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的制度风险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存在制度风险,具体包括制度生成的非中性和路径依赖风险、制度运行的内部风险和溢出风险、集体建设用地隐性市场的处置风险。因此,必须明确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的法律原则,优化制度变迁路径;健全土地利益机制,保证制度生成中性;设立交易范围、条件、关系、程序法定和交易过程规范的市场交易制度;确立柔性干预、刚性干预和宏观调控三者结合的政府介入制度;建立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市场的处置机制,稳步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2.
建设用地指标收储机制是指标市场化的重要配套机制,是解决建设用地指标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建设用地指标收储机制的主体可以被设计为土地储备机构,收储范围需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限内不能"落地"的建设用地指标及在市场挂牌超过规定时限内没有完成交易的建设用地指标范围内,建设用地指标收储包含指标的收购与供应两个阶段,而指标的供应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另外,收储机制体现了公权力的行使,需受到严格的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3.
供给侧改革旨在适度扩大需求,通过矫正要素配置推进结构性改革。建设用地指标行政配置是市场机制的制度基础,忽视各地对指标的客观需求,土地资源粗放低效利用。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是对行政配置制度创新,其本质是引入私权机制,通过私权自治和合同自由对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权利分配,推进土地供给侧改革。为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从私法角度探究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探讨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制度优势,实现建设用地指标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衔接与协调,为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法律制度的构建提供正当性依据。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中国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亦是农村最有价值的资源.在农村土地的交易问题上,目前的研究已经提出将市场化改革作为农地交易改革的突破口,并就此目标推出部分地区试点研究.通过梳理有关“农村土地交易制度”的学术文献,从农村土地产权、农村土地交易的界定、农村土地交易的模式和纠纷进行综述,归纳未来研究的重点:农村土地交易制度改革的顺序问题;农村土地交易矛盾持续不断;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国家“公益”征地矛盾问题;产权权利束的划分与突破.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建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集体土地入市范围有限、集体土地入市依据不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征地制度改革的关系尚未厘清、河南"地票"和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政策的探索与其他制度的衔接不足。上述问题存在的体制机制原因为: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明晰,产权体系良好运行机制尚待发掘,土地用途管制下不同政策探索中的内生矛盾一直存在,地方政府对建设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政策内、政策间的协同性耦合性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政府应该摸清集体土地入市土地情况并探索确立入市主体及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集体经营性入市的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完善征地制度为集体土地入市奠定基础。政府作为政策推动者和利益主体的角色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6.
基于演化博弈方法对城市化地区和农业地区建设用地利用互动行为进行分析并结合经验数据仿真模拟发现: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和耕地保护的考核比重差异化须足够大才能减少不同资源禀赋地区间的非合作用地行为;“大棒”政策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基于“大棒”政策基础上的“胡萝卜”政策则效果更为明显.地方政府利用双边垄断的土地一级市场进行经济增长的竞次竞争行为和征地补偿价格非市场化不利于地方政府间土地集约利用上的合作.因此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需着眼于:短期内将用地指标配置与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指标、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实际挂钩;在此基础上建立惩罚机制上的土地集约利用激励机制并实现结余土地指标充分市场化流转.推动征地补偿价格市场化和集体土地入市改革,针对不同地区实施足够大的差异化政绩考核体系.长期看,当以土地用途的分区管制代替指标管控并辅之以转移支付、户籍改革、税收补贴等举措,在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同时促进耕地保护和区域的差异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是中国集体土地改革的方向之一。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论证的研究方法,在借鉴英、美两国土地发展权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尝试设立新型土地发展权制度,并阐述了其在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制度上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土地发展权统一了公共利益和农民权益,使地方政府在土地问题上回归理性;它变通性地使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清晰,使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市场合法化,从而推动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和法制化,期望为农村集体建设市场化改革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小产权房”交易火热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市场上"小产权房"交易火热这一现象谈起,分析了"小产权房"交易是供需双方共同利益驱动的结果.其交易火热的直接原因在于"小产权房"的低价,而深层原因则在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为此,不合法"小产权房"交易的遏制应从供需双方同时进行:一方面,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保障城市居民住房;另一方面,打破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通过土地渠道让农民享有经济发展成果,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9.
重庆地票交易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地票交易是重庆在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中推动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充分借助市场机制,创造出开发者地块选择权,在法律与政策的框架内,将农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之间潜在的供需关系变为现实。作为改革措施,地票交易还存在指标同市不同价、城镇建设用地向大城市集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权、商业开发者搭便车以及指标泛滥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将合同交易理论运用到风险投资领域,从外部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机制安排、风险投资者与创业者的约束机制两方面对风险投资制度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了风险投资机制安排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民身份逐步发生了市场化转变。利用市场机制运行的地票交易制度对于农民增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地票交易中确认和保护农民权利具有必要性。然而,目前我国在地票交易中确认农民市场主体资格和配置农民市场主体权利方面存在法律缺位。为了保障改革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应依法为农民建立多层次的权利保障体系。以土地发展权为初始范畴,以地票交易平等权、公平权、国家干预权为基本范畴,以地票交易平等参与权、公平交易权、公平分配权、司法救济权、宏观调控权、经济监管权为具体范畴,依法构建我国地票交易经济法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时期,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治体制的改革必将使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发生变化,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中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提出了严峻考验。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地方政府、开发企业和村集体与农民总是采取各种措施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利益目标,从而影响规划核心目标与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来自其"自反性",而制度的自反性无疑是一个持续的、反复的风险源。制度的正典化意义在于提供规范和秩序,而自反性的制度则宣告了对其正典化意义的背离甚至是破坏。在这一背景下考察当前的土地问题,可以发现,目前土地问题的焦点表面上是对现实秩序构成冲击和破坏的土地冲突的频发,而实际上,冲突背后的制度偏差潜藏了更大的风险。总的来看,当前土地制度中存在的中心—边缘结构、有意模糊和组织化不负责使得土地问题成为风险的聚集地。消弭"土地风险",必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具体而言要加强对土地权力体系的约束、消除制度性模糊并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交易及其规则与大学组织制度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大学组织的市场化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已经10年有余了。这一改革进程的源头无疑在于政府倡导的经济市场化。但是为什么经济的市场化与大学的市场化是两个明显不同的进程?为什么有关政府对大学组织的制度化影响总是被大学自身所修正?本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超出了以“教育自身的规律”和“大学自身的属性”这些概念做解释的习惯性模式,关注知识本身的属性,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对大学制度变迁过程中知识交易的作用和规律做出了总结,并提出了大学制度变迁中知识交易的市场特征和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15.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关系到城乡一体化资源配置与利益共享格局的构建,是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改革的突破点。作为未来可设计为部分取代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一种新型用益物权,采用概括法与列举排除法,构建起以用途规划及管制为核心、以经营性为衡量指标,与农村宅基地、公共公益用地相行并列的流转范围体系极其重要。现实中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事实混同严重,应以落实宅基地与公益用地确地、确权为保障,在遵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实现有效入市与降低风险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是一个土地要素不断市场化的过程,同时我们要警惕土地要素市场化所带来的社会风险。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首先提出了乡村土地秩序的分析框架。依此解释框架,首先结合晋东南远郊村DS村的状况对乡村土地秩序的概况和土地制度改革进程进行了回溯,揭示农村土地的承包关系和经营格局;其次结合DS村土地纠纷典型事件进行了叙事分析,对乡村土地纠纷类型和土地社会风险进行了剖析;最后总结出了土地要素流动的规则,对当前乡村土地秩序生成逻辑进行了论述。最终发现我国农村土地改革中的承包关系、经营格局、土地纠纷类型与土地社会风险存在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这正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继续深化的难点。据此提出针对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有企业占用大量存量划拨土地,低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其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存在着动力不足、成本过高和逆向操作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笔者以河南省国有企业为例,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以调查获得的数据为基础,系统、深入地分析了制约市场化进程的制度因素,为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土地“新政”导向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之法治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破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在土地"新政"导向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无现成路径或既定模式可循,其实施导致土地产权性质、归属及客体(地块)的调整,将带来诸多利益关系的冲突与协调;其政策灵活性容易被曲解及违规滥用并演变成"掠夺"甚至于"浩劫"农民土地权益的"村庄撤并圈地"运动。在相关立法调整不到位特别是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法律机制欠缺的情况下,应充分认识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种种掣肘因素、法律风险及政策实施障碍。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不能依赖行政强制,而要在法治理念下依靠法律制度设计完善和实施机制创新,予以积极引导、正确调整及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9.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是破解城市建设用地供给不足和农村建设用地闲置浪费双重矛盾的有效方式,也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要求。在统筹城乡建设用地中,农民的土地权益容易受到侵害,需要通过提高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交易费用、征地补偿费用以及征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累进税等方式建立土地收益分享机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现行宅基地制度的形成和建立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历史过程,其现行规定是:农村宅基地归集体所有,农户使用,不得自由交易、出租和转让;一户一宅,不得超出省、区、市的规定标准;农村居民不得向城镇居民转让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城镇居民也不得到农村购买农民宅基地和住房。该制度的突出缺陷就是没有实行市场化交易机制。由于没有市场化交易机制,农村现行宅基地制度成为制约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城乡建设资源有效利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的桎梏,成为城镇房价地价上涨和土地财政的制度源泉,成为干群冲突和群体事件的重要根源。因此,只有以市场化为导向全面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交易转让,实行政府征收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参照市场交易价格进行的运行规则,对城乡建设用地和住房全面征收房地产税,才能完善宅基地交易管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