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城镇失业与再就业问题日益成为改革与发展不可回避的重点、难点问题。本文从研究城镇失业现状与成因入手,通过对失业与再就业矛盾。和再就业障碍的分析,探讨促进城镇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失业与就业: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综观全球,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失业———这一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的产生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困扰许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从西欧到东欧,从北美到南美,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失业与就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创造就业机会”、“制定反失业对策”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不得不面对失业与就业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各国不同类型的失业,以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治理失业与贫困问题的社会政策,进行分析与考察,从中总结出一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为我国实施再就业工程提供决策思路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所谓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使人类对大自然的统治和掠夺到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当代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西方国家普遍实现了现代化的背景下,有了新的更加复杂的形式,生态危机也日益显现。针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国外马克主义者对生态问题也开始了自己的关注和思考,“法兰克福学派”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其他的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经济发展明显滞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失业与劳动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能否解决好再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黑龙江省城铝就业与失业状况1997年是“九五”计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黑龙江省在贯彻落实省政府85号文件精神,实施“再就业工程”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促进了就业局势的稳定。1.就业和失业变化情况截至1997年三季度末,黑龙江省从业人员919万人。由上年结转的29万失业人员,加上本期增加的13万失业人…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外部经济环境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深,大庆市外向型经济受到的影响初步显现,表现为外贸进出口的波动与对境外投资的快速增长,大庆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危”与“机”并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步成为社会的重要经济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很多外资企业到中国投资,独资、合资、合作和公司制企业层出不穷。我们不得不关注到这样的现实: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农民涌人城市,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各个领域的生力军,越来越多的下岗失业人员成为了极大的社会问题。围绕“农民进城”,“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而展开的关于“民工维权”、“利益保证”、  相似文献   

7.
因稀缺性引发的水资源危机使水资源问题“安全化”,国际社会对“水战争”或“水冲突”的担忧和恐惧正随之日益加深。近些年,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水纷争事件,水资源安全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构建的重要因素,随着亚洲水资源危机的显现和中国实力的崛起,中国有必要也有能力在地区层面提供更多的区域性公共产品。中国在周边地区逐步开展了多层面的带有战略伙伴建设和公共外交性质的“水资源外交”,使之发挥着冲突预防,危机管理与促进区域合作的职能,凸显了中国在和平与稳定的周边地区构建中的负责任大国风范和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8.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与“驱东避西”的就业取向,由此相互交织而引发的失业现象以及相关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不仅与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紧密联系,同时也取决于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叶阿次 《兰州学刊》2011,(7):201-203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加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中国式管理也是近来提得较多的内容,而中国式管理的核心显然离不开影响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儒家理论,儒家心性论研究的“三分法”对于中国人的管理思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基于“三分法”的哲学思维恰恰是中国式管理区别于西方管理的哲学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产权形态客观上经历了一个由共有状态向私有状态转化的社会历程 ,其产权性质对转轨经济中劳动力失业风险分担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失业风险的成因与类型 ,国家与劳动者应分别承担总失业风险中的“系统风险”与“个别风险”部分。中国转轨经济失业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就是建立“国家与个人共担、个人为主体”的失业风险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1.
徐晓丽 《理论界》2008,(10):211-212
在当今中国,解决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紧迫任务。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失业是总量型失业为主,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为辅,隐性失业日益显性化。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解决当前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是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适应全球经济重构所面临的新挑战与新要求的重大举措。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基本制度框架初步建立,改革开放效应开始显现;上海自贸试验区重点进行了多个方面的制度探索,并已形成若干成果,“可复制、可推广”的溢出效应正在显现。与此同时,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也不断显现,亟待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和讨论,并尽快制定相关政策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年代,面对现代新儒学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构成的挑战,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回避,而是采取了主动式批判与深刻性构建并举的策略。“主动式批判”,即将这种回应置于主动“破”现代新儒学的科学性的实践中,以此来“立”马克思主义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大力彰显了当时日益成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度;“深刻性构建”, 即通过将“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起来的思维方式开展系统性地“立”,亦充分体现了当时日益成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的深度性。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一直保持高速、稳定的发展,这种现象在国际上被称之为“中国奇迹”。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来源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正是由于中国制造业的日益强大,所以在国际上出现了“中国与世界工厂”有关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在国内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也如火如荼,但在过去的研究中往往侧重于定性的、历史的、逻辑的、主观的论述,缺少定量的分析与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5.
对失地农民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及其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斌  惠晓峰 《兰州学刊》2008,1(2):105-107
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由征地引发的失地农民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矛盾日益凸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必须改革和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土地征用制度和征地利益分配机制,使失地农民“失地不失利”;建立留地安置和土地入股等制度,就地消化失地农民,使他们“离土不离乡”;积极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使他们“失地不失业”。  相似文献   

16.
关于建立失业保险制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建立失业保险制度问题韩翠兰○吕晓东随着企业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竞争规律,尽快摆脱经营不景气的窘境,实行了“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种种措施,出现了部分职工下岗失业。如何看待下岗失业,如何安置失业人员...  相似文献   

17.
18亿亩的耕地数量是我国必须坚守的底线,传统的研究进路主要强调政府对耕地保护的“刚性”管理与干预,但随着市场机制的确立,其弊端日益显现。本文在已有耕地保护制度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干预”与“自治”并重的耕地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软着陆”后,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亚洲金融危机间接波及中国,人民币币值稳定受到挑战;国内金融体系潜藏信用危机,通货紧缩加剧了失业下岗矛盾。中国经济“软起飞”要求适度放松银根,改善结构调控,注重效益,重建信用。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稳增长时期。中国经济“软着陆”后,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亚洲金融危机间接波及中国,人民币币值稳定受到挑战;国内金融体系潜藏信用危机,通货紧缩加剧了失业下岗矛盾。中国经济“软起飞”要求适度放松银根,改善结构调控,注重效益,重建信用。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稳增长时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失业现状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失业”所特有的历史积淀性和释放性,使现阶段中国失业问题表现出非常态的国别性,并且显得积重难返。失业作为几十年计划经济代价的继承支付,与其说是经济问题,不如说是政治代价的经济支付。面对平缓的短期菲利浦斯曲线,在一定时期内去适应一个平和的有惯性的通货膨胀,以牵制失业率的上升;或以通货膨胀一定程度的向上爬行,“换来”失业率的相应下降,对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是值得的。  相似文献   

20.
“显现”概念是胡塞尔、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现象学最直接的交汇点,他们都将“现象”的原初意义理解为“自身显现”,这既体现了三者在“回到事实本身”问题上的一脉相承性,也彰显了现象学理论谱系的相互关联性。但他们对显现内容的理解却存在重大差别,这种差别又充分体现了他们各自理论的自足性。胡塞尔强调“纯粹意识”之显现,将“什么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转换为“如何显现”的现象学问题,开创了现象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海德格尔强调“存在者自身之显现”,将“现象”从意识领域拓展至整个存在者领域,实现了现象学的存在论转向;而阿伦特则强调“人之复多性的显现”,揭示了现象学所隐含的公共维度,实现了现象学的政治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