也能进行数据引用的成效评价。  相似文献   

7.
地质科学数据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质量控制和公开化审查是地质数据出版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专业内容、数据格式、表现形式三方面总结了地质科学数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数据出版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有效地保障了数据成果质量。同时,强调了公开化审查的重要性,依据现有保密法律法规文件,从保密、敏感、公开表达三方面的审查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确保了数据出版内容不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地质科学数据出版工作的推动,发挥了地质科学数据的价值,促进了数据开放共享,为地质科技创新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8.
英国地质调查局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国家地质调查局和世界一流的地球科学信息与技术中心,主要致力于为政府提供公益性科学服务,研究并理解地球及环境的作用过程,加深对固体地球体系的结构、性质和过程的了解。自成立以来,根据其不同时期的职责定位,英国地质调查局在能源、环境化学、地质、地球物理、土建监测、地下水、灾害、海洋、矿产、三维模型等专业方面形成了海量的数据产品资源,很大程度上支撑和保障了英国的经济竞争力、地质信息服务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英国地质调查局数据产品资源情况进行初步的概述,期望为我国地学数据产品的研究、开发及社会化服务提供一些借鉴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任浩伟  王树志 《中国矿业》2021,30(S2):13-15
本文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在地质学领域权威期刊:《地质学报》、《岩石学报》、《地学前缘》上发表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Endnote、Excel和Vosviewer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整理和清洗,分析了相关热点与关键词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在成矿时代同位素定年的研究中,Lu-Hf年代学逐渐成为地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测试分析手段的进步,西藏地区作为研究青藏高原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演化历史的关键,逐渐成为当下国内外研究热点地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学研究的数据化、信息化,已成为地质学研究的热门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地质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是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工作的部署实施,地质大数据管理工作愈加关键。目前地质大数据的管理与应用仍存在数据共享、产权保护、应用技术等诸多方面的技术壁垒与思维困境。如何利用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实现地质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广泛应用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重点任务。文章主要介绍了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原理,在详细梳理地质大数据应用瓶颈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地质大数据知识产权保护中应用的可行模式、应用场景与关键技术,提出了地质大数据区块链应用的下一步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旅游地学是运用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学、规划学、美学等知识,为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开发与保护工作服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旅游地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在中国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史,旅游地学的发展促进了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地质公园的建立。旅游地学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其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步乃至先行发展。对旅游地学发展意义,以及其学科专业建设对地学与旅游学发展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在国内外旅游地学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课程开设、教材内容与旅游地学教育层次等方面对目前我国旅游地学学科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旅游地学及其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技术的发展,海量地质资料数字资源中蕴含的地学知识与日俱增,地质资料知识服务的时代来临。传统的地学数据库产品的开发模式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地学数据库产品的开发向以知识服务核心,利用地质资料开发数据库产品的模式升级转型。本文分析了基于知识服务的地学数据库产品开发的理念与模式,提出了基于知识服务的地学数据库产品开发模式,列举了开发应用实例,从多个角度对利用地质资料知识服务开发地学数据库产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HIS与K-L变换结合方法在寻找铀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学信息的多源化,同一地区的多种遥感影像数据(多时相、多光谱、多传感器、多平台和多分辨率)越来越多,同时航空物探测量和航天遥感技术在地质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利用遥感图像和航放数据作为数据源,对遥感图像作主分析,在几乎不丢失遥感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再利用HIS变换与航放数据进行融合,使U(铀)的微弱信息得以增强,从而指导地质工作者在北方寻找砂岩型铀矿。  相似文献   

14.
煤矿地质保障系统是智能化煤矿建设和生产的重要内容,地质透明化是智能地质保障的努力方向。首先从地质勘探设备、地质建模软件、地质数据处理、智能工作面装备等多方面回顾了国内外煤矿地质信息技术发展;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智能地质保障系统的技术进展,包括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探测技术、地测数据动态获取与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多源数据融合与地质大数据技术、煤矿GIS“一张图”与地质云技术、透明化地质建模与可视化技术、地质保障智能分析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智能地质保障系统建设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煤岩层识别、地震智能解释和点云三维重建等动态地质测量数据获取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类地质软件在数据开放性上存在不足,数据格式不能兼容和统一,多源地测数据共享与融合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地质预测预报和地质隐患防控还需要深入研究。最后探讨了煤矿智能地质保障系统的发展方向,认为地球物理探测装备与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解释、全要素多尺度动态地质模型及数值模拟、隐蔽致灾因素智能分析与预测、基于地质模型的矿山动态生产规划等四大方向将在智能矿山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能为矿山智能化地质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馆藏机构建设是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的基础保障。本文从馆藏体系、资料管理、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四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发展现状,揭示了未来馆藏机构发展的四大趋势,即资料管理更加注重标准化、资料服务模式向多元化多维度的网络共享转变、馆藏基础设施建设趋向现代化、智能化、多功能方向发展、馆藏人才建设迫切需要具备档案信息技术和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各级馆藏机构的考核和管理、逐步理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隶属关系、进一步推进地质资料管理向市县延伸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总结中国地质调查机构出版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和出版现状,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期刊价值参考依据。本文针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其局属单位公开出版的31种科技期刊,以CNKI数据库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数据源,统计了2012~2016年间期刊出版情况、被相关数据库收录情况、被引情况和影响因子情况等评价指标。统计结果表明:入选中文核心期刊数量占总出版数量的54.8%,有18种期刊进入"地质学百名高被引期刊",国际化期刊(英文版学术期刊)有2种,各个期刊在基金发文比、下载量、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方面均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联合编目工作的优势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本文从研究国内外图书馆界联合编目现状入手,阐述了目前我国地质资料联合编目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开展地质资料联合编目的必要性,提出未来开展联合编目工作需建立联合编目管理体制,全国地质资料馆要发挥带头作用,制定统一的编目数据标准,严格控制编目数据质量等建议,从而有效推进我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联合编目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18.
煤炭气化多联产是煤基能源转化系统未来发展的,它符合国家能源发展的战略,适应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但是目前在我国大力发展煤炭气化多联产技术还存在一定的障碍,本文借用美国的数据对多联产的经济性进行了比对分析,指出多联产缺乏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考虑进去了环境成本,同时较为系统的分析了政策、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障碍,提出了政策方面的科学建议,为有关部门及管理人员制定长远规划和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产业政策是影响一个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政策居于核心地位。我国地学文化产业正处于全面发展和提速阶段,更需要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本文从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等方面总结了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内容,针对当前我国地学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增强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建设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促进地学文化产业融合及建设地学文化产业链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地学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中美两国地质调查局在科研态势方面的发展现状并比较其异同,进一步厘清中国与发达国家地质调查机构间存在的差距,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社会网络的方法,以SCI-E、CPCI-S数据库中2013~2017年第一发文机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学术论文为源数据,从发文量趋势、学科分布结构、研究前沿和热点、学科发展脉络、机构合作情况等方面统计分析两国地质调查局的特征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7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发文总量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美国地质调查局则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但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影响力较中国地质调查局具有较大优势。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研究领域和热点方面对基础地质学、资源型地球科学学科关注度较高;而美国地质调查局则对气候变化等与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相关的新型地球科学学科关注度较高。在国际合作和机构合作方面,中美两国地质调查局均与发达国家大学机构合作活跃,而中美两国地质调查局由于研究侧重点不同合作并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