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第四世界是指继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客观知识世界之后,于20世纪,借助电脑网络、电子通讯、虚拟技术及人类丰富的想像力将光、电、色、能、数字与信息集于一体,将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日常生活缩合为一,构建的一个美妙神奇的新天地。它是对塞博空间、虚拟现实、网络世界和信息社会等“新实体”的综合。其实在性主要体现为有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信息和网络;有其存在形式———塞博空间和塞博时间;有与现实社会和文化的紧密关系;许多方面都证明它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突出地展示了人性的解放和人本身的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2.
智媒体技术为各种传播形态的信息提供了“全连接”的技术支撑,人类社会自此从有信息传播边界的传统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社会生活场域,进入到信息传播边界消逝后的全连接世界。在互联网场域,信息从人际传播到群体传播再到大众传播,为此从媒介环境学角度提出“融传播”概念,分析智能媒体时代熟人社交的失控,无边界控制的赛博空间对人的多元身份确认的困惑,智媒技术对人的“监控”等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诸多影响,并反思拟真世界中的人际沟通。  相似文献   

3.
沈洁 《社会科学家》2008,(3):145-149
本文以赛博空间和物理空间为基础,将赛博文化与传统形态的文化进行比较.以世界的信息共享为前提,赛博文化显然具有了全球性的色彩,然而赛博空间自身的非中心化,又使得赛博文化的多元化得以保证.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赋予了赛博文化的消费者巨大的主动性,使之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搜索高度个人化的信息,并直接介入文化的生产过程.因而赛博文化是虚拟性和现实性的兼容、文化个性化与全球化的统一、以及多元文化与一元文化的有机结合.与传统形态的文化不同的是,它从真实性走向虚拟性,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从单向性走向互动性,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互联网上的生活,互联网已经构建了一个新型人类生活空间。人们用许多名词来描述这个空间,如赛博空间、网络空间、网络社会、虚拟世界、虚拟实在等等。然而,大量词汇的出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许多不便,不利于对这个空间的研究、认识和应用等。从中文翻译的习惯以及人类活动空间的本质来看,用赛博空间来命名是恰当的。其他几个词偏重于虚拟化或网络化特征,用来命名这一空间略显不足。因此,在界定赛博空间概念的时候,必须对赛博空间与网络空间、虚拟世界、虚拟实在、网络社会进行比较和区别。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49-52
赛博空间是人、符号、数字和信息相互链接形成的数字化虚拟实践空间。虚与实、真与假、多源性与多向性、主体自由素养既提高又减弱、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性,使赛博自由的生态环境呈现出既分裂又整合的二向性特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赛博伦理,完善赛博法规,强化赛博技术,为人的自由实践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和谐有序的赛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虚拟网络空间的话语狂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赛博空间是"狂欢节广场",它大大拓展了诗性语言的疆域,强化着语言的自由精神,以网络写作重新找回被文学所鄙视和遗忘的民间性.在赛博空间,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文化资源被作了重新分配,这就注定了诗性语言的变异.如果说,书写和印刷媒介时代所建构的诗性语言,以神圣而神秘的意境创造为其主导特征的话,那么,游戏和叛逆则成为网络写作的理想和宿命,它以大众的戏谑颠覆和解构着诗性语言的贵族性.  相似文献   

7.
洞悉网络世界的二律背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卓斐 《社会科学》2006,2(4):132-137
网络技术以二进制数字为转换法则,建构起克服物理空间物质、能量规律限制的网络世界。数字化网络世界以“真实的内爆”消解了传统摹仿论关于摹本从属于原型的“真实”观。这虽有利于人类感官潜能的发掘与解放,但数字化技术的构架性又令现代人难逃“真实”与“谎言”并存的二律背反。面对这一技术进步与人类诗意生存关系失衡的重大辩题,只有从现代人文立场出发,协调人-机关系,以人本质的提升为最高境界,方可尽量遏制网络技术的非人性因素,实现与人类诗意生存境界的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8.
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对世界进行祛魅,而新媒体时代的“过度信息”却使世界重返迷魅.生存于新媒体时代的人,会时常感知到充裕信息带来的迷惑和虚拟社区带来的困境.看似凸显新媒体时代“直白”精神的“象征性”“隐喻”,却神奇地被人们征用,符号的非体系化已经成为新的社会机制的密码.过度信息和符号的非体系化成为新媒体时代人类生存再陷迷魅的原因.赛博空间的话语权威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上,令草根阶层喜不自禁的民主技术并没有必然促进技术的民主化,并非“等量信息”就能引起“等量关注”.景观的诱惑、真相的谋杀和个人生存痕迹的监控,构成了“新媒体恐怖主义”的基调.媒介化生存是一种自我呈现的过程,它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人成为了媒介;作为手段,人被媒介操控.人类理性如果不能驾驭这些行为,不能为这些行为的行使设定范围,那么,生活在新媒体时代就很难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王昊 《理论界》2011,(8):98-101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虚拟实在技术的发展日臻成熟,计算机和网络构成了一个虚拟的生存和交往空间——赛博空间。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作为两门古老的学科——哲学和法学——共同关注的自由概念,也有了新的变化。在哲学上,赛博空间的自由是意志与创造性的统一,是意志与逻辑必然性的统一,也是主体与客体的互动。由此在法学上,对赛博空间自由的规定必须遵循三大原则:互动平等原则、虚拟冒犯原则、网络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自力 《文史哲》2004,3(5):13-19
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空间力量不仅重新型构了哲学美学上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对数字世界艺术创作和消费的观念与实践提出挑战,同时也为研究赛博空间或虚拟世界的美感经验,及其与人类思维想象空间的联系创造了更为直接的条件。数字化时代存在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赛博空间同样具有美感特质,建立针对数字化审美艺术的新媒体美学已是相当紧迫的问题,艺术家、美学家应面对挑战,担负起时代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谈世界眼光     
世界眼光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为基础的对历史和发展问题的观察视角。这种视角包含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凸显了横向思维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开阔视野,努力培养自己的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12.
应当根据全球化的实质和进程来判断马克思是否具有全球化理论。全球化的实质是市场经济机制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和深化,由此逐渐形成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系,并导致各国政治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互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恰好是对全球化第一阶段的理论把握,它包括了“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的重点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不仅具有国别的意义,而且具有超越国家的世界意义。经济全球化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基础。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要注重中国发展的世界眼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哲学何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理解,离不开人与世界的关系。以“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为内容,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具体展开为认识、评价及规范等维度。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及评价性关系,首先从不同的层面将哲学与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联系起来,“应当成为什么”的问题,别在揭示人与世界关系的规范之维的同时,也将改变世界的问题引入哲学之域。通过化形上智慧为个体的精神本体及普遍的规范系统,哲学既说明、解释世界又规范、变革世界。  相似文献   

15.
在丹麦哥本哈根和瑞典马尔默举行的第一届世界环境史大会及会前博士研究生工作坊汇集了当前这个领域的众多优秀学者,使全球各地最新的环境史研究成果得到了很好的交流与讨论,并有效提升了年轻学者的视野和研究能力。从此次大会所展示的研究成果来看,环境史的研究对象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其中海洋环境史和社会生活的物质代谢研究是值得注意的两个重要领域。它们得到重视并发展的过程说明,对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认识的加深会拓宽环境史研究的视界。与此同时,环境史研究在理论和方法层面也有新的发展。这表现在对环境史叙事特征的强调以及对史学领域之内或之外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积极应用,还表现在对旧史料的新运用,以及追求多样化呈现方式之上。我们认为,在了解和借鉴大会成果的基础上,环境史学者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在尝试新的研究主题、综合不同的研究视角以及将成果进行社会转化上多做努力。  相似文献   

16.
戴维·洛奇的《小世界》虽仍然保有弗莱所分析的“浪漫传奇”的基本结构:“历险探求(追寻)-冲突-失败或成功”的循环往复,却颠覆了传统小说叙事的等级次第,以平等、纵向、垂直的关系展开人物和事件,从而成功实现了平等叙事结构对等级叙事结构的替代。此外,《小世界》成功采用了表层“巧合”、深层“冲突”的“巧合”“冲突”共存原型主题,达到了继承并发展传统“浪漫传奇”单一“冲突”原型主题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系统。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研究体现了系统论的思想。作者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初步的解读,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动态性特征。系统要素之间的冲突集中表现为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8.
彭萍萍 《齐鲁学刊》2007,(2):127-130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国内问题的解决是最根本的,但和平的外部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和谐世界的思想,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构建和谐世界,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二是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三是坚持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共建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二战题材电影有三种面相:"英雄传奇类抗战电影"、"回归历史的抗战电影"、"反思类二战电影".传奇类过强而反思类不足是中国二战题材电影的特点.欧美国家的二战电影取得了反法西斯的丰硕成果,而我国导演反思"二战"的视角还不到位.只有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法西斯本质,并从根本上揭示其形成法西斯观念的内在原因,才能触及"二战"的本质从而达到反思战争的目的.抗战-反法西斯-反战,是认识这场战争的三个有序过程,既切合人们对"二战"历史的认识规律,又符合一般观众思想运行的内在逻辑.对于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来说,"反法西斯"环节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日益表现出一个理想的全球制造业基地的特点.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比重上升,中国成为近年吸收F肼,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制造中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也是首选目的地.尽管中国目前还不是世界工厂,但中国具有成为"世界工厂"的综合优势和发展空间;中国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是近年世界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其制造业水平在10到15年内可望达到"世界工厂"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