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这样一种研究视角进行了检讨,指出尽管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种种负面影响,但并不必然导致社会成本的上升。本文指出重要的不是农村劳动力流动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本文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真正的社会成本问题是农民“离土”、非农就业以及向市民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结构性紧张,而缓解这种结构性紧张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将成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张彩江  马庆国 《学术研究》2004,71(11):33-40
本文研究了剩余劳动和劳动剩余概念的区别 ,建立了劳动力状态静态模型和劳动力流动的动力方程 ,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力因素。在此基础上 ,评价性分析了Lewis模型和Ranis -Fei模型的不足 ;并进而详细研究了乡镇企业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指出这种转移产生了“农业剩余深化”、“劳动剩余深化”和“工业剩余深化”的重要现象。这种研究为深入探讨我国“三农”问题 ,寻求工业化新模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学界讨论过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所有制问题。①现在,这个问题又提了出来。这两次讨论都与国民经济大调整有关,并非偶然。调整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调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又不能不在许多方面涉及社会主义的劳动力个人所有制问题。五十年代后期在我国刮了一场“共产风”,不但共了生产资料“产”,而且也共了劳动力“产”。“共产风”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之部门剩余说李嘉图是英国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剩余劳动力理论与机器的分析,即与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密切相关。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三版第三十一章“论机器”中。该著作是1821年发表的。李嘉图定义下的剩余劳动力包括劳动力之部门剩余和劳动力之全社会普遍剩余两个部分。前者起因于机器对部门经济和部门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后者反映的是工业化中劳动力的总需求和长期需求状况。以下,首先考察作为李嘉图早期思想的劳动力之部门剩余说。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工潮”之所以一年猛似一年,便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矛盾的集中表现。目前,我国约有1.5亿农业劳动力处于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的状态,人口的过度膨胀和资源的相对不足,引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现在“民工潮”的规模已经突破6000万人,其中90%是青年农民。由此看来,“民工潮”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时代潮。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中国知识界在中国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问题上有过几次争论,本文通过对20世纪初期与末期的两次社会论战进行述评,提出虽然时代不同,论证各方观点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实际上都为“中国化—西方化”两极之间的张力所约束。文章认为,只有超越这种张力,才能找到真正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中化与西化一百多年争论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随机抽样赣南90个村委会的调查资料,从农业资源及其劳动力需求、近8年离村增长率、年龄性别及学历结构、外出户型及定居户型等方面展开分析,揭示了农业劳动力绝对不足7村、相对不足25村与绝对剩余58村并存的潜隐性“拐点”现象,认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可分为消化绝对剩余量和相对剩余量两个阶段、目前正处于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渡的较早时期,应及时调整相关政策,促成城市化、工业化和“富农”化三大进程的良性互动格局,稳步而有效地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一般工人享有剩余索取权的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一般劳动力——一般工人取得工资、高级劳动力——人力资本所有者取得剩余索取权”命题的质疑冯子标认为:劳动力与人力资本分离,劳动力特指简单的劳动能力,人力资本则指高级劳动力,因而土地所有者、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作为四个经济主体参与价值分配,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实现分离,高级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并在价值形成中起主要作用,低级劳动力在价值形成中起辅助作用,也参与价值形成,但作用甚微,因而低级劳动力即一般工人仅取得工资,而高级劳动力——人力资本所有者则取得利润(剩余索取权)。李忠民则把人力…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流动、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社会资本起到了决定作用,而人力资本起到了支持作用;在农民工与城市融合过程中,人力资本起到了决定作用,而社会资本起到了支持作用。在转移和融合中,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分别起到“两级遴选”的作用。由于人力资本比社会资本具有长期性与“门槛性”,影响变量更多,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融合比向城市转移更具艰巨性。由于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两级遴选”机制的存在,在农村社会与城市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民社会”与“市民精神”等话题逐渐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内容。近来南京市就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市民精神”展开了全市大讨论 ,以下是部分专家学者就此话题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摘登。该座谈会是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和江苏省社科院共同召集的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滞后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其根源就在于农村部门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如果把这部分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其总产量不会因此减少,即使是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前提下也是如此。由于这部分剩余农业劳动力和其他劳动力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从而降低了整个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收入水平。针对这种情况,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将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中去,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这种转化的中心是工业化,而工业化的表现形式和落脚点则是城市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二元经济转化问题,实质上是农村剩余劳…  相似文献   

12.
一、基本特征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特色。(一)“崩泻式”转移与农业超常规增长这个特征,主要存在于80年代前期。由于在80年代以前积淀了巨量的“零值劳动力”,在80年代初一旦启开了商品经济的闸门,这种过度饱和的剩余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制度创新储全胜现阶段,我国农业部门有大量的劳动力呈剩余状态。农业劳动力剩余部分的退出机制的选择和有效转移,是农业现代化乃至国民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本文拟对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实现其转移的途径。一、我...  相似文献   

14.
试探“民工潮”对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谢圣赞目前我国衣村总劳动力为4.5亿人,按现有的生产能力,其中1.5亿左右被农、林、牧、渔业吸收,9000多万被乡镇企业消化,剩余的2亿左右农村劳动力时刻都处在转移流动中。这股庞大的流动大军不仅对流入地(主要是大中城...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演变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要全面反映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就必须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的变化去考察。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正是从就业结构的变化开始的。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不仅来自城市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而且来自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障碍。要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就必须谨慎地进行产业选择。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普遍遇到两难的选择:即用资本密集型企业来推进农村工业化,固然从近期看不利于吸收、消化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同时,还会由于资本的严重短缺而导致的高昂机会成本,但从长远看却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个战略性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刘肇润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目前,农村的劳动力有4.4亿人,其中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上的劳动力约有1.1亿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3亿人,剩余劳动力将超过2亿人”①。大量的而且正在继续增多的农村剩余...  相似文献   

17.
论智力劳动力的价值创造、价值计量及其收入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 ,其价值构成要发生两次质的飞跃。第一次是教育投入首次超过生存费用 ,劳动产品实现了从体力到智力的初步转化 ;第二次是劳动投入新创造价值超过了旧转移价值 ,实现了劳动力价值结构的主体成分的更替 ,加速了劳动力的智力化进程 ,这时生存费用在劳动力价值的构成中已变得微不足道 ,劳动力摆脱了“体力”困扰 ,真正升华为智力密集型劳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过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在职超员”及城镇青年的“待业”问题,日趋显化和严重,对此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回答,是深化劳动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是不是商品问题,经过多年的讨论,尽管仍然难于统一认识,但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却日见清晰。本文仅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否会引起货币向资本转化,是否违背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命题,作些探讨。 一 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的发现,即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科学  相似文献   

20.
由于经济学家们通常假设,当买者做出决策时他们是理性的,他们是从自己购买的物品得到多大收益最好的判断者,而且他们的偏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因此,在大多数市场上(这里排除了诸如吸毒之类的不良偏好的市场),“消费者剩余”都反映了社会经济福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者剩余”作为对市场结果的“合意性”所作出的规范性判断,同时也是对一种经济制度或一项制度安排好坏的判断标准。当社会的决策者尊重并考虑消费者偏好时,“消费者剩余”就是社会福利的一种具有说服力的衡量标准。(一)“消费者剩余”的基本内涵在边际效应递减的世界里,当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