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实践本体论的提出本来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的讨论,但王金福同志却在《实践本体论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一文(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以下简称“王文”)中说:“实践本体论者一定会感到,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围内论证实践本体论,那是困难重重、四处碰壁。要使实践本体论说得通,至少要跳出这个圈子才行。”这就把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列入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围之中了。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个哲学概念都有它的特定涵义,都是在哲学史上形成和发展的;脱离哲学的发展历史,争论某一哲学概念的涵义,往往容易重复哲学史上某些早已结束了的争论。吴建国、崔绪治同志坚持实践标准的“唯一”性,主张“净化”实践概念;不同意把“有目的”纳入实践要素和把“能动性”归结为实践的特性。①我认为,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主张则是不正确的。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对实践涵义谈一点不成熟看法,以求教于吴、崔两位和哲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3.
孙月才同志在《实践决定论——自由的真理》一文中把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归结为实践决定论,我十分赞同;但在他的论证中,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第一,在确定哲学史上决定论和非决定论观点的具体归属问题上,孙月才同志断言:“决定论一般是唯物主义的主张,斯宾诺莎就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决定论者。黑格尔可以说是唯心主义中绝无仅有的决定论者。”我认为,这一说法是不科学的。从逻辑上说,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既不等同于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也不等同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其实质仅仅在于是否承认“不  相似文献   

4.
精神活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当代中国学术界所力图建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也都是奠基在对此问题的本真回答之上的。精神活动的本质问题是发展当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方世南同志在《求索》1988年第2期上的文章,从精神活动应被认  相似文献   

5.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列宁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同样对实践观以很大的注意.因此,研究列宁的实践观,对于我们完整地准确的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重要意义.列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坚持了实践观的“物质一元论”基础.近几十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散布“实践一元论”观点,歪曲和反对马  相似文献   

6.
一个时期来,学术界在评述实践观的一些问题时,似乎有一种不恰当地拔高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认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倾向。例如,有人把实践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而现代西方哲学中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更是在制造马克思和列宁的对立,妄图以所谓的“实践一元论”取代“物质一元论”。因此,如何恰当地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物质一元论,就成了哲学研究和当代哲学斗争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观、实践观和整体观上否定了传统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辩 证法和物质定义。他们或立足“实践一元论”强调马克思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理论和辩证的物质 观,在物质和精神、思维和存在、人和自然的二元对立中,突出了实践的中介作用;或认为物质实体 只是人类的历史意识、语言结构和符号系统的最后参照物;或认为世界中不存在原初物质、物质和 精神的同一性,及物质的绝对第一性。其唯一存在就是“不断的破坏和连续的否定”。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根据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经验,对实践的含义和内容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和科学规定。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客观的活动”;列宁把实践称为“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认为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环节”和“交错点”。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把实践的含义科学地表述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指出实践就是“做或行动”,是“人类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在中国哲学界长时期地被误解着。徐崇温先生《“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把他刻画成了一个对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一元论”者,是这种误解的一个表现。在最近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这种误解竟成了争鸣双方的共同见解:《光明日报》1989年7月17日刊出李惠斌先生《葛兰西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解》一文,认为葛兰西的“实践一元论”是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0.
《晋阳学刊》一九八三年第五期发表的李怀君同志的《“不应把工具、对象和结果纳入实践范畴”吗》一文,对拙文提出不同意见,这对于进一步研讨实践要素问题是有益的。李文认为,工具、对象和结果是实践的要素,应当纳入实践范畴,不然,那就必然导致“抽象、空洞的实践观”。我对李同志的论证仍有疑问,想再谈点粗浅看法,与李同志商讨,并就教于其他同志。李文也以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为根据:“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里,马克思明明把“劳动本身”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并列作为“劳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再说实践本体论的困难与我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答朱宝信同志王金福我曾在《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上发表《实践本体论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一文,对当时流行的实践本体论提出了商榷性的意见。在经过分析之后我说:“总之,实践本体论是说不通的。”...  相似文献   

12.
也谈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简评苏、谷之争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苏星同志《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与谷书堂、柳欣两同志《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之间的争论,认为各有偏颇之处。苏文否认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参与价值决定、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谷、柳文提出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以及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文章最后还对有人主张“改造劳动价值论” 的错误观点,进行了评析和批驳。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二期,发表了《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一文后,一些报刊发表文章,围绕“认识的源泉”问题开展了百家争鸣。对立最为鲜明的两种观点是:有的同志认为“客观实在才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甚至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另一些同志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说“客观实在才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不全面的,似乎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从表面上看,这是关于“认识源泉”的争论,仔细一想,不止于此,这个争论关系到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关系,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与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区别等问题。因此,这个讨论很有意思,值得进一步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4.
《河北学刊》1982年第2期发表刘勤署同志的文章,题目是《也谈客观真理的定义——与徐飞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定义”),对我在《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10期上发表的《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文提出不同意见,我觉得有必要作一答辩,这样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深入研究是有益的。 “定义”对我文章中引用和阐述的列宁关于客观真理的观点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说我在理解列宁的那句话时抹掉了在“人的表象中”五个字;二是说我断章取义,没有将这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联系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只有在这里将列宁对这个问题的提法全部引出。列宁批判说,波格丹诺夫“把下面两个问题搞混了:(一)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二)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  相似文献   

15.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实践则是把二者联系起来的“中介”。因此,正确地把握实践的概念,不唯要弄清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还要弄清实践与存在的关系,这样才能深刻揭示实践的本质。本文试图从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这个哲学最高问题,来探讨什么是实践观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相似文献   

16.
读了《经济研究》1979年第八期孙冶方同志的《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很有启发,但有些说法还不能同意,提出来和孙冶方同志商榷。一、关于斯大林同志的生产关系定义中的“交换”问题。斯大林同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中有没有“交换”?孙冶方同志说:“斯大林定义中没有‘交换’”,“斯大林同志因为一般人都把‘交换’理解为‘商品交换’,他怕引起误解,所以就把‘交换’这一项目取消”。斯大林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17.
《庄子·寓言》“观雀蚊虻”之“观”,萧兵同志释为猫头鹰(文载《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四期),谢祥皓同志释作水鸭(文载《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四期)。释猫头鹰固然欠妥,释水鸭也未必正确。《庄子·寓言》的“观雀蚊虻”四字,历来意见不一。谢文中已作介绍,不重复。“观雀蚊虻”之“观”字应是“(雚风)”的讹写。(雚风),风也,《周礼·大宗伯》风师作“(雚风)师”。风者,凤也,燕子也,也就是殷商作为图腾的玄鸟。闻一多的《离骚解诂》、郭沫若的《离骚今译》附注、姜亮夫的《离骚笺正》,都认为玄鸟即凤皇即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省哲学界就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原理展开讨论,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意义。一九七二年,我参加广东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编写组,由我同另一位同志负责编写《认识和实践》这一章,是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作为认识论这一章中的一节来写的。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四年,我又参加该讲义的修改工作。张江明同志对该讲义的修改问题,从体系到一些具体观点提出了他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作为讲义的第二讲,代替原来的“物质和意识”那一讲。张江明同志的观点就是要把“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  相似文献   

19.
1 在哲学改革的讨论中,有些同志提出了以“实践一元论”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主张。如有的同志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实践一元论”中得到启发,认为葛兰西关于实践第一性原则的观点,“毫无疑问,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将列宁在认识论范围内讲的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这一论断的理解很不一致。周启伦、李铁城二同志在《“一分为二”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吗》一文中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把对立统一规律阐述为“对立面的相互渗透规律”,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把对立统一表述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而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仅仅是列宁所说的“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