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信息人假说”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是构成世界与人的基质。信息社会与网络时代所构建的“虚拟时空”,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对人性的传统认知,使得以往种种关于人的本性假说在信息网络时代面前显得缺乏解释力和说服力。在网络空间中,“信息人”是活动主体,是网络伦理所要调节规范的道德对象,同时也是网络精神的主要体现者。网络社会所赋予“信息人”的自由、平等与多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原则和伦理要求,也是信息人作为网络伦理的主体所应享有的权利,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性需要。这种人性需要,为信息科技推进网络自由、共享、平等、多元提供了社会动力,也使得“信息人假说”有了现实的基础与依据。“信息人假说”通过人的生存状态的更本质层面即信息交互作用层面,重新透视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将为人们超越以往传统社会的人性假说,获得网络时代人的行为解释的特定视角,求得对信息时代网络伦理与全球伦理发展的重要突破开拓一条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介质,以其信息传播的广容性与共享性、传播世界的虚拟性与速度的迅捷性等天然特质,吸引着人们纷纷“触网”。“90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烙印,网络渗透到他们学习、生活、交往和娱乐等方面。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90后”大学生,早已习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网络改变了该群体获取信息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为此,本研究对321名北京邮电大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归纳出“90后”大学生在网上接受信息的习惯的现状,并对其网上信息接受习惯养成的原因作了探索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邬“存在领域的分割”理论是在信息时代条件下对以往哲学研究范式的批判质疑和转换。它改变了哲学在物质和精神二元对立前提下思考问题的研究习惯,确立了在物质和信息双重维度的复杂相互作用中理解现实世界的崭新思维方式。意味着人通过信息创造超越了精神在“存在领域”中的低层次地位,人因此而成为最杰出的信息创造者;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信息创造活动;人的现实世界因人的信息创造而成为“一个物质世界,三个信息世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复杂世界。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出新信息,人的生命、价值、本质力量才能得以彰显;人的信息创造力将成为最重要、最优质的战略资源,而每个人也必须为自己的信息创造担负责任。  相似文献   

4.
网络,这一对我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冲击的高新技术,将会给世界注入前所未有的动力。掌握网络技术,这是当今时代对现代人提出的起码要求。有人宣称,21世纪,“网”盲就等于文盲。 随着网络时代的进一步逼近,上网的人数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的上网人数已达到1600万。就年龄看,我国的网民大都分布在15岁至25岁的年轻群体中。那些街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网吧,不知吸引了多少少男少女在网络世界遨游。 上网,是时代的要求;上网,可以在网上冲浪,获取各种有用信息,不断更新知识,享受网络时代的新…  相似文献   

5.
《新学术》2007,(1)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等的媒介理论,此理论曾迅速风靡欧美各国,极受褒扬,也曾受到激烈批评。而在经历褒扬和批评的起伏之后,在相当长时间内麦氏及其理论似乎退居于较少引起注意的位置。时过境迁,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尤其是因特网的迅速崛起,人们对媒介技术的社会作用的关注再次出现高潮。本文将会谈到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和“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等,阐明这样一个思想:e时代将不仅仅是塑造我们的信息世界,“网络”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的组织结构,网络式的组织结构可以将人的最大潜能得以释放,更全面的投入社会与自然中。网络时代人的发展将最后走向全面和自由。  相似文献   

6.
对《“客观信息”范畴的再质疑》一文的反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中月”仅仅是一个关于“存在”的不同形式的案例,而根本不是什么关于信息进化和全息现象的案例;自然事物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痕迹”本身并不是信息,只是关于信息的“特定编码结构”,而其中所可能呈现的自然关系的反映内容才是信息;承认“客观信息”的存在,丝毫无损“物质世界”的颜面,这恰恰证明了物质世界自身的能动性、普遍联系性和运动变化性;事物的进化和退化主要体现在程序信息的变化上,尤其在生物界,程序信息的复杂化发展程度标明着生物进化的等级和水平;健全人体中所凝结的关于人的社会历史关系的相应程序性信息规定的并不是霍先生所粗俗理解的那种具体人类历史过程或文本的内容,更不是什么通常所说的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社会关系,而只是能够在人类社会文化的中介下发育出来的属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具体结构,以及能够融入人类社会,能够习得人类文化,并还可能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ChatGPT的出现代表了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重要进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更是超越马克思本人所处时代的“新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无法成为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在“信息文明”之下的借鉴,反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在人工智能这一新事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ChatGPT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改变生产关系、转变经济基础、重构上层建筑等方面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映照。同时,ChatGPT依托于“信息文明”这一背景,在消除剥削、消除异化劳动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等方面也在新时代回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然而,我们也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赋予的人的基本地位,对ChatGPT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反思,要避免在“信息文明”的人工智能技术中可能出现的人的“动物性懒惰”、人的“创造性劳动”机会的丧失,以及在人工智能对闲暇空间的占据中可能导致的人的理性基础动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照“信息文明”,并以之作为ChatGPT的借鉴,促使ChatGPT向马克思主义的回归,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复制技术的发展对作为信息体的人的影响是极为本质和深远的。人作为信息体,亲身复制出近在世界,并借助手势、口语、文字等符号系统复制出遥在世界。近在世界和遥在世界不断动态叠合而成的“现实”世界,是信息世界。主客我互动的信息世界,是超真实的世界。复制技术的发展,让信息超真实转换的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和加深:人工复制让心灵与自我发展;机械复制让阅读公众兴起,让人对世界的占有欲望通过复制技术以遥在的方式得以满足的同时,却又感受到灵光消逝的“辩证的忧伤”;数字复制让人作为虚拟实在场不断实时拉近现时与历时宇宙,却又面临着如何才能在光速互动的大数据智能时代生存的巨大压力。作为信息体的人,要想不被大数据智能机器挤得无工作可做,而是能驾驭大数据智能工具为自己工作,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效能就成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对人类信息行为的哲学分析和经验观察,阐释了网络时代的信息管制策略的思想依据和复杂后果。论文通过研究信息的人本意义和时间维度问题,探讨了“信息质”的概念和传媒的“信号博弈”,以此作为思辨工具,作者详尽分析了不同的“离合”(传播信息的游离与契合之间的比值)配置对于不同时期的不同传播对象的传播效用。最后,文章把媒介及把关人如何管制信息传播的问题,归结为不同社会阶层所持有的信息效用理念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信息过剩现象及其负面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动态的和超文本式的信息传播模式,带来了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加工处理的高效与便利,这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疑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然而,由于信息社会自身不可避免地具有廉价生产信息和知识的倾向,加之计算机和网络自身的内在逻辑所导致的信息技术基础自身所存在的某些缺陷,也使信息和知识无限制地急剧增长,以至人们常常使用“信息爆炸”一词来描述信息社会这种特有的现象。   “信息爆炸”的直接负面影响便是信息过量乃至信息过剩。所谓信息过剩,是指信息的生产、传播、接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