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劳动力转移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农业内部的劳动力转移,即种植业劳动力向牧业、养殖业、林业、副业转移;二是农业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转移;三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目前,在我国主要是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少量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闽西北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农业劳动力超出了刚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容量,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非农产业和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内拉力,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农民自发的选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影响农业生产的后劲、计划生育、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等负效益。提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广度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建立与完善劳动力中介组织,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发展农村小城镇与返乡创业相结合,加速农村城镇化;扩大金融信贷渠道;完善农地“三权”分离机制,促进农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加强政府的服务完善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1865-1914年是美国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高潮时期。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是工业革命、城市化、农业革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变革。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对美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世界各国专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工业部门一般都是集中在城市里发展,先行工业化的各个国家都顺其自然地选择了一条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发展道路.现在,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同样面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并在大规模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作用.乡镇企业的发展标志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一般而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概括为三大趋势:趋势之一:农业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即由农林牧副渔业转向工商运建服各业导致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  相似文献   

6.
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转变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不可逆转的潮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因非农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农民创业和劳作的意识较弱,因而还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冬眠劳动力。加强县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使冬眠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以及培育冬眠劳动力的创业意识等,不仅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冬眠劳动力,使冬眠劳动力不因气候的影响而赋闲在家,而且可以扩大非农产业就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例,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当今世界一切不发达国家重要的社会问题。但是通过什么途径转移,各国却不尽相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农村就地消化,城市分流,多向输出等多种形式转移。而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一)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非农产业的转移,把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使农业人口不断减少,这是世界上一切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列宁早就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的增加,农业人口的减少。”①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逐步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农业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小。这些国家,在社会总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足10%,90%以上的劳动者从事其他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从而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可见财富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通常是与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费用的减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及假定条件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或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普遍趋势和规律,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国外已有多种理论,如  相似文献   

9.
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有其不同于发达地区的特殊性,存在一系列制度约束,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从“制度”着眼,寻求解决民族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随着同民经济的发展处于变革过程中,并影响劳动力的转移。研究经济结构变来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这在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的我同,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农业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经济结构包括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产值结构指农业产值与非农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份额。就业结构指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产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中的份额。经济结构变革的核心是农业产值份额下降,非农产业产值份额提高,即产值结构转换和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而非农产业劳动力份额提高。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研究袁永新一、导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人力资源由边际效益低的地区向边际效益高的地区转移,是每个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和规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存在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12.
取消农业税作为中国农村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政策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本文首次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对其政策效应进行分析。通过观察中国宏观层面的农劳比指标变化,结果发现:2004年开始取消农业税以后,中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进程明显加快。我们选取1999—200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的识别方法进行实证检验,证明了取消农业税对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效应明显,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推测。我们认为在经济下行时期,为从供给侧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可从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着手,继续推进农村经济领域的相关改革。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选择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和模式,不仅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辽宁改造传统经济结构和模式,实现现代经济增长,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农业的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乡镇企业作为其主要载体,通过分散转移的方式,实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但在上述转移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制约和限制农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作许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农业产业化、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三个关键环节.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和主攻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富裕农们的根本出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稳定农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古农业经济局限性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延方 《北方论丛》2007,2(1):97-100
英国中古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一定成果,出现“城市复兴”景象,初步形成农牧混合经济结构,这是由许多原因促成的。其中,中古农业生产本身的局限性,像“季节性失业”、人口和土地资源之间的不平衡和农业生产的边际收益递减性等特点是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和转而从事非农产业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特别是农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从农业本身寻找出路,必须从非农产业当中找到良策。从一这观点出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解决农民问题必须减少农民,把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只有这样,农业机械化、农村现代化、农民文明化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而在这一过程中,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17.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问题 推进和实现工业化的基本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然而,从这十多年尤其是1988年之后的情况来看,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机制还十分脆弱,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不稳定。1989年,浙江非农劳动力绝对量比1988年减少24.4万,非农就业份颔减少1.7个万分点;1990年,仍有微弱的下降。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脆弱性与宏观经济的变动密切相关。1978年之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农业劳动力转移开始启动,转移的量逐步增多。从1984年到1988年,宏观体制的全面改革和政策的松动,随着乡镇企业大数涌现,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高潮,相当多的农民开始进入城市搞劳务产业。1989年开始进行为期三年的治理整顿,由于宏观政策的全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论述,是以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我认为,“二元经济”理论及其相应的政策主张,都不适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农村劳动力转移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它们分别构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内容.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及其演进过程入手,通过对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的剖析,进而得出在不同发展阶段,产业变迁与劳动力转移速度、规模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规律,对中国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并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与阻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受农地供给约束,农业劳动力需求会不断递减;现有农村人口增长一时间难以放慢,农村劳动力供给有无限增加趋势。这二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劳动力过剩性不断增强。如果不寻求到一条有效的转移道路,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以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代价换取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化的状况,提高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农业过剩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拓展农林牧渔就业容量;二是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彻底改变城市一工业,农村一农业传统的城乡经济格局,发展农村“二元经济”,扩展农村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