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业科学   30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微生物肥料是一种以微生物活动使农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制剂。通过对微生物有机肥在雷竹笋生产上的研究表明,对照样地的出笋株数和出笋重量为989株和106.05kg,而施用微生物有机肥的样地的出笋株数和出笋重量为1318株和132.55kg,分别比对照样地增加了33.27%和24.99%。因此微生物有机肥能明显提高出笋株数和重量,另外还可使出笋盛期适当提前,从而进一步增加竹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东海和黄海南部七星底灯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和黄海南部4个航次大面调查所获得的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胃含物样本,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多样性程度及营养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和黄海南部七星底灯鱼属浮游动物食性,桡足类是其最主要的食物类群,其% IRI值、质量百分比和个数百分比分别为75...  相似文献   
3.
2009年春夏季浙江中北部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2009年春季(4月)和夏季(8月)在浙江中北部海域(121°30′~123°30′E、28°30′~30°45′N)进行调查所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对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优势种分布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初步鉴定浮游植物6门62属169种,硅藻占绝对优势。春季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蛇目圆筛藻、星脐圆筛藻和辐射圆筛藻。夏季主要优势种为尖刺拟菱形藻、窄隙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远距角毛藻。不同季节优势种既有交叉又有演替;春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01×104~40.67×104cells/m3之间,平均为3.80×104cells/m3;夏季介于0.28×104~6 546.22×104cells/m3之间,平均为467.59×104cells/m3。细胞数量季节变化显著,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特征呈明显的斑块状分布,优势种明显。春季的香农-维纳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好于夏季,而细胞丰度却低于夏季。  相似文献   
4.
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的摄食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期间采集的渔获样品,对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食物组成以磷虾类(IRI=1308.55)为主,其次依次为长尾类(IRI=563.09)、鱼类(IRI=170.59)和糠虾类(IRI=31.85);其优势饵料种类为太平洋磷虾、细巧仿对虾、细螯虾、戴氏赤虾、六丝矛尾鰕虎鱼、漂浮小井伊糠虾等。小眼绿鳍鱼终年摄食,其摄食率为83.25%,最高饱满指数达171.86‰,平均饱满指数18.84‰,这表明小眼绿鳍鱼具有较强的摄食强度。同时单因素方差检验表明,小眼绿鳍鱼的摄食强度无显著的季节变化,而有显著的体长变化。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8年4,5,6月在浙江中北部沿岸禁渔区线内45个站位开展的产卵场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本海区共出现鱼卵、仔稚鱼64个种类,分别隶属13目36科47属,能鉴定到种的有47种,鉴定到科的有17种。3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鱼卵5 846个和仔稚鱼5 502个。其中4月最少,仅采集到鱼卵366个和仔稚鱼1 445个,分别占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的6.26%、26.26%;5月份共采集到鱼卵1 530个和仔稚鱼1 551个,分别占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的26.17%、28.19%;6月份数量最多,共采集到鱼卵3 950个和仔稚鱼2 506个,分别占总数的67.57%、45.55%,4—6月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呈月递增趋势。鱼卵中石首鱼科未定种最多占10.06%,其次黄姑鱼占6.45%,再次为凤鲚占总数的6.06%。凤鲚仔稚鱼数量最多,占总种类数的34.06%,其次为虾虎鱼科仔稚鱼,占24.25%,再次为鲻科鱼类仔稚鱼,占23.57%。调查发现杭州湾是凤鲚的主要产卵场,其仔稚鱼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内,少量分布在舟山渔场和鱼山渔场。小黄鱼产卵场主要分布在舟山渔场、鱼山渔场外侧。从产卵时间和渔场分布来看,鱼山渔场是最早集中的水域,随着时间推移,产卵场的中心区向北部水域的舟山渔场转移。研究的海域内重要经济鱼类大黄鱼、小黄鱼、银鲳的鱼卵数量百分比明显下降,由1960年的优势种成为现在的非优势种;主要经济鱼类中鳓、凤鲚所占比例相对增加,但绝对数量有所下降。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沿岸水域资源补充量有所减少,这可能与水域环境变化及过度捕捞导致亲体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6.
舟山海域黑鲷标志放流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2006年分别采用金属线码标记、荧光色素可见式标记(荧光标记)和挂牌标记三种方法,在舟山海域进行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标志放流试验,三年内共放流标志黑鲷17 616尾,平均体长131.9 mm,平均体重46.46 g.结果表明:挂牌标记的死亡率和脱标率最高,荧光和挂牌标志鱼只获得当年回收,回捕率分别为0.16 %和0.64 %,没有捕获金属线码标志鱼,说明在开放性的水域,总体回捕结果不佳,金属线码标记法不适合黑鲷放流;标志黑鲷移动范围不大,最远不超过15海里,栖息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标志鱼放流后2个月左右生长缓慢,此后生长加快.本试验基本达到标志放流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3年夏季在浙江沿岸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拟投海域开展的综合调查所获的大型底栖生物等资料,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118种,其中多毛类、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分别占总种数的41%、29%和20%,浙江沿岸总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1.04 g/m2?和230 ind/m2。通过种类相似性聚类和优势度等分析,将浙江沿岸大型底栖生物划分为4个群落。同时,用种内个体对数-正态分布法对各调查站位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受扰动的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有60%的站位底栖生物群落已受到中度的扰动。  相似文献   
8.
2009年春、夏季浙江中北部沿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春季(4月)和夏季(8月)对浙江中北部沿岸海域(28°30'~30°45'N、121°30'~123°15'E)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数量分布及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77种,属18个大类,其中桡足类为主要优势类群。春、夏季间无共同优势种,春季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拟细浅室水母(Lensia subtiloides)、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和假磷虾(Pseudeuphausia)幼体;夏季主要优势种为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软拟海樽(Dolioletta gegenbauri)和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季节变化均极显著(P<0.001),春季丰度介于8.80~581.19 cfu/m3之间,平均丰度为164.48 cfu/m3;夏季平均丰度介于15.09~1102.07 cfu/m3之间,平均丰度为352.47 cfu/m3;春季生物量介于3.76~569.50 mg/m3之间,生物量为140.16 mg/m3;夏季平均生物量介于16.35~1603.09 mg/m3之间,平均生物量为442.73 mg/m3。春、夏季节间群落结构指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个体数、种类数、多样度、丰富度和均匀度差异均极显著(P<0.001)。  相似文献   
9.
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应用聚类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93种.优势饵料种类有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脊腹褐虾(Crangonafnis)和六丝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s hexanema).摄食强度有明显的体长变化.同时主要饵料类群组成也有明显的体长差异.鱼类饵料的质量百分比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尤其当体长大于200 mm后.鱼类成为最重要的饵料类群.而糠虾类的比例则减少.另外.平均单个饵料的质量则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这符合"最佳摄食理论".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在体长达到100 mm时.摄食范围由狭食性逐步向广食性转变.可以认为小眼绿鳍鱼食性的转变与其体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樟颈曼盲蝽防治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5g/L高效氯氟氰菊酯、522.5g/L氯氰.毒死蜱、10%高渗敌敌畏和10%氯噻啉对樟颈曼盲蝽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0.1%药液防治效果达100%,0.067%药液校正死亡率达93.3%。其次是氯噻啉0.1%药液和氯氰.毒死蜱0.1%药液,防治效果分别为90.6%和89.5%。经林间大面积防治,施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氯氰.毒死蜱农药后,林间平均虫口密度降至1~2只/网,能有效控制樟颈曼盲蝽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