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工程技术(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论述了国内外无碴轨道工程技术发展趋势,介绍世界上各种无碴轨道结构形式和发展方向,以及无碴轨道工程的技术特点和技术经济性;并结合我国秦沈客运专线桥上2种无碴轨道的建设经验,对我国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设计与施工、机械设备开发、成套技术引进提出思考和建议,可供无碴轨道设计与施工等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的结构形式、技术特点及施工关键技术,对多国无碴轨道与有碴轨道的工程造价、维修费用进行了对比与经济分析,并结合我国客运专线实例时工程造价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客运专线的全面建设,无碴轨道以其稳定性、高平顺性和耐久性好的特点,成为客运专线轨道结构的主流。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客运专线(高速铁路)无碴轨道的特点,对无碴轨道的长钢轨铺设技术及设备进行探讨和研究,可为今后无碴轨道长钢轨铺设施工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无碴轨道控制测量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碴轨道施工控制测量技术是无碴轨道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内部与外部尺寸等平顺性指标是制定测量技术标准的主要因素。介绍德国的无碴轨道测量控制网形式、施测方法和轨道测量技术,指出采用传统的有碴轨道施工测量方法无法满足当前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施工建设的要求,必须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执行铁道部有关《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1];最后提出一些建议,对无碴轨道施工控制测量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遂渝线路基上双块式无碴轨道综合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秦瑞谦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3):21-24,83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的发展,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无碴轨道铺设施工技术,总结无碴轨道施工和维修的技术标准,已成为我国铁路发展的当务之急。 研究方法:遂渝线无碴轨道综合试验段是国内首次尝试在路基上成区段铺设双块式无碴轨道。施工中根据设计要求,从实践出发,不断探索和完善施工工艺,研制改进工装设备,从而攻克诸多技术难题,圆满完成了施工科研任务。 研究结果:动车试验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要求。试验段的成功建设对我国无碴轨道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对双块式无碴轨道施工技术进行了重点总结,包括控制测量、道床混凝土施工及裂纹防治、低弹模混凝土摊铺、轨排组装与精调等,并对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周斌 《铁道建筑》2006,(6):71-73
客运专线土质路基上铺设无碴轨道在我国尚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文章分析了土质路基上的无碴轨道设计和施工中应重点关注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客运专线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Rheda2000型无碴轨道施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指导武广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施工,将国外成熟的Rheda2000型无碴轨道技术同武广客运专线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总结出Rheda2000型无碴轨道的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工艺要点,以便于提前进行相关设备和机具的研制,确保无碴轨道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8.
LEICA GRP1000用于无碴轨道施工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铁路客运专线,对于铁路建设者的管理、设计和施工部门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世界铁路的最高试验速度已达500 km/h,在我国,对于高等级铁路客运专线的设计、建造技术和管理标准,正处在国外技术引进阶段。介绍瑞士安伯格技术公司生产的高精度轨道测量设备LEICA GRP1000的特点、工作原理及方法,对国内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的建设和监理单位认识和了解无碴轨道的测量技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客运专线岔区无碴轨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世龙 《铁道建筑》2006,(8):101-103
介绍了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碴轨道结构特点,对这类无碴轨道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以及施工质量控制和施工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为客运专线岔区无碴轨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吴明友 《中国铁路》2006,(10):28-31
高平顺性和高精度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建设的突出特点,对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研究和制定工程测量与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标准,认为工程测量与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是无碴轨道客运专线铁路的关键技术,建立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为一体的高精度测量网,对线下构筑物进行监测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