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时代的信息困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我们已经身处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乃至人本身,由此产生一系列由信息引发的问题。人本质上的信息向度被扩大,人同物质世界与信息世界的关系发生变化,网络时代的人形成一种网络理性。这一切造成了网络时代“自我”的严重分裂。这是人类的新危机,也是我们在网络时代“创造自己”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伦理道德面临的新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基本技术支撑的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导致人类正在迈入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社会".信息、网络筑就的新型的技术或经济基础,在迅速、彻底、全方位地改变人类的生存、活动方式的同时,为一个社会的道德发展、为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可能性,但它也导致伦理道德领域正在经受多方面的挑战,如信息化挑战、虚拟化挑战、多元化挑战、非中心化挑战.技术的力量再强大,它毕竟只是人类的工具,如何运用则主要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特别是人们自身的问题.一个主流文化价值观、主流道德得以弘扬的社会,一个真正合乎人性、使人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文明社会,还有赖于人们基于信息网络技术去谨慎地选择和创造.  相似文献   

3.
《新学术》2007,(1)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等的媒介理论,此理论曾迅速风靡欧美各国,极受褒扬,也曾受到激烈批评。而在经历褒扬和批评的起伏之后,在相当长时间内麦氏及其理论似乎退居于较少引起注意的位置。时过境迁,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尤其是因特网的迅速崛起,人们对媒介技术的社会作用的关注再次出现高潮。本文将会谈到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和“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等,阐明这样一个思想:e时代将不仅仅是塑造我们的信息世界,“网络”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的组织结构,网络式的组织结构可以将人的最大潜能得以释放,更全面的投入社会与自然中。网络时代人的发展将最后走向全面和自由。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会在带给人们极大自由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现实道德难以应付的难题,使得建构网络伦理显得日趋迫切与必要.建构网络伦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制定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论网络伦理研究的人文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得不面对网络时代价值观念的震荡、冲突、扬弃和重建.对网络伦理研究的历程进行概括和梳理,揭示网络伦理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内涵及其实现的基本途经,旨在改变网络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提升网络人的精神和道德境界,从而拓展、延伸和强化人性中的品德结构和伦理气质,促进网络人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的伦理困境及建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在带给人们极大自由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现实道德难以应付的难题.使得建构网络伦理显得日趋迫切与必要。建构网络伦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制定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会的伦理及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在带给人们极大自由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现实道德难以应付的难题,使得建构网络伦理日趋迫切与必要。探讨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并分析构建网络伦理的价值,进而提出构建路径,有利于保证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市场伦理发展的自然逻辑与人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春晨 《河北学刊》2003,23(3):84-89
市场伦理是与自由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价值体系 ,没有自由的市场社会环境 ,也就没有市场伦理。市场伦理的发展有其自然演进的逻辑 ,随着市场及市场秩序的自发形成和发展 ,市场伦理也随之发生演变。在市场中活动的人们所具有的伦理情感和道德心理 ,是市场伦理发展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9.
试论网络伦理的建构原则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带给人们极大自由与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伦理问题,使得建构网络伦理显得日趋迫切与必要.建构网络伦理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社会责任原则、整体利益原则、人性关怀原则、公平正义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因势利导原则、兼容允许原则、和谐发展原则等.  相似文献   

10.
阿奎那认为,自由适用于发自理智和意志(即理性能力)的行为,阿奎那称其为人性行为。人性行为即伦理行为。人的伦理善之完成(道德实践)同时仰赖理智与意志两者的相互配合,而人的行动由潜能到实现的过程端赖自由意志的促动。追求伦理之善即追求人性的成全与自足。意志自由因包含“对已之爱”指向现世人生,又以终极之善为最终的超越指向,并遵循自然法或本性之律之规定,由此而在伦理之善的神圣与世俗间构架起通桥。  相似文献   

11.
寻传蛮源于氐羌民族,属乌蛮种类;唐时为南诏所统,居于南诏国境之西,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上游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一带,与氐羌民族的裸形蛮和百越民族的金齿关系紧密.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过着狩猎的游猎生活,尚处于缓慢发展的原始社会.由于记载寻传蛮的文献不多,从人类学的视阈来检视南诏时期寻传蛮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对乌蛮史的研究提供民族学资料解读方面的范式,而且也可以推进南诏国史研究的新向度.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古代"自利人"描述和西方"经济人"假设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祥财 《社会科学》2006,1(7):86-92
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对"自利人"的描述达到了很高的理论水平,但这并没有导致市场经济的自发扩展."自利人"假设和集权专制的政治体制可以、也曾经结合过.较之于西方的"经济人"假设,先秦时期的"自利人"描述在理论内涵上是有缺陷的;承认人都具有求利的本性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了其他现代意识和社会机制,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建立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天人之论真能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危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庆中 《河北学刊》2004,24(5):93-98
殷周之际 ,周公“损益”殷商宗教 ,纳“德”于宗教信仰系统之中 ,作为天人沟通的根据 ,形成了“天人德合”的天命观。春秋时期 ,由于社会转型的外缘助力 ,西周天命论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 ,构成天命论的诸多要素 ,特别是天、人等要素遂逐渐发生分化 ,并得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 ,老子与孔子反思夏、商、周三代宗教及春秋时期的政治现实 ,借助于西周天命论分化带来的丰富文化资源 ,扬弃“天人德合”的思维模式 ,分别建构了“推天道明人道”和“推人道达天命”的哲学体系。《易传》综合二家之说 ,围绕人与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人与社会合理存在的可能性问题 ,建构了颇具特色的天人之学 ,奠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所以 ,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问题主要是用来解决伦常名教的形上基础、人之为人的根据以及终极关怀等安身立命问题的 ,而不是用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等问题的。中国古代哲人几乎从不用知识论的进路考量天人及二者之间的距离 ,而是靠修养、直觉、(准宗教性的 )情感体验来感受天人之间的默契。由于是一种默契 ,也就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因此 ,理解的空间也就相当大 ,能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反对“以物易性”即人的物化,《庄子》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了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的问题,蕴含着对人自身之“在”的关切。在何为合乎人性的存在以及如何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等问题上,《庄子》展示了其在天人之辩上的另一面。对《庄子》而言,人性化的存在,以同于“天”为其实质内涵;与此相应,走向人性化存在的途径,主要便表现为循乎天道而回归自然。这里既有化“人”为“天”(形成第二自然)、走向实践智慧的一面,又内含着对自在及自发形态的肯定。其中交错着确认目的性(对人性化存在的向往)与悬置目的性(疏离名利以及广义的文明化追求)、天道与人道、自然与当然之紧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反对“以物易性”即人的物化,《庄子》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了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的问题,蕴含着对人自身之“在”的关切。在何为合乎人性的存在以及如何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等问题上,《庄子》展示了其在天人之辩上的另一面。对《庄子》而言,人性化的存在,以同于“天”为其实质内涵;与此相应,走向人性化存在的途径,主要便表现为循乎天道而回归自然。这里既有化“人”为“天”(形成第二自然)、走向实践智慧的一面,又内含着对自在及自发形态的肯定。其中交错着确认目的性(对人性化存在的向往)与悬置目的性(疏离名利以及广义的文明化追求)、天道与人道、自然与当然之紧张。  相似文献   

16.
形而上学的超越就是关于存在者的本质之维和实存之维的追问;现象学以“回到事情本身”的姿态为自身开辟道路。现象学视域中的“超越”有这些取向:只有进行着的体验和其所构成者才能被视为真实的东西,由此可以回溯到原初的奠基者;“人”基于本己的有限性和可能性而作出本真的决断;就趋向于神圣物的人而言,他是超越自身和所有其他生物的存在者;其超越意味着对最高价值的仰承;人是那进行着超越活动的未知数。  相似文献   

17.
在满文化与汉文化的长期接触、影响过程中,满族文化并未发生单方面变迁,满汉文化也并未融合为一个新的文化,而是出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满汉文化“涵化”。无论是在伦理思想、语言、服饰方面,还是在饮食、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满汉文化都表现出涵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和地区的角度看,现代化的特征值得关注:第一,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变化,自然界由于现代化而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现代化标志着人与人即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第三,现代化意味着经济意识形态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超越。第四,现代化对国际关系的改变。第五,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是生物和人类进化的一个阶段。第六,现代化进程开始于西欧,是西方把整个世界卷入现代化浪潮的。第七,“现代化”是西方线性发展历史观的概念。第八,现代化意味着社会系统复杂性的进一步发展。第九,现代化与文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表现为各种地域模式。第十,现代化与全球化在时间段、内容、分析架构和包容性方面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19.
易立君 《云梦学刊》2006,27(1):109-110,136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以“柏油娃”的神话故事作为他的小说《看不见的人》的基本结构来反映黑人以及现代人类面临的“无形”的真实困境。作品内涵深刻,艺术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看不见的人》与《小癞子》等流浪汉文学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 (RalphEllison)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流浪汉文学的经典之作。艾里森通过一个黑人流浪汉在寻找自我的流浪中 ,审视自我 ,探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来反映美国社会中现代人的自我异化和生存困境 ,以及民族岐视和压迫 ,隐喻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通过《看不见的人》与《小癞子》等经典流浪汉文学的比较 ,可以领略艾里森创作手法、人物塑造及语言选择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