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估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治疗18~36个月婴幼儿发育性髋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DDH)的远期效果。[方法]随访1993年1月~2001年12月在本院采用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治疗有完整资料的18~36个月DDH患儿156例232髋,其中Ⅰ度77髋,Ⅱ度95髋,Ⅲ度60髋,随访时间为5.5~14.5年,平均9.2年,并对全部病例进行影像学检查和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根据周永德发育性髋脱位疗效评价标准,本文195髋复位满意,优良率为84.05%,9例发生股骨头坏死;术前平均髋臼指数(AI):复位成功髋(35.34°±5.95°),失败髋(44.51°±5.32°),成功髋复位前AI均数明显小于失败髋均数;Ⅰ度优良率为84.41%,Ⅱ度优良率为85.21%,Ⅲ度优良率为81.67%。[结论]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对18~36个月DDH患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复位前AI值的大小对于DDH保守治疗方法的选择和远期疗效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脱位程度不是能否采用手法复位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分析发育性髋脱位闭合复位后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随访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采用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6~36个月发育性髋脱位患者193例282髋,并对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发症的10例10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与复位前年龄、脱位程度、髋臼指数的关系。结果采用Salter评分标准,6~12个月组股骨头坏死2例,12~24个月组4例,24~36个月组4例。复位前髋臼指数值40。以上4例,40。以下6例。所有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例复位前髋关节都是Ⅲ度脱位。结论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对6~36个月发育性髋脱位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很好的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复位前髋臼指数值的大小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关系不大,但大于2cm的高度脱位是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应用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治疗6~36个月婴幼儿发育性髋脱位的价值与适应证.[方法]随访1995年1月~2001年12月有完整资料的6~36个月DDH患儿193例282髋,根据开始治疗时间分为6~12个月、13~24个月和25~36个月3组,按照复位前髋臼指数和脱位程度进行分类,比较不同髋臼指数、脱位程度与治疗结果的关系.最后随访时间为5.5~11.5年,平均8年.[结果]根据1993年全国小儿髋关节会议通过的周永德发育性髋脱位疗效评价标准,本文239髋复位满意,优良率为84.8%,其中6~12个月组优良率为88.9%,13~24个月组和25~36个月优良率分别为85.3%、80.4%,3个年龄段优良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所有病例AI均大于30°,其中30°~35°组和36°~40°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0.9%、87.6%,而>40°组的优良率为74.1%,前两组间优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40°组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前Ⅰ度、Ⅱ度、Ⅲ度脱位的远期优良率分别为86.5%、84.9%、82.5%,3组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共10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复位前脱位程度均为Ⅲ度.[结论]内收肌切断、手法闭合复位、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方法对6~36个月DDH患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3岁以下开始治疗年龄对优良率的影响不大;复位前AI值小于40°优良率高;脱位程度对治疗优良率影响不大,但>2 cm的高度脱位是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膝上与标准人类位髋人字石膏固定治疗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伊犁州新华医院小儿骨科治疗121例年龄6~18个月的DDH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与患者家长沟通结果,58例(76髋)采用膝上髋人类位髋人字石膏固定(膝上组),63例(80髋)采用常规标准髋人类位髋人字石膏固定(标准组)。比较两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一次复位成功,膝上组的早期再脱位率11.8%(9/76),标准组为2.5%(2/8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脱位的患儿均择期行切开复位术,并排除之后的研究。两组患儿透视次数、带石膏的时间、石膏压疮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平均随访时间(5.3±2.0)年。拆除石膏后开始站立时间、开始行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治疗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儿T?nnis评级均显著改善(P<0.05)。与拆石膏后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Severin评级和CE角均无明显改变(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AI均显著...  相似文献   

5.
1978~1983年,作者用手法复位改良蛙式石膏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62例,对其中3岁以内的38例(48个髋关节)进行了12~16年的随访,复位成功者47个髋关节,成功率为97.9%,此法证明先天性髋脱位在手法复位后用既固定又活动的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治疗使发育不良的髋关节通过自我塑型改造恢复了正常的髋关节解剖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后股骨近端形态改变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采取闭合复位的DDH患儿258例,其中106例(160髋)获得随访;年龄6~36个月,平均16.9个月。其中男12例,女94例,左侧脱位34例,右侧脱位18例,双侧脱位54例。脱位程度按Tnnis分型:Ⅰ型23髋,Ⅱ型81髋,Ⅲ型31髋,Ⅳ型25髋。所有患儿均随访2~11年,平均5.1年。所有患儿术前均行双下肢悬吊牵引4~24 d,平均13.4 d。全麻下行经皮长收肌腱切断、手法复位后动力蛙式石膏固定3个月,外展支具固定3个月。采用Bucholz-Ogden分型评价闭合复位后股骨近端形态改变。对DDH患儿性别、年龄、脱位程度、牵引时间、复位后固定时间、复位前骨化核出现与否、家族遗传史、胎位、复位前是否能行走等多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这些因素与闭合复位后股骨近端形态改变的相关性。[结果]在获得随访的160髋中有31髋发生股骨近端形态改变(19.4%),其中Bucholz-OgdenⅠ型27髋(16.9%),Ⅱ型2髋(1.25%),Ⅲ型1髋(0.625%),Ⅳ型1髋(0.62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复位时患儿年龄(OR=7.006,P<0.01)、脱位程度(OR=5.116,P<0.001)、牵引时间(OR=0.261,P=0.023)及复位后固定时间(OR=3.991,P=0.03)与闭合复位后股骨近端病理形态改变存在明显相关性。而患儿性别、复位前骨化核出现与否、家族遗传史、胎位、复位前是否能行走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复位前的皮牵引时间14~24 d有助于减轻股骨近端形态的病理改变,复位时患儿年龄越大、脱位程度越高、复位后固定时间越长,股骨近端形态病理改变越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传统石膏人类位固定与改良半硬化高分子绷带人类位固定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与并发症。 方法随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采取闭石膏组合复位人类位石膏固定完整资料的患儿62例共75髋,其中石膏组采用传统石膏固定方法30例共35髋,改良组采用改良半硬化高分子绷带固定方法32例共40髋。纳入标准:首次确诊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年龄≤24个月;采取人类位石膏固定术治疗。排除标准:复位年龄>24个月;闭合复位失败;外院已经接受过其他治疗;临床资料不全或随访时间低于24个月。对全部患儿进行影像学检查和髋关节功能评价,统计患儿拆除石膏时发生烦躁、焦虑以及皮肤压伤的情况。男女比例、优良率、患儿烦躁、焦虑、皮肤压伤发生率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两组患儿年龄、体重、随访时间及髋臼指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nnis分度采用非参数检验。 结果石膏组平均随访时间(31.2±4.2)月,改良组平均随访时间(32.2±5.5)月,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0.87,P>0.05)。根据周永德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疗效评价标准,石膏组优良率88.6%,改良组优良率为87.5%,组间优良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石膏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17.1%,改良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12.5%,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05)。在石膏并发症皮肤压伤上,石膏组与改良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1.40,P>0.05)。但在拆除石膏时引起患儿烦躁、焦虑的情绪上,改良组显著低于石膏组(χ2=43.75,P<0.01)。 结论改良半硬化高分子绷带人类位固定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与传统石膏固定具有相当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但显著降低了患儿在拆除石膏时的烦躁、焦虑,同时完全避免了石膏锯的使用与相关风险。  相似文献   

8.
王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3):1111-1113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婴幼儿常见的髋关节先天性畸形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于婴幼儿DDH的治疗方法主要以闭合复位及石膏固定为主,但各家医院在治疗的具体操作上差异较大,其预后股骨头坏死率也各不相同.国内国际对改良蛙式石膏及人位石膏固定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详细比较,相关报道较少.本文就当前DDH闭合复位治疗的进展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采用保守治疗6 ~36个月龄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随访结果,回顾分析在该治疗模式下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AVN)的相关因素.[方法]随访2007年12月~2009年12月在本院采用双侧内收肌松解、手法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方法治疗有完整资料的6~ 36个月龄DDH患儿,治疗结果的评价采用周永德、吉士俊的方法,根据影像学表现和Bucholz-Ogden分型标准进行AVN评价.[结果]63例101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25~4.25年,平均3.2年.优良率为80.2%,13髋发生AVN,发生率为12.8%,3髋发生再脱位,发生率为2.9%.[结论]采用内收肌松解、手法闭合复位、屈髋90°~ 120°外展位外固定是治疗6~36个月DDH一种良好方法,AVN的发生与患儿的脱位程度、股骨头骨化中心发育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0.
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治疗儿童先天性髋脱位60例(73个关节)徐州骨科康复医院(221006)鹿守君徐州儿童医院(221006)周增幅从1984年至1991年共收治60例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采用改良蛙式石膏固定,疗效满意。60例中,男15例,女45例,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avlik吊带治疗6个月内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方法和疗效以及高频超声在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2例(124髋)6个月内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婴儿,其中男性14例,女性88例,单侧80例,双侧22例,年龄3~24周。据Graf超声波髋关节分型,20髋为Ⅱa(-)型,50髋为Ⅱb型,34髋为Ⅱc型,18髋为Ⅲ型,2髋为Ⅳ型。常规新生儿体检均发现有双侧臀纹不对称,或伴有髋关节屈曲外展受限,经Garf静态超声技术确认。均采用Pavlik吊带治疗,平均间隔2~3周超声监测髋关节发育变化。吊带治疗时间4~20周,随访时间15~30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 92例(112髋)经Pavlik吊带治疗后,复查超声和X线片指标恢复正常,确认治愈。4例(5髋)治疗过程中超声指标改善明显,58°α角60°,年龄超过8个月后,改用髋外展矫形器固定,4周后X线片指标恢复正常。6例(7髋)年龄超过6个月,指标未恢复正常,且伴有内收肌紧张,予以内收长肌松解后石膏固定。在此6例患儿中,3例(3髋)随访至18个月,髋臼指数大于25°,Sheton氏线不连续,行Salter骨盆截骨术。所有患儿均无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Pavlik吊带对于GrafⅡ型患儿治愈率高,而对于GrafⅢ、Ⅳ型患儿,Pavlik吊带治愈率降低,部分患儿需后续进一步治疗。超声检查可动态观察Pavlik吊带治疗效果。早期超声检查为及时应用Pavlik吊带治疗提供了可能,对减轻患儿晚期畸形和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avlik吊带治疗6个月内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Graf超声对广州市新生儿及小于6月婴儿进行DDH普查,检出异常髋关节(DDH)18个,其中女婴DDH髋检出13个,男性5个。根据Graf超声诊断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病理分型,9髋为Ⅱb型,6髋为Ⅱc型,2髋为Ⅲ型,1髋为Ⅳ型。均采用Pavlik吊带治疗,间隔2周复诊1次,超声检查观察髋关节发育变化。吊带治疗时间6~20周,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8个月。结果 17髋经Pavlik吊带治疗后,经超声和X线片检查,相关指标达到正常,确认治愈。1髋在经Pavlik治疗过程中,经超声检查后,相关指标改善明显,58°α角60°。全部患儿均无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Pavlik吊带对于Graf II型患儿治愈率高,而对于GrafⅢ、Ⅳ型患儿,Pavlik吊带治愈率降低,部分患儿需要进一步的后续治疗。超声检查可达到动态观察Pavlik吊带治疗效果的目的。早期超声检查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能早期得到Pavlik吊带治疗提供了可能,对减少患儿远期遗留畸形和降低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的术后生存率和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DDH合并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92例103髋,女85例96髋,男7例7髋;年龄39~78岁,平均47.2岁。根据Crowe分级:42例46髋为Ⅰ度,21例24髋为Ⅱ度,16例18髋为Ⅲ度,13例15髋为Ⅳ度。49例56髋采用改良Gibson人路,43例47髋经直接外侧I-Iar-dinge人路。46例48髋使用自体股骨头进行髋臼骨移植,所有移植的骨块均用松质骨螺钉或Kirschner钢丝固定于髋臼上。进行骨移植的适应证主要是髋臼组成部分的上方未取得足够骨覆盖。结果62例76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9年,平均98个月。将因无菌性松脱而行髋臼翻修作为观察终点,10年随访髋臼假体生存率为86.8%~94.4%,平均90.6%;18年随访生存率为53.9%~72.O%,平均63.0%。结论随着髋臼发育不良严重程度的加重,随访年后骨水泥型髋臼假体有更高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265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疗效。方法 1995年至2011年共收治265例(共312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其中男41例,女224例,年龄4个月~3.5岁,平均1.4岁。左侧128例,右侧90例,双侧47例。按脱位程度分型,Ⅰ型41髋,Ⅱ型102髋,Ⅲ型169髋。根据年龄分为四组,一组:1岁以内81例,二组:1~2岁117例,三组:2~3岁46例,四组:大于3岁21例。采用牵引、内收肌松解、手法复位、四期树脂绷带外固定治疗。采用Mckaym临床标准和Severi X线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经随访1.5年后疗效评价:Mckaym临床评分总优良率85.57%,Severi X线评分总优良率82.37%。结论手法复位加树脂绷带外固定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早期(小于3岁)最有效的方法,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方法与疗效。方法1995年1月至2007年6月对成人DDH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9例42髋,男性3例3髋,女性36例39髋,平均年龄51岁(41~67岁)。其中CroweⅠ~Ⅱ型32例33髋,CroweⅢ型6例8髋,CroweⅢ~Ⅳ型1例1髋。采用常规髋关节置换术,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32例33髋。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6例8髋。采用S—ROM高组配式假体1例1髋。平均随访时间3.5年。结果Harris评分术后平均89分,较术前改善46分。优27例,良9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达到84.6%。1例评分为差者随访3年,有疼痛与假体松动征象。本组双下肢短缩均有明显改善,未出现感染、脱位、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对成人DDH应用Crowe分型结合不同方法行全髋关节置换,通过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假体行生物型固定,应用高组配式假体均为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中期疗效。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Zweymuller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6例62髋,男14例(15髋),女42例(47髋);平均年龄48.6岁(30~67岁)。术前所有患者均有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观察项目包括术后并发症、影像学及功能恢复情况。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56例获得随访,时间5~11年,平均6.5年。X线检查显示髋臼假体位于真臼位置,与周围骨床结合紧密,髋臼假体外展角35°~45°,股骨假体内、外翻3°以内,术后患肢短缩平均(0.5±0.2)cm。术后近期发生深静脉血栓20例,予溶栓治疗后好转。近期脱位1例,复位、制动3周后下地行走。4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Ⅱ型。无感染、神经损伤病例发生。术后Harris评分(87.4±3.5)分,与术前(43.2±6.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中期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Offset Ruler结合可调颈假体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所有THA的患者中,共有67例患者(67髋)采用了Offset Ruler结合Wright公司的Profemur Z可调颈假体柄.其中DDH 31例(Crowe Ⅰ型 9例,Ⅱ型18例,Ⅲ型4例),股骨头坏死11例,髋关节骨关节炎6例,股骨颈骨折19例;男31例(31髋),女36例(36髋),年龄平均64.3岁(42~81岁).术前测量患者双下肢长度,并通过X线(标准骨盆平片)测量股骨偏心距(femoral offset,FO)及双下肢长度,计算术中需调整的患侧FO及长度.术中利用Offset Ruler,确定最后的假体型号.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评估由未参加手术的同一位医生完成.结果 6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随访20.3个月.所有患者术中测试人工关节稳定性好,无脱位倾向,无撞击;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感染、假体脱位等并发症.术前患肢较健侧平均短缩1.8 cm(0~3.3 cm),术后患者双下肢平均长度差0.2 cm(0~1.3 cm).所有患者行走均无跛行感,均感满意.结论 Offset Ruler操作方便,在THA术中使用Offset Ruler,结合可调颈假体柄,可以有效恢复股骨偏心距,减少或消除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增加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普通人工髋关节假体治疗老年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骨关节炎(OA)患者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对11例(14髋)DDH继发OA的老年患者施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女10例,男1例,平均年龄72岁(66~81岁)。根据Crowe的X线分型,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2例,Ⅳ型1例。应用普通全髋关节假体进行髋关节置换,Ⅰ、Ⅱ、Ⅳ型于真臼重建髋臼,Ⅲ型采用高旋转中心法重建髋臼。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1)X线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和髋臼旋转中心位置;(2)Harris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普通假体置换,1例行粗隆下截骨,术前双下肢长度差1~4.5cm,术后双下肢长度差为0~1cm。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24.4个月(6~48个月)。至最后随访时,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0.2分(35~58分)恢复到86.4分(72~94分)。结论应用普通全髋关节假体治疗老年DDH继发OA疗效确切,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应用相对简单、有效的关节重建方式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11年2月对29例32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l】例,女18例;年龄37-73岁,平均52.6岁;单侧26例,双侧3例。主要症状为髋部疼痛及跛行。根据术前髋关节正位X线片分型,Crowe分型:I型17例18髋,Ⅱ型6例7髋,Ⅲ型3例4髋,Ⅳ型3例3髋。术前除3例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外,余患者下肢不等长1-6cm。结果:29例术后无感染、关节脱位、坐骨神经牵拉伤等并发症发生,1例股骨近端劈裂者,术中用钢丝捆扎,术后4年随访,骨折愈合,未发生假体松动迹象。所有植骨块及粗隆下截骨获得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8个月-5.3年,平均3.7年。21例髋部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恢复良好;5例仍有轻度跛行,但较术前明显减轻。3例术后双下肢不等长〉1cm,其余均≤1cm,2例下肢延长4~5cm。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3.6±7.1提高至术后的86.7±5.3。结论:在真臼位置加深髋臼重建髋关节,根据Crowe分型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利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