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当今世界一切不发达国家重要的社会问题。但是通过什么途径转移,各国却不尽相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农村就地消化,城市分流,多向输出等多种形式转移。而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一)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非农产业的转移,把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使农业人口不断减少,这是世界上一切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列宁早就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的增加,农业人口的减少。”①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逐步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农业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小。这些国家,在社会总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足10%,90%以上的劳动者从事其他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从而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可见财富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通常是与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费用的减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及假定条件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或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普遍趋势和规律,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国外已有多种理论,如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选择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和模式,不仅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辽宁改造传统经济结构和模式,实现现代经济增长,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农业的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乡镇企业作为其主要载体,通过分散转移的方式,实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但在上述转移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制约和限制农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4.
农业劳动力能否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决于农业生产率的发展、特别是食物的生产状况;农业劳动力能在多大程度上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决于农业能向转移部分的非农业劳动者提供多少粮食。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食物生产是劳动力非农化的自然基础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5.
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转变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不可逆转的潮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因非农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农民创业和劳作的意识较弱,因而还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冬眠劳动力。加强县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使冬眠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以及培育冬眠劳动力的创业意识等,不仅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冬眠劳动力,使冬眠劳动力不因气候的影响而赋闲在家,而且可以扩大非农产业就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例,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业劳动力转移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农业内部的劳动力转移,即种植业劳动力向牧业、养殖业、林业、副业转移;二是农业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转移;三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目前,在我国主要是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少量的。  相似文献   

7.
1865-1914年是美国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高潮时期。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是工业革命、城市化、农业革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变革。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对美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出台的三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强调“三农”问题,都在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减少农民,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原有土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通过发展县域、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逐步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初具雏形,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9.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问题 推进和实现工业化的基本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然而,从这十多年尤其是1988年之后的情况来看,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机制还十分脆弱,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不稳定。1989年,浙江非农劳动力绝对量比1988年减少24.4万,非农就业份颔减少1.7个万分点;1990年,仍有微弱的下降。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脆弱性与宏观经济的变动密切相关。1978年之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农业劳动力转移开始启动,转移的量逐步增多。从1984年到1988年,宏观体制的全面改革和政策的松动,随着乡镇企业大数涌现,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高潮,相当多的农民开始进入城市搞劳务产业。1989年开始进行为期三年的治理整顿,由于宏观政策的全  相似文献   

10.
民工潮作为改革深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连续多年出现的特殊现象,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民工潮究竟属于经济发展中什么性质的现象,它寓含了什么样的理论意味?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关于民工潮的研究不少,但对此却少有涉及,讨论不够。这一问题关系到我们思考民工潮问题的视角和基点。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总是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发展道路的奇异特征,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的基本主题和必然趋势。世界经济发展的史实表明,农业就业的份额下降的基本实现形式,是非农化与城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农村劳动力转移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它们分别构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内容.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及其演进过程入手,通过对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的剖析,进而得出在不同发展阶段,产业变迁与劳动力转移速度、规模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规律,对中国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并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与阻力.  相似文献   

12.
所谓“逆向转移”,是指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种种原因又从非农业复归农业、从城镇回到乡村的反弹现象。穆光宗在《江淮论坛》1990年第5期上著文分析了“逆向转移”的成因:第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从1989年初起,国家廾始采取紧缩政策,首当其冲的是建筑业,同时,因紧缩信贷,乡镇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再生产能力受限,而且有上百万家乡镇企业被关、停、并、转,吸收从业人员的能力大大降低。第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是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产业,但农村非农产业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闽西北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农业劳动力超出了刚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容量,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非农产业和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内拉力,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农民自发的选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影响农业生产的后劲、计划生育、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等负效益。提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广度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建立与完善劳动力中介组织,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发展农村小城镇与返乡创业相结合,加速农村城镇化;扩大金融信贷渠道;完善农地“三权”分离机制,促进农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加强政府的服务完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温州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考察张仁寿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变动现象。但从80年代末以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产业资本有机构成大大提高,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减弱。同时,随着讲地面积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营规...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和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城市化实际上是一个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与国外城市化的动力来自城市工商业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不同,我国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转移的冲动,本文试图从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状况以及转移的途经着手,分析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和应采取的措施。一、一个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小型的私营企业为主体,以轻工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经过长期的缓慢发展而积累起腾飞的经济基础。这样的…  相似文献   

16.
蒋小勇 《学术论坛》2001,(Z1):52-55
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认识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1.阶段性鲜明.从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末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主要是"离土不离乡",即首先是在本地寻找非农就业机会.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表明,1993年底全国乡镇企业职工人数为1234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9%.1978~1991年转移到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占总转移的83.5%.  相似文献   

17.
一、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为493.l亿元,至1993年达到315407亿元,增长了630倍,占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63688亿元的49.5%。乡镇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在改革开放事业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乡镇企业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1993年我国乡镇企业达到2452.9万个,从业人…  相似文献   

18.
从人口迁移角度而言,城市化即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镇)人口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城镇人口比重低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阻的注脚.受阻原因可以归结为政府的缺位、错位与越位所致,分别体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制度性障碍;城市化盲目追求速度、忽视质量;市场力量推动的大城市扩张受抑.城市建设和发展应以市场化为主要手段,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提供系列制度保障,实现农村劳动力彻底转移.  相似文献   

19.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现实途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的问题必须从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创建一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条件等 ,具体说应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增强农村就业劳动力的适应能力 ,二是发展巩固乡镇企业 ,三是推行农业产业化 ,四是加速小城镇建设 ,等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在 1.5亿左右 ,能否解决如此庞大的农村就业大军 ,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一般而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概括为三大趋势:趋势之一:农业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即由农林牧副渔业转向工商运建服各业导致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