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1 171例接受分叉病变行PCI的患者(1 200处分叉病变)。所有分叉角度的中位数为52°,以此为界分为低角度组(587例,600处分叉病变)和高角度组(584例,600处分叉病变)两组。分支血管闭塞是指PCI术后分支血流消失或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下降。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在介入治疗后的影响。结果:入选的1 200处分叉病变中,在PCI后共有88例病变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为7.33%)。分支血管闭塞在高角度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角度组(10.5%vs 4.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1.026,95%可信区间:1.014~1.037,P0.01)。结论:血管分叉角度大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叉角度大的分支血管闭塞风险不能被忽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小分支闭塞导致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925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包括949个分叉病变[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测量分支直径≤2.0mm],根据分叉病变是否发生了小分支闭塞分为小分支闭塞组(85例,86个分叉病变)和小分支未闭塞组(840例,863个分叉病变)。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中的情况、QCA的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来确定小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比较小分支闭塞组和小分支未闭塞组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结果:949个分叉病变中共有86个(9.1%)分叉病变发生了小分支闭塞,小分支闭塞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26/83,313%)明显高于小分支未闭塞组(77/821,9.4%;P0.001),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6/83,7.2%)也显著高于小分支未闭塞组(11/821,1.3%;P0.001)。两组间主支近段、主支远段、小分支、分叉核心的血管直径及狭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主支/小分支直径比值小分支闭塞组明显大于小分支未闭塞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真分叉病变、斑块不规则、预扩张小分支、术前小分支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术前主支远端的狭窄程度、术前分叉病变核心的狭窄程度、分叉病变角度、主支/小分支直径比值、主支支架置入前小分支狭窄程度。结论:小分支闭塞的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部分病变特征与小分叉病变闭塞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真性分叉病变单支架策略中分支的不同处理方式进行分组,对比两种术式在手术即刻和近远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更佳的边支保护技术,并为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积累经验。方法:将我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真性分叉病变并行单支架策略病人共164例随机分为拘禁球囊技术(JBT)组和边支导丝保护技术(JWT)组,并收集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临床生化指标、PCI相关资料以及随访9~12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JBT组手术时长、射线及造影剂剂量均小于JWT组,JBT组术中胸痛、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低于JWT组;JBT组术后48 h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低于JWT组;支架后即刻和术后9~12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JBT组分支的最小管腔直径大于JWT组,最大狭窄程度小于JWT组,分支闭塞发生率低于JW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分支直径1.5~2.5 mm,狭窄程度50%~75%、V-RESOLVE高危的真性分叉病变中,对比JWT与JBT在保护分支方面无论是手术即刻和近远期上都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拘禁球囊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分支血管保护的安全性及近、中期临床疗效,为AMI分叉病变的处理及治疗提供更为简单有效的策略和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间于北京大学民航总医院诊断为AMI分叉病变且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87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n=39,拘禁球囊技术)和对照组(n=48,常规拘禁导丝技术)。观察:①主支支架后,分支有无闭塞或夹层,主支发生无复流情况和分支最终的冠状动脉(冠脉)血流TIMI分级;②住院期间和PCI后12个月内随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主支血管再狭窄情况。结果对照组中9例发生边支闭塞或次全闭塞,2例最终处理失败,术中3例主支发生无复流;观察组中2例发生边支闭塞或次全闭塞,优于对照组(5.1%vs. 18.8%,P=0.115),均成功完成处理,术中2例患者主支发生无复流,分支TIMI3级获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4%vs. 87.5%,P=0.511)。住院期间和术后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中MACCE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2.8%vs. 25%,P=0.154),术后冠脉造影复查,两组患者主支血管均未发生再狭窄。结论 AMI患者的真分叉病变,使用拘禁球囊技术是安全的,与传统边支保护技术比较,可获得更优的即刻及近、中期预后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预扩张球囊技术与单纯导丝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7—2016年在玉林市玉州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166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球囊组87例和导丝组79例。两组患者均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并采用简单处理策略保护分支血管病变,球囊组患者PCI术中采用预扩张球囊技术,而导丝组患者PCI术中采用单纯导丝保护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手术情况;随访1年,记录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病变血管狭窄情况及再次住院率。结果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球囊及导丝未发生截留或断裂,术后未出现严重血管并发症、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心肌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患者分支血管闭塞或夹层发生率低于导丝组(P0.05)。两组患者PCI成功率、分支血管置入支架者所占比例、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患者行对吻后扩张者所占比例和术中分支血管无复流发生率低于导丝组(P0.05)。球囊组患者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率低于导丝组(P0.05),而两组患者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率、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及再次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导丝保护技术相比,预扩张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PCI后分支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更好,能更有效地降低术后分支血管闭塞或夹层发生率、MACE发生率及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经验,并分析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真性分叉病变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拘禁导丝组(25例)和拘禁球囊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分支夹层或闭塞发生率、置入支架数量、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等,并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病变血管再狭窄情况进行随访,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拘禁导丝组4例发生分支闭塞或夹层,共置入5枚支架,拘禁球囊组1例发生分支夹层,置入1枚支架,且拘禁导丝组的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均明显高于拘禁球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5±13.4)min比(53.2±9.8)min,t=2.84,P=0.009;(135.3±12.5)ml比(106.8±11.7)ml,t=8.33,P=0.001]。术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检查,两组主支和边支血管管腔丢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期间,拘禁球囊组有1例患者因心力衰竭发作入院,拘禁导丝组有1例患者因心绞痛再发入院,并行靶血管血运重建治疗,余无其他MACE事件。结论拘禁球囊技术是一种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有效方法,与传统保护导丝比较,拘禁球囊技术能够有效防止重要分支闭塞,且手术时间和曝光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球囊支架对吻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中山市博爱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00例,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保护导丝术行PCI,试验组患者使用球囊支架对吻术行PCI。记录两者患者术中和术后主支及边支TIMI血流分级、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PCI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记录主支支架内再狭窄、边支狭窄加重或闭塞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主支TIMI血流3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中和术后边支TIMI血流3级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主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边支狭窄加重或闭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球囊支架对吻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具有保护作用,能有效提高术中和术后边支TIMI血流分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陈氏分型Ia)中拟行主支支架,分支必要时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中,应用Jailed Balloon Technique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与传统的Jailed Wire Technique相比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邢台市第三医院心内三科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类型属于陈氏分型Ⅰa型(除外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共108例,男性58例,女性50例,年龄45~70岁。所有患者均需主支置入支架,同时因边支闭塞风险高,需进行分支保护,必要时行分支支架置入术。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8例)应用Jailed Balloon Technique行PCI治疗;对照组(50例)应用Jailed Wire Technique行PCI治疗。在主支支架置入后,比较两组间边支夹层、闭塞的发生率、术中和术后主支以及分支TIMI3级比例、手术总时间、置入支架个数等。结果两组术中和术后主支TIMI3级比例、置入支架个数、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中和术后边支TIMI3级比例升高,球囊对吻比例、术中以及术后边支严重撕裂、夹层、狭窄严重或闭塞比例、置入边支支架比例、术后6个月边支狭窄加重及闭塞比例下降,平均手术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应用Jailed Balloon Technique保护分支,可改善患者血流,减少分支闭塞、夹层等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病变发生率及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而明确合适的球囊保护策略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单支架与双支架术式的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对冠状动脉前降支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收治的冠状动脉前降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260例,根据分支球囊保护策略分为观察组(n=108)和对照组(n=152)。在基础治疗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双支架术式分支球囊保护策略,观察组患者采用单支架术式分支球囊保护策略。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球囊使用数量,支架植入数量,导丝使用数量,对比剂用量,术中分支血管慢血流、血流限制性夹层/分支血管闭塞,术后心肌梗死、心肌酶谱增高、主支及分支血管TIMI血流3级发生率,观察随访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方式。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球囊使用数量、支架植入数量、导丝使用数量、对比剂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分支血管慢血流、血流限制性夹层/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及术后心肌梗死,心肌酶谱增高,主支、分支血管TIMI血流3级,再发心绞痛,主分支血管再狭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再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支架及双支架术式的分支球囊保护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前降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效果较好,与双支架术式比较,单支架术式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球囊使用数量、支架植入数量、导丝使用数量及对比剂用量,但会增加患者再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0.
信息动态     
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的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操作复杂,易导致发生边支丢失和增加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且术后靶血管重建比例较高,故分叉病变一直是PCI治疗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病变类型之一.本文就分叉病变PCI治疗中边支受累机制和分叉病变PCI治疗中边支保护策略做一综述,旨在探讨拘禁闭陷球囊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0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及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证实存在心肌缺血证据,且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真性分叉病变(依据Medina分型,其中111,101,011为真性分叉病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8例。术前1 d两组病人均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剂量为300 mg,对照组进行拘禁导丝保护技术治疗,研究组进行拘禁球囊技术治疗。记录所有病人手术操作相关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X线曝光时间、支架植入数量、球囊数量、导丝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中胸痛、术中冠状动脉夹层、术中支架膨胀不全发生率及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手术均成功,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心律失常、术中血流减慢,术后分支闭塞或夹层、术后血清肌钙蛋白/心肌酶水平升高、术后分支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2%,对照组为27.08%,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凭借操作简单、造影剂用量少、X线曝光时间短、支架植入少、球囊用量少、导丝用量少、治疗费用少等诸多优势适用于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并未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不良反应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反转导丝技术在极度成角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入选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的15例均为冠状动脉极度成角分叉病变患者。对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普通正向导丝难以送达靶病变时,应用反转导丝技术处理病变,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住院期间随访结果。结果 15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后靶血管残余狭窄20%,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3级。术后即刻无血管夹层或破裂、急性支架内血栓、导丝所致的穿孔和心脏压塞等事件发生。住院期间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应用反转导丝技术处理极度成角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发症少,能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Jailed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处理中的作用。方法对57例接受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各选T-支架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记录的DICOM格式的造影录像进行分析,测定治疗前后主支血管病变处与分支血管开口的最小直径、主支与分支血管夹角,计算术前和术后变化差值,并作Jailed球囊与Jailed导丝组之间的比较。结果共有57例60个分叉病变接受Jailed导丝(39例)或Jailed球囊(侣例)分支保护下的主支血管支架植入手术。Jailed导丝组发生分支血管闭塞3例,TIMI血流≤2级的5例,Jailed球囊组分支血管闭塞1例。分支血管开口最小直径术后与术前变化差值、Jailed导丝组为(-0.34±0.39)mm,lailed球囊组为(0.08±0.64)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144,P0.01)。分叉血管夹角术后Jailed导丝组缩小,Jailed球囊组增大,变化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82±9.04)°、(3.54±7.76)°;t=3.102,P0.01]。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治疗中,Jailed球囊技术有利于防范分支血管开口严重挤压甚或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改良预埋球囊技术在真性分叉病变中对分支血管保护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真性分叉病变,随机分为改良预埋球囊组(MJBT)32例和预埋导丝组(JWT)28例,均采用Provisional策略处理分叉节段靶病变。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比较两组分支血管狭窄加重程度、严重夹层形成、急性闭塞、前向血流速度及需要分支补救性技术处理(球囊对吻和双支架技术),术后定量肌钙蛋白测定住院和随访期间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主支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严重夹层形成JWT组7例、MJBT组2例(χ~2=4.12,P0.05);血管急性闭塞JWT组4例,MJBT组无血管闭塞发生(χ~2=3.99,P0.05);MJBT组无术中胸痛发生、JWT组4例(χ~2=3.99,P0.05);JWT组3例围术期c Tn I3倍以上升高,MJBT组无c Tn I明显升高(χ~2=3.61,P0.05)。两组比较,JWT组在分支血管狭窄加重、前向血流减慢TIMI2级、分支需要补救性球囊扩张和转双支架技术处理均高于MJB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QCA测量比较:主支血管术前、术后即刻、随访时最小血管直径(t=1.305,P0.05)、最大狭窄程度(t=1.19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术后即刻分支最小管腔直径(t=3.012,P0.01)和分支最大狭窄程度(t=2.226,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随访分支最小管腔直径(t=2.781,P0.01)和分支最大狭窄程度(t=2.109,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JWT组有4例分支血流TIMI2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P0.05)。两组出院后均无MACE事件。结论:MJBT能有效保护分支血管开放、维持有效血流、减少球囊对吻和双支架置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主动球囊边支保护技术(ABP)与单导丝保护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过程中的边支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术并接受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冠脉分叉病变病人316例,对其光盘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PCI术式的不同分为主动球囊边支保护组(ABP组)和单导丝保护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接受PCI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成功率、手术即刻边支血流情况、心绞痛的发生率以及术后6 h心肌酶谱水平,并观察两组病人术后6个月发生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术后12个月通过冠脉造影随访,比较两组病人分支情况。结果主支支架置入后边支血管闭塞,单导丝保护组12例(7.8%),ABP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中期疗效比较,ABP组的心绞痛及MAC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导丝保护组(P0.05)。结论 ABP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近、中期疗效优于单导丝保护技术,且手术安全性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的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操作复杂,易导致发生边支丢失和增加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且术后靶血管重建比例较高,故分叉病变一直是PCI治疗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病变类型之一.本文就分叉病变PCI治疗中边支受累机制和分叉病变PCI治疗中边支保护策略做一综述,旨在探讨拘禁闭陷球囊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拘禁闭陷球囊技术(JBT)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湖南省马王堆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术中均行主支血管单支架植入术,对照组患者行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而观察组患者行分支血管JBT。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分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分支血管TIMI血流分级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临床症状、血清肌钙蛋白/心肌酶水平升高、分支血管闭塞或夹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短于对照组,造影剂用量小于对照组,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数量、手术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程度、再狭窄发生率、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BT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其操作简便,有利于缩短患者手术时间,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验证拘禁球囊技术对分支开口的保护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分别于手术前后完成OCT检查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根据所采用的分支保护策略将患者分为拘禁球囊组和未保护组。通过OCT图像计算患者的分支开口面积差(分支开口面积差=术后分支开口面积-术前分支开口面积)。比较两组的分支开口面积差, 并在真性分叉病变和非真性分叉病变亚组中再次比较。在拘禁球囊组中, 分别比较使用主动拘禁球囊技术和传统拘禁球囊技术者、使用直径>2.0 mm拘禁球囊和≤2.0 mm拘禁球囊者、给予较大球囊压力(>4 atm, 1 atm=101.325 kPa)和较小的球囊压力(≤4 atm)者的分支开口面积。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探索拘禁球囊技术参数与分支保护作用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176例患者, 共含有236个分叉病变, 年龄(60.7±9.3)岁, 其中男性128例(72.7%)。拘禁球囊组67例患者包含71例分叉病变, 未保护组123患者包含165例分叉病变(14例患者存在2~3处分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CTO并行PCI治疗的患者232例,按年龄分组,对比分析老年组108例,年龄≥60岁,平均(66.6±5.4)岁,中青年组124例,年龄60岁,平均(51.3±6.3)岁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特点、闭塞血管开通率、围术期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老年组患者冠心病家族史比例低于中青年组,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中青年组高(P0.05)。但2组患者的闭塞病变血管支数及部位、平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应用导丝数量及球囊数量、支架植入数、闭塞病变开通率、随访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CTO病变行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中青年CTO患者比较无差异,但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主支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技术,便于导丝重新进入已闭塞的分支,进而挽救分支血管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例冠心病患者共20个真性分叉病变,分叉病变中位于左主干/前降支3例(占15%),前降支/第一对角支9例(占45%),回旋支/钝缘支3例(占15%),右冠状动脉/后降支或后侧支5例(占25%).所有分叉病变分支预留挤压(jailed)导丝,主支病变置入支架后,分支闭塞,TIMI血流分级0~1级,导丝无法重新找到分支入口,此时在主支支架外侧采用1.25mm小球囊通过分支Jailed导丝,于主支支架外低压力扩张分支开口,然后导丝再次穿过主支支架网眼进入分支真正开口,最后完成主支与分支球囊对吻,纠正主支支架变形.本研究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 20例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技术挽救分支病例中,主支支架术置入18例(支架28枚),主支/分支双支架置入2例.主支靶血管术前平均狭窄(直径法)为(90±10.5)%,术后为(10±1.5)%,其中术前为0~2级TIMI血流均恢复到3级.分支血管术前平均狭窄(直径法)为(63±14.3)%,术后为(42.5±13.5)%,TIMI血流均为3级.2例术后心绞痛,1例心肌酶学增高,无分支发生夹层,无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临床随访12 ~18个月,无死亡及心肌梗死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利用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技术可以较容易找到分支真正开口,实现处理分叉病变所需要的交换导丝及球囊对吻,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