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西部地区2000-2011的数据,运用经典计量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区际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分析产业转移技术溢出效应中具有较好效果,相邻省域之间存在空间关联效应,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还发现产业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与创新强度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有正相关关系,而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前,区际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获取外源性技术研发外溢的主要渠道。采用2004-2011年湖南地区层级面板数据计量方法,通过构造连乘解释变量,对承接区际产业转移而产生的自主创新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际产业转移在整体上对湖南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显著溢出效应,但不同技术层次、不同地区的自主创新效应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构建地区数字产业集聚指标,实证检验了数字产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本文的研究表明:整体上数字产业集聚有助于促进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且上述促进效应主要表现在数字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中,而对数字化程度较低行业中的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并不存在明显的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产业集聚通过数据资本渠道和技术溢出渠道作用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另外,数字产业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会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政府在进一步推动区域数字产业集聚时,应协调地区间的数字产业政策,并采取措施提高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水平及数据资本市场完善程度,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前,区际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获取外源性技术研发外溢的主要渠道。采用2004-2011年湖南地区层级面板数据计量方法,通过构造连乘解释变量,对承接区际产业转移而产生的自主创新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际产业转移在整体上对湖南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显著溢出效应,但不同技术层次、不同地区的自主创新效应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87-2010年间中国投入产出表以及相应年份的延长表,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全面测算并比较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联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联效应总体上趋于上升的态势,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远高于服务业,制造驱动经济发展在产业关联上具有显著的特征.但服务业的溢出效应要高于制造业,其对于制造业发展的支持作用非常明显,而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则较小.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来看,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内生发展和溢出机制上都要优于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尽管在研发、信息与商务服务上的溢出效应有了较大的进展,但金融、流通等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比较密切的服务业的溢出效应还相当低.因此优化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的产业关联机制,突破地方保护、贸易壁垒等制度性的障碍,完善制造与服务的生态系统建设是实现中国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2011年西部地区省际面板数据,从金融深化、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三个层面实证研究了金融发展、区际产业转移与承接地技术进步的关系。研究发现:(1)西部地区金融深化水平和金融市场结构,能够促进区际产业转移正向的技术溢出,而金融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引发积极的技术溢出;(2)不同发展水平的金融支持下,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各省份的技术溢出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3)区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技术进步存在基于金融深化、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的"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利用国际技术溢出的诸多途径中,传统的国际贸易特别是进口贸易的作用已被普遍认可。随着近年来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比重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这一新贸易方式的技术溢出效应,但大部分现有研究都是基于行业内层面的分析,对产业内贸易的跨行业溢出效应的研究较少。本文使用1999—2008年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面板数据,对产业内贸易的跨行业技术溢出进行回归,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制造业各行业间的技术溢出虽然存在,但溢出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8.
选取2003-2016年省域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以R&D人员投入为门槛变量,实证分析FDI与OFDI溢出对高技术产业区域创新的非线性影响。得出以下稳健性结论:FDI和OFDI溢出对高技术产业区域创新具有双门槛效应,FDI溢出呈现先升后降的特征,而OFDI溢出则呈现先降后升特征;R&D人员投入、R&D资本积累、城镇化水平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区域创新,而金融成熟度未产生明显推动作用;政府支持可能对R&D人力投入较高省份产生抑制作用;2003-2016年跨越R&D人员投入中、高门槛的省份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0-2016年省级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从整体、区域、产业3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异质性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差异化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地理经济矩阵下,各省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与人力资本空间相关性显著; 整体、行业、区域维度上,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且高端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与溢出效应,其空间间接效应均高于直接效应;低端人力资本普遍作用不显著,甚至可能产生一定逆向作用与溢出效应;男性人力资本比女性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更为普遍且强烈,尤其是男性高端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0.
区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自主创新效应是当前产业经济学研究中一个较为新颖的论题,自主创新效应也是我国实施区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区域战略预期的关键之一。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就区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自主创新的影响,运用适当模型和2004—2008年安徽地区层面与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区际产业转移在整体上对承接地自主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区际产业转移的创新溢出效应越明显,承接地自主创新能力越强,但对不同技术层次自主创新的影响则存在较大差异。充分利用区际产业转移,实现承接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是要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和自主研发投入,提高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剖析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构建门槛效应模型,收集2005—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产业协同集聚、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数据,准确测度产业协同集聚及其通过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运用Arcgis软件对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呈现不均衡特征,在空间上,除西部协同集聚区(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外,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特征,马太效应显著;在时间上,呈现四足鼎立的演化趋势。依据自身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水平,各省可采取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维持型、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加强型、协同集聚度加强型、经济高质量加强型的差异化策略。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存在双门槛效应,影响效应边际递减。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9-2019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将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知识生产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利用区位熵指数对产业集聚度进行测量,通过Malmquist指数计算区域创新效率,构建两阶段知识生产模型,研究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并未呈现传统的东高西低分布特征,并且知识生产阶段的区域创新效率高于成果转化阶段。同时,面板随机前沿回归结果显示,产业集聚阻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不利于区域创新,而来自政府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会在知识生产阶段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在成果转化阶段阻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政府与企业两个方面给出提高区域创新效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低端制造转移的“双向挤压”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产业融合度测算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驱动作用,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索技术创新驱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直接驱动作用;产业融合是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中国制造业与信息业融合度低且存在波动下降趋势,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既要激励技术创新,又要促进产业融合,更要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新优势。构建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数理模型,利用2005—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构建省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省域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且具有动态非线性递增效应;与东部地区和非“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相比,数字经济对中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更大。就内在机制而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两条基本路径。进一步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资源型地区是西部工业经济的有效依托,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要地。采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基于时空双维度,探究2008-2019年中国西部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进程;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地区产业发展空间溢出效应,并运用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对溢出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研究期间西部资源型地区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缓慢提升态势,且稳定性偏弱;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空间差距逐步扩大,产业高级化水平非均衡性特征显著;地区产业发展空间溢出效应显著,生产要素投入与产业结构优化对相邻地区产业发展存在差异性影响。为促进西部资源型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应完善空间治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增强创新发展动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了产业融合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网络中心性和网络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2006—2015年省际装备制造7个子行业面板数据,采用ISCNFI指数测度模型和基于产出距离函数的超越对数前沿分析方法,分别测度装备制造业产业融合程度及创新效率变化情况,进而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产业融合程度与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随着产业融合程度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网络中心性强化了产业融合对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而网络异质性削弱了产业融合对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拟合京津冀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扩散与回流效应,利用2005-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8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以北京、天津为单核心或双核心的城市主导产业对外围城市关联产业以及高产值产业的扩散效应模型,分析得出3个结论:①首都对外围城市的回流效应导致外围城市产业发展低端化,并制约首都高端制造业发挥扩散效应;②首都与区域内中小型城市发展差距大,使第二大城市承接发展转移的中介功能得到提高,并通过与首要城市的连结促进承接发展转移的中介城市产业发展;③回流效应影响主导产业向外关联性拓展,导致外围城市产业发展仍需依托聚集经济,相同产业的大量集聚影响产业多样性,制约产业集群发展。基于此,建议通过提升外围城市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水平、加速主导产业升级以及强化第二大城市中介功能,提升城市间产业协作水平。  相似文献   

18.
汪贵浦  李丹琳  潘龙 《技术经济》2014,33(10):76-82
利用2002年、2005年和2007年浙江省的投入产出表,测度上述3个年份浙江省的产业关联度和梯度,并进行产业分类。结果显示:利用产业梯度测度方法可直接抓住对地区经济发展最有影响力的产业,其测度效果优于产业关联度测度方法,但产业关联度测度在产业分类上具有优势。根据关联度进行排序,同时进行梯度测度,对照验证发现:浙江省的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建筑业是对其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支柱产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子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业等是对其经济增长贡献快速增长的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农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贡献虽然有所减小,但其稳定经济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