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功能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患者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20例和对照组(安氏Ⅰ类)20人,记录患者组功能矫治前后及对照组开闭口运动时髁突运动状况,对结果进行秩和检验。结果:①相比对照组,患者组矫治前髁突轨迹明显垂直化,髁突垂直向位移[左侧为2.21(1.01)mm,右侧为1.12(1.02)mm]及倾斜度[左侧为12.89(9.12)°,右侧为12.12(8.89)°]偏大(P〈0.05);②矫治后髁突轨迹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及倾斜度接近正常(P〉0.05)。结论:多数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突运动轨迹有较稳定且可重复的特征;功能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功能调整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Forsus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牙合]下颌矢状运动时髁突轨迹的影响方法选取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10例作为实验组,10例安氏Ⅰ类患者为对照组。应用髁突运动轨迹轴图描记仪,对实验组戴用Forsus矫治器前后及对照组下颌矢状运动时的髁突运动轨迹进行检查和记录,对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戴用Forsus矫治器前后,髁突的垂直向位移和旋转度比对照组均偏大(P〈0.01),而实验组矫治前后髁突的垂直向位移和旋转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短期使用Forsus矫治器对Ⅱ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突轨迹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安氏Ⅱ1青少年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及相应的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方法:选取青少年安氏Ⅱ1及直面型个别正常(牙合)各1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ADIAX compact 2 )记录分析髁突运动轨迹特征,并且应用改良颞下颌关节闭口薛氏位X线片测量分析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结果:下颌功能运动时,安氏Ⅱ1错(牙合)髁...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青年人正常(牙合)者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下颌咀嚼运动轨迹。方法:按照实验纳入标准收集青年人正常(牙合)组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各15人。采用下颌运动描记仪记录实验对象下颌切牙点的咀嚼运动轨迹,分析咀嚼运动轨迹的范围(三维方向的最大位移)和方向(所选择的各位点开、闭口轨迹角),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对下颌咀嚼运动轨迹范围和方向的影响。应用 SPSS 13.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牙合)组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人群左侧咀嚼时最大左右向位移均值分别为(8.24±1.48)mm 和(6.58±2.49)mm(P <0.05),右侧分别为(8.05±1.05)mm 和(6.42±2.47)mm(P <0.05)。除左侧咀嚼时开口轨迹角0.5 mm 位点外,正常(牙合)组各位点开、闭口轨迹角均值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组(P <0.05)。结论:青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咀嚼运动轨迹的最大侧向位移及开、闭口轨迹角较正常(牙合)者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Forsus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牙合)下颌矢状运动时髁突轨迹的影响方法选取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10例作为实验组,10例安氏Ⅰ类患者为对照组.应用髁突运动轨迹轴图描记仪,对实验组戴用Forsus矫治器前后及对照组下颌矢状运动时的髁突运动轨迹进行检查和记录,对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实验组戴用Forsus矫治器前后,髁突的垂直向位移和旋转度比对照组均偏大(P<0.01),而实验组矫治前后髁突的垂直向位移和旋转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短期使用Forsus矫治器对Ⅱ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突轨迹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颜面不对称患者开闭口时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记录颜面不对称患者的髁突运动轨迹,研究颜面不对称患者的髁突运动规律.方法颜面不对称患者24人,其中男性9人,女性15人.使用CADIAXⅢ型(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髁突运动记录仪,记录患者在不同下颌运动时的髁突运动轨迹,对开闭口运动时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颜面不对称患者双侧髁突开闭口轨迹具有不对称性,偏斜侧(下颌颏部所偏向的一侧)的轨迹弧度大于非偏斜侧,定量分析大张口时双侧髁突的运动距离、矢状面、水平面的倾斜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在髁突运动5mm时双侧髁突在矢状面、水平面的倾斜度偏斜侧大于非偏斜侧,具有显著性差异.髁突铰链轴的旋转度比正常(牙合)人群要高.结论颜面不对称患者不仅具有形态结构的不对称,髁突运动轨迹在长度、角度等方面也呈现一定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正常人和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患者下颌前伸后退和开闭运动中髁突运动的记录对比,从而确定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患者的髁突运动特征。方法正常人和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伴发深覆盖患者各30例,应用计算机辅助髁突运动轴图轨迹描记仪(CAD IAXⅢ)记录在下颌功能运动时髁突的运动情况,对两组的髁突运动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患者在两种运动中髁突运动轨迹都较正常人平缓,前后向的距离明显大于垂直向,开闭口运动中垂直向上最大位移在运动的中期。定量分析发现,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患者在矢状向、垂直向、空间位移均较正常人小。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患者较正常人在三维方向上有较典型的髁突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下颌定位技术,观察颞颌关节绞锁应用于(牙合)垫治疗前后髁突运动轨迹的变化。方法对21例单侧颞颌关节绞锁患者使用下颌稳定性(牙合)垫治疗。运用三维超声下颌定位技术观察绞锁性颞颌关节在(牙合)垫治疗前后健患侧髁突运动轨迹在最大开口运动、最大前伸运动和侧方运动中运动范围的变化。结果通过三维超声下颌定位技术可观察到患者髁突运动轨迹表现为双侧的不对称性。患侧关节在(牙合)垫治疗前后运动范围的比较发现,在最大开口运动的矢状位、冠状位、轴位的髁突运动范围增大(P〈0.05);前伸和侧方运动的矢状位、冠状位的髁突运动范围增大(P〈0.05)。结论(牙合)垫治疗后绞锁性颞颌关节健患侧髁突的运动轨迹更加对称,患侧关节运动轨迹的范围增大。三维超声下颌定位技术可作为(牙合)垫治疗颞颌关节绞锁髁突运动轨迹改变有效的观测与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AngleⅡ2错(牙合)髁突运动规律,选择45例志愿者随机分成2组,用髁突描记仪记录每位志愿者的髁突运动.AngleⅡ2错(牙合)开闭口运动时双侧髁突的前后向最大移动量和最大空间位移量均小于正常(牙合);向右侧方运动时,右侧髁突的前后向最大移动量大于正常(牙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ngleⅡ2志愿者髁突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10.
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下颌侧方运动时的髁突轨迹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在下颌侧方运动过程中髁突的运动轨迹特征及其与正常(牙合)者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26例为实验组,个别正常(牙合)26例为对照组,应用髁突运动轴图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记录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的运动轨迹.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分析,选用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下颌侧方运动过程中髁突轨迹不流畅变异大,两侧运动轨迹不对称.非锁(牙合)侧髁突的矢状位移、垂直位移以及空间最大位移大于锁(牙合)侧和对照组,水平位移小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锁(牙合)侧髁突的矢状倾斜度大于锁(牙合)侧和对照组,水平倾斜度小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下颌侧方运动过程中两侧髁突运动轨迹不对称.  相似文献   

11.
陈军  邓锋  范小平  李建霞 《口腔医学》2008,28(5):246-249
目的探讨单侧后牙锁者在下颌前伸、后退运动过程中髁突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正常者之间的差异。方法选择单侧后牙锁患者24例和个别正常25例,应用髁突运动轴图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记录下颌前伸、后退运动时髁突的运动轨迹。结果实验组在下颌前伸、后退运动过程中髁突轨迹曲折、不流畅、重合性差,两侧髁突运动不对称、侧方位移增大;其锁侧在矢状方向和空间位移上以及髁突矢状面倾斜度小于非锁侧(P<0.05),锁侧髁突矢状面倾斜度较对照组小(P<0.05),在髁突位移5mm处水平面髁突倾斜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侧后牙锁者下颌前伸、后退运动时两侧髁突运动不对称,侧方位移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在Twin-block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及形态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方法 选取2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拍摄其功能矫治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片,运用InVivoDental软件对CBCT片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线距和角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矢状向关节前间隙减小,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增大,冠状向关节上间隙增大(P<0.01);髁突高度、矢状向髁突角度、横断面髁突前后径增加(P<0.01)。结论 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后,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和髁突部分骨性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髁突有新骨沉积,高度增加,在关节窝内的位置更向下和向前。CBCT的应用使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得以量化,能对正畸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3.
错(牙合)与正常(牙合)之间的髁突运动轨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讨论正常(牙合)者与错(牙合)者在下颌极限运动时、咀嚼运动及磨牙时,髁突在矢状向与水平向移动的运动轨迹.方法正常(牙合)22人,Angle分类的AngleⅡ1错(牙合)22人、AngleⅡ2错(牙合)19人,An-gleⅢ错(牙合)21人,应用计算机化的髁突运动轨迹仪(CAD1AX)记录开闭口运动、前伸运动、左右侧方运动、咀嚼以及磨牙时髁突的运动轨迹,测量髁突矢状方向最大移动量,侧方(水平)最大移动量,最大旋转量.结果1)AngleⅡ1组,前伸后退运动时矢状向最大移动量明显大于正常(牙合)组.2)AngleⅡ2组前伸运动时的侧方移动量显著增大.3)AngleⅡ1组左侧方运动时,平衡侧髁突的侧方移动量显著增加.4)AngleⅡ2组,左侧方移动平衡侧髁突的侧方移动量明显增加.5)AngleⅡ2组咀嚼时,磨牙时髁突侧方移动量增加.6)AngleⅢ组前伸运动时矢状向最大,移动量显著减小.结论AngleⅡ2病人组在极限运动与功能运动时,侧方运动量显著增加.揭示AngleⅡ2组的颞颌关节韧带松弛比例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青少年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关节窝形态、髁突形态、髁突位置及关节间隙的锥形束CT(CBCT)表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2月来苏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30例为实验组,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关节长轴、关节短轴、髁突外嵴最突点到矢状中线距离、髁突水平角、关节内间隙、关节中间隙、关节外间隙、关节前间隙、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髁突垂直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壁倾斜角及双侧髁突到水平线垂直距离差。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中性侧与远中侧关节后间隙、髁突水平角、髁突垂直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壁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左右两侧关节窝形态、髁突形态及髁突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可能在髁突位置、髁突形态及关节窝形态上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存在差异,正畸治疗中需对此类患者提高警惕,在临床初诊检查时应多关注颞下颌关节区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记录单侧后牙反(牙合)者与正常(牙合)者下颌侧向运动时髁交在三雏方向上的运动轨迹,探讨单饲后牙反(牙合)者髁突饲向运动轨迹的特征,揭示其与正常(牙合)之间的差异。方法 正常(牙合)15例,单饲后牙反(牙合)7例。应用计算机化的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Aided Axiography,CADIAX)Ⅰ型以及分析软件(Gamma Dental Software for Windows 2.3.2.22,GDSW)记录下颌做左右饲向运动时髁突在水平面及矢状面上的 运动轨迹。结果实验组侧向运动中非工作侧矢状向最大位移量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工作侧髁突向后运动的幅度大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侧向运动轨迹形态与正常(牙合)有明显差异,其两侧关节囊、韧带松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安氏Ⅲ类错[牙合]对颞下颌关节(TMJ)的影响是正畸研究领域中的难点。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颞下颌关节音的特征,探讨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与TMJ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安氏Ⅲ类错[牙合]受试者21名,并以个别正常[牙合]20例作对照。使用K6-Ⅰ型口颌系统功能检查仪中的电声谱仪(ESG electrosonogram)进行颞下颌关节音记录。结果比较安氏Ⅲ类及个别正常[牙合]两组测试者左(L)、右(R)两侧颞下颌关节关节音的峰频率(Peak frequeney,P)及强度(Amplitude,A)的均值,统计学上无差异,髁状突在开闭口的平滑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声频为47Hz。结论颞下颌关节音的发生与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髁状突在开闭口时产生的声响可能是青少年颞下颌关节音的特征;电声谱仪可提供一个比较准确、无损伤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成人骨性Ⅲ类错袷患者开闭口时下颌运动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成人骨性Ⅲ类错袷患者24例,以及10例正常耠对照组,利用下颌定位仪进行开闭口运动时双侧髁突运动中心点以及切牙点在矢状向、冠状向、水平向移动范围的比较。结果从矢状方向看,骨性Ⅲ错抬患者双侧髁突点的运动轨迹与正常组差异显著(P〈0.01),而切牙点运动轨迹在三个方向上的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措患者开闭口时髁突点运动小于正常组(仅矢状向),切牙点运动大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电子计算机对17例安氏Ⅱ类错(牙合),21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的颞颌关节间隙面积进行计算,以确定牙尖交错位(ICP)时髁突的位置。其结果为Ⅱ类错(牙合)的髁突大多居中位。Ⅱ类错(牙合)大多居前位。应用下颌运动描记仪(MKG)对其中各16例错(牙合)进行检查,其结果为Ⅱ类错(牙合)大多有 ICP 后移位,Ⅲ类错(牙合)大多有 ICP 前移位。此结果供临床医生在诊断与治疗错(牙合)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安氏Ⅱ1、Ⅱ2错(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对Ⅱ1错(牙合)16人,Ⅱ2错(牙合)17人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并依据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中各选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每一类型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并不一致:Ⅱ1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但轻度前移;Ⅱ2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后位.当髁突居前位及中位时:关节盘位置在正常范围且形态表现为正常的双凹形;髁突居关节窝后位时:部分关节盘位置明显前移,且形态也表现出异常的前带增厚.结论:大多数Ⅱ1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而Ⅱ2错(牙合)部分患者表现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提示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正常开闭口时髁突运动的轨迹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正常人群下颌运动中髁突运动的测量记录 ,从而确定正常在开闭口运动中髁突的运动特征。方法 正常 38人 ,其中男女各 19人 ,平均年龄 18.7岁。应用CADIAXⅢ型 (Com puterAidedDiagnosisAxiogragh)髁突运动仪 ,记录下颌在各种边缘运动时的髁突运动情况 ,对开闭口时的髁突运动情况加以分析。结果 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正常髁突运动轨迹对称 ,光滑 ,重复性好。男女性别无显著差异。在大张口时髁突相对于参考位置 (ReferencePosition)的最大位移左侧为 16 .0 2± 4 .2 7mm ,右侧为 16 .33± 5 .6 4mm ,髁突在位移 5mm时的矢状面倾斜度分别为右侧 35 .2 3± 8.18°,左侧 33.10± 8.6 6° ;在水平面内的髁突倾斜度右侧为 - 2 .0 0± 2 .6 7° ,左侧为 0 .39± 2 .18° ,大张口时绞链轴的旋转度 (GAMMA值 )为 2 6 .18± 6 .2 2°。结论 正常髁突运动轨迹有其典型的轨迹特征 ,但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