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衰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衰患者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入门冬胰岛素,对照组给予精蛋白锌胰岛素30R皮下注入,观察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治疗组(5.20±1.38)d,对照组(8.14±1.47)d;糖化血红蛋白:治疗组(7.23±1.08)%,对照组(7.87±1.23)%;左室射血分数t治疗组(57.31±4.26)%,对照组(50.28±5.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衰,血糖达标时间短,心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给予患者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短期强化治疗法;另一组为对照组,给予患者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法(MSII)。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日用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胰岛素日用量也比对照组的少(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和传统胰岛素皮下注射2种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强化治疗中的血糖控制及胰岛素用量情况。方法3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胰岛素泵(CSH)组和多次胰岛素注射(MDII)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反应。结果CSII组和MDII组空腹及餐后2h血糖逐渐降低(P〉0.05),但CSII组胰岛素用量少,达标时间短,且低血糖发生率低(P〈0.01)。结论胰岛素泵是2型糖尿病短期强化控制血糖的安全有效、简便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半月疗法恢复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稳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采用胰岛素半月疗法强化治疗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长期疗效。方法对6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胰岛素泵持续胰岛素输注和对照组30例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以及餐后血糖、餐后血浆胰岛素水平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为(1.2±0.3)周,对照组为(7.8±0.6)周,观察组在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两周后停药,连续观察58周,血糖长期稳定达标,其胰岛素抵抗指数无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使用降糖药物治疗达标12周后停药,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无法停药)。结论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通过胰岛素半月疗法强化治疗,可以使其胰岛细胞的功能恢复到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早期,仅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即可获得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此治疗方法可以作为初发2型糖尿病治疗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以前,28例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是采用间断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7~76岁,平均年龄(29.5±16.4)岁,病程为诊断到16年,平均(3.4±6.7)年。从2013年1月开始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观察组)31例,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24~81岁,平均年龄(28.3±15.6)岁,病程为诊断到14年,平均(4.6±5.2)年。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 血糖水平,胰岛素每日平均用量(U/d),血糖值达标时间(h),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h 血糖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 >0.05),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h 血糖低于对照组(P <0.05),胰岛素每日平均用量、血糖值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的临床效果优于胰岛素间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短期强化联合中医辩证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辨证处方。治疗2周后均停用胰岛素泵,其他治疗不变继续治疗2周。4周后比较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体征评分及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事件次数。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胰岛素平均用量比对照组少,FBG、2hPG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所用时间比对照组少。结论胰岛素泵短期强化联合中医辩证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可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临床症状,同时胰岛素的用量更少,血糖达标更快、更平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体质指数(BMI)的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BMIt〉25kg·m^-2分为肥胖组(OB组)与非肥胖组(NOB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1周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检测入院时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和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生化指标,比较两组血糖达标时间,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以及两组7个时点血糖水平和一日内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的差异。结果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和7个时点的血糖无明显差异,但OB组胰岛素用量明显高于NOB组(P〈0.05),而SDBG较NOB组小(P〈0.05)。结论初诊肥胖型T2DM患者较非肥胖型T2DM患者血糖波动性较小,胰岛储备功能较好,但是胰岛素用量较大。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泵与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晓明  季晓珍  陈敏华 《海峡药学》2008,20(12):102-103
目的观察应用胰岛素泵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对妊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妊娠糖尿病患者18例,分为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组(CSII组),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治疗组(MSII组).CSII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加三餐前大剂量;MSII组给予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和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对比两组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以及治疗3月后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索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在治疗1月时,CSII组和MSII组血糖达标时间[(10±3)d和(18±5)d]、胰岛素用量[(0.65±0.18)U/(kg·d)和(0.92±0.25)U/(kg·d)]、低血糖发生率(0.2%和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妊娠糖尿病能更快、更有效、更安全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输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自愿情况下,将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实验组采用胰岛素泵输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血糖达标时间为(5.12±1.12)d,短于对照组的(8.56±2.32)d,住院时间为(9.04±1.63)d,短于对照组的(12.12±2.72)d,胰岛素用量为(44.51±2.57)U/d,少于对照组的(S2.38±4.67)U/d(P〈0.05);两组的FPG、P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输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其起效快且胰岛素用量较少,住院时间较短.该方法可行且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初发2型糖尿病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欣荣  于梅 《河北医药》2007,29(12):1330-1331
目的 观察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方法 治疗组30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泵进行2周的强化胰岛素治疗,并设对照组观察治疗3个月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胰岛素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 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分别在治疗的(3±1.8)、(7±2) d达到控制目标;3个月时HbA1c达标,对照组HbA1c不达标,治疗组治疗3个月时自身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P<0.05).结论 初发2型糖尿病早期短时间强化胰岛素治疗可尽早控制病情,改善及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1.
吕高友  王春  张沈洁  王学玲  郭凤红 《安徽医药》2011,15(12):1577-1578
目的比较短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与预混人胰岛素常规2次皮下注射(常规治疗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其中CSII组68例,采用CSII诺和灵R治疗;常规治疗组60例,分别于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预混人胰岛素(诺和灵30R),比较治疗后两组血糖达到良好控制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的次数。结果 CSII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均可有效降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SII组血糖达到良好控制的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而且平均胰岛素用量更少,低血糖发生次数更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快速、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前后血清瘦素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1例新诊断T2DM患者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门冬胰岛素(诺和锐)强化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瘦素变化,以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变化。结果治疗后短期内患者血糖接近正常,血清hs-CRP、瘦素明显下降(P均〈0.01),无发生低血糖者。结论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可降低新诊断T2DM患者的血糖、血清hs-CRP及瘦素水平,具有良好的血糖控制及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空腹血糖(FPG)≥10mmol/L的35例住院初诊断T2DM患者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前及治疗血糖达标后行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OGIRT)检测;对血糖控制情况、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早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I30/△G30)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HbAlc、OGTT各时点血糖和HOMA-IR均明显降低(P<0.05),OGIRT各时点胰岛素(Ins)、HOMA-β和△I30/△G30明显升高(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T2DM是既安全又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低胰岛素抵抗、使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案,对延缓糖尿病自然病程的进程,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达到临床缓解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住院初诊为2型糖尿痛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口服药联合长效胰岛素组28例、速效联合长效胰岛素组20例、预混胰岛素组36例、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组12例,分别给予相应治疗,以空腹血糖(FPG)〈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8.0mmol/L出院。出院后坚持原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3个月后停止所用治疗并连续监测1个月血糖,每周测3次FPG、2hPG,如1个月内有3次或以上FPG≥7.0mmol/L或2hPG≥10.0mmol/L视为治疗失败,否则视为治疗成功。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在入院后第2天和3个月随访期结束时空腹测患者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抽血查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e)、三酰甘油(TG)、空腹C肽(FCP)、C.反应蛋白(CRP),口服75g葡萄糖粉后2h抽血查2hPG.餐后2小时C肽。统计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成功缓解率并分析影响成功的因素。结果治疗后总成功率为73.9%。口服药联合长效胰岛素组成功率为82.1%(23/28);速效联合长效胰岛素组为80.O%(16/20);预混胰岛素组为61.1%(22/36);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组为83.3%(10/12)。口服药联合长效胰岛素组、速效联合长效胰岛素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组成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与预混胰岛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FPG、2hPG、HbAle、TG、CRP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FCP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与失败组年龄,治疗前BMI、FPG、FCP、TG、CR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2.98±4.68)、(56.79±7.65)岁,(25.03±2.46)、(28.16±2.09)kg/m2,(11.89±2.61)、(14.75±2.75)mm01/L,(1.85±0.70)、(0.88±0.54)ng/mL,(1.05±0.68)、(2.41±0.84)mm01/L,(8.19±0.74)、(10.62±1.19)mg/L,P〈O.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进行胰岛素治疗有较高的·临床缓解率。1;/服药联合长效胰岛素或速效联合长效胰岛素治疗3个月、胰岛素泵2周强化治疗较预混胰岛素治疗3个月的缓解率高。患者年龄、BMI、FPG、FCP、TG、CRP可能成为胰岛素治疗能否成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2种方法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新诊断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1例,一组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治疗(CSII),另一组予三餐前门冬胰岛素加睡前地特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MDI),治疗2周,随后门诊口服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2组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空腹血清C.肽、餐后2h血清c-肽、HbAlc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住院治疗后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显著下降(P〈0.01),2组空腹血清c.肽、餐后2h血清C.肽均明显升高(P〈0.01),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较MDI组短(P〈0.05)。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0.161次/人)低于MDI组(0.387次/人)(P〈0.05)。门诊治疗6月后,CSII组的HbAlc下降值较MDI组显著,未服口服降糖药血糖达标率较高(P〈0.05);CSII组的血清空腹c-肽及餐后2hc一肽增加较MDI组显著。结论2组注射方法均能使血糖获得良好控制,使用胰岛素泵能尽快使血糖达标,低血糖发生较少,中长期血糖控制及胰岛B细胞功能保护更佳。  相似文献   

16.
郭红  白玲  米尔班 《中国医药》2014,(3):342-344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患儿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及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强化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08年7月至2012年12月45例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纠正后需要强化治疗的患儿.将其完全随机分为2组,CSII组20例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MSII组25例给予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比较2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糖达标时间、使用胰岛素总量、低血糖的发生率情况.结果 CSII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分别为(14.3±3.0)、(5.9±0.7)mmol/L,餐后2 h血糖分别为(21.6±3.8)、(8.3±0.9)mmol/L;MSII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分别为(13.1±2.1)、(6.0±0.8)mmol/L,餐后2 h血糖分别为(19.8±3.0)、(8.9±1.1)mmol/L,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后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使用胰岛素总量、低血糖发生次数分别为(6.0±1.5)d、(49.6±14.9)U/d、(0.6±0.2)次,MSII组分别为(8.1±1.9)d、(57.9±12.2)U/d、(1.1±0.7)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CSII 治疗较MSII 可更有效、更便捷地控制高血糖,低血糖发生次数较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董淑雯  孙丽萍 《中国医药》2013,8(3):348-350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新诊断2型糖尿病门诊及住院患者151例,计算机编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76例,常规使用预混胰岛素基础上加用黄芩苷0.5mg/次,3次/d;对照组75例,常规使用预混胰岛素。4周后测量空腹血糖达标时间、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体重指数、瘦素、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仅(TNF—OL)及24h尿白蛋白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研究组血糖达标时间较对照组短[(5.6±1.8)d比(10.2±2.3)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7)mlU/L比(20±7)mlU/L,(4.5±2.0)比(6.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3.6±2.1)比(-5.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TG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TNF-仅及瘦素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联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苷可改善新诊断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脂肪因子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国产混合重组人胰岛素30/70注射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初发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国产混合重组人胰岛素30/70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二甲双胍口服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代血红蛋白(HbA1c)及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酯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指标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FPG、HbA1c、TG、TC、LDL-C、HOMA-IR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PG、HbA1c及HOMA-I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混合重组人胰岛素30/70注射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疗效较满意,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诺和锐30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诺和锐30组和诺和灵30R组各30例。诺和锐30组每日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诺和锐30;诺和灵30R组每日早晚餐前15~30min皮下注射诺和灵30R。结果两组患者胰岛素治疗后FBG、2hPBG及HbAlc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诺和锐30组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自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空腹血糖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诺和锐30组空腹血糖下降幅度高于诺和灵30R组。诺和锐30组低血糖(〈2.8mmol/L)发生率显著低于诺和灵30R组(P〈0.05)。结论诺和锐30可模拟人胰岛素生理分泌模式,实现更佳降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为DM患者提供了方便、安全、灵活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