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对人口再分布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及由此引发的人口分布变化,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对人口再分布的作用机制,并研究了轨道交通的具体影响范围,影响力度,以及在城市不同区域对人口再分布作用的差异。实践证明城市轨道交通对人口的疏散作用主要是通过沿线土地利用改变实现的。另对城市中心区、外围区和郊区发展的影响不同,因而对城市不同区位人口的作用也存在差别。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土地利用,人口数量的变化程度证实了轨道交通对其沿线要素的影响所遵循的"廊道效应"。  相似文献   

2.
结合上海市轨道交通申松线(R4线一期)工程,分析了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综合配套开发的关系,即综合配套开发加快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及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相互脱节、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用地功能、环境缺乏协调等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印发《城市轨道沿线地区规划设计导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轨道沿线地区规划设计工作,推进轨道交通与沿线地区地上与地下整体发展,促进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提高轨道交通运营效益。按照导则要求,各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及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时,应充分结合轨道线网规划,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通过开发强度及人口的非均等化控制,实现城市人口与就业岗位沿轨道交通廊道集约布局,力争特大城市在城市新建地区实现50%以上的城市人口和通勤交通需求分布在轨道影响区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对城市空间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解析上海市近15年的城市形态演变遥感图片,描述其城市外围扩散特征为:圈层式扩散、轴线突破扩散以及郊区集镇吞噬扩散.同时发现上海市轨道交通1号线在过去的10年间引导了沿线的带状城区扩散,吸引了大量的居住空间的分布.结合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从城市扩散动力、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城市扩散模式三个层面在理论上分析交通在城市外围扩散中的导向作用.指出城市轨道交通诱导城市形态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充分发挥自身的交通客运能力.  相似文献   

5.
阐明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的现状,总结分析在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尚未有效支撑城市空间发展、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协调程度不足、部分地区轨道交通周边的土地利用模式还不够合理等,最后提出建议:根据城市空间布局特征,提供轨道交通的多层次差异化服务;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特征,促进轨道交通线路SOD与TOD功能的相互结合;结合城市空间布局促进沿线土地利用珠链式发展模式;优化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强度和性质等,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只有具备一定客流效果才能形成良性发展,针对国内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客流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基于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体系的梳理,指出影响客流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发展与轨道交通规划预期的一致性、相关规划体系的协调性、轨道交通自身服务水平及交通衔接的配合性,并基于此,从加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及交通需求适配性、沿线用地开发同步性、轨道交通设计及实施的人性化、交通衔接一体化以及完善机制等方面提出工作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修建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范围的扩大和人口增加,开始出现城市群和都市区。城市轨道交通以其运能大、速度快、污染低将成为适应这一城市发展要求的重要交通方式。通过对轨道交通系统的经济对比分析,认为有必要就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修建经济实用型轨道交通系统应重点研究的前提条件,以有利于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R3线桃浦段的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开发联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实现城市总体规划与轨道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开发联动的7条基本原则。以上海轨道交通R3线(桃浦段)建设项目为背景,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位置选择与沿线土地利用相结合的基本方法,提出了利用沿线土地开发收益解决城市轨道交通部分建设资金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日益加快,沿线房地产价格所受影响也日渐明显.为了分析轨道交通对沿线房价的影响程度及规律,以上海轨道交通1、2、3号线为例,分析了沿线房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某些特殊地区由于房价受到区域文化、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轨道交通的影响很弱;但排除个别异常值后,轨道交通对邻近站点房产的价格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即离轨道站点越近房价越高,并且越远离城市核心区轨道交通对房价的影响也越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范围的扩大和人口增加,开始出现城市群和都市区。城市轨道交通以其运能大、速度快、污染低将成为适应这一城市发展要求的重要交通方式。通过对轨道交通系统的经济对比分析,认为有必要就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修建经济实用型轨道交通系统应重点研究的前提条件,以有利于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目前轨道交通呈现"十字加环,多向辐射"的网络结构,为解决交通问题,研究建设一条轨道交通外围环线,形成双环结构。首先分析轨道交通环线的功能及设置条件;其次,以已建成两条环线的东京都市圈为例,统计站点周边1 000 m范围内人口密度及客流特征,以神奈川县和埼玉县间往返客流为例,着重分析外围环线功能特征,得出环线主要承担换乘功能,且外围环线缓解了内环线换乘压力,加强了组团间联系,影响了城市空间结构;最后,将上海与东京都市圈类比,从轨道交通网络现状和客流需求两个角度,分析建设外围环线的必要性,探讨在中环附近建设外环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对沿线不同人群的噪声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监测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评价了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对沿线居民、学校师生和商务楼办公人员的噪声影响。评价结果表明:3号线列车运行噪声对沿线居民影响较大,对沿线商办楼和学校的影响相对较轻, 且居民在采取噪声防护措施方面相对较为困难。3号线现有噪声防治措施无法完全解决其噪声影响问题。建议今后在人口密集区应采用地下轨道交通。  相似文献   

13.
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景观影响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影响后评价是重大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重要内容.采用公众问卷调查和照片评分方法针对高架轨道交通3号线开展了景观影响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相对于原铁路,3号线的建设改善了沿线城市景观,其视觉效果随观察点距离的增加、高度的上升而提升.两侧绿化和周边旧城改造是3号线及其周边景观改善的首选措施.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上海原规划线网谈城轨交通线路合理长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合理长度是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要把握的极为重要的课题,通过分析上海原规划线网长度,认为一个城市一条线路的适宜长度,应根据各城市的不同规模、城市形态、功能分布、人口、客流发生性质等不同条件,同时结合较合理的运营组织甚至投资效益等综合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15.
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主变电站的资源共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规划,结合城市电网的发展,从提高轨道线路供电可靠性和电力资源利用率的角度出发,提出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主变电站资源共享的建设模式。探讨了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了与主变电站资源共享相关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工程实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曲线最小半径标准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以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常熟路站为例,说明了不同最小曲线半径标准对轨道交通线路的工程费、运营时间、养护维修费等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通过研究得出:降低现行地铁设计规范中车站端部的最小曲线半径标准值是经济合理的,在困难条件下地铁线路最小平面曲线半径标准值可由250~300m减小到200~250m。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已投入运营的线路定期进行安全评价尤为重要。确定了系统负荷重要评价项指标(线路负荷和站台负荷)的计算参数取值。通过乘客上车后选座行为及状态的分析,以车辆内部的服务水平标准(即立席密度评价标准)为参考依据,分析得出线路负荷的评价标准。分析了站台乘客集结过程及分布规律,以站台乘客排队服务水平标准和地铁站台设计标准为依据,研究得出站台负荷的评价标准。最后,以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某日早高峰小时客流为样本,计算出其系统负荷值,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脆弱性分析是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干扰应对能力的关键性课题。运用复杂网络原理,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模型,建立多维度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基于线路失效模式,以线路组合方式对可能出现的故障情境进行模拟,并以北京、上海两地为例开展实证对比。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在核心线路或线路组合失效的情况下,表现出较高脆弱性;核心线路和非核心线路的脆弱性影响差异较大;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基于线路失效的脆弱性要显著高于上海。同时,对指标方法的现实意义和适用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