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为了提高汽车在偏置碰撞中的安全性能,文章通过加强前横梁、前围纵梁、A柱内板及A柱加强板的结构;优化前围中骨架、门槛及地板纵梁等材料,并增强各件之间的连接,结合CAE偏置碰撞的安全分析,对车身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减小乘员舱的变形和对乘员舱的入侵量,为车内乘员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最终达到提高车身安全的目的,使汽车在偏置碰撞中的安全性能得到很大改善,对乘员起到更好地保护。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车型进行了正面40%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基于hypermesh分析了试验车车身侵入量过大的原因,并对车身前围板骨架、机舱、地板纵梁和前柱加强板结构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车身结构优化后,有效地改善了车身入侵量,降低了车身罚分,提高了车身碰撞性能,保证了汽车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考虑到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特点,本文中将某乘用车B柱原钢材加强板用碳纤维材料替代,并进行优化。首先在整车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进行B柱子结构模型的解耦,利用子结构动态模型进行了B柱加强板的材料替换和性能计算,确定了初始纤维板铺层和厚度;为充分发挥复合材料可设计性的优势,采用面向复合材料的结构优化方法进行了纤维复合材料的铺层厚度、角度和铺层顺序优化。对比原车结构,在抗撞性不变的前提下,碳纤维B柱加强板取得显著的轻量化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Explicit建立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帽形前纵梁正碰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有效性验证。研究了前纵梁正碰吸能特性,对钢制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碳纤维复合材料比吸能最高,质量比钢制材料减轻了20%。使用4种经典铺层对复合材料铺层方式进行研究,当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45/-45/90/0]4s的铺层方式,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应用[0/90/45/-45]4s的铺层方式时,帽形前纵梁的正碰吸能特性较好,且适用于15°与30°斜碰工况。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内嵌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的汽车铝合金前纵梁结构,研究了内嵌CFRP对铝合金前纵梁吸能特性的影响。通过仿真验证内嵌CFRP可改善铝合金前纵梁吸能特性,并制备前纵梁试样进行轴向冲击试验,分析铝合金前纵梁压溃过程和吸能特性,并研究了斜向冲击下前纵梁吸能特性。结果表明:在轴向冲击下,内嵌CFRP可显著改善汽车铝合金前纵梁的吸能特性,比吸能和碰撞力效率最大分别提高32%和35%,加强CFRP层合板横向支撑和增加CFRP层合板厚度可提高前纵梁的比吸能;在斜向冲击下,提供良好横向支撑的CFRP内嵌方式可有效改善铝合金前纵梁压溃形式,与单一铝合金前纵梁相比,明显提升了斜向冲击的吸能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re Reinforced Plastics,CFRP)薄壁圆管在准静态轴向压溃过程的压溃失效形式和吸能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宏观断裂力学理论基础的本构模型。通过对比试验和仿真结果,发现比吸能和平均力误差均小于1%,这验证了宏观断裂力学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复合材料在汽车前纵梁吸能部件中的应用,从耐撞性能和轻量化角度出发,对比了CFRP前纵梁和钢质前纵梁的仿真结果。结果表明,在相同前纵梁结构件中,CFRP前纵梁的能量吸收能力要大于钢质前纵梁的能量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7.
某车型在64 km/h正面40%偏置碰撞试验中,出现踏板和转向管柱的侵入量超标问题。其原因是:更换动力后,前机舱变形空间减小,车体纵梁变形模式不合理,及前围板附近位置的强度较低。为此,该文提出了优化方案:调整纵梁的材料及修改纵梁内加强板的结构,来提高纵梁总成整体结构强度,增加加强件,来提高前围的总体强度。运用Hyperworks及LS-DYNA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改善了纵梁的变形模式,前围板侵入量减小了42 mm;乘员的伤害也得到改善,整体得分提高1分。因此,该优化方案合理,车身结构的加强对乘员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前大多车身轻量化设计均围绕着白车身非结构件进行,为进一步达到轻量化的目的,提出一种碳纤维/环氧树脂与硬质PVC泡沫复合的新型夹层结构,并应用于某小型电动汽车地板。根据复合材料层合板理论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抗弯特性分析。在原方案基础上提出抗弯特性结构优化方案,提高了汽车地板抗弯性能,达到弯曲刚度目标设定。通过阶梯式结构设计进一步减轻地板质量,并分析了地板抗冲击性能,为复合材料在汽车结构件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成型工艺及在国外汽车行业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国内汽车应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状况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指出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造车身、底盘传动系统等的结构件、覆盖件,可有效减轻汽车自身质量、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0.
朱麟 《汽车与配件》2012,(37):33-34
汽车制造中,车身内部结构件及装饰件常采用螺柱连接到车身上,将螺柱焊接到车身上的方法叫汽车螺柱焊.如仪表板、地板通道、左右轮罩、前后纵梁等一般采用T型螺柱来固定电气线的绑扎,因此需要采用螺柱焊工艺.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车身前纵梁帽形结构拼焊板的安全性设计方法。该方法拼焊板前纵梁的材料和厚度为离散变量,定义了考虑约束的目标特征函数。灵活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在迭代过程中并不断更新三水平正交表,进行拼焊板前纵梁离散变量的优化。设计过程中迭代调用有限元模型的次数明显减少,降低了计算成本并提高了计算效率,设计结果提升了拼焊板前纵梁的安全性能。与传统方法相比,该离散设计方法计算成本较低,且适用于多变量多水平的拼焊板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2.
造成纯电动铝合金车身地板抖动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铝合金材料的杨氏模量是传统钢材料的三分之一;二是纯电动铝合金车身的动力电池往往布置在地板下方,导致地板下方没有足够的空间设计铝合金纵梁;三是铝合金车身主要连接形式为FDS和铆接加结构胶。文章通过对结构的优化以及对不同类型阻尼垫的测试研究,解决了铝合金车身地板抖动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于采用整体式车身结构的轿车车身来说,车身钣金零件按功能不同可以分为结构件和覆盖件两大类。 结构件,如图1所示。是指承受车身主要载荷的部分,为车身上的梁、柱等零件,比如前纵梁、车身立柱、地板横梁等。这些部位使用的材料为较厚的高强度钢或超高强度钢,  相似文献   

14.
青山 《汽车与配件》2003,(10):33-33
选蓄号………_{{{一一配件名称 后窗啧水泉软管 前保}琦杠防撞+{总成前纵梁残端(右)水箱框架延民板(右少延长板(左) 前轮罩〔了.)前轮罩〔人)驾驶员搁脚电池支架总成前保险杠前照灯孔八缘卜托架(右)目训抢钡(板封板(右)前舟含侧板封板(左)前保险红前照划扎凸缘卜托架(左)水箱框架前纵粱外坂(右)丽纵梁外{反L左)前纵梁残品(了.)前纵梁(带轮罩)(右)前纵粱残漪(石)前纵梁残端(右)水箱书上架前纵梁(漪轮罩以左)前f州‘念十工防撞+以爪成刚田前外接件车喊后侧纵粱总成车底6号卡黄梁燃油燕发排放罐支架右)氏后下则纵梁总成后地板后轮罩内板(翻边)…  相似文献   

15.
正(接2017第2期)九、后部事故修理范例1、事故车辆损伤基本情况一辆丰田花冠EX,发生追尾交通事故,导致车身左侧后部严重变形(图67)。2、损伤评估该车右后翼子板轻微变形,左后翼子板、后围板、后备箱盖、后保险杠、左后纵梁(图68)、车身后部地板严重变形,左后尾灯、后挡风玻璃破损。左后翼子板在撞击力的影响下向前移位,与左后车  相似文献   

16.
车身前纵梁是汽车发生正碰时吸能和传递载荷的重要部件。为提高车身前纵梁的耐撞性和轻量化水平,利用CAE分析研究了不同截面形状铝合金前纵梁50km/h冲击载荷下的总吸能量、碰撞力峰值及其变形模式。结果表明,"日"字形截面前纵梁适用性最佳。搭载某纯电动车型,50km/h全正碰试验后,前纵梁前端发生轴对称变形,吸能模式合理,后段未发生折弯失稳。  相似文献   

17.
<正>承载式车身前纵梁前端与散热器框架的连接(焊接)部位,由于焊点相对集中,发生撞击或碰撞时,往往会折曲、死褶或破裂(图1),这给轿车车身的修复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实际的车身修复过程中,一旦碰到前纵梁折曲、弯曲严重或破裂,往往放弃对前纵梁进行拉伸、整形修复,而是经过粗放拉伸后,对原损伤前纵梁进行科学分割,换上新的前纵梁组件。本文阐述承载式车身前纵梁根据损伤程度不同而采用的几种更换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车型在正面碰撞试验中出现踏板和转向管柱侵入量超标的问题,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运用Hypermesh及LS-DYNA软件进行整车碰撞仿真分析,提出拉平纵梁、在前围板与A柱间以及在前地板增加连接件和加强件的结构优化方案。优化后纵梁的变形模式及前围侵入量均得到改善,前围最大侵入量由原来的343 mm减小到219 mm。表明优化纵梁结构、提高乘员舱总体强度的方案合理,该设计理念和方法可为其他车型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②车身拉拔。将夹钳接到左后纵梁头部、后备箱地板(或后围外侧板的后部)、左后轮罩(或车顶左侧边的内板)一起牵拉,如图7所示。这种多点一起牵拉的拉拔力相对1个以上牵拉点的拉拔力允许增加1倍,拉拔方向与撞击力方向相反。拉拔分几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提升某款车型ⅡHS顶压性能为目标,进行连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B柱加强件的设计,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mesh与Ls-dyna完成5种典型结构形式加强件的性能对比。5种截面分别为(a)与钣金加强板随形、(b)与内板随形、(c)拱型、(d)"凹"型与(e)帽型。对装配有相同铺层的这5种加强件的B柱进行截面分析并选用B柱子系统在ⅡHS顶压工况下横向对比其承载能力。研究发现,帽型结构截面积最大,其抗弯及抗轴向变形能力最强,承载能力最优,可为后续碳纤维加强件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