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大宁河红尾副鳅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耳石、脊椎骨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11月采自大宁河的129尾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es)的年轮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低龄脊椎骨钙质沉积不明显,轮纹观察不清楚,耳石轮纹较清楚。红尾副鳅群体由2~6龄共5个龄组组成,体重体长关系为W=1.95×10-4L2.309,耳石直径与体长的关系为L=263.24R+9.03,生长方程为Lt=222.708[1-e-0.092(t+2.162)];Wt=51.399[1-e-0.092(t+2.162)]2.309。结果表明:红尾副鳅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6.97龄,7龄前后为合理的捕捞时期。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7-2019年在洞庭湖采集的228尾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us)样本,使用耳石和鳞片研究其年龄、生长和资源现状。结果显示:耳石和鳞片是良好的年龄鉴定材料,鳞片上年轮特征以普通切割型为主,耳石重量可用于粗略、快速年龄鉴定。样本体长90~262 mm,优势体长组120~180 mm;体重11.0~399.0 g,优势体重组为20.0~80.0 g;年龄组成1~4龄,1龄为优势年龄组。体长体重关系:W=7.434×10^-6 L s 3.165,b值显著大于3,为异速生长鱼类。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 t=301.4[1-e-0.471(t+0.341)],W t=522.0[1-e-0.471(t+0.341)]3.165,拐点年龄2.11龄(体长206.2 mm,体重156.9 g)。花[鱼骨]为典型的r-选择鱼类,总死亡系数3.321,自然死亡系数0.823,开发率为0.752,种群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建议起捕体长为172.2 mm,开发率降至0.601,同时在繁殖季节设置人工鱼巢,以恢复洞庭湖花[鱼骨]种群资源。  相似文献   

3.
云龙湖水库青梢鲌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鳞片和耳石对取自云龙湖水库的青梢鲌(Erythroculter dabryi)进行了年龄鉴定,并对其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以鳞片和耳石为年龄鉴定材料时,二者的吻合率分别为59.57%和90.16%。年龄鉴定结果显示,所捕获的青梢鲌由1~8龄个体组成,主要是3~5龄个体;个体体长与耳石半径之间呈直线相关:L=9.5632R-0.1595(R2=0.995,n=175),体重与体长呈指数函数相关:W=1.07×10-2L3.3035,其生长规律符合von Bertalanffy方程:Lt=20.4741(1-e-0.2531(t+0.8056)),Wt=229.5864(1-e-0.2531(t+0.8056))3.3035;青梢鲌生长拐点年龄为3.92龄,对应的体长为14.28 cm,体重为69.88 g;3.92龄为合理的捕捞时期。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雅鲁藏布江扁头(鮡)种群的生物学特征, 制定合理的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对策, 于2012年4-9月、2016年3-9月采集西藏帕隆藏布支流东久河、鲁朗河和拉月曲的695 尾扁头(鮡)(Pareuchiloglanis kamengensis),以耳石为年龄材料, 进行年龄与生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扁头(鮡)群体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56~179 mm, 雌雄体长分布有显著差异, 范围分别为94~158 mm和98~179 mm; 群体年龄范围为2~20龄, 雄鱼年龄为5~18龄, 雌鱼年龄为6~20龄; 体长体重关系式为: W=3.330 6 × 10 -5SL2.81(n=695, R2=0.838), t检验表明种群为异速生长类型.采用von Bertalanffy方程拟合生长方程, 雌雄鱼体长生长方程分别为: Lt♀=165.97 [1 -e-0.107(t+3.172)], Lt♂=200.31 [1 -e-0.073(t+3.933)]; 雌雄鱼的生长拐点分别为6.24 龄和10.52 龄, 对应体长为105 mm和130 mm, 对应体重为16.44 g和28.96 g.由于扁头(鮡)生长缓慢, 为保证扁头(鮡)种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捕捞时建议选择大于130 mm的个体.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采自沅水支流無水的137尾样本,使用耳石和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对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样本体长范围为40~115 mm,优势体长组为60~100 mm(占86.1%);体重范围为1.1~23.6 g,优势体重组为3~12 g(占77.4%);共4个年龄组,1龄和2龄为优势年龄组(占93.2%)。体长和耳石半径为直线正相关,L=-9.062+258.896×R(n=132,r2=0.773);体长-体重关系方程为:W=8.557×10~(-6)×L3.134(r2=0.974,n=137),银鮈为异速生长鱼类;以退算体长拟合的von Bertalanffy方程为:Lt=177.7(1-e-0.235(t+0.193))(r2=0.909),Wt=96.1(1-e-0.235(t+0.193))3.13。估算的拐点年龄为4.7龄,对应的体长体重分别为120.9 mm和28.7 g。研究表明耳石是银鮈较好的年龄鉴定材料。沅江银鮈的年龄结构趋于简单,面临较大的捕捞压力,渔业主管部门应为保护其种质资源制定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采自沅水支流無水的137尾样本,使用耳石和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对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样本体长范围为40~115 mm,优势体长组为60~100 mm(占86.1%);体重范围为1.1~23.6 g,优势体重组为3~12 g(占77.4%);共4个年龄组,1龄和2龄为优势年龄组(占93.2%)。体长和耳石半径为直线正相关,L=-9.062+258.896×R(n=132,r2=0.773);体长-体重关系方程为:W=8.557×10~(-6)×L3.134(r2=0.974,n=137),银鮈为异速生长鱼类;以退算体长拟合的von Bertalanffy方程为:Lt=177.7(1-e-0.235(t+0.193))(r2=0.909),Wt=96.1(1-e-0.235(t+0.193))3.13。估算的拐点年龄为4.7龄,对应的体长体重分别为120.9 mm和28.7 g。研究表明耳石是银鮈较好的年龄鉴定材料。沅江银鮈的年龄结构趋于简单,面临较大的捕捞压力,渔业主管部门应为保护其种质资源制定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2014年采集自湖北长湖的479尾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样本,研究了长湖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短颌鲚的耳石和鳞片均可用于鉴定短颌鲚年龄,且两者鉴定年龄的吻合度达到75.8%。长湖短颌鲚种群的年龄组成为1~4龄,其中1~3龄鱼为主,占总样本量的96.0%。短颌鲚属匀速生长型,其体重和体长的关系为:W=6.290×10-6L2.855(n=479,R2=0.959,P0.01),且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湖短颌鲚体长与体重的生长符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_t=332.869[1-e-0.213(t+1.775)],W_t=99.940[1-e-0.213(t+1.775)]2.855,其生长拐点为t=3.15龄。为了可持续开发利用长湖短颌鲚渔业资源,建议捕捞规格提高到体长200 mm。  相似文献   

8.
新疆额尔齐斯河银鲫年龄鉴定比较与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3年4-10月从新疆额尔齐斯河采集的546尾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样本为材料,比较4种钙化组织(微耳石、鳞片、鳃盖骨和脊椎骨)年龄鉴定结果,选择最佳的年龄鉴定材料,研究其生长特征。结果表明,4种钙化组织中,微耳石磨片年龄读数的平均百分比误差(IAPE)最低(1.89%),同一观察者2次读龄的吻合率最高(91.9%),为4种材料中最为准确的年龄鉴定材料;采用微耳石进行年龄鉴定,银鲫样本由1~9龄组成,以3~4龄为主,占77.28%;银鲫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雌雄群体间无显著性差异,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2.661×10-5L3.085(R2=0.96,n=546);生长规律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示为:Lt=359.7 [1-e-0.172(t+1.066)], Wt=2042.3[1-e-0.172(t+1.066)]3.085;个体的生长拐点年龄为5.49龄,对应的体长及体重分别为243.2 mm和610.81 g。  相似文献   

9.
长江江津江段中华沙鳅耳石及年龄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长江江津段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G櫣nther)的耳石,年龄和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几种年龄鉴定材料中,适宜中华沙鳅的年龄鉴定材料为耳石,能准确反映其年龄状况。体重与体长的回归方程为:W=0.021L2.8409(r=0.9404);该江段中华沙鳅的生长方程为:体长:Lt=12.5000[1-e-0.3851(t+1.1062)];体重:Wt=29.0944[1-e-0.3851(t+1.1062)]2.8409。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1~2012年在长江上游合江段采集到的273尾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样本,研究了其年龄与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星耳石是鉴定中华沙鳅年龄的良好材料;所采集的中华沙鳅由1~5龄共5个年龄组组成,2~3龄占78.4%;体长与耳石半径呈直线相关,表达式为L=14.458R+0.434 4(R2=0.952 9,n=167);体重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表达式为W=0.033 8L2.521 5(R2=0.803 4,n=273);生长规律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示,分别为Lt=16.71[1-e-0.1194(t+1.6209)],Wt=59.07[1-e-0.1194(t+1.6209)]2.5215;生长拐点年龄为6.12龄,此时体长为11.02 cm,体重为16.54 g。根据本研究,长江上游中华沙鳅处于不合理的开发状态,应控制捕捞,加强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1.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刘勇  严利平  胡芬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5,27(2):133-138
本研究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30°~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鲐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777ind,通过对鲐鱼耳石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结果表明叉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所鉴定鲐鱼年龄组成为1~3龄鱼,共3个年龄序列,并补充20世纪80年代4~5龄鱼对鲐鱼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1993、451.3514和-1.20307;鲐鱼的生长拐点年龄为2.7yr,拐点体重为450g,拐点叉长为320mm。比较分析东海群系鲐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在目前所能观察得到的鲐鱼年龄段内(1~3龄),东海区鲐鱼个体平均叉长比20世纪80年代的都要小;与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群系的相比,东海群系的平均叉长在鲐鱼的整个生长阶段都明显的大。  相似文献   

12.
薄治礼 《水产学报》2005,29(5):676-681
方头鱼属暖水性底层鱼类,据记载中国有4种。本文报导的是1998年8月-2004年6月在27°00′~34°00′N、128°00′E以西海域深水流网作业捕捞的日本方头鱼(Branchiostegus japonious)和白方头鱼(Branchiostegusalbus)混合群体的生物学特性和资源状况。本海域方头鱼捕捞群体体长范围100~390mm,平均体长223.9mm。体重范围30~1470g,平均体重231.5g,捕捞群体1~9龄,以1~3龄为主,体长与体重关系呈幂函数曲线增长,雄鱼平均体长、体重比同龄雌鱼大,但肥满度雌鱼略高。捕捞群体雌、雄比例接近1∶1.2。浙江近海有产卵场,主要产卵期在4-8月。方头鱼属广食性肉食性鱼类,在繁殖期间不停食。本海域的日本方头鱼主群分布在126°00′E以东海域,白方头鱼主群分布在124°00′E以西海域,124°00′~126°00′E为混栖区域。方头鱼在深水流网作业渔获总重量中约占30%,居其它种类之首。目前方头鱼资源虽未见明显衰败,但与早期比较,其产量占深水流网总渔获量比重已明显下降。因此,必须合理利用,保护该种资源维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东海、黄海大型水母类资源动态及其与渔业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以 1990~ 2 0 0 3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为依据 ,分析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水母资源的动态及其与渔业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近年来 ,水母数量一直维持很高水平的大型水母为霞水母和口冠水母 ,远高于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的水平 ;这些水母分布在 2 8°30′~ 34°N、江浙沿海至 12 7°E ,以 7~ 9月份的相对资源密度指数为高 ;东、黄海海域水母数量的剧增伴随着渔业资源密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东海和黄海南部七星底灯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和黄海南部4个航次大面调查所获得的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胃含物样本,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多样性程度及营养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和黄海南部七星底灯鱼属浮游动物食性,桡足类是其最主要的食物类群,其% IRI值、质量百分比和个数百分比分别为75...  相似文献   

15.
黄海无脊椎动物资源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8~2000年在黄海进行的生物资源底拖网定点试捕调查,所取得的春、夏、秋、冬4季347个样方的无脊椎动物资料,分析了黄海无脊椎动物的资源结构及多样性。调查捕获无脊椎动物53种、2336.896kg、1385397尾。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作为生态优势度的度量指标,依此来划定每个种在群落中的作用。IRI大于1000的种类定为优势种,全年只有1种,即冷温性的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该种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61.4%;IRI值在1000~100的种类定为重要种,有3种(类),即枪乌贼(Loligo sp.)、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和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uirostris),它们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5.8%。使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性指数(J')剖析了该水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群落各样方指数D=0.000~2.347,H’=0.000~2.140,J=0.006~1.000。此外还采用Bray-Curis指数CN来比较黄海不同区域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北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与黄海南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的种类组成相似性最高,CN=0.846,黄海中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与黄海南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的种类组成相似性最低,CN=0.478。经分析,黄海现有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优势种及多样性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万瑞景 《水产学报》2002,26(4):321-330
1999年夏季鳀鱼卵和仔稚幼鱼主要分布于黄海南部,122°00′~123°45′E、34°00′~35°15′N与122°15′E以西海域分别为鳀鱼卵与鳀鱼仔稚幼鱼的密集分布中心,其表层水温和盐度分别为25.5~26.9℃和27.11~31.81与26.4~27.0℃和31.31~32.05。鳀鱼卵和仔稚幼鱼分布的最适表层水温分别为25.5~26.4℃和25.9~27.0℃;全长为20mm以上的鳀鱼稚鱼已初步形成广盐性分布的习性,鳀鱼卵和仔稚幼鱼的分布对盐度的要求并不非常严格,水温是影响鱼卵和仔稚幼鱼分布的主要原因之一。鳀鱼卵和仔稚幼鱼的分布与叶绿素a的分布也有密切的关系,鳀鱼卵和仔稚幼鱼的密集分布中心正是叶绿素a的高值区。随着季节的变化,黄海南部鳀鱼产卵场由青岛外海逐渐向深水区转移。黄海南部鳀鱼活卵所占的比例为45.76%,胚胎发育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7.
黄海北部辽宁沿岸对虾放流水域的IN和I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1998年的6-8月对黄海北部辽宁沿岸中国对虾放流水域的IN、IP进行了调查,多数站位不同程度地超过一类、二类、三类海水标准,平均值在一类海水标准以上,总的趋势是河口附近和东部偏高。  相似文献   

18.
黄渤海区张网渔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6~7月,利用抽样调查方法对黄渤海区32个主要渔港、渔村的张网渔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依据调查资料并结合2009年度河北、辽宁、山东以及天津三省一市的渔具渔法调查报告、1983~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中记载的张网捕捞产量分类统计资料,对黄渤海区的张网渔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张网产量最高,达90.43万t,贡献率为17.18%,此后逐年波动下降。当前,张网是黄渤海区捕捞作业的重要渔具渔法之一,处在第3位,年产量为38.15万t,贡献率为10.49%。目前在黄渤海区进行捕捞作业的张网共有4个型、7个式、19种张网网型、总量69万顶。辽宁省的张网数量占三省一市张网数量的53.54%,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作业;河北省的张网数量占24.69%,主要分布在渤海湾作业;山东省的张网数量占23.08%,主要分布在日照至烟台近海作业。其中以捕捞海蜇、虾类和小杂鱼为主的并列单片张网占54.51%;以捕捞毛虾为主的双锚竖杆张网占16.12%。大多数张网的最小网目尺寸均在4~30mm之间。综合分析表明,张网在黄渤海区渔业中所占比重较大、选择性较差、最小网目尺寸偏小,不利于黄渤海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黄、东海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程济生 《水产学报》2004,28(1):29-34
根据1991年和2000年冬季在黄海中南部和东海中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东海底层鱼类群落的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的生态优势度与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指数明显下降,个体小型化使生物资源密度显著上升;重要种类成分发生演替,优势度有较大变化;物种丰富度指数(D)下降极其显著,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也有所下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夏季黄、东海表面水温状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对 2 0 0 4年夏季黄、东海表面水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黄、东海 2 0 0 4年夏季表面温度表现为沿岸区域偏高、暖流势力一般的特点 ,并显示出前中期偏高较甚 ,后期趋缓的特征。在沿岸的大部分区域 7、8月的平均表面水温都超过了历史同期新高 ,意味着 2 0 0 4年夏季至少就沿岸海域而言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夏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