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方靖霞 《蛇志》2013,(4):434-435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穿刺术在急诊急救工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例急诊急危重患者在抢救中选择应用留置针颈外静脉穿刺术,并观察穿刺成功率和抢救效果。结果 30例患者均能及时建立静脉通路,及时采血及输液,保证了抢救用药及静脉通道畅通,抢救效果显著。结论颈外静脉穿刺术既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而且操作安全便捷,可以广泛应用于急诊急救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技术在危重症惠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珐:选取323例预计颈内静脉穿刺困难的危重症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穿刺时间、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二次以上穿刺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323例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无一例因穿刺失败改行其他部位中心静脉穿刺.超声多普勒引导穿刺置管操作时间184.6±20.5s.超声多普勒引导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3%.超声多普勒引导二次以上穿刺置管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4.64%.结论: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引导危重症怠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缩短了置管时间,减少了穿刺次数,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苏海瑕 《蛇志》2014,(3):354-355
目的:提高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成功率。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20名护士进行指压定点法行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的理论及操作方法培训。结果95%护士熟练掌握指压定点法行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的理论及操作方法。结论指压定点法实用性强,且操作快捷、简单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而且护士易于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廖文莉  吕艳梅  植建霞 《蛇志》2006,18(3):248-248
婴儿股静脉穿刺抽血是危重症婴儿抽血的主要途径,如紧急抢救,可作为首要的给药途径。因此,改进婴儿股静脉穿刺方法,提高穿刺的成功率能为抢救婴幼患儿赢得时间。我科于2005年~2006年采用改进后的新法穿刺股静脉,成功率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璞 《蛇志》2009,21(3):207-208
目的提高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方法将6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z例,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观察组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行前臂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留置针穿刺效果和留置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留置针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穿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外渗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单通道1h液体补充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通道能有效提高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蛇志》2018,(4)
目的探讨两种静脉进针法在儿科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效果,为临床护理选择适宜的进针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福州儿童医院住院输液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穿刺点的上方与皮肤呈15~30度角进针,对照组静脉穿刺均采用40~45度角进针,观察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50例患儿穿刺引起外渗皮肤隆起送管失败有5例,进针无回血2例;对照组50例患儿穿刺引起外渗皮肤隆起送管失败21例,进针无回血6例。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静脉留置针以皮肤15~30度角进针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可减少外渗皮肤隆起送管失败、无回血以及血管破裂导致皮下淤血现象,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重症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锁骨下静脉,首选右侧,如果穿刺右侧失败改为左侧。穿刺成功后用扩张器扩皮,最后顺导丝置入导管,根据患者身高置管长度为12~15 cm,局部缝合固定,外敷纱布封闭或用一次性贴膜封闭。静脉留置管接三通静脉输液管。结果:286例首次穿刺右侧成功282例,4例失败后改选左侧成功。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最短3天,最长45天,留置时间平均为18天。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神经外科中抢救治疗重症患者是十分便利、有效的措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较其他深静脉穿刺置管如股静脉、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及PICC相比较,更利于护理并具有费用低廉的优点。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十分利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的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2例有恶性肿瘤病史需行PICC置管、浅静脉直视下不明显或触摸不到、不适合盲穿患者42例进行超声引导下改良的PICC术。改良方法包括穿刺支架超声引导以及用一次性使用麻醉用针替代Seldinger包内的穿刺针进行,并与23例标准PICC法对比分析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均为100%,其中改良PICC患者41例穿刺一次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7.6%;标准PICC患者21例穿刺一次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1.3%。两种方法一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改良患者中发生2例并发症,包括局部水肿1例及导管异位1例;23例标准PICC患者中发生6例并发症,包括局部水肿2例,导管异位1例,静脉炎1例及局部感染2例。两种方法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的PICC术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吴瑞华 《蛇志》2009,21(1):70-71
周围静脉穿刺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也是临床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给药途径之一。穿刺成功率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可以密切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恢复健康创造条件。且熟悉静脉穿刺技术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能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促进康复。但由于个体静脉条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差异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各类血管的特点,灵活掌握穿刺技巧,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宋小岩  杜光娥  陈丽 《蛇志》2002,14(2):5-5
为了防止静脉穿刺拔针后淤血形成 ,2 0 0 1年至 2 0 0 2年以来 ,我们通过对 1 3 68例静脉输液和1 93 2例肘静脉采血者进行宣教 ,大幅度降低了拔针时的疼痛 ,减少拔针后的皮下淤血形成 ,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还保护了静脉 ,为下次穿刺创造了条件。现作者就如何防止静脉穿刺拔针后淤血形成谈一点临床实践的体会。1 静脉穿刺拔针后淤血形成的原因1 .1 按压时间过短 正常人一般出血时间是 1~3 min,凝血时间为 2~ 8min (玻片法 ) ,血小板计数为 (1 0 0~ 3 0 0 )× 1 0 9/ L。按压针眼的时间与发生皮下淤血有密切联系 ,所以 ,对正常人而言 ,…  相似文献   

11.
唐梅珍 《蛇志》2017,(1):61-62
目的总结静脉留置针在儿科诊疗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收集行输液治疗的患儿16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输液,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穿刺,比较两组患儿1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1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儿科输液中,静脉留置针穿刺较传统头皮针穿刺具有优势,临床操作过程中与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沟通,可有利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彩色超声引导与盲探穿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术的并发症情况。方法将我院拟择期(在腹腔镜下)行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患者10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23~81岁,体重32~81kg。采用抛硬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彩色超声组(C)和盲探穿刺组(M)各50例。记录两组病人黑色细针试穿中静脉时次数、薄壁蓝空针穿刺中静脉时次数、穿刺点的数目、导管置入失败的次数,并记录病人由于穿刺引起的机械并发症及术后留置导管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机械并发症,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误穿动脉、血气胸及心律失常或心脏损伤的情况。结论彩色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较盲探穿刺高,盲探穿刺刺破颈内静脉后壁概率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组高,其余机械并发症及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静脉输液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惠如 《蛇志》2002,14(1):77-78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迅速有效的治疗手段 ,在静脉穿刺中对患者进行的心理护理是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重要环节。为了具体掌握静脉穿刺中的心理护理重点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作了一些探索并加以总结。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  随机抽出老、幼、中青年静脉输液患者 43例 ,分为无心理护理组 1 7例 ,有心理护理组 2 6例 ,两组对比观察。  有心理护理组按如下 5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 (1 )希望法。直接向患者介绍通过输液治疗后的效果 ,尤如在患者眼前展现一条通往康复的希望之路 ,可对患者说些“对你来说 ,输液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陈丽  周红梅  杜光娥 《蛇志》2002,14(1):71-72
静脉穿刺术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无论是静脉输液 ,还是抽血检查 ,都要进行静脉穿刺。静脉穿刺的失误或迟缓 ,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 ,而且延误临床诊断或治疗 ,严重者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因此 ,我们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分析影响静脉穿刺的因素 ,总结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现报告如下。1 患者方面1 .1 血管状况 由于患者的年龄、性别、所患疾病不同 ,其血管也各有特点。例如 :老年人的血管由于皮下脂肪少 ,又缺乏弹性 ,血管在皮下易于滑动 ;失血、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的患者 ,血管常塌陷难以充盈 ,触摸不清 ;肥胖或水肿病人…  相似文献   

15.
于莲莲 《蛇志》2008,20(1):82-83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给药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差、脆性高,皮肤组织松弛,回血较慢,所以穿刺容易失败.现将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在儿科应用的优点。方法将160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静脉留置针采血,对照组使用注射器采血,并对两种方法的穿刺成功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穿刺成功率高,无溶血现象;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低,且易使标本溶血。结论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的优点是穿刺部位易掌握、血管易暴露、针头易固定,且方便、安全、有效,穿刺成功率高,值得儿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韦春萍 《蛇志》2014,(3):353-354
目的:探讨头皮式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改进,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对我科2013年1~12月住院治疗的112例术前患者,采用改进后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穿刺,同时给予相关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改进后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显著减少了静脉穿破的几率。结论改进后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可有效的减轻反复穿破血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膝下(Below the Knee, BTK)途径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介入科接受经BTK途径CDT治疗的38例急性混合型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54±11岁。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经小隐静脉穿刺途径28例,小隐静脉切开途径4例,胫后静脉切开途径4例,胫后静脉穿刺途径2例。行CDT前,所有患者均接受临时可回收滤器置入,并于术后2周内取出。36名患者DVT血栓溶解成功(Ⅱ和Ⅲ级)。2名未获得血栓溶解成功的患者,从症状发生到CDT时间均大于10天。对13例患者(左侧10例,右侧3例)进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围手术期出现切口渗血4例,切开部位麻木5例,没有新发肺栓塞和大出血发等主要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1个月-4年),28例患者超过1.5年。2例患者由于未服用华法林而出现反复髂股DVT。随访期间通畅率和PTS率分别为81.6%(31/38)和31.6%(12/38)。结论:采用经BTK途径行CDT治疗混合型DVT是安全有效的,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结果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腋静脉置入留置针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205例行输液治疗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经腋静脉置入留置针进行输液,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经头皮静脉及四肢浅静脉置入留置针进行输液,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发生液体外渗、堵管、静脉炎、针体滑出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腋静脉置入留置针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经济实惠、操作简单等优点,同时也减少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持了输液治疗的连贯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卢艳如  黄艾芬 《蛇志》2013,25(2):161-162
目的 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肥胖危重儿救治中的应用.方法 将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98例肥胖危重儿随机分为腋静脉留置针组(42例)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56例),观察两组患儿的首针穿刺成功、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腋静脉组留置针留置时间较长,患儿首针穿刺成功率较高,脱管、堵管、静脉炎、渗血和外渗发生率均较外周静脉留置针组低.结论 在肥胖危重婴幼儿救治中,选择腋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优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