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目的在大鼠结扎前降支致心肌梗死的模型上观察氯沙坦抑制心肌氧化损伤的作用,探讨氯沙坦改善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机制。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模型,给予氯沙坦干预。4周后,测定心脏重量指数、心肌及血液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血液过氧化氢(H2O2)含量,并与假手术组比较。结果心肌梗死组(M组)大鼠右室重量指数(RVWI)、左室重量指数(LVWI)升高(P〈0.01)。心肌、血液中SOD及CuZn-SOD活性下降,H2O2含量升高(P〈0.01)。氯沙坦干预组较M组RVWI、LVWI下降(P〈0.01),血清和心肌SOD及CuZn—SOD活性升高,H2O2含量下降。结论氯沙坦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可能与其提高SOD活性抗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培哚普利干预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造心肌梗死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A组,n=14)和培哚普利干预组(B组,n=14),另设假手术组为对照(C组,n=14)。术后24h起各组分别予培哚普利(B组)和蒸馏水(A、C组)灌胃,6周后放免法测定各组大鼠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AngⅡ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大鼠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ERK1/2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组大鼠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原癌基因cfosmRNA含量的变化。结果:6周后A、B组的心肌组织中AngⅡ,ERK1/2,C—fos mRNA含量及左室重量指数与C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A组相比,B组中6周后心肌组织中AngⅡ,ERK1/2,c—fos mRNA含量及左室重量指数均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中AngⅡ与ERK1/2含量及原癌基因c-fos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左室重量指数明显升高;培哚普利能降低AngⅡ,ERK1/2,c—fos mRNA的表达,改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变化的影响。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两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为辛伐他汀干预组(MI-S组,n=20)和心肌梗死对照组(MI-C组,n=20),另一组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为假手术组(Sham组,n=10)。4周后,RT-PCR法检测左心室梗死区及非梗死区心肌TGF-β1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心肌组织TGF-β1蛋白含量。结果:制模组大鼠心肌梗死4周后左心室心肌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5),MI-S组上述指标较MI-C组显著降低(P〈0.05),但仍高于Sham组(P〈0.05),3组血脂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辛伐他汀可减少大鼠心肌梗死4周后左心室心肌TGF-β1的表达,此改变与其调脂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l(TGF-βl)与I型胶原表达,并测定大鼠血浆内TGF-βl的含量。方法 结扎冠状动脉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采用ELISA法测定心肌梗死不同时间内大鼠血浆内TGF-βl的含量;应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CF-β与I型胶原表达的变化。结果 大鼠心梗后1 d、3 d、,5 d血浆内TGF-βl含量明显增加(P〈O.01),呈时间依赖性。心梗后24h心肌TGF-βl与I型胶原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增强。结论 心梗后心肌通过增加TGF-βl、I型胶原的表达参与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间质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的表达和心室重塑、心功能变化的关系及洛沙坦干预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8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实验室进行。①取180只SD大鼠,随机取8只为假手术组(不结扎冠状动脉),其余172只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②将造模成功的67只大鼠随机分成洛沙坦组[灌胃洛沙坦30mg/(kg&;#183;d),1次/d]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分为术后1,7,14,28d4个亚组。③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及Ⅰ/Ⅲ胶原的表达,超声心动图评价大鼠心功能变化和心室重塑的过程。 结果:7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蛋白表达:模型组除术后1d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与假手术组无差异外,其他各时间点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洛沙坦组术后7,14,28d金属蛋白酶2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②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mRNA表达:模型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洛沙坦组术后1,14,28d基质金属蛋白酶2mRNA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③心肌Ⅰ/Ⅲ胶原比例:术后14,28d,模型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洛沙坦组低于模型组(P〈0.05)。④超声心动图显示模型组大鼠在术后7,14,28d时心功能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洛沙坦组14,28d时心功能指标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间质金属蛋白酶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表达增高,非梗死区Ⅰ/Ⅲ胶原比例升高可能是心室重塑和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洛沙坦可通过抑制金属蛋白酶2表达,逆转Ⅰ/Ⅲ胶原比例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及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雷米普利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及非梗死区胶原的影响。方法将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并饲养6周的24只存活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n=8)、模型组(Modelgroup,n=8)及雷米普利组(Ramipril group,n=8),连续灌胃给药4周后测定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全心及左室肥厚指她(HW/BW,LVHW/BW),ELISA方法检测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RT-PCR法测定非梗死区心肌组织胶原蛋白I(col—I)及胶原蛋白Ⅲ(col-Ⅲ)mRNA表达水平。结果雷米普利能明显升高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降低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心肌肥厚指数、血清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及下调col—I、col-Ⅲ mmRNA表达水平(P〈0.05—0.01),但对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雷米普利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心肌间质胶原重构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抗心室重构的作用机制与下调胶原蛋白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凋亡基因PDCD5表达的变化及西拉普利治疗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雄性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梗死24h后随机分为2组:心肌梗死组(A组,n=15)和西拉普利组(B组,n=15),另设假手术组(C组,n=15)。大鼠心肌梗死后1d给予相应药物治疗,6周后检测心肌非梗死区心肌中Ang-Ⅱ的含量及细胞凋亡基因PDCD5mRNA的表达。结果:给药6周后A组心肌中Ang-Ⅱ含量、心肌细胞中PDCD5mRNA表达与B、C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心肌中Ang-Ⅱ含量、心肌细胞中PDCD5mRNA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中Ang-Ⅱ的含量和心肌细胞中PDCD5mRNA表达表达显著升高,而西拉普利可以降低心肌中Ang-Ⅱ的含量和心肌细胞中PDCD5mRNA表达,但仍然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和乙酰胆碱释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07/11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完成。取健康Wistar大鼠98只,随机分为4组:①心肌梗死组(n=30):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②电刺激组(n=30):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1h再予以左冠状动脉结扎。③小脑顶核毁损组(n=30):毁损小脑顶核5d后电刺激小脑顶核1h,再行左冠状动脉结扎。以上3组又分别分为心肌梗死后1,7,21d3个时相组,每组10只。④假手术组(n=8):开胸术后仅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下穿线但不结扎,电极插入小脑顶核,但不与予以刺激。各组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后,取心肌梗死区和非梗死区组织标本,测定心脏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心脏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应用生化方法,表示乙酰胆碱释放量。 结果:去除死亡、心肌未梗死、小脑顶核电刺激或毁损失败的大鼠,最终5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心肌梗死组、电刺激组、小脑顶核毁损组、假手术组分别为13,20,13和8只。①各组大鼠心肌梗死病程中左室非梗死区及梗死区心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比较:心肌梗死第1天,心肌梗死组及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较假手术组升高(q=12.080-15.396,P〈0.01),电刺激组大鼠心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显著低于心肌梗死组(q=9.934,10.82l,P〈0.01)。心肌梗死第21天,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非梗死区心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及心肌梗死组(q=5.283,3.780,P〈0.05-0.01)。②各组大鼠心肌梗死病程中左室非梗死区及梗死区心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比较:心肌梗死第1天,心肌梗死组及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心肌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q=4.339-5.318,P〈0.01),电刺激组大鼠心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组(q=5.449,4.465,P〈0.01)。心肌梗死第21天,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非梗死区心肌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q=3.843,P〈0.05)。 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可降低心肌梗死大鼠早期心脏梗死区或非梗死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加乙酰胆碱释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3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急性心肌梗死组(n=24),急性心肌梗死组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急性心肌梗死组再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n=12)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n=12)。阿托伐他汀干预组每日给予阿托伐他汀灌胃(5mg/kg),持续4周,假手术组和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每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利用Real Time PCR法扩增并GAPDH作为内对照相对定量检测心肌营养素-1、白细胞介素-1β、心肌肥厚标志基因脑钠素在各组样品中的表达量,并分析其差异。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梗死区炎性细胞因子心肌营养素、白细胞介素-1β和脑钠素的mRNA表达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均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阿托伐他汀干预组显著低于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发挥抗炎作用来抑制心肌梗死后引起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大鼠心肌梗死后不同阶段左室结构及梗死区(Iz)和非梗死区(NIZ)I、Ⅲ型胶原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术后24h、1周、2周及4周随机从各组中各取7~12只大鼠,计算左室球形指数,并分别行IZ和NIZ心肌的I、Ⅲ型胶原mRNA检测(RT-PCR)。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术后1周,心梗大鼠左室球形指数开始缩小(P〈0.05),用螺内酯4周时球形指数回升(P〈0.05)。IZ心肌I、Ⅲ型胶原均上升较早(术后l周,P〈0.05~0.01);NIZ心肌Ⅲ型胶原上升较早(术后l周,P〈0.05),而I型胶原上升稍晚(术后2周,P〈0.05~0.01)螺内酯对Iz的I、Ⅲ型胶原均无明显影响,而用药后2~4周使NIZ的Ⅲ型胶原明显下降(|p〈0.05)。结论大鼠心梗后l周即发生左室球形变,早期持续使用螺内酯能抑制该变化发生。大鼠心梗后梗死区I、Ⅲ型胶原及非梗死区Ⅲ型胶原增生较早,而非梗死区I胶原增生稍晚;用螺内酯4周对梗死区I、Ⅲ型胶原均无影响,而用药2周即对非梗死区Ⅲ型胶原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结合二维超声心动图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后左室重构的左室收缩功能进行评价,以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大鼠AMI后左室重构的应用价值.方法 AMI组雌性SD大鼠(n=12)为样本,正常组大鼠(n=10)作对照,4周后2组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MI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容积显著增加(P<0.01);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后壁增厚率、球形指数、梗死区变薄指数等显著降低(P<0.01);心脏长轴方向上AMI组二尖瓣环、左室侧壁各节段,短轴方向上前间隔及后壁的基底部、中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收缩期峰值速度明显下降(P<0.05);二尖瓣环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与左室射血分数、球形指数等呈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84 、0.70,P<0.001).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结合二维超声心动图能较全面、定量和无创性地评价大鼠AMI后左室重构的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和心肌组织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通过前降支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AM I),心肌梗死阿托伐他汀组(ATV),另设假手术组(sham),每组n=10。阿托伐他汀组每天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kg)灌胃,持续4周。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每天给予同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溶液灌胃。应用real-tim e PCR法检测梗死周边区心肌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mRNA表达,应用westernb lot方法检测p-ERK1/2、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中Ⅰ型、Ⅲ型胶原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1),阿托伐他汀组Ⅰ型、Ⅲ型胶原表达显著低于心肌梗死组(P<0.01)。心肌梗死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中p-ERK1/2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1),阿托伐他汀组p-ERK1/2表达低于心肌梗死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心肌组织中p-ERK1/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氯沙坦联合依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左室重塑的预防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氯沙坦组、依那普利组和氯沙坦联合依那普利组(联合组),每组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均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对比分析各组大鼠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和舒张末期左室心肌质量指数]、梗死面积、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左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参数(左心室实际和相对重量)、左室功能指标[左室截面最短径(DMIN)和最长径(DMAX)]、心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RNA表达水平、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以及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心钠素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和氯沙坦组、依那普利组和联合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和氯沙坦组、依那普利组和联合组大鼠LVEF、LVFS和Lvmass(c)dI、SBP、DBP、MAP和LVSP值均降低(P<0.05),LVV、DMIN和DMAX以及左心室实际和相对重量均增加(P<0.05),IL-1β和MMP-9 mRNA表达水平、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以及AngⅡ和心钠素含量升高(P<0.05),发生左室重塑。与模型组相比,氯沙坦组、依那普利组和联合组大鼠的LVEF、LVFS和Lvmass(c)dI、SBP、DBP、MAP和LVS P值均升高(P<0.05),LVV、DMIN和DMAX以及左心室实际和相对重量均减少(P<0.05),IL-1β和MMP-9 mRNA表达水平、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以及AngⅡ和心钠素含量均降低(P<0.05)。结论氯沙坦联合依那普利能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左室重塑和改善心功能,这可能与减少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增加量、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1β的表达以及降低MMP-9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大鼠的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MSCs,BrdU标记。在结扎冠脉后1~2h将细胞直接注射到大鼠心脏梗死边缘区。6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和解剖直测法获得大鼠心功能、心室重构和病理资料。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缩短,左室前壁增厚,重量指数减小,长径增加,短轴周长缩短(P<0.05)。组织病理发现细胞移植组心梗区心肌数目增加,胶原形成明显减少,血管周围胶原沉积减少,血管密度上调,并在心梗区见到BrdU阳性细胞。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心梗区定植,促进心肌和血管生成,减少胶原形成,从而延缓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黄芪总皂苷(AST)对心室重构大鼠血流动力学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周建立实验性心室重构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AST组和阳性对照组。AST组和阳性对照组分别灌胃给予AST100mg/kg和卡托普利100mg/kg,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每日1次,连续4周。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测量各组大鼠体重,左心室绝对重量,计算左心室相对重量;测定各组大鼠体内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测定各组大鼠心肌胶原含量及Ⅰ/Ⅲ胶原比例。结果AST能明显降低心室重构大鼠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平均动脉压(MAP)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减轻心室重构大鼠左心室绝对重量及相对重量;降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间质胶原含量和Ⅰ型胶原/Ⅲ型胶原比例;降低心室重构大鼠血清MDA的含量,提高SOD和GSH—Px活性。结论AST对大鼠实验性心室重构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心肌间质纤维化及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心肌纤维化是心脏基质成分合成与降解代谢失平衡的结果,是受损心肌组织僵硬度的结构基础,中药黄芪具有强心、利尿等作用,但对心肌胶原的影响尚需实践中认识.目的观察黄芪皂甙Ⅳ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肌胶原及心功能的影响,探讨该影响与黄芪皂甙Ⅳ的量效与时效关系.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材料实验于2003-07/2004-0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病研究所完成.实验选用132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将大鼠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11只、缺血组10只、黄芪皂甙Ⅳ组121只.方法对照组只开胸而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缺血组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黄芪皂甙Ⅳ组造模成功后给予黄芪皂甙Ⅳ.测定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和心肌胶原的变化,观察黄芪皂甙Ⅳ对缺血大鼠心肌胶原和心功能的量-效和时-效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黄芪皂甙Ⅳ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室心肌胶原含量的影响及其量效和时效关系.②黄芪皂甙Ⅳ对大鼠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量效和时效关系.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100只大鼠.对照组10只,缺血组10只,黄芪皂甙Ⅳ组80只.黄芪皂甙Ⅳ5个剂量组[2.5,5.0,10.0,15.0,20.0 mg/(kg·d)]及术后5个时间点(3,7,14,21,28 d)各8只.由于黄芪皂甙Ⅳ对缺血心肌的作用在15.0 mg/(kg·d)时最明显,故选择这一剂量做时效关系的观察.①左室梗死区心肌组织内胶原的含量、血清羧基末端前胶原Ⅰ型多肽和氨基末端前胶原Ⅲ型多肽浓度给予黄芪皂甙Ⅳ后,随着黄芪皂甙Ⅳ剂量的增加和黄芪皂甙Ⅳ[15.0 mg/(kg·d)]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P<0.05~0.01);血清羧基末端前胶原Ⅰ型多肽和氨基末端前胶原Ⅲ型多肽浓度在黄芪皂甙Ⅳ剂量为10 mg/kg和黄芪皂甙Ⅳ应用21 d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心肌组织内胶原的含量左室梗死区较左室非梗死区高(P<0.01),右室和左室非梗死区在应用黄芪皂甙Ⅳ前后无明显变化.②缺血大鼠心功能给予黄芪皂甙Ⅳ后明显改善(P<0.05~0.01),随着黄芪皂甙Ⅳ剂量的增加和黄芪皂甙Ⅳ作用时间的延长,缺血大鼠的心输出量、心率、左室每博输出量、平均动脉压、动脉收缩压,左室搏出功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论黄芪皂甙Ⅳ可抑制心肌梗死大鼠心肌胶原的增生,改善大鼠心功能,且胶原含量随黄芪皂甙Ⅳ剂量增大及作用时间延长而下降,心功能随着黄芪皂甙Ⅳ剂量增大和作用时间延长而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对患者心肌纤维化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定本院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收诊的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观察组采用高剂量(20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用低剂量(10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半乳凝素-3(Gal-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及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al-3、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L-6、hs-CRP、TNF-α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均升高,LVEDV、LVESV、LVEDD、LVESD均降低,且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V、LVESV、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剂量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室重构及心肌纤维化,促进其心功能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移植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HO-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大鼠梗死心肌炎症细胞因子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取大鼠骨髓,扩增培养MSCs;HO-1或GFP腺病毒转染、DAPI标记MSCs.结扎大鼠左前降支制造心肌梗死模型1 h后,分别将HO-1-MSCe、GFP-MSCs、PBS注射到大鼠心脏梗死区边缘,移植后第4天,Western Blot检测HO-1蛋白在梗死区边缘的表达,ELISA检测VEGF、bFGF、HGF的表达,RT-PCR检测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0 mRNA的表达.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变化.移植4周后,梗死区心肌HE,Masson染色检测左室重构.结果 HO-1-MSCs移植组与GFP-MSCs、PBS移植组相比,HO-1蛋白在梗死区边缘稳定高效表达;细胞因子VEGF、bFGF、HGF表达增加(P<0.05);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 mRNA表达减少(P<0.05),而IL-10 mRNA表达增加(P<0.05);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缩短,左室前壁增厚,心室腔减小,梗死区血管密度上调,胶原形成明显减少.结论 HO-1-MSCS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细胞因子,协同HO-1蛋白改善炎症微环境,促进血管生成,减少胶原形成,从而延缓梗死区心窒重构,有效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序贯再通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传统直接PCI相比对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对人选的106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序贯再通PCI组53例和传统的直接PCI组53例.测量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介入治疗即刻和之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左心室重构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左心室重量(LVW)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WI)]的变化.结果 序贯再通PCI组介入治疗后即刻、1个月、3个月、6个月比较,LVESV、LVEDV、LVEDd、LVESd、LVRI的F检验值分别为4.35、2.96、3.11、4.46、2.82,P值分别为0.01、0.03、0.02、0.01、0.04.直接PCI组介入治疗后即刻、1个月、3个月、6个月比较,LVESV、LVEDV、LVEDd、LVESd、LVRI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5.1 2、3.1 7、3.21、4.99、3.82,P值分别为0.01、0.02、0.02、0.01、0.03.而LVW和LVWI两组各时间段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93和1.01,P值分别为0.21和0.12.结果 表明LVESV、LVEDV、LVEDd、LVESd两组在AMI早期就发生重构,1个月时最明显,以后重构变慢,且早期主要发生心腔大小的改变,而LVW改变不显著.两组比较治疗后6个月LVESV、LVE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P=0.01;t=2.43,P=0.02),其他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再通PCI治疗方法对左心室重构影响的OR(odds ratio)值为0.323,95%CI为0.114~0.914,P=0.03.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左心室重构的其他因素还有:发病到血流开始再通的时间(OR=4.96,95%CI为1.21~12.74,P=0.01);梗死面积导联数(OR=3.67,95%C/为1.24~11.28,P=0.02)、人院时心功能Killip级别(OR=3.23,95%CI为1.32~9.71,P=0.02)和年龄(OR=2.66,95%CI为1.25~7.12,P=0.04).结论 序贯再通PCI治疗在防止LVESd和LVESV的扩大方面优于传统的直接P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